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的两个观念,从假入空跟从空出假,怎么理解?
从假入空是我们修行人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解脱道;再从空出假,这就是菩提道;最后,究竟成佛。站在我们自身的角度,第一步叫自利;第二步叫自利利他,也就是说你没有成就一点功德力,你想去利他那都只是妄想。
从假入空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相,其实它是假有,它都是因缘组合而成的一个暂时的现象。它无非就是因缘果报的,一张业力之网。但是我们从这个外相当中能不能找到它背后的规律?也就是佛法当中讲到的空性。因为一切相有,都是由空性而生。这个观念就是从事物的表相,你要能掌握到背后的规律。
空性它就是规律,告诉我们世间所有万事万物都是刹那刹那的变化。而且所有的有,它是因缘和合而有,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因缘组合在一起的一合相。所以它没有单一性,也没有主宰性。这个就是空性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观念,也讲平等性。再说的直白一点,我们所有心中的烦恼都是由外在的相造成的,并不是你的心有烦恼,是你心中想了一件烦恼的事情,而带给了你这样的感受。
所以心它本来是空空如也,本来是清净的,只是因为你有一件烦恼的事情。你想到这件事情的时候,它就是有。但是你能不能空掉,这是需要根本智,也就是我们佛教当中所讲的无分别智。
无分别智的功能作用就是把你心中所有不管好的影像,还是好的影像,都要把它擦掉。因为在你心上留下了这样的痕迹,一个是会带给你痛苦,一个是会带给你贪恋。所以,你能不能空掉是决定于我们自己的本事。
如果你做不到离一切相,你是空不掉的,因为你有自我的意识在里面,你有自我的感受,自我的判断,自我的理解等等,所以你空不掉。很多人从假入空,他空得不彻底。想要证得圣果,他就要空得彻底。到了这样的功夫以后,我们内心已经不能被烦恼所侵略。你已经有功夫了,不然的话烦恼这个东西它随时都会来侵略你。
所以,修行的人要发出第一个坚固的誓愿力,就是烦恼不可能侵略我的清净心,不可能有什么事情能激怒我,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没有这个功夫,你的心随时都会波动,随时都会成为情绪的奴隶,然后一不小心容易带动你去造作恶业。那你自己都是泥菩萨过江,你谈何去利他呢?所以站在第一个阶段来讲,一个人是没有能力去利他,要先求自利,上求佛道。
第二个阶段进入到菩提道,那才讲下化众生。因为你已经有点功德力了,所以这个时候,你要从这种内心安然寂静当中,然后跳出来,生出很多的妙有,也可以说假有,来做利他之事。就像一个人,他一开始对佛法不了解,内心有傲慢,那你要塑一尊庄严的佛像让他来膜拜,他只要会拜了,慢慢地内心的傲慢心就会消除。
所以众生得了这个病,他需要借这个相来开启它内在本质具足的清净心。因为他有贪、嗔、痴、慢、疑、邪见,你这六大烦恼都需要相来修他的心。你也需要借这个相来治他这个心,当他这个心治好了,他就回归到那种清净本然的自性当中。他自己也是这样得利益的,所以他会生出很多妙有,带大家来皈依三宝,带大家去朝圣,带大家去吃素,带大家去参加法会等等。这都是从空出假,你由于菩提心而现出来的一切相,都是属于菩提道。
一个内心具有寂静的人,他知道烦恼众生内心的躁动焦虑很痛苦,所以,他就会去引导他们如何去调心,如何去找到心的家。现在很多人身有家,但是心没有家,心在流浪,安不住。心只能安在空性当中,不然你没有家,因为空性就是真理,你的心只能安在真理当中。所以从空出假,这都是由菩提心来展现。
前面这个假是借假修真,两个一个是自利,一个是利他。其实,最终你会明白自利利他是一体的,它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我们有时候不知道怎么操作,有一句话很实用:独处的时候上求佛道,共处的时候下化众生。
因为我们人在自利与利他当中,在什么因缘之下,什么环境之下,你会有偏重点。如果你在独处的时候老想着去利他,那叫妄想。你在共处人多的时候,你说我要诵经打坐要自利,那也是与当下的因缘是不吻合的,这也就是没有觉悟的表现。
所以,修行的人每个人要知道自己是处于哪一个阶段。我们多数人第一步要做的就是从假入空,也就是破妄还有显真。当你的真比例越来越多的时候,你的妄就越来越少,因为妄就是自性妄执。由我执带动的我所、我想、我能、我以为、我判断,这些都是属于妄心,是业报身所展现出来的一种依报感受。
凡夫首先不能太相信自己的感受,也不能相信自己的逻辑思维。你要慢慢地学习佛陀的法,来纳入到你的心中,以法来带动你的行为,以法来带动你的所思所想,这个时候,你内在这种真就会越来越真实,越来越强大。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如是我闻报德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