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道教和佛教有没有冲突区别是什么

佛教常识

佛教道教两教有相容的方面,但也有冲突:道教追求现实生活,而佛教舍弃现实生活。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极乐世界)。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道教和佛教区别表现在:道教追求长生不老,而佛教追求生死轮回。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区别 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可以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道教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佛教道教两家在宗教理论和宗教哲学并没有什么严重的冲突和对立。反之,两教一直是在互相吸收和交流。那么佛教与道教在魏晋至隋唐阶段为什么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呢?

首先是佛教外来宗教造成的种族冲突。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自然就会引起华夷之辨十分严格的传统中国社会的反感。其次是佛道孰为上的争执。两晋南北朝时,佛道并盛,统治者往往出于自己的需要,对两教或有取舍,或调和并一同提倡,这就使两派开始争夺宗教势力的主动权。这个时期,佛教被官方认可甚至大力提倡,南朝自东晋时期一直到宋齐梁陈各个朝代,帝王大多都非常崇信佛教,梁武帝更是对佛教推崇有加,甚至舍身入寺,佛教在南朝有了蓬勃的发展。北朝从后赵的石勒、石虎时代开始支持佛教,中间虽然经过北魏太武帝灭佛,但此后佛教再度兴旺,更有甚者如北魏孝明帝崇佛抑道,大大推进了北朝佛教的发展。因此,佛教在南北朝由于自身的日趋成熟和统治者的扶持,大大地扩展了势力,而此时道教刚刚从民间走向上层社会,刚刚向正统化转变,力量相对薄弱,但道教毕竟是本土的传统的宗教,因此道教在这一方面就拥有相对的优势。两教就产生了谁是主导的争执。

佛教和道教有没有冲突呢?佛道争端,其实并不是两教的教义和宗教哲学的冲突,而是两种不同文化在融合中的冲突,是两种宗教间的利益的冲突。

这个时期,佛道冲突的典型表现就是三武一宗灭佛。其中的原因就是由于佛教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的冲突造成的。佛教寺院的扩大,占据了大量的田地,佛教僧侣不税不征,和封建国家争夺着劳动力和军队来源,直接触犯到了封建国家的经济政治利益。

例如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在汉人崔浩和道教首领寇谦之的支持下,进行鲜卑汉化的初步改革。崔浩出身于儒学世家,这种渊源使他顽固地恪守儒家“夷夏之防”的观念,强烈排斥各种与儒家思想相抵触的意识形态。崔浩给北魏太武帝加上了“太平真君皇帝”的光环,竭力推行道教,道教成为北魏的国教,同时极力削弱被视为“戎神”的佛教,斥为“淫伪杂祀”。佛道矛盾的背后更深深掩盖着北魏鲜卑贵族与主张汉化的汉人贵族之间的矛盾。信仰道教的崔浩则是后者的代表,他以崇道为幌子,促成了这一行动,深层的目的则是实现鲜卑的汉化。可惜他操之过急,过于激进,最后导致了失败。

佛教在汉朝时期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宗教相结合,互相学习,尤其与中国的道教在仪轨、法会甚至宗教人物上相互借鉴(如,观音菩萨在道教中是慈航真人),逐渐创立了适合于中国国情的佛教体系,包括戒律、寺庙、僧服、法会仪轨、作息时间等等。说明,佛教与中国文化相互融合。

北周佛教的发展在西魏时期已经开始了,宇文泰、宇文觉、宇文毓都信仰佛教,佛教在北周长盛不衰,严重影响了北周的兵源和税收来源。周武帝决心进行灭佛行动,目的是充实国家的力量。这次灭佛,北周政府不仅获得了大量的寺观财富,而且获得了近300万的编民,遂使生产日益发展,“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从而,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和对突厥的斗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军事实力。而通道观的建立,促成了儒、道、佛三教的交流与互相渗透,为建立以儒家为治国之本,辅以道、佛的三教结合的新的封建统治服务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

唐代因为宗姓的缘故,道教有着独一无二的尊崇地位。武周之时,武则天继位后,为进一步神化其统治,强调其君权神授,更是利用佛教做为工具,不断改元的年号如“天授”、“证圣”、“天册”、“通天”、“神功”、“圣历”、“大足”都有佛教政治内容。其实,女皇虽然笃信佛教,但此时的她兴建大云寺、兴造大佛像的用意,已不是为了弘法行善,而主要是为了佛教的政治意义——象征“皇帝佛”弥勒下生而统治世界,并以之作为大周国的立国之本。不过佛教在教义上的优势,使道教难以匹敌。于是道教就利用政治上优势排斥佛教。武宗灭佛正是这种矛盾的发展和激化。佛道的矛盾是武宗灭佛的直接原因。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三武一宗灭佛本质上还是在追求经济和政治上的利益,特别是北周武帝,把佛教和道教同时禁毁以获取财源和兵源。佛教的发展必然给封建国家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道教和佛教的争端往往是封建国家采取灭佛措施的一个导火索,它的背后常常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5
文章点评
2022-06-11
佛教安葬方式之一“坐缸”
近几年,各地纷繁呈现某位法师去世后坐缸数年而效果不坏肉身的报导,好像坐缸变成肉身不坏的必备条件或代名词,致使许多佛教信徒也格外热衷于坐缸,把坐缸当作佛.. <详情>
2022-03-11
祈福的四种方法
培福有福大多数人都喜欢享福,所以人老了,就要享老福;儿女孝顺,就享儿女福;太太贤惠,享太太福;丈夫可敬,享先生的福。一般人的观念总认为有福不享的人是傻.. <详情>
2022-03-11
僧人的生活是怎样的?
世人多羡慕僧人,就连宋朝的仁宗皇帝也说:“若得为僧,出入于金门之下,行藏于宝殿之中。春听莺啼鸟语,妙乐天机;夏闻蝉噪高林,岂知炎热;秋睹清风明月,星灿.. <详情>
2022-03-11
修行的人过午不食或者日食一餐?
问:修行的人过午不食或者日食一餐,那是为何?成刚法师开示:过午不食,就是所说的持斋,斋就是和佛法相应之意。由于饮食也是五欲之一,贪著饮食只能增益存亡。.. <详情>
2022-03-11
普贤菩萨为什么坐骑是“六牙白象”?
普贤菩萨多以六牙白象为坐骑,与骑乘狮子的文殊菩萨,同为毗卢遮那佛之胁士,合称为华严三圣。普贤菩萨代表悉数菩萨行德本体。白象代表愿行殷深,勤劳不倦;六牙.. <详情>
2022-03-11
净慧长老:醒悟人生,贡献人生
讲台后边的横幅上说是要我讲日子禅的真理,连我自个都莫明其妙,不知道日子禅的真理究竟是什么。我想,既然是说日子禅,往常我讲日子禅离不开两句话:在日子中修.. <详情>
2022-03-11
真实的修行,源于体验
修行和做研究不一样,研究要讲究理论严谨,要讲究证据,修行是一种生命体验,那他要去哪里给你找证据呢。所以禅宗才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要去体验,比如说.. <详情>
2022-03-11
详解地藏法门
1、《地藏经》的功用分为二种:1.1《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进程,及怎样让人自己改变命运以妙手回春的方法,并可以超拨过去世的冤亲借..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