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驮跋陀罗,汉译为觉贤,迦毗罗卫人,释迦族甘露饭王后裔。三岁时其父亡故,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五岁时,母亲又去世,遂被收养于外婆家。堂伯鸠婆利见其聪敏,又同情他是一个孤儿,于是把他接回去,剃度为沙弥。
到十七岁时,与同学一起,以读诵为业。别人需要一月读完的,觉贤一日便可完成。其师叹曰:觉贤一日赛过别人三十日。后受具足戒,修习精勤,博览群经,多所通达,尤其以禅律驰名。
觉贤常与同学僧伽达多共游罽宾。达多虽佩服其聪明、才学,却对他不甚了解。有一次在密室中修行,忽见觉贤到来,惊问他从哪里来?他说:刚去兜率院致敬弥勒,语毕便隐身不见。达多才知他乃圣人,但仍知之不详,后又见他屡有神变,遂诚心追问,方知其已得不还果位。
觉贤常想游方弘化,以观风俗。刚好遇到西行到罽宾的中土僧人智严,看到当地佛法隆盛,学僧很多,乃向东叹道:我等僧侣,虽有学道之志,但遇不到精通佛法之明师、能匠,故无从发悟。即询问当地人,谁能到东土去弘传佛法?大家都说:有佛驮跋陀罗,出生在印度那呵梨城,其家族世代崇信佛法。自少出家,现已通解经论。少时受业于大禅师佛大先。
佛大先当时也在罽宾,对智严说:可去东土振兴佛教、传授佛法者,佛驮跋陀罗其人也。后经智严苦苦请求,觉贤遂同意来东土。历经三年艰苦跋涉,尝尽寒暑之苦,跨越葱岭,途经六国。各国国王为其远行弘法的行为所感动,皆大力资助。
到交趾(今越南)后,乃乘船沿海而行,途中经过一个岛屿下面,觉贤以手指山道:可以停舶于此。船主说:旅途上时间极是宝贵,现在这样的调顺和风更是难遇,怎可停舶!又继续前行了二百余里,忽然狂风大作,把船又吹回岛下,众人才佩服其神灵,全师事他,听从他的指挥。后来遇到便风,同行的船都出发了,觉贤说不可开船,船主才把船停下来。而那些先开出去的船,全都覆没了。后来,在一天夜里,他忽然叫大家把船开走,当时没有人肯走,觉贤只好收起缆绳,独自出发。不久,海盗出现,没走的人全被杀害了。
不久,到了青州东莱郡(今山东烟台),听说鸠摩罗什在长安,即往长安从罗什受学。罗什极为高兴,与之共论佛法,探讨义理,多有裨益。罗什每有疑难问题,常与他一起商讨。姚秦太子姚泓,想听觉贤说法,要求且命令群僧在东宫集会,罗什与觉贤往复辩论。
罗什问觉贤:法因何是空?
觉贤答道:色乃众微而成,故色无自性,所以色自身即是空的。
又问:既以极微破色空,又如何破一微?
答道:众人或破析一微,我以为不应当是这样。
又问:微是常吗?
答曰:以一微故,众微即是空;以众微故,一微即是空。
当时宝云译出这句话,不解其意,道俗都认为觉贤所说之一微是常。过后不久,长安学僧又请觉贤进一步解释这句话。觉贤说:一切诸法都非自生,皆因缘而起。缘一微所以有众微,微本身并无自性,此即是空。难道可以说有不破之一微,常而非空吗?
秦王姚兴致力于弘扬佛法,供养三千多僧人。这些僧人往来于皇宫,常参与世俗之事,唯觉贤与众不同,潜心静修。有一天他对弟子说:吾昨日看见家乡有五只船一齐出发。弟子把这话转告他人,关中之僧人,都以此话是显异惑众。
而且,觉贤在长安大弘禅业,四方喜乐静修者闻风而至。但学养有深有浅,道行有高有低,一些伪劣之徒,鱼目混珠。其中有一弟子因观行甚差,且又自言得阿那含果,觉贤未及检查,遂致流言四起,遭僧俗二众猛烈抨击,即将大祸临头。徒众或匿名隐潜,或半夜越墙逃走,半日之间,徒众差不多全逃光了,觉贤仍默然处之,毫不介意。当时之僧?、道恒等人以觉贤显异惑众为由驱逼其离开长安,觉贤道:我身如浮萍,去留很容易,只是弘法心愿未了,甚是感慨。于是与弟子慧观等四十余人,往南前往庐山,神色从容,毫无惊恐之表现。有识之士,感叹至极,深为惋惜。僧俗二界送行者一千多人。
沙门释慧远(净宗初祖),久闻觉贤之风名,听说他来到庐山十分高兴,二人一见如故。慧远以为觉贤之被摈除,过错在其徒众;至于所说五船俱发一事,也于律无犯。于是派遣弟子昙邕,致书姚兴及关中众僧,希望解除摈弃他之处罚,并请觉贤在庐山翻译禅数诸经。在慧远的关照下,尊者译出《达磨多罗禅经》二卷,《修行道地经》《不净观经》等。
因觉贤志在游化、弘法,居无求安,在庐山待了一年多后,又往西去到江陵,正好遇到外国船主,待他进一步询问,果是印度五船,亦即他前所言五船俱发。是时,国中士众,竞相前来参礼、师事他,且有许多布施,他一概不受。自持钵乞食,不问贵贱贫富,一视同仁。
义熙九年(413),觉贤随太尉刘裕回京都,安住于道场寺。与沙门法业、慧义、慧严等人,译出《华严经》,即以后俗称的晋译华严、六十卷华严。当时,与觉贤同住道场寺的还有西行求法归来的法显。于是,法显从古印度带回的《僧祇律》梵文,又请觉贤译为汉文。
觉贤先后所译出的经典有:《观佛三昧海》六卷、《泥洹》及《修行方便论》等,共一十五部,一百十七卷,并深究其义理,妙尽文意。
佛驮跋陀罗尊者后于元嘉六年(公元429年)念佛往生,世寿七十一岁。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蜀中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