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宗密大师:宗门与教下之会通

随喜善法



文|出自圭峰宗密大师
《禅源诸诠集都序》

上來十意(十意,见:《宗门与教下为什么需要会通》。理例昭然。但細對詳。禪之三宗。教之三種。如經斗稱足定淺深。先敘禪門。後以教證。禪三宗者。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絕無寄宗。三直顯心性宗。教三種者。一密意依性說相教。二密意破相顯性教。三顯示真心即性教。右(又)此三教如次同前三宗相對一一證之。然後總會為一味。
 
今且先敘彈宗。初息妄修心宗者。說眾生雖本有佛性。而無始無明覆之不見故輪迴生死。諸佛已斷妄想故見性了了。出離生死神通自在。當知凡聖功用不同。外境內心各有分限。故須依師言教背境觀心息滅妄念。念盡即覺悟無所不知。如鏡昏塵。須勤勤拂拭。塵盡明現即無所不照。又須明解趣入禪境方便。遠離憒鬧住閑靜處。調身調息跏趺宴默。舌拄上腭心注一境。南侁北秀保唐宣什等門下。皆此類也。牛頭天台(禅宗一脉,非指天台宗)惠稠求那等。進趣方便迹即大同。見解即別。
 
二泯絕無寄宗者。說凡聖等法。皆如夢幻都無所有。本來空寂非今始無。即此達無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無佛無眾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誰言法界無修不修無佛不佛。設有一法勝過涅槃。我說亦如夢幻。無法可拘無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如此了達本來無事。心無所寄方免顛倒。始名解脫。石頭牛頭下至徑山。皆示此理。便令心行與此相應。不令滯情於一法上。日久功至塵習自亡。則於怨親苦樂一切無礙。因此便有一類道士儒生閑僧汎參禪理者。皆說此言。便為臻極。不知此宗。不但以此言為法。荷澤江西天台等門下亦說此理。然非所宗。
 
三直顯心性宗者。說一切諸法若有若空皆唯真性。真性無相無為。體非一切。謂非凡非聖非因非果非善非惡等。然即體之用而能造作種種。謂能凡能聖現色現相等。於中指示心性。復有二類。一云。即今能語言動作.貪嗔慈忍.造善惡.受苦樂等。即汝佛性。即此本來是佛。除此無別佛也。了此天真自然。故不可起心修道。道即是心。不可將心還修於心。惡亦是心。不可將心還斷於心。不斷不修任運自在。方名解脫。性如虛空不增不減。何假添補。但隨時隨處息業養神。聖胎增長。顯發自然神妙。此即是為真悟真修真證也。二云諸法如夢。諸聖同說。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空寂之心靈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緣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由無始迷之故。妄執身心為我。起貪嗔等念。若得善友開示。頓悟空寂之知。知且無念無形。誰為我相人相。覺諸相空心自無念。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妙門唯在此也。故雖備修萬行。唯以無念為宗。但得無念知見。則愛惡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罪業自然斷除。功行自然增進。既了諸相非相。自然修而无修。煩惱盡時生死即絕。生滅滅已寂照現前。應用無窮。名之為佛。然此兩家皆會相歸性。故同一宗。
 
然上三宗中。復有遵教慢教。隨相毀相。拒外難之門戶。接外眾之善巧。教弟子之儀軌。種種不同。皆是二利行門各隨其便。亦無所失。但所宗之理即不合有二。故須約佛和會也。

次下判佛教總為三種者。一密意依性說相教(佛見三界六道悉是真性之相。但是眾生迷性而起。無別自體。故云依性。然根鈍者卒難開悟。故且隨他所見境相說法漸度。故云說相。說未彰顯故云密意也)(括弧内文是原本自有,非编辑附加,下同)此一教中自有三類。
一人天因果教。說善惡業報。令知因果不差。懼三途苦求人天樂。修施戒禪定等一切善行。得生人道天道乃至色界無色界。此名人天教。
二斷惑滅苦教。說三界不安皆如火宅之苦。令斷業惑之集。修道證滅。以隨機故。所說法數一向差別。以揀邪正。以辨凡聖。以分忻厭。以明因果。說眾生五蘊都無我主。俱是形骸之色。思慮之心。從無始來因緣力故。念念生滅相續無窮。如水涓涓。如燈焰焰。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凡愚不覺執之為我。寶此我故即起貪(貪名利榮我)(嗔違情境恐侵損我)(觸向錯解非理計校)等三毒。三毒擊於意識。發動身口造一切業。業成難逃(影隨形響應聲)故受五道苦樂等身(此是別業所感)三界勝劣等處(此是共業所感)於所受身還執為我。還起貪等造業受報。身則生老病死。死而還生。界則成住壞空。空而復成。劫劫生生輪迴不絕。無始無終如汲井輪。都由不了此身本不是我(此上皆是前人天教中世界因果也。前但令厭下忻上。未說三界皆可厭患。又未破我。今具說之。即苦集二諦也。下破我執令修滅道二諦。明出世因果。故名四諦教)。不是我者。此身本因色心和合為相。今推尋分析。色有地水火風之四類。心有受(領納好惡之事)(取像)(造作一切)(一一了別)之四類(此四與色都名五蘊)若皆是我。即成八我。況色中復有三百六十段骨。段段各別。皮毛筋肉肝心肺腎各不相是(皮不是毛等)。諸心數等亦各不同。見不是聞。喜不是怒。既有此眾多之物。不知定取何者為我。若皆是我。我即百千一身之中多主紛亂。離此之外復無別法。翻覆推我皆不可得。便悟此身心等俱是眾緣。似和合相元非一體。似我人相元非我人。為誰貪嗔。為誰殺盜。誰修戒施。誰生人天(知苦集也)遂不滯心於三界有漏善惡(斷集諦也)但修無我觀智(道諦)以斷貪等止息諸業。證得我空真如。得須陀洹果。乃至滅盡患累得阿羅漢果(滅諦)灰身滅智永離諸苦(諸阿含等六百一十八卷經。婆沙俱舍等六百九十八卷論。皆唯說此小乘及前人天因果。部帙雖多理不出此也)
三將識破境教(說前所說境相。若起若滅。非唯無我。亦無如上等法。但是八識虛妄變起。故云將識破境也)說上生滅等法不關真如。但各是眾生無始已來法爾有八種識。於中第八藏識。是其根本。頓變根身器界種子。轉生七識。各能變現自分所緣(眼緣色。乃至七緣八見。八緣根種器界)。此八識外都無實法。問如何變耶。答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變似我法。六七二識無明覆故。緣此執為實我實法。如患(病重心昏見異色人物)(夢相所見可知)者。患夢力故。心似種種外境相現。夢時執為實有外物。寤來方知唯夢所變。我此身相及於外境。亦復如是。唯識所變。迷故執有我及諸境。既悟本無我法。唯有心識。遂依此二空之智。修唯識觀及六度四攝等行。漸漸伏斷煩惱所知二障。證二空。所顯真如。十地圓滿。轉八識成四智菩提也。真如障盡。成法性身大涅槃也。解深密等數十本經。瑜伽唯識數百卷論。所說之理。不出此也。
此上三類都為第一密意依性說相教。然唯第三將識破境教。與禪門息妄修心宗而相符會。以知外境皆空故不修外境事相。唯息妄修心也。息妄者。息我法之妄。修心者。修唯識之心。故同唯識之教。既與佛同。如何毀他漸門。息妄看淨時時拂拭。凝心住心專注一境。及跏趺調身調息等也。此等種種方便。悉是佛所勸讚。淨名云。不必坐不必不坐。坐與不坐任逐機宜。凝心運心各量習性。當高宗大帝乃至玄宗朝時。圓頓本宗未行北地。唯神秀禪師大揚漸教。為二京法主三帝門師。全稱達摩之宗。又不顯即佛之旨。曹溪荷澤。恐圓宗滅絕。遂呵毀住心伏心等事。但是除病。非除法也。況此之方便本是五祖大師教授。各皆印可為一方師。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豈不正是坐禪之法。又廬山遠公與佛陀耶舍二梵僧所譯達摩禪經兩卷。具明坐禪門戶漸次方便。與天台及佚秀門下意趣無殊。故四祖數十年中脇不至席。即知了與不了之宗。各由見解深淺。不以調與不調之行而定法義。偏圓但自隨病對治。不須讚此毀彼(此注通前敘。有人問難余云。何以勸坐禪者。余今以此答也)

二密意破相顯性教(據真實了義。即妄執本空更無可破。無漏諸法本是真性。隨緣妙用永不斷絕。又不應破。但為一類眾生執虛妄相障真實性難得玄悟。故佛且不揀善惡垢淨性相一切呵破。以真性及妙用不無。而且云無。故云密意。又意在顯性。語乃破相。意不形於言中。故云密也)說前教中所變之境既皆虛妄。能變之識豈獨真實。心境互依。空而似有故也。且心不孤起。託境方生。境不自生。由心故現。心空即境謝。境滅即心空。未有無境之心。曾無無心之境。如夢見物。似能見所見之殊。其實同一虛妄都無所有。諸識諸境亦復如是。以皆假託眾緣無自性故。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故空中無色受想行识。無眼耳鼻舌身意。無十八界。無十二因緣。無四諦。無智。亦無得。無業。無報。無修。無證。生死涅槃平等如幻。但以不住一切無執無著而為道行。諸部般若千餘卷經。及中百門等。三論廣百論等。皆說此也(智度論百卷。亦說此理。但論主通達不執。故該收大小乘法相[淴-心+目]同後一真性宗)此教與禪門泯絕無寄宗全同。既同世尊所說菩薩所弘。云何漸門禪主及講習之徒。每聞此說。即謗云撥無因果。佛自云無業無報。豈邪見乎。若云佛說此言自有深意者。豈禪門此說無深意耶。若云我曾推徵覺無深意者。自是汝遇不解之流。但可嫌人。豈可斥法。此上二教據佛本意雖不相違。然後學所傳多執文迷旨。或各執一見彼此相非。或二皆泛信渾沌不曉。故龍樹提婆等菩薩。依破相教廣說空義。破其執有令洞然解於真空。真空者是不違有之空也。無著天親等菩薩。依唯識教廣說名相。分析性相不同染淨各別。破其執空令歷然解於妙有。妙有者是不違空之有也。雖各述一義。而舉體圓具。故無違也。
問。若爾。何故已後有清辨護法等諸論師互相破耶。答。此乃是相成。不是相破。何者。以末代學人根器漸鈍互執空有故。清辨等破定有之相。令盡徹至畢竟真空。方乃成彼緣起妙有。護法等破斷滅偏空。意存妙有。妙有存故。方乃是彼無性真空。文即相破。意即相成(前叙疑南北禪門相競。今於此決也)由妙有真空有二義故。一極相違義。謂互相害。全奪永盡。二極相順義。謂冥合一相。舉體全攝。若不相奪全盡。無以舉體全收。故極違方極順也。龍樹無著等就極順門故相成。清辨護法等據極違門故相破。違順自在。成破無礙。即於諸法無不和會耳。哀哉此方兩宗後學經論之者。相非相斥不異仇讐。何時得證無生法忍。今頓漸禪者亦復如是。努力通鑒勿偏局也。
問。西域先賢相破。既是相成。豈可此方相非。便成相嫉。答。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各各觀心。各各察念。留藥防病不為健人。立法防奸不為賢士。

三顯示真心即性教(直指自心即是真性。不約事相而示。亦不約心相而示。故云即性。不是方便隱密之意。故云顯示也)此教說一切眾生皆有空寂真心。無始本來性自清淨(不因斷惑成淨。故云性淨。寶性論云。清淨有二。一自性清淨。二離垢清淨。勝鬘云。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此心為煩惱所染。亦難可了知。釋云。此心超出前空有二宗之理。故難可了知也)明明不昧了了常知(下引佛說)。盡未來際常住不滅。名為佛性。亦名如來藏。亦名心地(達摩所傳是此心也)。從無始際妄想翳之。不自證得。耽著生死。大覺慜之出現於世。為說生死等法一切皆空。開示此心全同諸佛。如華嚴經出現品云。佛子。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俱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現前。譬如有大經卷(喻佛智慧)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智體無邊廓周法界)。書寫三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盡(喻體上本有恒沙功德恒沙妙用也)。此大經卷。雖復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塵中(喻佛智。全在眾生身中圓滿具足也)。如一微塵(舉一眾生為例)一切微塵皆亦如是。時有一人。智慧明達(喻世尊也)具足成就清淨天眼。見此經卷在微塵內(天眼力隔障見色。喻佛眼力隔煩惱見佛智也)。於諸眾生無少利益(喻迷時都不得其用。與無不別)。即起方便破彼微塵(喻說法除障)。出此大經卷。令諸眾生普得饒益(云云乃至)。如來智慧亦復如是。無量無礙普能利益一切眾生(合書寫三千世界事)。具足在於眾生身中(合微塵中)。但諸凡愚妄想執著。不知不覺不得利益。爾時如來以無障礙清淨智眼。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即教彼眾生修習聖道(六波羅蜜三十七道品等)令離妄想。離妄想已。證得如來無量智慧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問。上既云性自了了常知。何須諸佛開示。答。此言知者。不是證知。意說真性不同虛空木石。故云知也。非如緣境分別之識。非如照體了達之智。直是一真如之性。自然常知。故馬鳴菩薩云。真如者自體真實識知。華嚴迴向品亦云。真如照明為性。又據問明品說。知與智異。智局於聖不通於凡。知即凡聖皆有。通於理智。故覺首等九菩薩問文殊師利言。云何佛境界智(證悟之智)云何佛境界知(本有真心)文殊答智云。諸佛智自在。三世無所礙(過去未來現在事無不了達。故自在無礙)。答知云。非識所能識(不可識識者。以識屬分別。分別即非真知。真知唯無念。方見也)亦非心境界(不可以智知。謂若以智證之。即屬所證之境。真知非境界。故不可以智證。瞥起照心。即非真知也。故經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論云。心不見心。荷澤大師云。擬心即差。故北宗看心是失真旨。心若可看。即是境界。故此云非心境界)其性本清淨(不待離垢惑方淨。不待斷凝濁方清。故云本清淨也。就寶性論中。即揀非離垢之淨。是彼性淨。故云。其性本清淨)開示諸群生(既云。本淨不待斷障。即知群生本來皆有。但以惑翳而不自悟。故佛開示皆令悟入。即法華中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如上所引。佛本出世只為此事也。又云。使得清淨者。即寶性中離垢清淨也。此心雖自性清淨。終須悟修方得性相圓淨。故數十本經論。皆說二種清淨二種解脫。今時學淺之人。或只知離垢清淨。離障解脫。故毀禪門即心即佛。或只知自性清淨。性淨解脫。故輕於教相。斥於持律。坐禪調伏等行。不知必須頓悟自性清淨。性自解脫。漸修令得離垢清淨。離障解脫。成圓滿清淨究竟解脫。若身若心無所壅滯。同釋迦佛也)。寶藏論亦云。知有有壞。知無無敗(此皆能知有無之智)真知之知。有無不計(既不計有無。即自性無分別之知)如是開示靈知之心。即是真性。與佛無異。故名顯示真心即性教也。華嚴密嚴圓覺佛頂勝鬘如來藏法華涅槃等四十餘部經。寶性佛性起信十地法界涅槃等十五部論。雖或頓或漸不同。據所顯法體皆屬此教。全同禪門第三直顯心性之宗。
既馬鳴標心為本源。文殊揀知為真體。如何破相之黨。但云寂滅不許真知。說相之家。執凡異聖不許即佛。今約佛教判定正為斯人。故前敘西域傳心多兼經論無二途也。但以此方迷心執文以名為體。故達摩善巧揀文傳心。標舉其名(心是名也)默示其體(知是体也)喻以壁觀(如上所敘)令絕諸緣。
問。諸緣絕時。有斷滅否。答。雖絕諸念。亦不斷滅。問。以何證驗云不斷滅。答。了了自知言不可及。師即印云。只此是自性清淨心。更勿疑也。
若所答不契。即但遮諸非。更令觀察。畢竟不與他先言知字。直待自悟方驗實是親證其體。然後印之令絕餘疑。故云。默傳心印。所言默者。唯默知字。非總不言。六代相傳皆如此也。至荷澤時。他宗競播。欲求默契不遇機緣。又思惟達摩懸絲之記(達摩云。我法第六代後。命如懸絲)恐宗旨滅絕。遂明言知之一字眾妙之門。任學者悟之淺深。且務圖宗教不斷。亦是此國大法運數所至。一類道俗合得普聞故感應如是。其默傳者餘人不知。故以袈裟為信。其顯傳者學徒易辨。但以言說除疑。況既形言。足可引經論為證(前敘外難云。今時傳法者說密語否。余今以此答也。法是達摩之法。故聞者淺深皆益。但昔密而今顯。故不名密語。豈可名別法亦別耶)
問。悟此心已如何修之。還依初說相教中令坐禪否。答。此有二意。謂昏沈厚重難可策發。掉舉猛利不可抑伏。貪嗔熾盛觸境難制者。即用前教中種種方便隨病調伏。若煩惱微溥慧解明利。即依本宗本教一行三昧。如起信云。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身正意。不依氣息形色。乃至唯心無外境界。金剛三昧經云。禪即是動。不動不禪是無生禪。法句經云。若學諸三昧。是動非坐禪。心隨境界流。云何名為定。淨名云。不起滅定。現諸威儀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佛所印可。據此即以答。三界空花四生夢寐。依體起行修而無修。尚不住佛不住心。誰論上界下界(前敘難云。據教須引上界定者。以管窺天。但執權宗之說。見此了教。理應懷慚而退)

然此教中以一真心性對染淨諸法全揀全收。全揀者。如上所說。俱剋體直指靈知即是心性。餘皆虛妄。故云。非識所識。非心境等。乃至非性非相。非佛非眾生。離四句絕百非也。全收者。染淨諸法無不是心。心迷故妄起惑業。乃至四生六道雜穢國界。心悟故從體起用。四等六度乃至四辩十力妙身淨剎。無所不現。既是此心現起諸法。諸法全即真心。如人夢所現事。事事皆人。如金作器。器器皆金。如鏡現影。影影皆鏡(夢對妄想業報。器喻修行。影喻應化)故華嚴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起信論云。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乃至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故一切法如鏡中相。楞伽云。寂滅者名為一心。一心者名如來藏。能遍興造一切趣生。造善造惡受苦受樂。與因俱故知一切無非心也。全揀門攝前第二破相教。全收門攝前第一說相教。將前望此。此則逈異於前。將此攝前。前則全同於此。深必該淺。淺不至深。深者直顯出真心之體。方於中揀一切收一切也。如是收揀自在性相無礙。方能於一切法悉無所住。唯此名為了義。更有心性同異頓漸違妨。及所排諸家言教部帙次第。述作大意悉在下卷。

《禅源诸诠集都序》


相关阅读:

宗门教下为什么需要会通?

5
文章点评
2024-12-28
常读命会越来越顺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 <详情>
2024-12-27
长期拜忏,是无量劫种的福德
能拜忏是经过无量劫种的福德大乘法要我们拜忏,不论拜哪一个忏本,都是大乘的。不论哪个经论,一说拜忏的时候,要你观想回向法界众生,这就是属于大乘法。凡是能.. <详情>
2024-12-26
这样回向,你身上的业障会消失得很快!
我们要想求福德的话——我们多分是求解脱的,但是我们也求福德,在你回向的时候,你要特别地回向。回向得愈大,功德辗转增胜——不是那个物质多少,这是一般的物.. <详情>
2024-12-25
燃灯节暨宗喀巴大师圆寂日丨点起智慧灯,温暖众生
2024年12月25日,藏历十月廿五,是宗喀巴大师圆寂纪念日,这一天也被称为"燃灯节"。通过点灯来表达我们对宗喀巴大师的怀念之情,愿这光明火炬,驱散黑暗。愿佛.. <详情>
2024-12-24
在家居士应知的50条戒律,你做到了几条?
无戒不能修佛,修佛不能不持戒。世俗万事皆然,无戒无律,则无纪无纲,万事不偿,故凡佛子千万不可废戒不学,或认为束缚执着之事,则定堕三恶道而不得度,慎哉!.. <详情>
2024-12-24
空云梦到鹤王观音说她是“观音弟子”
空云看到我月初的公众号文章《空应梦见鹤王观音:坚持初一和十五敬香的感应》,即告知:两年前她也梦到鹤王观音。观音菩萨千手千眼,随类化现,众生有感,菩萨.. <详情>
2024-12-23
晚上难入睡,或半夜醒了,睡在床上默念佛号,这合法吗?
问 : 晚上难入睡,或半夜醒了,睡在床上默念佛号,这合法吗?大安法师答 : 行走坐卧都能念佛。你晚上难以睡眠,你睡在床上,心里默念佛号是很好的。你专心默念佛.. <详情>
2024-12-22
人未有不愿自己及与子孙悉皆长寿安乐者
文钞原文:人未有不愿自己及与子孙悉皆长寿安乐者。若于色欲不知戒慎,则适得其反,诚可痛伤。故孔子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孟子曰,养心者莫善于寡欲。.. <详情>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