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二、上座的前行
对于前行法,不同的传承有不同的解释,有偏于显教的,有涉及密法的。蒋贡康楚仁波切是金刚乘噶举传承的大德,所以《大乘修心七要初学易入菩提之道》的解释是涉及金刚乘的,将前行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上座的前行;第二种是言教的前行。
修持上座的前行,首先要上座,端正身心,随后观想:自己的头顶上有一朵莲花,莲花之上有月轮,月轮之上有一个法座,自己的根本上师端坐于法座之上,遍身放光,无比庄严。根本上师慈祥地微笑着,以大悲心凝视着一切苦难众生。根本上师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一切诸佛菩萨、传承上师的功德都在根本上师的身、口、意之中圆满。
观想之后,要以无比虔敬之心猛烈祈请根本上师的加持。《大手印五支证道歌》中说:“上师四身之雪山,如阳虔敬若不得,如流加持不降临,故当勤修虔敬心。”《大手印五支证道歌》将具备法身、报身、化身、大乐身四身功德的上师比喻为巍峨的雪山,弟子的虔敬心比喻为灿烂的太阳,当太阳的热度照耀雪山时,上师的加持就会像雪山上融化的雪水一样流淌而下。所以,加持不单单取决于上师,更来自于我们自己的虔敬心,是虔敬心的热度把如雪山般的上师照耀、融化,让我们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加持。也就是说,弟子能得到多少加持,取决于对上师虔敬心的程度。因此,金刚乘对虔敬心极为重视。
我们学佛修行,最终目标是获得佛果、证悟菩提、取得成就等,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是指内心完全证得了胜义俱生智,也就是大手印。噶举传承的大手印指的就是最殊胜、最圆满的境界,这个境界并不在外界,而在我们的内心。那么,要证得大手印,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首先,需要积累福德资粮、智慧资粮,还要诚心忏悔、清净恶业等。
其次,还必须依靠具证上师的加持。具证上师是指具有证量、获得证悟的上师。但不要忘记——上师的加持来自于我们的虔敬心,依靠其他方法都是无效的。这就是为什么《修心七要》首先强调“上座的前行”,这就是金刚乘的特色。
祈请上师时,可以念诵《金刚总持传承祈请文》,如果时间充裕,最好念诵《虔心悲切遥呼上师祈请文》,或者念诵下面这个简短的祈请文:
“喇嘛扬达巴 永吉 给威谢涅钦波 达拉 辛基洛帝索香尼杰 香其基塞 切巴杰 基拉 杰瓦扎帝索。”
大意是说:“上师啊!具德的大善知识!请您慈悲地加持我,愿殊胜的菩提心从我心底生起!”要反反复复地念诵,甚至上百遍、上千遍地念诵,努力唤起虔敬心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具体表现是“流出眼泪、汗毛竖起”等真实感受。
祈请之后,观想头顶上的上师慢慢下降,从自己的梵穴下降至心轮,安住在自己心中,光明赫奕,普照十方。
这是“上师相应法”的一个简单修持。每次修学《修心七要》之前,首先要修持这部分,虔敬地祈请上师。这样才能得到上师的加持,从而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
金刚乘的一切成就、一切功德、一切境界,包括息、增、怀、诛的事业,都建立在虔敬心和清静观之上。可以非常确信地说:一个人想要获得金刚乘成就,必须要做到虔敬心和清静观。
然而,要在当今时代培养起虔敬心和清静观会有相当的难度,会遭遇很多阻碍,包括业障、习气、自私之心、负面思想、分别念、成见等,只有去除了这些障碍,虔敬心和清净观才能得以显现。比如我们要点燃一堆木柴,只有干燥的木柴才容易点燃,潮湿的木柴是无法燃烧的。木柴中的水分就好比烦恼、习气、私心等障碍,我们必须去除这些水分,才能让虔敬心、清净观的火焰熊熊燃烧。
要多多修持“上座的前行”,并把念诵《虔心悲切遥呼上师祈请文》和《事师五十颂》作为日课,还要常常思维上师的功德、恩情以及对我们如父如母般的慈悲,培养自己对上师的亲切感。这样,虔敬心一定会逐步生起。有了虔敬心,加持力就会像雪山融泉一样,源源不断地注入我们的内心。
三、言教的前行
1.贪执此生非行者
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大乘佛法的修行者?是不是站在大乘行者的行列里就算是了?是不是穿上大乘的法衣就算是了?是不是阅读大乘经典就算是了?都不是的。只有发起了菩提心才算是一位大乘行者。菩提心分为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愿菩提心是什么?为了让一切众生都安住于佛果,我们发誓成佛。这样的心态叫愿菩提心。
为了实现这个誓愿,我们要付诸实际行动——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叫行菩提心。
比如我们想去拉萨,这个愿望叫作“愿”;我们脚踏实地走上旅途叫作“行”。愿菩提心是发心,行菩提心是戒律。在没有领受菩萨戒之前,所有发心都属于愿菩提心。领受菩萨戒以后,就变成了行菩提心。无论是愿菩提心还是行菩提心,无论是世俗菩提心还是胜义菩提心,在没有真实生起之前,都谈不上是一位大乘行者。
菩提心的前提是什么?是出离心。如果没有生起出离心,没有以解脱轮回为人生目标,说明我们的心还没有转向佛法,那根本就不属于佛教徒。正如萨迦派大德贡嘎宁布所说:“贪执此生非行者。”“行者”就是指修行人。如果内心没有转向佛法,只会转向世间法,只会追求此生此世的利益,那就根本不是修行人。
在“上座的前行”之后,我们开始学习的是“言教的前行”。所谓“言教的前行”,核心目的就是要破除我们对此生的贪执和对来世的贪执,这样才有望成为行者。思维“人身难得、死亡无常”,可以帮我们断除对此生的贪执;思维“轮回过患、因果不虚”,可以断除对来世乃至整个轮回的贪执。既不贪执此生,又不贪执轮回,那我们唯一的目标就是解脱,这才是生起了出离心。
所以,“言教的前行”太重要了,即使我们已经皈依了,已经有佛堂了,还有很多佛像和法器,但如果内心没有断除对此生的贪执,则根本谈不上是一个行者。不是行者,佛堂又有什么用?法器又有什么用?这些是完全没用的。比如说,如果你根本不懂医术,却买了很多药品和医疗设备,对你有什么用呢?如果你真想成为一个医生,那首先不是要积攒药品和设备,而是要去拜师上课、提高医术、积累临床经验,这些具备了,医药和设备才对你有价值。
所以,学佛的第一步,必须要断除对此生的贪执;要断除对此生的贪执,只有靠思维“言教的前行”。这种思维要深入到骨髓,不能只停留在皮毛上。有了真实的觉受才能有力量断除对此生的贪执,才可以进一步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否则,我们内心对此生还抱有深深的贪恋,嘴上却老说一切如幻如梦,这实在是自欺欺人。
现在有很多佛教徒,对佛法的精华并不重视,却沉迷于佛法的表象和理论。学佛很多年,对此生的贪执没有丝毫改变,这样的人做不了佛教徒的榜样,反而会让其他人对佛教产生不良的印象。
佛教真正的核心是什么?是慈悲和智慧,也就是菩提心。菩提心会在什么样的人心中生起?会在真正的行者心中生起,而不是非行者。行者具备出离心,不贪执此生的利益;非行者不具备出离心,具备的是世间法,不是佛法。而思维“言教的前行”,正是成为一位行者的最佳途径。
2.此生只是无尽生命的一个片刻
为什么我们会贪执此生?因为我们从未思考过: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会对我们产生诱惑?这些诱惑真的有价值吗?
很多人拼命工作、努力赚钱,为了现世的利益,做着千百年的计划。可等到命终之时,一切财富、名望和亲眷都无法带走,只有赤裸裸地孤独离去,在中阴的世界中无助地漂泊。有生之年的一切,甚至连自己的身体,都不再与我们有一丝一毫的关系。
可见,今生我们拥有和贪执的一切,不过如一片浮云。在生命最关键的时刻——死亡之时和死亡之后,这片浮云会消散而逝、无影无踪。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现世的利益毫无价值。只是我们要明白——这些只是生存的需要,不是生命的意义,不值得倾尽一生的心血去追求。
我们对今生的认识一直是错误的——以为获得更多的财富、更健康的身体,今生就会幸福。如果生命仅仅是这一生,那我们可以花费毕生的精力去追求财富和健康。然而非常不幸,此生并不是唯一一次生命。我们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不能只看重眼前短暂的利益。此生只是无尽生命长河中的一个片刻,还有无数的来生等待着我们。如果为了这个片刻,我们付出了太多代价,失去了未来无数世的幸福,这实在是得不偿失、愚痴至极啊。
佛法对生命的认知是清晰而正确的。藏地有很多修行人,只求每日的温饱,把其余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修行上。他们的内心平静、充实而愉悦。当无常或者死亡来临之时,他们早已做好准备,没有任何执着,没有任何牵挂,像微风一样轻松自在,像阳光一般无忧无虑。为什么他们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因为他们对此生没有太多的执着,对未来也没有长远的计划。他们对今生的认知是正确的。
很多时候,我们对今生的利益太过执着,根本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年、几个月甚至是几天,却在制订着千百年的宏伟计划。
在现代社会中,人人都想要发展外在的事业,想创业,要成功,这些盲目的贪执实在没有必要。发展、创业应该在自己的内心之中,因为我们的内心蕴藏着无限的宝藏、无尽的如来藏,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追求。可世间人却恰恰相反。密勒日巴尊者曾说:“密勒日巴看世间人都疯了,可世间人却觉得密勒日巴疯了。”到底是谁疯了?世间和出世间的矛盾真是太大了。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