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从《佛遗教经》看修道次第

佛经首页

从《佛遗教经》看修道次第

我们今天发心出家修行,第一就是在观念上要正确。佛遗教三经里,《八大人觉经》中的第一觉悟,就是要我们觉悟生命体的正报和外在环境的依报皆是苦、空、无常、无我的,而这个苦果是由我们惑业所感得的。有了这种了解之后,才会有寻求解脱和发起要修行的正确观念。

佛最初出家修道也是缘于观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心生畏惧。为了要解决这个大问题,乃以身作则先遍学一切外道的修行法门,最后自己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

《四十二章经》序分即是四圣谛的发挥:修习道谛,对治集谛和苦谛,证得最殊胜的灭谛。

《佛遗教经》是佛对修行人从初发心到证得究竟解脱之果,所开示的一个完整而踏实的修道次第。这一段教诲可以说是佛一生教授的精华。

修道首要在尊重戒律波罗提木叉。戒法的建立并非是佛要设一些轨范来约束我们令我们不自在;而是因为众生无始劫来有种种贪瞋痴的病,要对治这些病,首先就是不要再去熏染这些病的因。所以制立戒的意趣是为了正顺解脱由烦恼病苦中解脱出来。如果没有戒的基础,一切的善法功德皆无从生起。所以佛第一强调的就是尊重戒,以戒为基础。

有了戒的基础以后,就应该约制自己的五根,不去攀缘五尘。因为五根就像一匹恶马,如果放逸五根去攀缘外境,就如同一匹没有缰辔约制的恶马牵引人掉入沟堑一般,它将令我们生起贪瞋痴之心而造种种的恶业。这种祸害不止令我们受苦一生,而是多生累世堕落于恶道中轮转生死。

如果说五根是贼,那么心就是贼首了。心因为有贪瞋痴,当我们放纵五根去追逐五欲时,心也随着境转,这样一旦迷执下去,就只有令我们堕落到三恶道,其造成的祸患较之毒蛇、恶兽、怨贼还要可怖。所以我们要制伏五根,首先要制伏意根。这就要修四念处去调伏摄持住我们这一念心,故《金刚经》说要「善护念」。

六根摄持住了之后,就要调饮食和睡眠。饮食的目的在治疗众生饥渴的病,不是为了享受。有了「饮食如服药」这个观念,就不会为了口欲随着味尘打转了。修道人在这方面应懂得节制,不要放逸根门追逐享受,倘若多求供养,就会坏了施主的信心。

睡眠呢?也要节制要适当。不但白天要精进修习善法,连夜间也不应懈怠放逸,将生命浪费在无记的睡眠上。凡夫僧因为没有得到真正的成就,固然不可能不睡,但佛说你要真正断了烦恼才有资格睡,否则睡得过头,容易增长痴障,障覆圣道的成就。

进一步要修忍辱。在这里,佛要我们学忍辱仙人,就算是有人拿刀子来断我们的手脚,我们都要摄心,令心不起瞋恼、口不出恶言。如果你忍不下来、瞋恼了,第一个伤害的就是自己。因为一念恶心起,你立刻感觉难过不舒服,立刻感恶果了,不必等将来。所以当下一念心,因果就分明了。在《法苑珠林》中记载了一位博通三藏教的法师,他研究佛法的教义,不是用它们来对治自己的烦恼,而是用它们来增长自己的知见。结果在一次论辩中,他败给了另一位法师,因为输不起,愤恨不平之心令他在回程中立刻遭到现生堕蟒蛇的果报。

佛又说忍辱的功德比持戒修苦行还要大。因为能持戒修苦行,有时候会带有头陀的增上慢,加大我执的成分。而忍辱则与无我相应,能对治我执的烦恼,所以能忍辱是有智慧的;譬如恶骂来时,能将之看成是还债、消业、破除自己的我执的,而不是来折磨我的,这就是智慧了。所以我说如果要找一位善知识,就要找一位会骂你的,而不是会附和你的;否则对你的道业,不但没有帮助反而会害了你。

再进一步就是要对治憍慢的心情。佛说:「比丘们啊,我们已经剃了发、舍了装饰、穿上了坏色的衣服、拿着钵去乞食就像乞丐一样,如果还心怀憍慢自觉了不起, 那是不相称的啊!」其实,憍慢的背后就是我执,而我执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你要是摆架子,表示你的我执还很大,若是破了我执,自然就没有慢了。

接着佛叫我们不要谄曲。谄曲是以不正直的心去讨好别人,等于是在心里头打妄语,这与「直心是道场」相违背,是不能入道的。

以上是佛要我们在性格上做一番整体的调整:不要放逸懈怠,要修忍辱,不要憍慢,耍端正其心。这些条件具备了,才能真正修出世间大人的功德:由少欲、知足、远离、精进、不忘念、禅定、智慧、到究竟的离戏论。

首先要少欲。少欲就不会多求,不会谄曲,不会被五根五欲迷得团团转,这样心自然能坦然、无所忧畏,因为忧患来自于贪爱执着患得患失!

次要知足。世人向外追求放逸,只有扩张他的不满足,是永远得不到安乐的。许多家财万贯的人,因为料理的产业太多,须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这就代表世间的财富往往其负面的过失大于正面的意义。所以真正的安乐是从知足来的。佛在这里提示我们,贫富不在于外在形式的物质,而在于内在的满足不满足。凡夫正因为有我我所的执着,心量狭小,所以越贪着越贫穷。佛能放下一切的执着,他的心遍覆十方,反而拥有了一切。

进一步要修远离法。不但身要远离市集尘嚣,独处闲居,心也要远离愦闹,不要起贪瞋痴。这样就能得到自在安乐。若是放逸五根去攀缘五欲,结果只有斫伤自己的法身慧命,无有解脱安乐可言。

远离之后就要精进,精进才能成办一切世出世间的事业。譬如钻木取火,如果间间断断未热而息,是永远没有办法产生火苗的。所以不论修习任何止观法门,都耍念兹在兹持续不断,这样才能达到果证。

在精进之下,进一步要不忘念。世上的一切善知识、护法,都是为了护持我们成办道业。但是最好的善知识、护法却是我们自己这一念念在道业上用功的心。如果念力坚强,能够念兹在兹,心自然不受五欲六尘所牵绑,这样就算是跑到世俗繁华的地方,也不会被它们所迷惑、戕害。所以真正看起来,就是应该修四念处法门了。

能够不忘念地坚持下去,止观的初步成就就是得定,依着禅定则能开发智慧且令之不漏失。我们现在得到的空无我,还只是有漏的正见而已,必须要在定的基础下,修学止观成就定慧,到见道位时,才能产生无漏的实相正见。

依着禅定,进一步就是无漏慧。有了禅定、甚至有了神通,若没有智慧,也只能够伏住烦恼,而不能断烦恼。所以修世间禅定者,在出定后仍有烦恼的生起。要断烦恼则须有智慧。修行人若明白了佛法里空无我的道理,就是解慧也可以产生对治贪着的作用。倘若定力增强有了实相慧之后,则更能对治那些思惑的习气,得到究竟的解脱。佛法之不共外道处就在其具有无我的智慧。外道纵然能成就四禅八定,但因没有无我的智慧,所以不能不受后有。现在的人好讲求神通妙用而不能平实地照因果法去修行,这样是不能破除贪瞋痴烦恼的。

佛法贵在见地,而不在功用上去取胜;无我的见地分明才可以断贪瞋痴,神通妙用则不一定。所以佛说:「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无天眼而是明见人也。」

智慧再进一步就是离戏论法灭谛,这是一切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

上述是佛在《佛遗教经》中所教诲的修道次第,我们若能依之修行,是绝对有果可证的。

1
文章点评
2023-02-01
礼敬佛陀竟能得到这五种殊胜功德
【原文】世尊告诸比丘: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端正,二者好声,三者多财饶宝,四者生长者家,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所以然者,如来无与等也。.. <详情>
2023-02-01
远离妖媚的女人!这八种姿态为智者所厌恶
【原文】佛告大王:妖蛊女人有八十四态,大态有八,慧人所恶。何谓为八?一者嫉妒,二者妄瞋,三者骂詈,四者咒诅,五者镇厌,六者悭贪,七者好饰,八者含毒,是.. <详情>
2023-02-01
震撼心灵的棒喝!人类贪图淫欲的恐怖恶果
【原文】夫淫欲者,譬如盛火,烧于山泽,蔓延滋甚,所伤弥广。人坐淫欲,更相贼害,日月滋长,致堕三途,无有出期。夫乐家者,贪于合会恩爱荣乐因缘,生老病死离.. <详情>
2023-02-01
至心念佛!能消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原文】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 <详情>
2023-02-01
《法华经》里的一个真相!
【原文】我今应当教,令得于道果。即为方便说,涅槃真实法。世皆不牢固,如水沬泡焰。汝等咸应当,疾生厌离心。诸人闻是法,皆得阿罗汉。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脱.. <详情>
2023-01-31
佛陀开示何为怨妇?
【原文】何等怨家妇?见夫不欢,恒怀瞋恚;昼夜求愿,欲得远离;虽为夫妇,心常如寄;乱头勤卧,无有畏避;不作生活,养育儿子;身行淫荡,不知羞耻;陷入罪法,.. <详情>
2023-01-31
若做到这四点能远离各种障碍速证清净
【原文】妙慧!菩萨成就四法,能离法障,速得清净。何等为四?一者、以深意乐摄三律仪;二者、闻甚深经不生诽谤;三者、见新发意菩萨,生一切智心;四者、于诸有.. <详情>
2023-01-31
佛陀开示一切法的本质
【原文】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处。《法华经》【注释】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要静..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