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当修前行法(一)

太桥旦曾堪布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第一要 前行法

当修前行法

一、前行法的重要性

1. 前行比正行还要甚深

《修心七要》的第一要,恰卡瓦耶谢多杰大师的根本颂是“当修前行法”,前行法是一切佛法的基础。修持任何一法,都要从前行法开始。噶举传承的大德直贡巴曾说:“前行比正行还要甚深。”

比如我们要修建一所房屋,房屋虽然是最终的目标,但地基必须要坚固,如果地基松松垮垮,房屋修建得再牢固也无法长久,终会坍塌。整个佛法就像一座壮丽辉煌的大厦,而前行法就像大厦的地基。修持任何一法都要从前行法开始。前行比正行远远重要,正行的成就完全取决于前行。《随念三宝经》中说:“佛法有初善、中善、结善。”

什么是初善?就是指前行,包括共加行和不共加行。如果前行的修持稳固而坚实,以后的全部修行就会一帆风顺,这叫作初善。

什么是中善?观想本尊、持咒、禅修,或安住于缘起性空的般若,透过这样的正行法来圆满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这叫作中善。

什么是结善?透过方便法门和智慧法门的修持,最终获得成就,超越三界,解脱轮回,并以六度万行,勇猛、欢喜地度化众生,圆满自利利他,证得无上菩提,这叫作结善。

在三善之中,前行在哪里?在初善之中。有了初善,才能保证中善;有了中善,才会引发结善。

从另一个角度看,佛法特别强调“三殊胜”:发心殊胜、正行殊胜、回向殊胜。这“三殊胜”中,前行法属于发心殊胜。发心殊胜极为重要,有了发心殊胜才能建立正行殊胜,正行殊胜圆满之时,才会达到回向殊胜的结果。

总之,前行的修持必须要稳固扎实、深入内心,直至融入骨髓,只有内心产生了这种不可动摇的真实体证,后面的正行法才会油然而生,在修行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勇往直前、长驱而入,这就是前行法的力量!有了前行才有正行,有了正行才会成就,获得成就之后,息、增、怀、诛的事业,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的佛行事业才会得以圆满。

现在有很多修行人轻视前行法,在前行法没有获得充分的体证之前,就急于投入正行的修持,结果往往导致半途而废、修行失败,这样的修行人数不胜数。

在听闻《修心七要》的时候,大家要随时观察自己的发心,看看自己的心是否转向了佛法。如果心调整到了正确的状态,所听闻的佛法也是最有效、最有加持力的。即使佛法再微妙、再高深、再秘密,如果我们听闻时不能虔敬、清净和专注,所能得到的加持也将十分有限。这不是佛法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是自己的心还未能成为法器。

学习第一要,目的就是通过前行的修持让我们的心达到合格的标准,这样才有资格修行第二要——正行菩提心。合格的标准是什么?就是放下对此生的贪执、断除对世间八法的执着,这是修持菩提心最大的障碍。如果希望在自心的花园中盛开出菩提心的绚丽花朵,就必须割除贪执此生和贪执世间八法这些杂草。

无始以来,我们流转于六道轮回,经历了无数的生生死死,为什么一直未能解脱?为什么一直没能成为菩萨?可以肯定地说:是因为我们从未生起过菩提心。我们的自私之心、贪执此世之心、贪执世间八法之心都被保护得完整无缺,而且一世比一世根深蒂固,一世比一世变本加厉。这些障碍如此的深重,菩提心的苗芽怎么可能生长呢?

要想生起菩提心,首先要降低、断除粗大的障碍——自私之心、贪执此世之心、贪执世间八法之心。最好的方法就是修持前行,也就是思维“人身难得、死亡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称为“转心四思维”。然后再透过修持正行菩提心、缘起性空、大手印等方法来断除细微的障碍。当内心的贪执、烦恼、我执和无明等障碍降低为零的时候,我们就获得了成就。

我们再通过一个比喻来帮助大家了解前行的重要性:

一个容器,如果倒着摆放,什么东西都不可能装进去。容器一定要正着摆放,才可能盛满饮食,解决饥渴之苦。我们的心就好比一个容器,佛法就是要装入的甘露。首先,我们要观察自己的心——这个容器是倒着的还是正着的呢?是转向了世间八法、六道轮回,还是转向了解脱和成就?

其次,我们还要观察:如果容器是正着摆放的,那么,这个容器的瓶口宽窄如何?容量又有多大?如果我们的心依旧沉迷于世间的健康长寿、名声地位等,根本没有生起出离轮回之心,那就说明容器的入口太狭窄了,颇瓦法、那若六法、大手印等殊胜大法,就像浓厚的甘露,却根本不可能倒进容器。

最后,在修持佛法之前,我们先要有自知之明。如果自心的容器容量很小,即使强行倒入大量甘露,多数也会满溢而出、白白浪费。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是小学生,绝不可以去学习中学或大学的课程。如果不清楚自己的层次和根器,就随便找上师、四处求大法,对我们不会有什么益处。这不是上师的问题,也不是佛法的问题,而是我们自身容器的问题。所以,学佛修行,首先必须着手改造自心这个容器。

一,容器绝不可以倒着摆放。

二,容器的入口不能太狭窄。

三,容器的容量要扩大。

就像现在的电脑、手机,经常都在升级。我们的心也要不断升级,才能容纳越来越殊胜的佛法。如果是一台十年前的旧电脑,硬件、软件都没有升级,里面又储存了太多的垃圾文件,怎么可能满足我们现在的需求呢?同样,如果我们的心连出离心都不具备,想要容纳菩提心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的心也要像电脑、手机一样,不断地升级改造、更新换代。有时候,我听说一款手机又出新版了,就会问自己:“手机这么快又升级了,我的心有没有升级呢?”

内心升级的第一个标准,就是要转心向法;

转心向法的标准,就是断除对此生的执着;

断除贪执此生的标准,就是远离世间八法。

要实现这些“心”的升级,要改造自心的容器,最好的方法就是修持前行。

2. “放下”不等于“放弃”

修行人在达到一定境界后,对世间和出世间是轮涅不二的。但在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首先要放下对此生的贪执。修行时,之所以会障碍重重、举步维艰,往往都是源于我们对此生的贪执太过强烈。所以,要做一个真正的修行人,首先要放下对今生的贪执。当然,放下贪执也要有善巧,要走中道。

“放下”并不等于“放弃”,不要理解错误。如果一说“放下”,就马上回去把工作辞了,父母也不管了,孩子也不要了,这样就理解错了。帝洛巴尊者说:“束缚你的是你对显现的执着,而不是显现本身。”这句话我们要明确。

在藏地曾经有这样一则公案:

以前,所有人都认为巴珠仁波切是个名副其实的修行人。巴珠仁波切走到任何地方,只会带着一个吃饭的木碗,其他什么也没有。有一次,巴珠仁波切去拜见第一世蒋扬钦哲仁波切。等巴珠仁波切到了蒋扬钦哲仁波切居住的地方,他惊讶地发现:整个住所如同一个由金银珠宝砌成的华丽宫殿,里面有无数的奇珍异宝,法座更是富丽堂皇。于是,巴珠仁波切在给蒋扬钦哲仁波切磕头的时候就起了一个念头:“修行人为什么会这样?”蒋扬钦哲仁波切以他心通,知道巴珠仁波切起了这个念头,为了去除巴珠仁波切对上师起不好念头的过患,蒋扬钦哲仁波切马上用手指着巴珠仁波切说:“不行!你不可以这样想!虽然我生活在荣华富贵之中,但是我对它们的执着,连你对你那只木碗的执着都不及!”巴珠仁波切顿时恍然大悟,惭愧不已。

所谓“断除执着”,是指“既可以拥有,也可以随时放下”的一种心态——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得到的时候没有什么担忧,失去的时候也不会渴望,这就是中道。现在很多修行人比较容易走极端,心里“放下”的程度并不高,表面上却做出一副舍弃一切的样子,仿佛能够生活在一无所有之中。我个人认为,修行必须要根据自己的程度,要像剥洋葱一样逐步深入,如果自己心里并没有“放下”,也不必刻意表现出“放下”的姿态。

“放下”和“放弃”是两码事,我们往往把“放下”误解为“放弃”,堕入到极端之中。实际上,“放弃”并不意味着对此生就没有贪执了。修行人一定要有智慧,如果智慧不够,往往自以为在修行,实际上是在自欺。

3. 自己和自己比较

怎样判断自己的修行是否正确呢?有一个很实用的方法——自己和自己比较,而不要去跟别人比较。比如说,我们可以这样观察自己:去年的我是什么样的?十年前的我是什么样的?二十年前的我又是什么样的?儿时我对佛法的理解是怎么样的?年轻时对佛法的态度如何?现在得到了伟大的法王和上师们的加持,内心又有了什么变化?要常常这样自我比较。

我个人经常进行自我比较,比较的时候,并没有发现自己有多大进步,但总能发现以前的自己很幼稚,可当时却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比较常常能让我清醒:以前觉得很好的东西,现在并不觉得好;以前觉得如法的事,现在看也不见得如法。所以,以前的我就是现在的我的老师。我认识很多活佛、堪布,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境界和发展,由于我从不跟别人比较,所以会觉得很轻松,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修行感到很欢喜。但是十年以后,我可能又会觉得现在的自己很幼稚。

总之,自我比较是一个很好的修行习惯。

4. 随缘——放下执着的最好方法

有些东西,我们并不能确定什么时候就会失去,但总是因它而烦恼;有些事情,属于不一定会实现的梦想,我们却一直倾心期盼。这些执着都是没有必要的。

不执着的人是随缘的,佛弟子要尽量做到随缘。譬如,我们收藏的某件东西,一直倍加珍爱、寸步不离,可是突然有一天被小偷拿走了,这说明这件东西跟我们没有太大的缘分,没有必要对小偷产生嗔恨。某件事情,如果我们已经尽力了,但依然不能如愿以偿,那也说明因缘没有成熟,没有必要愁眉苦脸、怨天尤人。无论对待人、事、物,都应保持这样的心态。

再比如说,两个人恋爱结婚,虽然有矛盾,可又分不开,那也只能彼此接受,这就是随缘;如果因为厌烦就放弃,或者因为离不开就死死抓住不放,这都是执着。

在生活中,如此训练自己待人接物,对待一切得失、苦乐,就是放下执着最好的方法。

巴珠仁波切曾经说过:“有一匹马就有了对一匹马的执着,有一头牛就有了对一头牛的执着”。我们拥有的东西越少,执着就越少;拥有的东西越多,执着就越多。

所以,我们要保持少欲知足。

5. 前行法的核心是转心四思维

在这部《大乘修心七要初学易入菩提之道》之中,前行法分为两种——“上座的前行”和“言教的前行”。言教的前行就是通过四种思维来让我们的心转向佛法。心转向了佛法,才能保证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能趋向解脱。如果心没有转向佛法,哪怕形式上完全符合佛法,最终也不会带来什么解脱的利益。

那么,心如何才能转向佛法?唯一的方法就是思维言教的前行,也称为“四共加行”——人身难得、死亡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用这四种思维来改变自心、转心向法。

思维“人身难得”和“死亡无常”,能摧毁我们对今生的贪执。比如说,我们此生大多数时间都在为金钱、名利、世间八法而奔波,我们的心对这些事太过执着、太放不下,但如果我们静坐下来,认真观修死亡无常,就会发现观修的力量非常巨大:对于一个快死的人,钱财、名利等还重要吗?还有意义吗?如果我们意识到死亡随时都会降临,就不愿再为今生的利益而浪费宝贵的生命,会把全部精力都付出在追求解脱之上。观想死亡无常就有这样的好处,转心向法的速度非常迅捷、力量非常强大。所以,历代上师、高僧大德们都一直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们——一定要修好前行法,前行远远比正行更殊胜。

思维“轮回过患”和“因果不虚”,会摧毁我们对来生的执着。既然知道了轮回是充满过患的,三界六道都是充满痛苦的,我们就不会再为来世而行善积德。佛法称轮回为“轮回苦海”,没有说人道是苦海,而天道是永乐,天道也包括在苦海之中,那还有什么可值得追求的呢?就像现在很多有钱人想要移民,无论移民到哪个国家,能逃避天灾人祸吗?能逃避生老病死吗?都不能,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绝对的安全感可言。轮回也是如此,无论三恶道还是人道和天道,都是充满过患的,不值得去移民的。

如果我们通过转心四思维,既断除了对此生的贪执,又破灭了对来生的幻想,那么我们现在一切思想言行就只剩下一个目标——彻底出离轮回,证得无上佛果。

因此,转心四思维是前行法的核心。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7
文章点评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