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万万不可「有事才登三宝殿」

佛教常识

现在,很多人到寺庙里去,拿上一把香和几根蜡烛,到了庙门口,对所信仰的佛菩萨还没来得及崇敬地顶礼,就迫不及待的提出要求了。“我要给你这炷香了,你要让我发财、家庭美满。”这就好比我们是好朋友,我拎着一袋水果到你家拜访,还没进门,水果还没有交到你的手上,就开始提要求:“我这袋水果准备交给你,你拿到以后,要让我有一个很好的工作,要把你的钱都送到我这儿来。你还要让我的家庭幸福美满,以后我们所有的一切都要依靠你了,而且你必须收下我带来的水果。”如果真的这样做,是不是有点太霸道了,做人都做成这样,如何与人交朋友?何况怎么可以和佛陀这样做交易呢?

有事相求才去找人家,没事的时候就一点联系都没有,这样怎可能成为好朋友呢?所以,对于经常见不到人影,有事才出现的弟子,我见面的第一句话经常就是:“你还活着啊?有事就常找我,没事就看不到人,怎么不见了一段时间,突然就出现了。不过我很高兴你回来了。”紧接着,他就会说:“我又遇到困难了,你要帮我啊!”我说:“你还活着就好!这不是骂人,因为活着就一定有希望,活着,一切才有可能。起码你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还知道敲佛祖的门。”为什么很多人说“无事不登三宝殿”?这其实是不了解佛教教义造成的。因为年代的久远和佛法的深奥,佛经传到我们手中的时候,能理解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他们理解的程度也越来越肤浅,甚至有些人把它理解成类似速效救心丸的工具了。很多人平时根本没想过佛法或佛菩萨,直到遇到无法处理的困难障碍、痛苦烦恼时,才突然想起来,就试着求求无限慈悲、救苦救难的诸佛菩萨。现实的情况就变成——活着的人,为了一切顺利圆满,知道要去求观音菩萨;家里或周围有人往生了,为了避免亡者去三恶道,希望他们能去西方极乐世界,知道要去求阿弥陀佛。所以,有了“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的说法……一般人对佛教徒的认知,基本停留在“一群到寺庙里烧高香、点大蜡烛、给佛菩萨磕头、提出满足自己各种欲望和要求的信徒。”经常会听到:“我们这里有个寺庙香火鼎盛,信徒很多,佛教在这里非常兴旺。”香火鼎盛和佛教有什么关系?一进到寺庙,被香熏得眼睛都睁不开了,很多香还是用劣质的香精做的,那种味道对身体是有害的。一般人在家里修行时,可能还不会提出太高的愿望,即使有愿望也比较简单,最多就是希望事业好一点、挣钱多一点、离家近一点,付出少一点。但是到了寺庙就不一样了,每个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欲望,就像海浪一样全部展现在佛菩萨面前。原本到了寺庙,看到佛像、佛经、法师是在提醒我们:佛在两千五百多年前,贵为一个王子,但权力、娱乐、财富都没能让他快乐起来,这就是佛陀为什么会放弃王位的原因。很多高僧大德也都是出身皇亲贵族,从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开始就是王子;把戒律传到西藏的静命——菩提萨埵大师是王子;莲花生大师是王子;阿底峡尊者是王子;大乘佛教的鼻祖龙树大师和无著大师,两位都是婆罗门,这是当时被认为比皇族更高贵的种姓。但他们也都体悟到世间的财富名利无法带来真正的快乐,唯有佛法才是对治心灵之苦的妙药。可是,现在完全颠倒了,我们来到寺院,反而好像更助长了世间的欲望,已经完全失去到寺庙的本意了。寺院应该是净化心灵的地方,每个人来到这里,都希望让杂乱、起伏不断的心浪,稍微沉淀平静一下,可以有一个用心观察自己内在世界的机会。看看我们真正的潜意识里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如果能好好看清楚,就能更了解自己,也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心。同时也要静心想想佛法究竟是在说什么?如果我们明白了,就会知道佛陀是想告诉我们:“还是回去好好修修你的心吧!等你的心平静下来,欲望慢慢减少,内心充满着感恩和欢喜的时候,你想拥有的一切,自然而然就会出现了。”现在,真正懂得佛教教义的人是非常少的。正因为一般人对佛法的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便认为佛就是寺庙里用泥、木、金属塑造的佛像而已。所以,当想起一尊尊的佛像曾经被打破砸烂,佛经被烧毁,看到“佛”连自己的“像”都无法保护的时候,就好像突然明白了所谓“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的道理,随后,心中的“信仰”也被彻底粉碎了。在这种情况下,很对人自然就会误认为信佛是迷信;误认为佛教教义就是信徒祈求和佛菩萨施舍的关系;误认为佛法不需要自己去学修,是佛菩萨代办一切。这时候,寺院就会变成避难所,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实际上,佛像、佛经等等只是佛法在我们面前象征性地显现。佛陀真正的内在思想,并不只是各种材质的佛像那么简单,而是经历了两千多年,一直都有无数人心甘情愿地追随,它不会因为外在环境的限制或人为的恶意破坏,而有所改变或摧毁。

1
文章点评
2022-06-11
佛教安葬方式之一“坐缸”
近几年,各地纷繁呈现某位法师去世后坐缸数年而效果不坏肉身的报导,好像坐缸变成肉身不坏的必备条件或代名词,致使许多佛教信徒也格外热衷于坐缸,把坐缸当作佛.. <详情>
2022-03-11
祈福的四种方法
培福有福大多数人都喜欢享福,所以人老了,就要享老福;儿女孝顺,就享儿女福;太太贤惠,享太太福;丈夫可敬,享先生的福。一般人的观念总认为有福不享的人是傻.. <详情>
2022-03-11
僧人的生活是怎样的?
世人多羡慕僧人,就连宋朝的仁宗皇帝也说:“若得为僧,出入于金门之下,行藏于宝殿之中。春听莺啼鸟语,妙乐天机;夏闻蝉噪高林,岂知炎热;秋睹清风明月,星灿.. <详情>
2022-03-11
修行的人过午不食或者日食一餐?
问:修行的人过午不食或者日食一餐,那是为何?成刚法师开示:过午不食,就是所说的持斋,斋就是和佛法相应之意。由于饮食也是五欲之一,贪著饮食只能增益存亡。.. <详情>
2022-03-11
普贤菩萨为什么坐骑是“六牙白象”?
普贤菩萨多以六牙白象为坐骑,与骑乘狮子的文殊菩萨,同为毗卢遮那佛之胁士,合称为华严三圣。普贤菩萨代表悉数菩萨行德本体。白象代表愿行殷深,勤劳不倦;六牙.. <详情>
2022-03-11
净慧长老:醒悟人生,贡献人生
讲台后边的横幅上说是要我讲日子禅的真理,连我自个都莫明其妙,不知道日子禅的真理究竟是什么。我想,既然是说日子禅,往常我讲日子禅离不开两句话:在日子中修.. <详情>
2022-03-11
真实的修行,源于体验
修行和做研究不一样,研究要讲究理论严谨,要讲究证据,修行是一种生命体验,那他要去哪里给你找证据呢。所以禅宗才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要去体验,比如说.. <详情>
2022-03-11
详解地藏法门
1、《地藏经》的功用分为二种:1.1《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进程,及怎样让人自己改变命运以妙手回春的方法,并可以超拨过去世的冤亲借.. <详情>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