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修学法要15
净界法师讲述
《楞严经》修学法要,常钦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在家菩萨,阿弥陀佛!
庚四、风大圆通。
我们从佛法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世间,有两种人:第一种、是「命运的屈服者」──他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是「心随境转」。他遇到什么样的环境,他的心就住在那个环境上,如果是一个如意的环境,他就快乐;如果是一个不如意的环境,他就痛苦;所以这种人,他的心啊,是被环境所系缚。我们说,这种人是活在过去,因为整个环境是从什么地方来?「过去的业力」变现的嘛!所以这种人基本上是被「阿赖耶识」牵着走的,他很难突破他的生命──他昨天是怎么样,今天还是怎么样;他前生是怎么样,今生还怎么样,就是心随境转,活在过去。
第二种、是「生命的创造者」──他能够透过智慧的观察,来面对整个因缘所生法。这个智慧的观察,从本经来说,有两个内涵,首先我们先观察生命的一个「真、妄」问题──我们的心有「真实」跟「虚妄」这两种差别。其实同一个心,同样一念心,但是你的心是向外攀缘的,这个就是虚妄,不管你攀缘的是善法,也不管你攀缘的是恶法,你心有所住。
「有所住」有什么缺点,诸位知道吗?
我们的心本来是没有形相的,是真实的,但是你不断的住在某一种相貌,比方说你打什么妄想,你就住在这个妄想,你的心就被定型了。你本来没有形相的,结果你的心被「物化」了,被物质同化了。你看我们现在很痛苦,为什么呢?我们自己心中有很多形相,本来没有形相的东西,变成有形相,变成一个固定的「自我」的相貌,谁都不敢碰你。这个就是一痛苦的根源。事实上,我们的「本来面目」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啊!是我们自己不断的打妄想捏造出来的。所以只要是生灭心,只要是虚妄的心,你的内心——「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一定有一个相状,否则生命不可能有障碍的。你有障碍,你心中一定有相状——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所以我们在本经当中真妄的观察,主要就是「破妄显真」,把那个心中的相状拿掉,还它个本来面目。我们本来不是这样子的,我们的心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心中是没有相状的,但是又具足无量的功能德用。你看这个水本来没有相状,但你把它放在杯子放久了,欸…好像有相状,变成一个杯子的相状,其实水本来没有相状的。
所以我们刚开始做一种「真妄的观察」,然后「破妄显真」,把心带回家,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所以遇到事情,你要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没这个东西、你本来没有这个想法。就在这本来无一物当中,让心安住──以无住为住。安住之后,我们开始处理善恶的问题,我们观察我们内心当中,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邪恶的一面,我们开始用「净法」的熏习,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来做生命的灭恶生善。所以在整个《楞严经》当中,它就是先求「返妄归真」,再求「断恶修善」,这叫「称性起修」,先求安住,再求调伏。这时候,你生命才能够真实的改变──突破过去,创造未来。
在西藏有一个寓言故事──
讲到小老鼠的故事:它说在喜马拉雅山的山下,有一个很有修行的喇嘛,有一天他去弘法回家的路程中,他在路上看到一只被冻伤的小老鼠,他用慈悲心把牠救回来,在火炉当中给它温度、给牠饮食。欸,这个小老鼠恢复了生命,很快乐的跟这位喇嘛一起生活。这只小老鼠本来很满足了,但是有什么问题呢?因为在这房子当中,除了喇嘛之外,还住了一只猫,所以这只老鼠看到猫就很不舒服。它就跟喇嘛要求说:「师父啊!我跟你生活是很快乐,但是我一看到猫,我就很害怕,你可不可以把我变成一只猫?」师父说:「可以啊!」这师父就用神通力,把这老鼠变成一只猫,它就觉得不错啊,变成一只猫好多了啊!但是这只猫出去的时候,看到一只狗,它又很害怕,又跟师父说:「你可不可以把我变成一只狗呢?」师父说:「可以,我可以把你变成一只狗。」就变成一只大狗,所以它又觉得非常的得意。
但是有一天,当牠走进森林的时候,它看到一只大老虎,它又很害怕,它跟它师父说:「你可不可以把我变成一只老虎呢?那我就无所畏惧了!」师父说:「可以,我就满你的愿吧!」结果它变成一只老虎以后,它想这下可好了「万兽之王」,它就得意洋洋的走出去啦!但是有一天,它从屋外回来的时候,它看到原来的那一只猫啊,它吓得满身大汗。它就觉得很奇怪啊,我变成一只老虎,我为什么还怕猫呢?就找牠师父。师父说:「我的神通力可以改变你的外表,但是改变不了你的内心,你过去生怕猫的这种习性,我不能改变你啊!」
这故事就是告诉我们──虽然我们不断的做功课,假设我们心态还是活在过去的心态,那么我们生命其实没有改变,因为我们还是被过去的业力所系缚,我们生命的水流,并没有彻底的改变,因为我们的心态并没有改变。
本经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在生命当中,不能够再跟着感觉走了,我们一定要在我们生命的前面,放出一道的光明,用「智慧的光明」来引导我们的生命,而不是再用感觉、用妄想来引导我们。我们过去生就是跟着妄想走、跟着感觉走,所以我们生命痛苦的历史,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过去生的痛苦教训,并没有给我们得到启示,我们还是活在过去的习气。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要──回光返照,不能再向外了,从内心当中找到真实的自我,然后重新出发,是这个意思。
那么在这「回光返照」──把心带回家的过程当中,本经有「二十五圆通」,它有二十五个所观境:
[庚四、风大圆通]
『风』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生命当中「扰动」的相状——动相,它不是寂静的,它是扰动的,生灭扰动的。
[古佛示观]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
[观破群动]
【「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我时觉了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闹。」】
这个观察「风大」而悟入圆通的当机菩萨是谁呢?是「琉璃光法王子」。这个「琉璃」,它是一种青色的宝物。这位菩萨,因为过去的福德、智慧两种资粮力的招感,他身上经常放出青色的光明,内外明彻,所以叫『琉璃光』—琉璃光菩萨,琉璃光法王子。他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他把生命做一个回顾──他说:我现在回忆我过去──当我还是凡夫的时候,我过去生是怎么修行的?他说:在过去恒河沙劫,这么长的时间,我曾经遇到了一尊佛出现于世,叫「无量声佛」。这个「无量声佛」在因地的时候,也是观想「风大」而得成就,所以他在果地上的开示,就开示诸位菩萨应该要好好观察我们这一念众生本具的「本觉妙明」。这个『本觉』──就是我们要观照的「心性的本体」,就是「空性的本体」。我们前面说──先把心带回家,怎么把心带回家呢?「从假入空」,就是观察这个「本觉」;接着「从空出假」,随顺心性的妙用,就是所谓的『妙明』;「本觉」约本体,「妙明」约作用。
应该怎么「观」呢?『观察这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他观察这整个依报的世界,跟正报的众生身心世界,都是由一念无明的妄动之所产生。为什么会有世界?为什么会有众生呢?我们本来是没有这个东西的啊!因为我们过去「真如不守自性」;你向外攀缘,一念的妄动,然后就在空性当中,这样产生出来。佛陀说:「这虚空本来没有华,生死凡夫自己看到虚空当中的狂华,在那边乱舞;那么你把眼睛治好了,狂华就消失了。」也就是说:整个生命的根源,就是那一念的『妄缘』──这种虚妄的妄动之缘,他就从这个地方观起。生命──就是我们的「心动」,因为「心动」所以产生风动、旛动,一切法就动起来了!
所以这时候他就开始观察…『我于尔时』──我这时候就开始「从假入空」把心带回家。当然心是没有形相,你一定要有一个「门」;你要知道心性是没有相,你怎么观呢?你肯定不能观嘛,所以你一定要从「有相的」…我们讲「从假入空」,一定要依止假相,那么这里他观察的假相有四个:
一、「观界安立」──首先他观察这个『界』,『界』是空间,我们的地球为什么能够安立呢?因为下面有这个大气层,风大的执持。
二、「观世动时」──这个『世』就是时间相,这时间怎么就会流动呢?为什么会有昨天?为什么会有今天?为什么会有明天呢?哦,因为我们心在动,所以产生时间相在动。
三、「观身动止」──我们身体怎么就会生老病死呢?为什么会慢慢的衰老,头发会变白呢?哦,也是一念的妄动。因为我们的心──生灭心;生灭心──一下子住在这个…一下子住在那个…就像那猴子一样,抓一个丢一个、抓一个丢一个…我们的心不断的变化,所以我们的色身也不断的变化。
四、「观心动念」──这是根本,所有的世界、色身,都是我们的心在那个地方「生住异灭」的妄动。
这四个法『界、世、身、心』──『诸动无二』。虽然它的假相不同,但是那个妄动的相状,等无差别。所以他就知道,其实生命是从什么地方来?就是因为「仁者心动」。当然这个「仁者心动」,应该说:「我为什么会有现在色身呢?」因为你前生心动了嘛!你前生打什么妄想,就把你现在创造出来;现在的你,是前生的妄想变现出来的。说:「欸…我来生去哪里?」很简单啊,你看你今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打什么妄想,你就知道你来生是什么相貌,因为你的心在动,所以你就会有外在的世界身心变现。他这个时候就掌握了生命的脉动──由于你心中「仁者心动」,所以创造了整个世界、整个身心,所以他开始觉了───这一切诸多的扰动之相(下面这一句话很重要)『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他正式回光返照。
『动』是一个假相──你要住在这个「动」,你就心随境转!但是你要用「智慧」来面对它,你就问它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将往哪里而去?」结果我们发觉:这样的一个身心的「动相」,它根本没有源头──我们本来就没有这个「动相」,所以「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它只就是一个「因缘和合」的一个暂时的假相,如此而已。所以他开始跟这个假相怎么样?「脱离!」我们一定是先脱离假相,再来面对假相,这是个关键。
所以『十方微尘诸颠倒众生,同一虚妄』──他看到整个十方世界当中颠倒众生,这包括造善的凡夫、造恶的凡夫,心中都是住在这个虚妄的扰动之相当中,都是属于虚妄的。如是乃至包括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内所有众生,就好像在一个器皿当中,贮存很多、很多的蚊子,在那个地方啾啾乱鸣啊,在一念的妄想当中啊,在那个地方动发狂乱。
所以他这个时候发觉了──为什么有众生?为什么有世界呢?因为我们心中不断在『动』,而更麻烦的是,我们住在这个动当中,所以造成了怎么样?「生命的相续」。我们前生动了,把今生创造出来,创造出来以后这个假相,这个境又刺激我们的心又开始动,又把来生创造出来,这个生命的恶性循环就是这样。前生「动」就创造一个假相;我们又住在这个假相,然后又开始「动」;有往好的地方动→来生就安乐一点;往不好的地方动→来生就痛苦。我们就是住在自己心中的那一念妄想中。
从这个地方我们知道一件事情──《楞严经》在处理生命的问题,它的态度是「回光返照」的。你看我们一般世间人说:「我要处理问题!」其实『处理问题』这一句在《楞严经》是不对的!问题不能处理啊!如果你讲『处理问题』,表示你是『住在问题』来处理问题,这不对啊!《楞严经》的意思是──『化解问题』。你遇到问题的时候,先不要马上住上去,因为你一住下去马上起对立。一个人的内心住在外在的人事,你问题你永远不可能处理好,因为你已经落入那种业力的轮回,你就带动了生死业力!遇到问题,第一件事情--「把心带回来」,你告诉你本来没有这个问题,你一定要先「脱离问题」,才能够去「面对问题」。把你的心先带出来,你一旦住进去,你就很难处理了,你就被这个生死的业力,搅进去了。
当一个人看出──这个动相「来无所从、去无所至」,表示这个人开始回家了、开始跟那个动相脱离了,这时候他开始在回光返照,那么他的方向已经走对了──他是往那个真实的方向在走。这地方是他的「因地修学」,接着我们看他后面两段「果地的功德」…
[顿证彻悟]
【「逢佛未几,得无生忍,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发光,洞彻无碍。」】
[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前文:琉璃光法王子自己描述他在因地的时候,他先观察外在世界是动的,然后他知道了外在世界动,是因为心中有在动;之后他回光返照──我心中的「动」从什么地方来?又将往哪里而去?结果答案是「觅之了不可得」。所以他开始对那个动相,开始无住,开始跟这个生命的动相,慢慢的脱离、慢慢的脱离。最后的结果是『逢佛未几,得无生忍』。
佛法是重视方法的──你方法对了,你「转凡成圣」是迟早的事;就好像说你上了高速公路,你这个人修行上路了,那么到目标是迟早的问题。所以他在这样的…『逢佛』,这个『佛』是谁呢?就是指前面的「无量声佛」。那么他在遇到无量声佛开示「观察风大」的方法之后,很快就证得我空、法空的无生忍,就把无始劫的妄想给息灭掉了。这时候──他的本来面目,一念清净的本性,全部的显现出来。『尔时心开』,妄想破坏,无始劫来系缚他一念心性的妄想,啪!被打破了。『乃见东方不动佛国』,这个『见』是显现,他就能够到十方世界(这个地方特别指的是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乃至于辗转侍奉十方诸佛,而且他的身心放大光明,『洞彻无碍』,内外洞彻犹如琉璃光明没有障碍。这个地方讲他的功德。
我们看总结──那么现在,释迦牟尼佛问我圆通的法门,就我个人来说呢,我最喜欢观察那个「动相」。所有的生命就是你心中在动,才有外在的世界在动,那么内心的动其实是没有根本的,它是「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你只要放掉,它就消失掉了。所以悟入了真实的菩提心,成就大乘的真如三昧,那么合于十方诸佛所传的那一念微妙的清净的心体,对我来说──观察风大为所观境,这个是最为殊胜的法门。
关于这个「动相」──其实「小乘佛法」也很相应观察生命的动相,你看他观察「无常」……「动」就是什么?变化嘛!那么从「无常」当中,他看到了「无我」,然后就把「我执」消灭了。不过「小乘佛法」他在观察的时候,他对生命的动相,他是远离的,他没办法同时又回来。「大乘佛法」是「从假入空」又「从空出假」──又回到这个假相,利用这个假相,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小乘佛法〕是把这个假相啊,全部消灭掉。所以「大乘佛法」对于「生命的假相」态度是这样,他只是做到四个字——「不随妄转」。这个假相你不用消灭,这个「动」没有错,生命本来就动态的嘛,你怎么从动态的生命当中,去创造功德?问题在这个地方,不是把那个动相消灭掉。我们看琉璃光法王子,从头到尾都没有去消灭那个动相。
在经典上有一个小故事──说:有一个阿罗汉,在山上带了一个沙弥在修学,后来这个阿罗汉入定观察这个沙弥啊,死相现前,只剩下七天的生命。阿罗汉就起慈悲心,古时候的风俗…总是想要「落叶归根」…死掉以后回到故乡。就跟沙弥说:「你现在回到你家去,陪陪你老母亲,七天以后再回来。」当然罗汉知道这个人不会回来了!那么这个沙弥就秉持师教,包袱整理一下就出发了。那么在回家的路程当中,他经过一个河岸、一个河边,突然间看到有一堆蚂蚁,在那个地方到处跑,眼看这个河水马上要涨潮了,这个沙弥看到这种情况,起了一念的慈悲心…慈悲心也是在「动」嘛…就把衣服脱掉,把这所有蚂蚁包起来,送到比较安全、干燥的地方去,处理好了,他就回家了。回家七天之后,他如实回到僧团跟师父销假。这罗汉一看,哎哟…「你怎么又回来了?」当然阿罗汉他也不用问为什么,他一入定就知道,哦,原来这个沙弥在这个生命当中,动了一念很真实的慈悲心,所以把他的灾障消除了!
我们的生命是这样子──我们过去生一念的妄动,创造一个业力,这个业力它是有方向性的,但是你今生的动,也会产生一个方向。好像一个足球你往东边踢,但是你今生产生一个强大的业力,它又有一个向西的方向,最后把东、西的力量结合起来,就变成一个东西的方向。当然我们今天要把「业力转变」,那你的「心」要很真诚,至诚恳切,这个沙弥我们从教理的判定,他当时的心肯定是很坚定的,那个慈悲心很强,用强大的动力,把过去生这个动力转过来。
这里的意思就是说──「生命」就是「我们心在动」;「动」没有错,问题是你要把这「动」引导到极乐世界、引导到万德庄严,往这个方向动。我们要知道──你要引导一个假相,你不能「住」,你一「住」你就被它主导。
我告诉大家一个观念──你一旦住在一个假相,你的生命就变成被动,你就没有主导权,你就是一个生命的屈服者。你只要住在一个假相,你对这个假相就失去了主导权,它来引导你;你无住你就能引导它。所以你的生命到底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这看你自己。你一安住在一个生命的假相,你的生命就完全活在过去了,你就看不到你的未来,你没有未来可言;你今生当中──你会遇到什么事、你会活到几岁、你会怎么样,大概就是被过去的业力…「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算得准准的。但是你一旦跟它脱离时候,那你就是活在未来,你拿回了生命的主导权,就这么回事。
[庚五、空大圆通]
前面是观察动相的风,这里是观察「虚空」,无量无边虚空的相状,从虚空当中而悟入了现前一念心性。
[叙昔所证]
【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
[神通无尽]
【「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剎,化成虚空,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
观察虚空的相状,而悟入圆通的当机菩萨是谁呢?是「虚空藏菩萨」。为什么叫『虚空藏』呢?因为这位菩萨因地的时候,以广大的虚空为所观境,所以证入圆通的时候,他现出广大的色身,所以安立为「虚空藏」。他『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他就回忆过去说:我过去跟释迦如来在『定光佛所』。这个定光佛是谁呢?就是「然灯佛」,为释迦牟尼佛授记的那一尊佛。他当时跟「释迦牟尼佛」在「定光佛」的时候,就已经成就了无边身。这个『无边身』,蕅益大师说:指的是「清净法身」──证得我空、法空,已经是安住现前一念心性,所以安住法身。那么安住法身,有什么好处呢?这以下讲出它的妙用。你看:一个人开始「放下」的时候,他对生命产生主导性,他得自在了。
『尔时手执四大宝珠』,他证得清净法身之后,他那一念明了的心,就能够去执持四大;这个「四大」是地水火风,这『四大宝珠』,就是他的色身,四大地水火风,他能够随心自在,他要把色身变成一只老虎就变成一只老虎,他要把它变成一个菩萨就变成菩萨,他能够在四大当中得大自在。蕅益大师说这是证得「我空的真如。」
『照明十方微尘佛剎,化成虚空』这个地方是证得「法空的真如」。他又能够把外在的十方的微尘国土,把它化成无边的虚空,把有相的佛土化成无相的虚空,当然他也可以从虚空变成十方的佛土。所以他能够在──人我相、法我相,这两个相状当中得大自在。
『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他又在一念心当中,现出大圆镜智,这里指的是「根本智」;从根本智当中流出十种微妙光明,这个是「后得智」。根本智是「空观」的智慧,后得智是「假观」的智慧──它能够照了十法界因缘果报的差别,叫十种微妙光明。他这种「根本、后得」两种智慧,流灌十方,穷尽十方的世界虚空,是没有时空的障碍。
所以你看一个人,我们能够放下眼前这些的小小的事相,我们得到这么多好处!
[依正无碍]
【「诸幢王剎,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
『诸幢王剎,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前文讲到他的「神通」,这里讲到他的自在:
第一、「依报涉于正报」:这个「依报」是什么呢?广大的诸佛教化的世界,诸幢王剎,它能够来到他一念的清净的心中,乃至于涉入我的色身,这时候我的色身形同广大的虚空无边,而且不互相妨碍。你看这么大的无量无边的世界,能够来到我这么小的身心世界,这叫「无量而涉入为一」──「无量为一」。
第二、「正报涉入于依报」:那么我这个微小的色身,也能够同时「月映千江,百界作佛」;到十方世界,来显现这个应化身,来教化众生,这「一为无量」──广行佛事,得大随顺;这个「随顺」就是自在,随心自在。这是讲到「依、正」的一种自在无碍。
[圆证无生]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
[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他讲出:为什么他就有这么多广大神通力呢?为什么我们就没有呢?他就能够『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剎,化成虚空』?当然事出必有因嘛,他说:「我这个广大的神通力,因为我观察四大──地水火风是『无依』,就是它是「没有自性」的,自性空的。它只就是我们妄想生灭的因缘把它变现出来──心生则种种法生;乃至于这个无相的虚空,它的体性也是没差别的。『佛国本同』,在虚空整个十方世界的佛国当中,它的相状是差别,但是虚空是没有差别的!『于同发明』,在这平等不二的虚空当中,他从相状悟入了真实的心性,证得无生法忍。
所以:『佛问圆通』,我在因地以观察「虚空」无边。他先把一切法,这地水火风色法都是不真实的,把一切法会归到「虚空」,再把虚空的相状回归到一念心性,而悟入了真如三昧,结果成就了妙力圆明。这个『妙力』指的是他的神通,种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神通(前面说过的);『圆明』指的是他智慧的观照,他有「从假入空」的智慧──从假相悟入空性的这种观照,所以斯为第一。
蕅益大师在这一段当中,一再强调说──其实「虚空藏」它所安住的不是虚空的「相状」,他只是假借虚空的相状而悟入真如的理性,他是「藉相观心」。你看四禅八定,有一个「四空定」,「四空定」是怎么回事呢?他也是厌恶色身,他厌恶这种扰动的色身,他觉得这个色身粗苦障,你看这个肉身在这个地方,走路也不对、睡觉也不对,走来走去都不对,是粗重的、痛苦的、障碍的。他心中对这个色身就产生厌离之想,我不要这个色身,我再也不需要你了。欸,一切唯心造,他不断想以后,他色身就消失了。那么一个人一定要有色身啊,他以「虚空」为色身,「四空定」,「空无边处」就是以虚空为色身。但诸位要知道,你以虚空为色身,你还是有所住,你以虚空为住;只要你有所住,你就不得自在!当然相对我们以「色身」为住那好多了,至少他不会老、不会病,不会老病的问题。
从《楞严经》佛陀一再告诉我们──「不要去住啊!」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我们人生,你越想追求什么,你越得不到;你愿意放下,你得到的更多。你读完这部经,你会得到这个深深的道理。一个人的「自在」,是他面对诱惑假相的时候,他每一次都选择「放下」。
我以前看过一位西藏喇嘛讲一个故事──他说:我们「真如本性」,就像一个母亲一样。这修行人就像小孩子,小孩子第一次哭的时候,母亲给他一个「糖果」吃,丢一个糖果给他,有些人就满足啦;但是有些小孩子继续哭,他不要!不要,没办法啦,就拿一个「蛋糕」给他吃;蛋糕他也不要,就给他一个「大蛋糕」;大蛋糕…这个小孩子继续哭…那母亲只好把她的「摩尼宝珠」给他。
这个故事值得我们深思啊!「真如本性」是我们生命的一个根源,我们活在妄想,你有所住就满足了,那就这样子过了。但是你不断的「放下」的时候,你跟「真如」就越来越近、越来越近了,它无量的功德就跟你慢慢接轨了。所以我们要想:为什么虚空藏菩萨能够『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剎,化成虚空』?因为他把假相全部放下,结果它拥有这么多的自在!所以:一个人──你要能够在修行当中成就大功德,你肯定要先学会「放下」。每一件事情诱惑你的时候,你告诉你自己:这个只是你生命的一个过程的假相──路旁的小花,你要的是继续往前走……你不断的放下,你的功德才会越来越大,这个道理你一定要清楚。
[庚六、识大圆通]
前面的「地水火风空」都是一个「色法」,这里开始观察你明了的心──观察心法。从一念心识当中的相状「从假入空」,悟入了无相的真如理。
[修习唯识]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
观察这个『识大圆通』的当机的菩萨是「弥勒菩萨」。『弥勒』翻成中文叫做「慈氏」。为什么叫「慈氏」呢?因为他在因地菩萨的时候,他的「慈悲心」是特别殊胜,无人能比。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因地的时候,曾经遇到一尊佛叫「大慈如来」,「大慈如来」教他修慈悲观,他觉得非常相应,所以他就发愿,他成佛以后,要像大慈如来一样,成就广大平等的慈悲心来教化众生,所以就安立作「慈氏」。
他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他也是回忆他过去整个修学的过程,他说:在过去,经过微尘劫的时间之前,曾经有一尊佛出世,叫「日月灯明佛」,那么我就在那一尊佛当中,发心出家修学。我当时出家的时候,是什么相貌呢?有两个相貌:第一个『心重世名』,我对于世俗的名闻利养,特别的看重、特别好乐,心就住在名闻利养,这是他心中所住的第一个。第二个『好游族姓』,我对于这个有权又有钱的这些信徒啊,我就经常喜欢跟他们交往。那么这个「日月灯明佛」,面对这样的徒弟怎么办呢?他就教他一个方法,说:『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
『唯心识定』的思想──观察你外在的世界,是你内心的世界所变现出来的。说:你不要观察外在世界,你外在世界是你内心变现的,所以你只要观察你内心,你就知道你未来是怎么样。你调整你的内心,你就能够掌握你的未来。所以这时候向内观察生命的缘起,他就不再攀缘了!
「唯识学」的观法,它有三个次第,我们简单讲一下:
第一个、他观察「唯识所现」,就是我们过去所造的善恶业力,它会如实的…什么叫「如实」?它也不会增加,可也不会减少,它不增不减的把你的业力表现出来。你今生会跟谁做朋友,会跟谁做夫妻,会跟谁做子女,这个就是「唯识所现」,过去的业力变现出来。
第二个、「唯识所住」,这个地方是个问题!你若是选择住在这个事相,那你就被它所转了,你今生就失去了主动权,那就被业力牵着走了,你今生就完了!第二个你安住真理,用道理来观察,那你就不同了,那得自在了。
第三个、「唯识所变」,当我们心中唯识所现,而开始唯识所住的时候,生命就变化──你怎么住,它就怎么变化。
有一个小学老师,带着他的班上同学,到郊外去远足。他带着同学到一个大石头,看到这个前面石头上面有一堆的雪,慢慢融化了,这个老师就做机会教育啦,他就问学生说:同学们!你们知道雪融化以后会变成什么吗?同学说:雪融化就变成水啊!大部分同学是这样回答的。但其中有一个同学说:「老师啊!不对,雪融化的时候,春天就要来临了。」结果这个同学变成一代的禅师,其它人是一个医生啊、工程师…。因为:你说「雪融化了变成水」,那你这个人是住在事相,你是用「事相」来思考事情的。一个人住在事相上,那你是向外攀缘,这是很危险啊。雪代表是冬天,那么融化了,表示春天要到了,他是用「道理」在思考事情。一个人从事相来思考事情,你的生命障碍会比较多,你很难得自在。因为我们不可能前生全部造善业啊!那你的生命就是这样子起起伏伏嘛!
所以「唯识所现」的关键,是在二个「唯识所住」,你住在什么情况──生命就产生变化。
你说,好!生命当中你说它是逆境,那它对你就是压力;你认为这个是考验,它变成一种增上的动力。
阿赖耶识要把什么事情丢出来,这一件事我做不了主,他要把「什么人」丢出来跟我相遇,把「什么事情」丢出来,这一部分我们不要去操心,因为你也管不了,阿赖耶识不听你招呼的,「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但它丢出来以后,你怎么去面对?你怎么去想象?「安立名言」,这个就是你能够做主的。你认为说,这个人是你的冤亲债主,他就变成你的冤亲债主;你说,他是你的善知识,他就扮演你的善知识,你可以试试看。
我们心中的「住」很重要──你住在一个「道理」的思惟,它这个相状就变成一种增上的力量;你住在一个「事相」,它就变成一种障碍。所以:你说这个生命到底是障碍?还是一个考验?就看你怎么「去住、去想象」。所以这「唯心识观」就是说,生命有两个部分:
第一个、「阿赖耶识」它如实的变现因缘果报;
第二个、你「第六意识」的想象,你安立什么样的名言,这个因缘又产生一定的变化,它可能是你的生命中的动力,也可能是你生命中的障碍,就看你怎么想。
文章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敬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