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2日到2月22日,共有85位写作者加入“我的食物简史”第一期写作计划,10天书写文本40期379篇,共计435553字......非常感谢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可以聚到一起,从关心自己的饮食出发,看到食物和我们自己、和家庭、和社区、和社会、和整个大自然(人、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关系与互动。
昨天,我们和大家分享了湘妹子雁心的食物简史(上)。有朋友被紫苏土豆饼所吸引,这不,雁心立马奉上做法:土豆切块蒸熟后压成泥,面粉加水调稀,紫苏切碎,三者混合,揉成团,分小块压扁,入锅煎。是不是很简单呢?简单的,美好的,我们接着来看雁心的食物简史~
享用健康食物之前
健康食物全过程,这是我在莲塘生态村想实现的,也实现了一部分。
健康的食物来自健康的土壤,最好是用生态的、友善的方式亲自耕种,时常关心照料,加上阳光雨露的恩泽和数以万亿的微生物的帮助,让颗颗种子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顺其自然成为饱满的蔬菜瓜果。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欣喜多多。土地从不让我们失望。记得去年六月,我们吃上团队春天种下的生态豆角、茄子、辣椒、土豆、芝麻菜等,只需要白水煮熟,不放油盐及任何调味品就很好吃,品尝到食物本真的味道和香气。
越来越多的生态亲耕的蔬菜瓜果从田间到餐桌,用最短的食物里程、最少的碳足迹、最新鲜且富有营养的方式滋养我们的身心,丰富我们的生活。多余的食物分享给亲友,或简单加工储藏,如风干、晾晒、做酱、做坛子菜等。
享用食物之后,不可忽视的是清洁工作:洗碗、擦桌子、拖地等。为什么要彻底清洁厨房和餐厅?我能想到的是在整洁的厨房环境中才能做出干净的饭菜,这是健康饮食的基础。彻底清洁让我们勇于面对污垢,放下怕脏怕累的心,是极好的生活教育,而且经由我们亲手清扫后,光洁如新的厨房让我们产生愉悦的成就感。
清洁后处理厨余,菜叶果皮等生厨余可以做酵素,剩饭等熟厨余可以堆肥或给家畜吃。堆肥腐熟后是极好的生态肥料,撒到土里,地养好了,菜才长得好,如此形成一个物质和能量的正向循环。这不是新鲜事,中国数千年来,传统家庭都能做到可持续的、循环的农耕与生活。
好的食物是天、地、人的联结,它们应天时地利人和而生长,进入身体必然有益于人的健康。这世界不缺少食物,缺少的是对食物的觉知。当我们能在食物中感知日月星辰的能量,感谢天地万物的滋养,就能体会到身土不二,我们跟土地紧密连在一起。
好的食物是一把钥匙,开启简朴的生活,解开欲望之网,让我们明了什么是真正需要的,什么是虚妄的欲望。让我们一起关心土地和良食,活出健康丰盛的人生。
半农生活好滋味
许多美好的记忆跟味道连在一起。去年我们在村里生活,妥妥地成为幸福的吃货,那些山野田地土生土长的当季食物——野菜、时蔬、瓜果、浆果成为我们的身体一部分。
去年三月,我们刚搬到长沙近郊的大星村,探索半农半X的生活。房东爷爷留下的菜地有一些冬苋菜和胡萝卜,隔壁阿婆送一些菠菜,加上木耳、香菇、腐竹等干货,差不多够吃。青黄不接的日子我们算是体验过了,好在周边荒芜的田边有不少野菜。
还记得有一个下午,我跟樱慈老师在尚未春耕的地里拔野菜,面朝土地,背晒太阳,一直到太阳落山。感谢自然的馈赠,收获颇多,有鼠尾草、蒲公英、水芹菜等。我心满意足地回到村屋,晚餐就是用煮开的井水烫一下野菜,配上全麦面条和香菇酱,鲜嫩滋味一吃就爱。早春的蒲公英、香椿切碎,放入调好的面粉,做成野菜煎饼,再来一碗自己熬煮的杂粮豆粥,这样的早饭让一天都精力充沛。
艾草是我三月到村里住以后认识的乡土植物朋友之一,田埂、菜地旁、土路边都有它的身影,不挑地方。艾草好认,绿叶背面有白色绒毛。凑近闻,有一点青涩的香气。一开始跟着樱慈老师采艾,她给学生上生态消费的课要用到,做艾草粑粑,湖南很多地方都有这种时令美食。
我试着做艾草煎饼,洗净、捣碎嫩的艾草,把汁水滴入面团,大概是艾草汁不够多,煎出的饼没有艾草香,不过也挺好吃。之后我又采了好几回艾草,等出太阳就拿出来晒,好不容易晒干了,想着可以做一个小的艾草枕芯,却被健忘的伴侣弄没了。
院子里有一株碗口粗的桑葚树,我看着绿色的小桑葚慢慢变红变紫,鸟儿和蚂蚁们比人先知道哪些桑葚熟了。四月底开始摘一些桑葚,对我来说这就是零食。田边的金银花开了,走近就能闻到香甜的味道,摘过几回,和柠檬片一起泡,闻香喝水,极舒服。
有太阳的日子,我们光脚走在温软的泥土田埂上,暖风、野花、飞鸟、薄云中的太阳,就这么自在地在一起。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我们重新整理院子前面的小菜地,种下空心菜、秋葵、南瓜、豌豆、洛神花、 甜菜根。
有些种子是去年尝试种芽苗菜余下的,有些是朋友赠送的老种子,还有从菜店买菜获取的,比如买南瓜留南瓜籽,红薯也试着水培,等它长出芽来。有些种子泡水十几个小时后直接撒到土里,再盖上一些土,把我们此前厨余堆肥攒的液肥稀释后,浇到地里,再浇水。有些种子先在盆子里育苗,第一次看到自己播的种长出绿色小苗,忍不住欢呼雀跃。
早饭后到菜地转一转成了新习惯。荞麦开出细小的紫红色花,南瓜苗长大许多,秋葵苗弱一些,洛神花的苗也出来了,豌豆种晚了,它们也在生长。空心菜、甜菜根、芋头长得挺好。冬苋菜还有些嫩叶子可以吃。菜地新成员紫苏是从路边移栽来的,较为瘦小;黑花生是做环保的山东朋友送的,试着种了十几粒生花生,至今没发芽,还好其他的都吃到肚子里。
种地既复杂又简单,既神奇又平常。尽管靠近城市,村里的老人依然会在房子旁边的土地上种点菜,我看到一位老奶奶在马路边翻土,在一米见方的地方种上整齐的莴苣苗等。我想起爸妈前几年在乡下祖屋住,在田边种了不少菜,都很好吃。
对我的祖辈来说,有土的地方撒种子种菜是简单又平常的事,他们似乎天生知道怎么种,什么时候播种、施肥、浇水、采收。对我来说,初学种植带着小忐忑,因为无知所以愿意多看多学,看到种子发芽就激动,希望自己多年后仍保有这份好奇与赞叹。
爱、执着与包容都在食物里
去年夏天,我从莲塘生态村回家探亲,带着自我感觉良好的健康肤色。
爸妈照例准备了一桌有荤有素的饭菜。虽然我之前告诉过家人自己吃素,但爸爸还是习惯性地给我夹了一块鱼,我不吃。爸伤感地说:“原来你最爱吃的鱼和鸡蛋都不吃了,这不吃,那不吃,你的身体受不住啊,看你都瘦成什么样子了!”我知道爸妈都是为我好,可我知道自己的身体知道什么食物适合自己,知道吃多少、什么时候吃。我是黑了、瘦了,可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健康,有力气有精神。
面对爸妈发难,我尽量心平气和地解释,有时也能做到倾听,不辩解。只是在爸妈生气难过的时候,我解释低脂纯素有多健康都是空话,他们接受不了。
当我无意说起,蒸茄子不加盐很好吃,妈妈一脸不理,回道:“人怎能不吃油盐?我们还是要过正常的日子。”
当我给家里的饭菜提建议,生硬地坚持自己的健康饮食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家人多年的生活习惯,也在无意中否认家人的爱,给他们添了不少烦恼。其实,家人的饮食相对来说挺健康,猪肉是不吃了,吃一些鱼和蛋,吃本地的植物油。爸妈不买大棚蔬菜,找当地农民买当季新鲜的菜和水果。
在爸妈眼里,奔四的女儿依然是孩子,吃饭穿衣都要说几句。我这个翅膀硬了的长女已经有了自己的世界和世界观。两代人的生活环境不同,人生经历不同,接触的人不一样,价值观也不一样。他们已尽力包容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儿。我怎能因为执着素食而让爸妈伤心?
承载爱的食物没有对错。我反思自己的言行,放下自己满脑子的道理,站在爸妈的角度思考,跟爸妈去买菜,主动做饭洗碗,吃掉爸妈夹到碗里的肉,一家人在一起和和乐乐地吃饭。
当然,不在爸妈身边的时候,我依然快乐地吃素。
作者:雁心
自然讲师、自由写作者
图片来源:雁心
相关阅读:爱在一蔬一饭间 | 我的食物简史(上)
良食基金致力于促进食物体系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机构愿景:同一世界,同一健康。机构使命:推动良食改善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和星球健康。
2019年6月24日,良食基金在北京发布《良食倡议》。
我们认为以下观点不证自明:
生物多样性的流失与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威胁。
没有人应该挨饿。
没有人值得为不好的饮食方式付出健康乃至生命的代价。
不应该浪费食物。
没有任何理由需要让农场动物遭受虐待。
我们认同以下观点:
改变现有的饮食结构和生产方式能够积极有力地延缓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改善公众健康,并且在人口增长情况下更好地保证粮食安全以及社会公平。
良好的饮食结构能滋养身心和社群。好的食物生产与消费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好的食物是改善公众健康和生态系统的最有力杠杆。
每一个人都应当了解自己的食物是怎么来的以及如何影响自己以及世界。
饮食、健康与环境保护的科学证据已经非常清晰,我们需要立即行动。
在生态文明时代,每一个公民都有绿色消费权。
我们承诺并且呼吁全球所有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为了人类未来,践行以下《良食倡议》:
植物领先——以植物菜品为主,占比不少于85%。
动物福利——不支持让动物受虐待的产品,比如笼养鸡鸡蛋。
健康饮食——选择全食物,支持健康烹饪,避免高糖、高盐和深加工食品及饮料。
减少浪费——节制点餐,实施光盘。
当地当季——尽可能选择当地当季食材,支持生态种植,支持小农。
循环永续——减少一次性用品,尤其是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如有可能,实行垃圾分类。
生物多样——拒食野生动物,选择可持续水产,支持可持续的多样食材。
食物教育——推动食物教育,参与食物教育课程。
CONTACT US
良食基金
机构邮箱:info@goodfoodchina.net
「良食基金」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旗下关注食物与可持续发展的公益基金,旨在引领食物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通过良善的食物创造更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