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我们现代人学佛,对宗教,对信仰,对修行要有基本的认识;对佛教的基本教义、基本教理、基本修持,还有最终的指归(就是归宿或者终极)这些呢,要有比较明确的概念,这样才能够明明白白地信仰、清清醒醒地修行,而不是像传统信仰那样地盲目。因为历史上所说的宗教很多是基于比较初级的信仰、原始的信仰,对宗教知识性的理解、关于信仰的理解和掌握可能都不是那么得清晰,因此习惯上就把宗教与迷信连在一起。而佛教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对传统的原始信仰进行过批判,指出他们是迷信,例如说用水做净化仪式,比如说在恒河里面洗澡沐浴,说是可以清净圣洁,释迦牟尼佛说那是愚痴的,是愚昧的,是迷信的。
我们要了解一些宗教的法界分野,理解事物基本的从属分野:信仰是精神领域的事。
信仰一般来说是基于感性,但祂是精神领域的事,不是在情感情绪领域里。情感情绪领域是属于植物神经系统的活动,是属于生物性的活动,是属于普通动物所共同具有的一些感应性反射,不是高级心理的功能。也就是说它既不是通过认知而达到意识的水平,更不是达到主体、人格、精神、意志的层面上,因此宗教不可以因为它给人感觉是感性的,而就不讲道理。只被感觉支配,那不会是宗教。
宗教一定是有精神原则的,精神本身是具有自知自明的特征的,所以现代人文明人,经过了现代教育的人,学习宗教的时候你就要考虑,对宗教你要不仅有感触感受,还得要有所认识、有所理解,能够坚持坚守而付诸行动。脱离了这点的宗教就是原始的、愚昧的、落后的,与佛教自知自觉的根本教义是相违背的。
那我们这样来看,人生的信仰是什么?信仰基于什么领域?信仰的自然基础是什么?世界上宗教有多少?我们为什么会选择佛教?这些了解了,我们才能够对自己的信仰有一个清醒的判断和决定,才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信奉和修行。
(顺便补充,第三人称指称,人类用他、她,动物类用牠,心灵和宗教类用祂,物质或非生命物用它。这种分化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了。对宗教信仰和神圣事物,用祂字以示尊重,不只是曲儒的穷酸了,而是涉及到宗教感情和信仰的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