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一、渥德尔《印度佛教史》如何评价佛陀的本生故事?
二、研究印度佛教史的困难点在哪里?
三、修习菩萨道的重点,在见道前后有什么差异?
(参考答案见文末)
佛学论文写作方法064-第四章05
《普贤行愿品》部分经文如下:
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1]
渥德尔在《印度佛教史》中说:
关于成道之前的佛陀,关于其他(更早的)佛陀的概念是在三藏原文最早期材料中找到的。而且关于他的前世生活的本生故事似乎是佛陀自己叙述的,无论如何在纪元前四世纪之前在各早期部派中非常流行。[2]
在这段话中,渥德尔肯定佛陀前世生活的本生故事,是在最早期的三藏便已存在,而且在各早期部派中非常流行。(所以本书就不必举太多例子了。)而且,他也从众多文献一致的记载,推论这些本生故事,应该是佛陀自己叙述的。如此说来,他已是承认:菩萨道是佛陀时代已经存在的佛法,并非大乘经典杜撰出来的。菩萨道(大乘法)即是佛陀藉以成道的法门;如果没有菩萨道,就没有释迦牟尼佛;没有释迦牟尼佛,就没有人演说声闻、缘觉法。所以,以佛教史来说,大乘法必先于声闻、缘觉法而存在。
渥德尔紧接着说:
所不同的是,对于早期部派(也许除开制多山部),本生故事和其他佛陀前世生活的记载可以说是纯粹描写性的,简单为了鼓励对佛陀的信仰;而大乘菩萨修行的介绍是指示性的,菩萨的道代替了,至少也优于过去的八正道。[3]
这段话超过了一个学者的分际,渥德尔再度用自己的偏见,解释这些本生故事,认为那是“为了鼓励对佛陀的信仰”,强烈地暗示这些本生故事并不是事实。学者的本分是谨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而不是预设偏颇的立场。而且,他已经承认佛陀所证得的宿命明,是一种“科学知识”,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否定佛陀所叙述的本生故事?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菩萨的道代替了,至少也优于过去的八正道”,则是暗示说(佛陀所修的)菩萨道和(阿罗汉所修的)声闻道本质上相同。渥德尔其实是先认定佛陀和阿罗汉并没有不同,所以不相信本生故事,也不相信菩萨道优于声闻道(此处笔者刻意用“声闻道”取代“八正道”,因为菩萨道也讲八正道,只是意义与范围和声闻道的八正道不尽相同)。有关菩萨道与声闻道的优劣,稍后会讨论到。
本生故事当中所说的,是菩萨成佛的过程,侧重事实的描写性,但是渥德尔说这些记载“是纯粹描写性的”,却是不准确的;因为在事实的描述中,有一小部分牵涉到修持菩萨道的方法、行愿和知见,这些都是实质的,也是“指示性”的大乘佛法,可以作为修证的指南;只是这些指示性的大乘佛法,在本生故事中并不多见,而且也不像大乘经典那样有系统。
参考答案:
一、 他认为是「简单为了鼓励对佛陀的信仰」,暗示本生故事并非事实。
二、 古印度没有历史纪年,而且绝大部分的文献皆已灭失。
三、 见道前应注重四依三量,养成独立判断的能力;见道后应注重修集福德,不断地为众生牺牲奉献。
[1]《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0(CBETA, T10, no. 293, p. 845, a29-b15)
[2]渥德尔《印度佛教史》,页329-330 。
[3]同上注,页329 。
上期课程:
往期视频下载:
百度网盘(提取码yxaa):
https://pan.baidu.com/s/1uNyzvZ0Uo6fVfN3puJkYqg
OneDrive(海外):
https://1drv.ms/u/s!AtUAGbZzBr50jUunIRFaWc7BDeXN?e=tNggra
Youtube(吕真观):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rnLo0kkiZEAo9Xs8N2b-X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