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请注意:皈依证明师不等同皈依本师释迦牟尼佛

入门首页

首先必须明白,皈依三宝是学佛入门的第一步,好象在打地基一样,如果最初进入佛门的方向、观念正确,你就可以少走许多冤枉路。笔者是在民国六十五年皈依佛教的,但是当时对皈依三宝中「皈依本师」意义的认识并不正确,原因是当初带引我进入佛门的『行者』自己对「皈依师」的理解有所偏差,所以导致笔者乃至现世中广大的的信众,最初对「皈依师」的「身分」到底指的是谁,皆有所误导。笔者皈依经过数年后,才在参访「某法师」对「皈依师」身分的解释下,突然醒悟,原来我的皈依佛不是某某法师,而是「释迦牟尼佛」。

为什么「皈依师」不是「某某法师」,而是「释迦牟尼佛」?首先应该认识任何信众在皈依时,皆有三个「老师」:一、皈依证明师,二、皈依本师,三、亲教师、依止师(也就是皈依后学法的的善知识)

(一)皈依证明师

一是指皈依时的引证师(证明师),就是引导你、证明你皈依时的某某法师,但是「皈依时的引证师」并不等同你的「皈依本师」。尤其在现在各地方发行的「皈依证」上,虽然有说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是在皈依三宝后,又会加强印象:印有「皈依本师」某某法师的证明。而让广大的信众在皈依三宝时,误以为「皈依本师」就是某某法师。以致令善男信女,逢遇他人问说,你的皈依师父是谁?皆会回答说:某某法师,而忽略了「皈依本师」是释迦牟尼佛。应当明白,无论你到那里皈依,甚至曾经在多处地方结缘「皈依」,所有带导你皈依的师父,皆是你的「证明师」,证明你从今天开始在佛前发誓,「愿意皈依三宝,做一个正式的佛教徒。」而不是你的「皈依本师」。

也就是说,某某法师只是带引你、引渡你、证明你在佛前「皈依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引证师父」,具有引导你步入佛门的第一位师父的「象征意义」,你必须礼敬、尊重、感恩于他。因为是「某某法师」带引你进入佛门,才让你往后有再进一步学佛、闻法的机会。然而是不是一定要跟着他学佛,你就是他的皈依弟子,要感恩图报,不能到别的地方去参学?那就不一定了,要看以后你在接触「善知识」、「善因缘」而定。因此以后询问别人「皈依师谁」,应当更正为:你在那里结缘皈依的?你的皈依引证师(证明师)是谁?而不是问:你的皈依师父是谁?这会让信众误以为「皈依师」是皈依「某某法师个人」。但是当你明白「皈依师」是释迦牟尼佛时,对于别人在询问你的皈依师父是谁时?你可以回答说:我是在某某法师那里办理皈依的?只要自知:我的皈依本师是释迦牟尼佛即可。

(二)皈依本师

由此可知,任何佛教徒可以在多处精舍、寺院办理「皈依程序」,任何佛教徒皆可以有许多结缘「皈依处」及许多「皈依证明师」。但是所有佛教徒的皈依本师,只有一位,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其他如阿弥陀佛、药师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地藏菩萨等,皆是释迦牟尼佛在其宣说的大乘经典中为后世佛弟子介绍的他方世界的佛菩萨。事实上,皈依本师释迦牟尼佛等同皈依阿弥陀佛,等同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因为佛佛道同,只不过释迦牟尼佛曾经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印度出世,示现出家、修行、成佛,而阿弥陀佛、药师佛等诸佛现在出现在他方世界中示现成佛。

(三)亲教师、依止师

信众皈依三宝后,一定要踏上学习佛法的过程,否则就等于没有皈依。必须明白,无论任何一位佛教徒已经「皈依多久」,如果没有步上「学习佛法的过程」,等于是皈依的门外汉,在「佛门前徘徊」,没有入门,在别人请问你已经皈依多久?学佛多久时,仍然会沾沾自喜的回答说:我是在那里皈依的,已经有多少年。殊不知你只是「领了一张皈依证而已」,取了一个法名,却与「学佛没有关系」!

然而皈依时的「引证师父」是否就是你以后「学法」引导的「善知识」?就要看你「宿世的福德善根、善缘牵引力了」。尤其现在的「佛教舆论媒体」如各种佛书、佛教网站及「佛教卫星电视台」的传播力、影响力相当惊人,而且「各类佛书、各各行者对「佛法」的引导方向,对「佛法的认知」各有不同,以致令初入佛门之人甚至令久入佛门之人,「对佛法的认识」产生非常大的分歧点,甚至有许多信众,已经「看佛书、诵经、念佛」,但是还没有在「佛寺、精舍」等处办理「皈依程序」,是否一定要「办理所谓形式上的皈依仪式」,才能学佛?才能称为是佛弟子?

文章点评
2022-11-24
第二十一课圆满菩萨道
第二十一课圆满菩萨道《法华经.譬喻品》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法句经.世俗品》亦云:「世皆有死,三界无安,诸天虽乐,福尽亦丧。」众生流转于此生死炽然,苦恼无量的世间里,如何安住身心?金钱为五家共有,无法.. <详情>
2022-11-24
第二十课 佛教的第一
第二十课 佛教的第一有了第一次,才有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无数次;无量无限,就有无尽的希望。例如,佛教有了佛陀第一次转*轮,于是有今日无量的法宝,有正法住世。对于根源,不能忘本,因此,佛教徒对于佛教的许多「第一」,不能不知。兹分印度、.. <详情>
2022-11-24
第十九课 佛教的法数
第十九课 佛教的法数数字代表次第,并有计数的功能。在佛教经典中,有以法数为核心,再加以解说法数的意义者,例如《增一阿含经》、《本事经》、《法集名数经》等皆是。另外,明代一如、圆静等高僧先后将经典中有关法数的名相收录,归纳成书,而有.. <详情>
2022-11-24
第十八课 修持常识
第十八课 修持常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教的修持应不离生活,生活亦不离修持,所谓:「即生活即修持。」修持的类别除了行、立、坐、卧之外,并有止、观等,内容则不胜枚举,例如早晚课诵、禅七净七、般舟三昧、.. <详情>
2022-11-24
第十七课 生活法相
第十七课 生活法相人世间的生活有人事、感情、金钱等各方面的生活规范与法则,做一个佛教徒,也有一些在生活上应知应行的生活法相,今以数事略述如下:一、三业:身口意所造作的行为,称为三业。业是主宰轮回的主体,也是决定一个人智愚、美丑、贫.. <详情>
2022-11-24
第十六课 佛语典故
第十六课 佛语典故俗云:「世间好语佛说尽。」佛教不仅义理幽微深奥,佛经中的词语典故更是优美动人。根据统计,佛教传入中国后,共为中国增添了三万五千多个新词汇,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内涵,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许多用语也都是从佛教名相演变而来.. <详情>
2022-11-24
第十五课 民俗神只
第十五课 民俗神只佛教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有许多节日与当地的民情风俗融和在一起,例如泰国的泼水节、卫塞节,西藏的晒佛节,乃至在中国也有浴佛节、腊八节、春秋二祭等,都是深植人心的民间节庆。除了民俗节日以外,各种神只的礼拜也几乎包容在佛.. <详情>
2022-11-24
第十四课 佛教节日
第十四课 佛教节日每一个宗教为纪念其教主或信仰的对象,都订有特殊的节日。如耶稣教、天主教有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等;伊斯兰教有圣纪节、古尔邦节、开斋节等;道教有三元、三清、三会等节日;佛教也有许多特别的节日,其中以农历四月初八佛诞.. <详情>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