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的要害,不只在于触摸了多少法门或读诵了多少典籍,而在于所学能否执行于心行,转化为改造生命的力气。佛法虽然汗牛充栋,谈理论有三藏十二部典籍,论实修有八万四千法门。但基本要领是共通的,中心有些也并不太多,这恰是古德所说的佛法无多子。
那么,哪些是佛法的底子呢?
一、人身的价值
首要,有必要认识到暇满人身的重大含义。
很多人不曾意识到,人的身份终究有多主要。由于咱们此生是以这一身份来到人间,好像做人是再往常不过的事。殊不知,在无尽的存亡轮回中,咱们历经多少劫的沉沦漂浮才有机会生而为人。虽然世界上有几十亿人口,但从六道轮回的角度来看,和无穷无尽的空间中难以计数的生命总量比较,又是多么微乎其微。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得以生而为人者几许?正如佛陀劝诫咱们的那样: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苍茫宇宙间,咱们有幸得到人身,是此生所能具有的最大福报。除此而外,即便贵为帝王,其价值也无法与之比较。当咱们谈到价值时,一般只想到家中的房子、轿车值多少,想到自个的孩子、工作有多主要。咱们重视的,无非即是这些,天天的用心也无非羁绊于这些,好像人生的全部价值就蕴涵其间。或以日进斗金为人生价值,或以身居高位为人生价值,或以日子豪华为人生价值。当然,也不能说这全部就毫无价值,仅仅对人生而言,其含义是时间短而非持久的。可悲的是,这些眼前利益反而成了很多人毕生不悔的寻求。
咱们学佛,应清晰何为真实的价值。和财富、位置比较,具有人的身份明显更有价值。当然,社会上也有很多要钱不要命的莽夫,为赚钱全部都在所不惜。但深究起来,这些人一般是存有侥幸心理,若有必要一对一地交流,一边是钱,一边是命,又有谁情愿达到这笔买卖呢?当生命和金钱不行兼得时,再贪婪的人也会意识到生命之可贵:如果一命呜呼,再多的钱又有啥含义呢?不管财富、位置,仍是工作、豪情,在逝世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对生命即将走到止境的人而言,从前孜孜以求的这全部,不再有任何含义。即便咱们再固执、再眷恋、再不舍,也只能两手空空地脱离这个世界。在那个时间,财富不过是空泛的数字,工作不过是逝去的旧梦,家庭不过是难以放弃的挂念。一般是,生前具有得越多,脱离时的惋惜也就越多。
不只仅生命,乃至咱们身体的每一有些,都比财富、位置更为主要。一般人不会意识到,健康的双眼或四肢有多大效果。由于咱们习气于运用它们,习气得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唯有失掉时,才会发现它们的价值:没有双眼,就会失掉彩色的世界;没有耳朵,则会失掉音声的世界。
人类之所以贵为万物之灵,正在于咱们具有的色身和身份。佛教建议众生对等,但又着重人身可贵。由于咱们的全部寻求必得依靠这个身份才干完成,尤其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精力寻求,如艺术日子、宗教日子。惋惜的是,多数人并未有用使用这一身份,反而变成色身的奴隶,终身只为饮食男女繁忙,为接二连三的欲望劳累。不只为此付出了此生,更为这份固执做作各种有必要归还的恶业,连累将来生命。尤其在世风日下的今日,稍有不小心就会沾染各种不良习气。常常是工作做成了,心态和品德却做坏了,实在是因小失大。由于工作是暂时的,而干事过程中堆集的心行却不会过期作废。
事实上,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物质寻求,也不在于一般的精力寻求,而是成果佛陀那样满意的慈善和才智,如诸佛菩萨那样尽将来际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不然,即便因行善而感得人天果报,终是流转存亡的有漏之因。
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时发现:全部众生皆具如来才智德相,只因愿望固执不能证得。从这个含义来说,咱们和佛菩萨是无二无其他,所谓心、佛、众生,三无不一样。但摆在眼前的现实是,咱们和佛菩萨有着天渊之别。缘由安在?由于咱们是活在凡夫心的层面,所作所为都不曾超越凡夫心。不管怎么尽力,所成果的利益也是有限的。若想完成生命最大的价值,仅有的路途,即是开发咱们本具的佛菩萨般的质量,这才是生命的无价之宝,尽虚空、遍法界的财富皆不能与之比较。
成佛的修行,唯有人的身份才干成办。若具有人身而不加爱惜,精勤道业,将来又将漂泊六道,不知何时方为了期。期望咱们莫要蹉跎岁月,不然将是此生最大的糟蹋。
二、发心
发心代表着人生的方针和指向。不只学佛要发心,成办人间利益相同需求发心。大家期望成家立业、升官发财,也属于发心的一种。世、出人间任何事情,都要心的参与方能成果。在干事过程中,大家一般只重视外在成果,却疏忽了心的参与及在参与过程中发作的变化。
咱们要知道,相同的行动,以不一样的发心来做,成果会截然不一样。关于凡夫来说,全部行动都是建立在凡夫心的基础上。那么,凡夫心又有哪些特征呢?
凡夫之所以为凡夫,底子缘由是在于无明。无明,又名不觉。当咱们每发生一种主意、心情或主意时,无法在当下以才智去观照并照破,也即是《心经》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咱们常常在不知不觉的当下,一头就栽进这些主意、心情或主意中,被它们摆布数天、数月乃至持续终身。就像武侠小说描绘的那样,一辈子沉浸于爱恨情仇中,好像生命的悉数含义皆维系于此。
作为旁观者,咱们或许会为这种变形的人生感到不值。事实上,咱们自个也常常扮演相似的角色。每一种主意、心情或主意出现时,由于缺少才智的观照,咱们那颗四处攀缘的心就会粘附其上,进而发生固执。留神落入这些圈套后,主意又会持续攀缘主意,最终越陷越深。对咱们所厌烦的人,不时想到他的诸般不义,如此,负面心情越想越大。一旦变成操纵咱们的力气,苦楚天然在所难免。如果在这些主意萌芽之时,咱们能以才智进行观照,便能将烦恼融化于觉照中,使之不能持续发生效果。
无明而外,我执也是凡夫心的主要力气。凡夫的特点是处处想着自个,全部皆以自我为单位,如我的主意、我的工作、我的家庭、我的健康等,痴迷于自我感受中。而这种关于自我的幻觉,恰是全部贪嗔痴烦恼的底子。咱们所以会起贪心,是由于我喜爱,所以想占为己有;所以会起嗔心,是由于我厌烦,欲除之而后快。
佛法的缘起观告诉咱们:全部表象本无我及我所。当咱们粘上自我的感受后,它就变成烦恼之源。比方这个茶杯,本是缘由和合的产品,无我及我所,更不会对咱们构成任何影响。但咱们买下茶杯后,立刻在上边粘附了自我的感受,以为茶杯是我的。所以乎,当这个茶杯丢失或损坏时,咱们难免会受到影响。
本来,人间时间都在发作各种天灾人祸,但并不是全部变故都会对咱们构成损伤。能使咱们为之动心的,仅仅发作在咱们身边并与咱们有关的人和事。人间天天都有无数孩子患病乃至逝世,一般人只会对此感到怜惜,乃至漠然置之的也大有人在。但关于妈妈来说,孩子的病痛即是头等大事,若意外夭亡,更难以从丧子之痛中脱节出来。缘由即是妈妈在孩子身上粘附了我的感受。可见,真实构成损伤的,并非某个孩子的健康状况,而是这种我的感受。
凡夫心的力气,还包含贪心、嗔恨心、我慢心、嫉妒心。这些力气摆布着咱们的全部心行,渗透于咱们所做的每件事情。即便学佛以后,咱们还会带着这些心行习气进入佛门。比方,咱们会贪著寺院的环境,贪著崇拜的师父,贪著所修的法门。外表来看,咱们好像也在学佛,也在修行,但心行仍停留于凡夫心。
若不能及时认识到这一点,最后成果的也只能是凡夫心。
了解凡夫的心行以后,便能清晰以怎么的心学佛。凡夫一般带着尘俗的名利心接近三宝,无非是保平安、求福报。若以这么的意图学佛,是对生命的极大糟蹋。佛陀的教法,是让咱们了解生命本相,进而协助咱们完成人生最高价值,这才是佛法的不共的地方。
所以,咱们要发大心,立大愿。十方三世全部诸佛,都是在因地建议宏愿才成果的。如阿弥陀佛在因地发四十八大愿,成果西方净土;药师琉璃光如来在因地上发十二大愿,成果东方净琉璃世界。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也都是从发菩提心开端,为利益全部有情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咱们不必自暴自弃,以为成佛是无法实现的愿望。在因地上,那些业已成果的诸佛菩萨,也曾和咱们相同是不幸的众生。咱们之所以修不起来,是由于菩提心没有建议。而咱们现有的凡夫心是非常狭窄的,很难对等饶益全部众生。所以,咱们有必要不断强化自个的发心,一起以正见除掉尘俗菩提心中的杂质,由尘俗菩提心升华为胜义菩提心。如此,间隔佛道就不再悠远。由于菩提心具有醒悟、对等、无限、无所得的特征,当咱们以全部众生为利益目标并将心量扩张到无限时,就能和佛菩萨相应。这恰是《华严经》所说的初发心即成正觉。
咱们一般以为:发心是起点,成佛是结尾。而起点和结尾之间三大阿僧祇劫的间隔,足以使心力羸弱者退却。但咱们要知道,发心的心和成佛的心是一而非二,并无实质区别。所不一样者,仅仅发心的纯度没有满意。若发心发得准确、到位、终究,当下这颗心和成佛所成果的心,即是无二无其他。由此可见,成佛并非遥不行及,更不是天方夜谭。由于成佛所应具有的质量,众生心中本已具足,只需将它满意开宣布来。
怎么开发呢?首要要宣布离心,意识到轮回的实质是苦,这就有必要以抛弃现世吃苦为条件。若咱们仍贪著现世闲适,是无法脱节凡夫心的,这也恰是古德特别着重的放弃此生。其次是要发菩提心,不只自个期望出离,更发愿协助全部众生摆脱。
发心,是修行能否成果的要害。如果发心正确,修行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发心满意,也即是修行的满意成果。以《华严》的见地来说,发心满意即等同于修行满意。一起,猛利的发心还可对治贪著等诸多烦恼。若咱们建议猛利的出离心,不再贪著人间五欲六尘,再去念佛、修行,便能与道相应。一般人之所以修行不得力,多是由于对现世的贪著太深,故一句佛号很难念得相应。
三、皈依
许多人仅仅将皈依当做取得佛教徒资历的办法,很少意识到它对修行有多么主要。本来,全部佛法修行都未脱离皈依的内涵。咱们所皈依的佛、法、僧三宝,代表着佛法的整体,缺少任何一宝,都是不完整的。学佛,从皈依外在的三宝开端,终究在自个生射中实习内涵的三宝,涵盖了从修行到成果的全进程。
皈依三宝,关键在于对三宝生起激烈的依靠之心。通常,各人都有自个依靠的目标,包含豪情、工作、金钱、位置等,并以此作为人生追求。但咱们有必要知道到,这些依托都是不牢靠的。咱们依靠豪情,但亲人也许会变心;咱们依靠孩子,但孩子长大后未必听话。所以有人说,人间唯有金钱最牢靠,由于它永不变心,但人间天天都有破产的人,即便将金钱锁在保险柜中,通货膨胀也会使它们大幅度缩水。
以佛法的才智来看,人命无常,疆土危脆,人间全部依靠都是不牢靠的。而轮回之路是高低的,稍有不小心就会造下无量恶业。在苍茫的存亡苦海,在无尽的险峻轮回,咱们随时也许落入三恶道中。人们仅仅被一些暂时的高兴所蒙蔽,看不到本身所在的险境。
逝世何时降临?咱们没有一点点掌握。一口气不来,转息就是来生。来世投身何处?咱们更是茫然无知,唯有跟着业风飘扬。不断地念死无常,不断地思想恶道之苦,才干爱惜现有的分分秒秒。同时,对三宝发生激烈的依托感。在存亡大海中,三宝犹如协助咱们逃离苦海的仅有舟航。脱离这条救度之船,只能独自在海中挣扎。不少佛弟子虽皈依三宝,却未将三宝视为生命的依怙,甚至不曾在心里占有主要位置。在咱们的心目中,仍是金钱好,仍是儿女好,仍是工作好。即便遇到波折时,也不愿坚信因果,坚信佛菩萨所提醒的生命本相,甘愿信任那些貌同实异的道听途说,信任街头摆摊者的信口开河。这么的皈依三宝,仅仅徒具办法算了,并未在咱们的心行发生效果。
皈依三宝,应不断忆想三宝积德行善。就像那些追星族,天天都在听着偶像的歌声,仿照偶像的打扮,收集偶像的消息。在这种强化进程中,偶像就在其心中建立起崇高的位置。咱们选择三宝作为皈依目标,也应不断思想佛陀无量的慈善、才智和积德行善,坚信唯有佛陀才干将咱们从存亡中救拔出来,唯有佛法才是实在的摆脱之道,唯有僧宝才是修行不可或缺的助伴。强化三宝在心目中的位置,才干将佛法深入于心里,念念与三宝积德行善相应,终究成果三宝的积德行善。
在佛法修行中,有两种办法:一是依据经教,经过闻、思、修的熏习,依循持戒、得定、发慧的进程进行。一是直接以佛陀为典范,以佛陀所行作为本身观修和描摹的目标。我近期所讲的《普贤行愿品的观修原理》,恰是对这一修行办法的详细阐述。《普贤行愿品》出自被誉为经中之王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是见地高明、至圆至顿的修法。虽有很多人以诵念《行愿品》为平时功课,却很少有人知道到其间蕴涵的观修办法,更无法运用于修行实习。我在研习《普贤行愿品》的进程中,感到这一法门极端殊胜,乃菩提心的无上观修,成佛的描摹办法。《普贤行愿品》的修法,是依据佛菩萨的心行而设定,每一愿皆以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为利益目标。所以,修学《行愿品》不该仅仅逗留于朗读,更要知道并实习诸佛菩萨的积德行善,以《行愿品》提醒的心行特征调整咱们的心,然后使生命内涵质量发生改变。
相同,忆想三宝的进程,也恰是念念成果三宝积德行善的进程。皈依三宝,就应以三宝为此生依托,经过诵经、拜佛、观想,建立三宝在咱们心目中的位置。所以,皈依不只仅单纯的典礼,也不只仅学佛的开端,而是从头到尾贯穿戴全部修行进程。
四、坚信业果
学佛的人,大概都认为自个是信任因果的。但抚躬自问:咱们对因果究竟信到啥程度?是坚信不疑的信,仍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式的信呢?
关于学佛者而言,坚信业果是非常主要的。无明烦恼为啥会使咱们流通存亡?做作恶业为啥会使生命感得苦果?恰是因果规则在支配。勤修戒定慧为啥能成果佛果?相同取决于如是因感如是果的原理。唯有坚信业果实在不虚,咱们才干自觉地止恶行善,实在对自个的生命担任。
每个人都关怀自个的将来,为啥还会做出各种不担任任的行动?缘由就在于不曾坚信业果,然后怀有侥幸心理,认为自个会是那个逃脱恶业赏罚的幸运儿。一朝一夕,对因果的敬畏日渐淡漠,甚而流于习惯性的麻木。假如咱们留意观察,会发现日子中充溢因果的实例,仅仅以往未加留意算了。咱们常常能够看到,有些人口口声声信任因果,却毫无顾忌地做作恶业。这种所谓的信任,仅仅虚伪的装修算了。同时也阐明,他们对业果的知道是极为肤浅的。
佛教所讲的因果是三世论,不只贯穿戴咱们的此生,也贯穿戴无尽的曩昔和将来。咱们所能看到的,仅仅其间极端细小的一部分。关于不具备宿命通的凡夫来说,既看不到曩昔,看不到来世,也看不清如今,所以才会心存侥幸。如何才干加深对因果的知道?有必要时常亲近善知识,仔细闻思经教,以此强化业果在心里的警策力。
事实上,因果的另一层面是咱们当下能够感觉到的,那就是心行的改变。当咱们与贪嗔痴相应时,心里的负面力气随之增加,人道也随之蜕化。一个贪婪无比的人,永久体会不到心满意足的高兴;一个嗔心炽盛的人,永久感触不到心平气和的从容。那么,贪嗔痴从何而来?恰是咱们逐步培养出来的。咱们对金钱、色欲的固执,就是滋长贪嗔痴的养料。即便外在全部并未因咱们的贪嗔痴有所改变,但这些不善的心行力气仍会对本身生命构成过患。每件善行乃至一念之善,将使人道中善的力气得到张扬;反之,人道中恶的力气也会随之增加。人间有五花八门的人,有的很自我,有的很敞开;有的很尖刻,有的很宽厚;有的很小气,有的很大度每一种性情,都是生命的无尽积累。其间的负面要素,恰是苦楚的源泉。
假如咱们深知:每一件善恶行动必将对生命构成影响并留下痕迹,还会恣意做作恶行吗?事实上,不只全部行动如此,甚至起心动念也是功不唐捐的。咱们的阿赖耶识就像电脑硬盘相同,忠诚记录着输入的每一份材料。即便咱们能够骗尽天下人,但永久骗不了自个,也绝无也许逃脱因果的自然法则。
业决定的道理通知咱们:有所为必将招感业果。这又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任何起心动念及外在行动,必将在心里形成力气。二是此生的乐果皆来自曩昔世的善业,而此生的苦果则来自曩昔世的恶业,所谓业不作不得,业已作不失。
当然,咱们也不用为已做作的恶业担负沉重的心理担负,由于焦虑和自责皆杯水车薪。当咱们知道到从前犯下的恶业后,应诚恳地发露悔过: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全部我今皆悔过。以如法的悔过清洗品格,清洗各种罪业。更为主要的是,有必要从此坚信业果,慎护身口意三业,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决不做作新的恶业。如此,才干生生增上,在菩提大道上一往无前。
以上给我们供给了修学佛法有必要具备的四个底子认知。佛法尽管众多,但一切修行都离不开这些根底。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序论》中,将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皈依三宝、坚信业果作为学佛修行的道前根底及共下士道的内容,又以发心贯穿三士道的修行。可见,这四点不只仅学佛之路的必要根底,也是修行成果的底子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