我们的一念心具足十如是
好!那么这是一个「总说」,那么当然在这个地方,空假中三观,智者大师提出「一念心性具足三观」,它的重点在假观。
我们的一念心具足十如是:所谓的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那么智者大师在观察你内心假观的相状,是从这十个角度来观的:首先第一个是:(一)如是相(这是一个总说。)智者大师把内心的相状分成四种:
第一个、叫做增上的恶心:
这个「增上」的意思就是他的心是坚定的,他经常生起很明确而坚定的恶念。你看有些人他动不动就生气,很自然的。那么你日常生活当中,你观察你内心的相貌、起心动念,大部分都是贪嗔痴的,那么这种人就是「三途种性」。也就是说,你内心的相貌是增上的恶念,不管你造什么业,你来生的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三恶道待着。
第二个、如果你是增上的善心,你日常生活很自然会产生布施的心、持戒的心,别人刺激你,你经常选择忍辱、选择吃亏,那么你来生的果报就是人天果报,这叫「人天种性」。
增上恶心叫做三途种性;增上的善心,叫人天种性。
第三个、是出离心,这是二乘种性。有些人看到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的。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看到别人也没有慈悲心。所以他对生命是全盘的拒绝,这种人,他的种性就是「二乘种性」。他很有可能在成佛的过程当中,他先到偏空涅槃去一趟,然后再回小向大,因为他是属于这种出离心的二乘种性。
那么,有些人他的心是菩提心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那么这个是「菩萨种性」。
智者大师把这个心的相状,分成以上四种心,决定了你未来整个未来的果报。
(二)如是性。那么,这个心,这个相,它有它内在的性。这个「性」以不变,就是很难改变了,你这个念念之间,过去生数数熏习啊,产生一种强烈的习性。
(三)如是体。「相」是表现在外,「性」是隐藏在内,叫做性。相一定有性,性一定有相。那么当我们把相跟性两个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变成一个生命的主体,这个「体」就是相性的结合,名之为体。把外在的相,内在的性,把它结合在一起,就是构成一个生命的主体。
(四)如是力。那么这么一个生命的主体,它有它的「力」,它有潜在的功能。比方说一个人经常起贪嗔痴相状的人,他虽然没有外境的刺激,但他的心,有潜在造恶的功能,只是没有环境刺激而已,缘缺不生而已。如果一个人经常培养一个善良的心、布施持戒的心,即便没有环境让他修善,但是他内在的潜在,是造善的功能。
(五)如是作。等到因缘具足了,外在还境允许了,它就产生作,它表现出来了,叫做作。力是潜在的能力,作是显现在外的作用。等到因缘具足了,外在环境允许了,他就产生「作」,它表现出来了叫做「作」。这个力是潜在的能力,作是显现在外的作用。
(六)如是因。那么一个人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善念恶念呢?「因」:事出必有因。我们一个人的果报,外表的色身是变来变去的,所以你要是看到你前生的样子,你会认不出来,诶!这是我吗?你认不出来。但是你前生打什么妄想,你今生还打什么妄想。色身是不能继承的、外表的财产也不能继承、但是你的思想是可以继承的。
你看有些人他喜欢拜佛,他前生喜欢拜佛,他今生还是喜欢拜佛;有些人是喜欢打坐,喜欢静态的打坐。为什么呢?这叫等流性嘛,他前生就喜欢打坐,他今生来还喜欢打坐。所以你看那些钢琴弹得特别好的人,他今生一看钢琴,他就忍受不了,就赶快想要上去弹几下。
(七)如是缘。所以我们内在的思想,是继承前生的思想。所以,你前生打什么妄想,你今生还打什么妄想。当然这当中有一个过程就是「缘」。你今生所接触的教育,这当中特别是佛法的教育。一个人要彻彻底底的改变思考模式,只有一个方法,就是觉悟,没有其它的方法。
我讲实在话:没有一个人可以改变你。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自己愿意改变,而那种改变的力量,来自于你内心的觉悟。
你看受戒,为什么佛陀要你自己「发心」?你自己缘境发心─我重新开始,过去的种种譬如昨日死,我从今天开始,我生命当中有三大目标:第一个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化。为什么这样的愿你要自己发出来?就是这个「缘」,你内心当中要产生一种觉悟的力量,然后去改变你过去的因。所以这个因要变成果跟报之前,「祸福由因,改变在缘」嘛。
我们对于过去所留下来的思考模式,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你选择随顺:反正我小时候就是这个想法,现在还是这个想法,那么这个时候就增长广大了。诸位要知道啊,你不对治妄想,就表示随顺、就是增长广大。说,我没有对治它,我也没有随顺、没有增长啊!你没有对治就是在增长,你顺从它嘛。
第二个、你采取忏悔对治:它的势力就减少、减少。
(八)(九)如是果报。那么经过这个「缘」的改变以后,你可能是用觉悟的方式,或者你是用这个放纵的方式,那么最后会产生一个「果」跟「报」。这个「果」是约著等流果来说的;这个「报」约著异熟报。
什么叫果跟报呢?比方说,你造了杀生,这个杀生你会有一个果、一个报。你造了杀生,你来生还很想杀生,这个嗔心增加了,等流习性增加了。第二个你因为杀生,你可能会来生短命多病,这个是报,报受完就没有了。
所以我们比较害怕的是那个习性,因为这个报是生灭法,它受完以后,就像这个电池放电,放完以后就没有了。但是你留下那个痕迹,那个功能、那邪恶的功能啊,就像那个滚雪球一样,它就不断在你内心当中不断的酝酿,所以你看有些小孩子,看到众生就很想去伤害它,这个就是前生的等流性。
(十)如是本末究竟。那么:我们从我们内心的相状,我们看到过去的因,也看到你现在面对的缘,也可以预测你未来的果报。那么这样子的一个整体过程,这个「本」就是你最初的相,这个「末」就是最后的果报,它是彼此是互相相应的,你有这个相,你未来就会有这个果报。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