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佛经首页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自序

《入楞伽经》(Lankavatara-sutra)是一本难读的经典。说它难读,并非因为经中的名相深奥,而是因为它的主旨难明。

本经在汉土传播,有三个主要系统。两个属于禅宗,另一个为法相宗。禅宗与法相宗,在见地与修持取向上本大异其趣,却同时以本经为依止,足见两宗对本经主旨的体会,已各有不同的观点。至于禅宗两系,古师以一乘教讲说本经,谓系据南天竺所传;后来则改用《摄大乘论》(Mahayanasamgraha)讲说本经。同一禅宗,对本经竟亦有不同的观点,更可见经义之难明也。

印度论师中,属瑜伽行中观派(Yogacara-Madhyamaka)者皆重视《入楞伽经》,如入西藏初传佛法的寂护(Santaraksita),即谓经中的〈偈颂品〉已尽摄大乘佛教义理。至于西藏密宗甯玛派(rNying ma),其最高法门大圆满(rdzogs chen),即依《入楞伽经》作为基本经典。这样一来,便更增加了本经的复杂性,其主旨似更模糊。所以一向以来,学者皆谓《入楞伽经》难读。

笼统的说法,便谓《入楞伽经》是结合如来藏与唯识思想的经典。然而这样标定本经的主旨,实嫌简率。盖经中处处说如来藏藏识,藏识即是阿赖耶识,由是自可说之为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结合。但这样说时,却只实为皮相而已。问题在于:经的要旨不能轻轻地用结合一词来交代。如何结合?转出甚么义理?这义理代表甚么样的修持见地?如是种种问题,主结合说者却都未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若据藏密甯玛派的观点,本经实主说如来藏。《入楞伽经》本已明言,释尊下降楞伽演说自内证智境界,此境界便即是如来藏。亦可以说是释迦的心识状态,然而佛的心识状态,已不称为识,通常皆称之为智境。

然则何以却会牵涉到藏识呢?

《入楞伽经》对此其实已很明显,一切如来的智境都无可说,亦且不可思议,以其已超越识境的语言文字以及一切概念,不过,如来的智境亦非不食人间烟火般焭然独存,凡有智境,必同时自显现而成识境,这个识境,周遍一切处、周遍一切界,用现代语言来说,即是自显现而成一切时空的世界。关于这点,由于时代限制,于口耳传承中便说之为甚深缘起、极密缘起,亦即四重缘起中的相碍缘起(一切时空皆因应其相碍局限而成显现)。

所以,如来藏这佛的智境,在我们的时空世界便自显现而成为藏识境界。因此,《入楞伽经》是这样来定义如来藏的名为藏识的如来藏。不过,在旧译三种《入楞伽经》中,都译失了句义,依然笼统因循译为如来藏藏识,遂令智境与识境的关系不明。笔者是故据梵本将本经重译,复依藏译及日译将初译稿作出修订,读者读此新译,自当对如来藏藏识有决定性的理解。

如今,但依古义一说如来藏简单地来说,如来藏其实有三种境界:佛的心识法尔不受污染,我们将这种境界名之为不空如来藏;菩萨藉修习力,可令心识当下离诸烦恼污染,我们将这种须藉修习作为基础的当下离垢心识,名之为空如来藏;凡夫心识必受污染,我们将这污染的心识境界,名之为藏识。

所以《入楞伽经》处处提到如来藏藏识这一名相,实在并非是将如来藏与藏识二者结合,它其实是用这名相来统称上述的三种心识境界,用来显示如来的内自证智境,以及由修习力而能成显现的菩萨心境,与内自证智所自显现的识境。

甯玛派这种见地,在西藏本土亦已隐晦,是故许多得大圆满传承的喇嘛,于著述时都未将之表出。这隐晦有其历史原因

西藏初传佛教之时,汉土禅宗和尚摩诃衍入西藏传法,得没庐王后信仰。可是在辩论时,摩诃衍却输了给印度瑜伽行中观派的论师莲花戒(Kamalasila);加上没庐王后后来又毒死自己的亲子,西藏臣民对她非常反感,因此便造成藏土传法须忌讳禅宗的局面。

还不只这样。藏密格鲁派(dGe lugs,黄教)草创时期,跟觉曩派(Jo nang)竞争得很剧烈。他们都传时轮金刚(Kalacakra),然而在见地上却大有差别。觉曩派主如来藏他空见(gzhan stong)之说,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士却主中观应成派(Prasangika)之说,由是两宗便势成水火。后来格鲁派执掌政权,便逼觉曩派改宗,此派一废,藏密论师谈如来藏时便十分小心翼翼。

甯玛派受到上述历史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大圆满的如来藏思想便只重口传。虽然,甯玛派的如来藏见地不同觉曩派,觉曩派持他空见,跟甯玛派的了义见不同,但受到压力则只有轻重之别而已。然而一旦掌握了这有关如来藏的见地之后,再读甯玛派祖师的论著,便会觉得许多论著其实已贯串了这个见地,只不过未白纸黑字地将之写出来而已。(唯据敦煌出土资料,则甯玛派古师却未受历史因素影响,所以亦有些论典,已明显表明如来藏这一见地。可是这些文献皆未翻译为汉文,姑置之不论。)

由甯玛派的如来藏思想,可以解释《入楞伽经》的传播分歧。

甯玛派的大圆满,本属印度瑜伽行中观派的修习 (当时则未有大圆满之名)。这一派修习的特点,跟唯识今学不同之处,在于不以转识成智为究竟,而瑜伽行的唯识今学派则以之为究竟。然则二家却亦有相同之处,即同样重视心识境界。由是即可说明为甚么法相宗会将《入楞伽经》视为本宗所依的经典,这应该是秉承印度瑜伽行派论师的传统。

至于汉土禅宗,由初祖菩提达摩起,至五祖弘忍,以及与六祖慧能同时的神秀,都一直重视《入楞伽经》,这即是因为禅宗古师的见地,实同藏密甯玛派大圆满的见地,皆以心识当下离垢为修持目标。后来禅宗改用《摄大乘论》来说《入楞伽经》,实已偏离了印度论师的传统,也可以说是对禅宗古师的离异。

本经导论(见拙《如来藏论集》),即以甯玛派的见地作为根据。由此见地,可认为本经实全说如来藏。也可以这样说,本经实演说佛、菩萨、凡夫等三种心识。持这见地以读《入楞伽经》,即无杆格难通之处。如若不然,只在名相上做工夫,或只依唯识的观点来诠释,恐怕都未能通达本经的要旨。因此导论中所发挥的如来藏思想以及《入楞伽经》经旨,对汉土学者来说应该有一份新鲜的感觉。然而我们却不妨持此观点来研读四祖道信以上的禅宗祖师论述,当会发现,他们的观点即与此见地吻合。

至于甯玛派祖师的论著,则可用龙青巴尊者(Klong chen rabbyams,1308-1363)的《心性自解脱论》(Sems nyid rang grol)、《法性自解脱论》(Chos nyid rang grol)及《平等性自解脱论》(mNyam nyid rang grol)为例。若持上述观点研读,便当于见地上生胜解。凡夫具心性;菩萨具法性;佛具平等性,然而自性圆满清净则一,故任从一路而入皆可证自解脱。这便与前说如来藏的见地一致。这个说法,亦即释尊所说的三解脱门空解脱即心性自解脱;无相解脱即法性自解脱;无愿解脱即平等性自解脱。

甚至持此见地来认识唯识学说,也会领悟到,这是对凡夫心识,以及对修行时所现的心识境界作一系统分析。盖行者必须对心识境界有所确认,始能谈得上心识修习也。

由此可见,《入楞伽经》所贯串的,实为佛法修习的最高法门,以当下自解脱为目标。这法门,亦即是文殊师利菩萨及维摩诘居士所演说的不可思议法门。

希望本译以及导论,能破解学者对《入楞伽经》的疑难。若有少分利益,应当感谢甯玛派近代法王敦珠无畏智金刚尊者的教导。

谈锡永

西元二千又五年岁次乙酉正月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翻译说明

1 据南条文雄梵文校订本译

Nanjro Bunjru,ed.The Lankavatara Sutra

(Kyoto:Otani;University Press,1923)(简称梵本)

2 译时参考下列三汉译

(1)《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求那跋陀罗译(简称刘宋译)

(大正十六册,页479上-514中)

(2)《入楞伽经》,菩提流支译(简称魏译)

(大正十六册,页514下-586中)

(3)《大乘入楞伽经》,实叉难陀译(简称唐译)

(大正十六册,页587上-640下)

(以上三本,有时又通简称为旧译)

3 译时参考下列二藏译

(1)Phags pa lang kar gshegs pa theg pa chen poi mdo

(《圣入楞伽大乘经》)

北京版,ngu函,页60-208;

奈塘版,ca函,页81-298;

德格版,ca函,页56-191。

(2)Phags pa lang kar gshegs pa rin po chei mdo las sangs rgyas thams cad kyi gsung gi snying po shes bya bai leu

(《圣入楞伽宝经名为诸佛所说心髓品》)

北京版,ngu函,页208-313;

奈塘版,ca函,页298-456;

德格版,ca函,页192-284。

(统简称藏译)

4 译时参考铃木大拙英译

Daisetz Teitarao Suzuki,The Lankavatara Sutra

(Routledge Kegan Paul Ltd,1956)(简称铃木译)

5 译时参考下列二日译

(1)《梵文和訳入楞伽经》,安井広济訳

(京都:法藏馆,1976)(简称安井译)

(2)《ぅンカにへる

梵文入楞伽经の全訳と研究》,常盘义伸訳

(京都:花园大学国际禅学研究所,1994)

(简称常盘译)

相关微文

文章点评
2023-02-01
礼敬佛陀竟能得到这五种殊胜功德
【原文】世尊告诸比丘: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端正,二者好声,三者多财饶宝,四者生长者家,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所以然者,如来无与等也。.. <详情>
2023-02-01
远离妖媚的女人!这八种姿态为智者所厌恶
【原文】佛告大王:妖蛊女人有八十四态,大态有八,慧人所恶。何谓为八?一者嫉妒,二者妄瞋,三者骂詈,四者咒诅,五者镇厌,六者悭贪,七者好饰,八者含毒,是.. <详情>
2023-02-01
震撼心灵的棒喝!人类贪图淫欲的恐怖恶果
【原文】夫淫欲者,譬如盛火,烧于山泽,蔓延滋甚,所伤弥广。人坐淫欲,更相贼害,日月滋长,致堕三途,无有出期。夫乐家者,贪于合会恩爱荣乐因缘,生老病死离.. <详情>
2023-02-01
至心念佛!能消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原文】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 <详情>
2023-02-01
《法华经》里的一个真相!
【原文】我今应当教,令得于道果。即为方便说,涅槃真实法。世皆不牢固,如水沬泡焰。汝等咸应当,疾生厌离心。诸人闻是法,皆得阿罗汉。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脱.. <详情>
2023-01-31
佛陀开示何为怨妇?
【原文】何等怨家妇?见夫不欢,恒怀瞋恚;昼夜求愿,欲得远离;虽为夫妇,心常如寄;乱头勤卧,无有畏避;不作生活,养育儿子;身行淫荡,不知羞耻;陷入罪法,.. <详情>
2023-01-31
若做到这四点能远离各种障碍速证清净
【原文】妙慧!菩萨成就四法,能离法障,速得清净。何等为四?一者、以深意乐摄三律仪;二者、闻甚深经不生诽谤;三者、见新发意菩萨,生一切智心;四者、于诸有.. <详情>
2023-01-31
佛陀开示一切法的本质
【原文】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处。《法华经》【注释】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要静..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