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文殊大圣神行录(释本学上师辑着)

密海宝藏

文殊大圣神行录

释本学上师 辑着

目录

TOC \o "1-3" \h \z \u

一、缘起... PAGEREF _Toc181787138 \h 6

二、文殊菩萨概介... PAGEREF _Toc181787139 \h 7

1.五台山

2.原圣

3.释菩萨名

4.出生因缘

5.菩萨德相

6.文殊神用

7.文殊真言

8.利行

9.

三、清凉山道场文殊大圣显应神行录... PAGEREF _Toc181787140 \h 19

1.释住

2.辨益

3.五峰灵迹………………………………………………..……..20

东台圣境

南台圣境

西台圣境

北台圣境

中台圣境

4.伽蓝胜概…………………………………………….………...29

5.五台高僧……………………………………………….………….35

摩腾法兰

灵辩法师

高齐祥云大师

令休大师

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

清凉国师

丰干禅师

巨方禅师

密魔和尚

隐峰禅师

智通禅师

仰山和尚

法空大师

光屿和尚

金光照大师

业方大师

无名和尚

智頵大师

取性道者

必救都纲

降龙大师

三大师

慧悟大师

苏陀室利

慧洪大师

法冲大师

华严菩萨

真觉国师

弘教大师

金璧峰禅师

大宝法王

具生吉祥

释迦也失

如馨律师

远清律师

紫柏大师

妙峰大师

莲池大师

镇澄法师

憨山大师

茆溪禅师

阿王老藏

悟尘和尚

源修释柱

达天和尚

6.菩萨显应………………………………………………………...68

五髻仙人

贫女乞斋

三沙弥见圣

明勖值圣

西来化僧

道明入圣域

高节见海云

解脱和尚见圣

杜顺和尚

波利入金刚窟

普明见圣授长松

无着入金刚窟

李靖射圣

神英入法华寺

道义入金阁寺

李长者见圣授道

法云求慧

法照入竹林寺

三昧姑

道海设浴圣现

衣蒲童子

杨准见神灯

7.帝王崇建………………………………………………………...98

8.名公外护…………………………………………………………102

丞相张商英

祈阳太守傅其瓘

吴兴钱盖

文震亨

9.异众感通………………………………………………………..107

王子烧身

心通注经

无染证圣

福运燃身

神兵现空

土疗恶疮

孝感仙药

雨有合香

僧伽神异

谢平遇仙

法爱变牛

中台闻钟

慧赜见圣

松说苦空

闻惊大彻

薄荷神异

诚感天华

亵侮惨报

神僧入洞

法华不焚

华严放光

圆光现塔

母妻同化

称名脱难

诚愈亲病

夫妇同化

金轮神光

天桥度关

天灯引还

孝妇坐化

变相怖盗

月轮光照

一江遇圣

孝感千狮

盗钱雷击

称名得暖

神鱼出现

屋成月轮

松现异相

神灯遍野

山神示兆

十指现灯

妙峰感通

菩萨发塔

五佛示梦

应真屡现

清凉灵石

老人示路

灯随心现

结缘感圣

佛灯屡现

夜现日轮

福资往生……………………………………………………………122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智慧文殊大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一、缘起

我从小就喜欢文殊之大智慧,所以修文殊已五十余年矣!后来又得到了黄教「多杰觉拔」大师之《密乘法海》,乃加修其中的大威德与当金却加护法等。后来出家,闻五台山清凉桥能海上师之大名,即想诚心依止,但却无缘相见。乃学法于上海「常乐精舍」根造、密显二上师。后于终南五峰山潜心修学佛法。但是内心对能海上师仍旧十分仰慕,即自作赞偈默祷上师。后梦上师给我灌四臂观音顶,又梦上师给授菩萨戒,梦中上师给我看戒本时,尚明记着二句:“若能解佛第一义,是人则名龙中龙”。此后思慕更切,则愈加诚心祈祷哩!

后又梦,至一殿中,上塑有宗喀巴大师圣像,前面桌上有灯塔,我即以大拜礼之。忽见像右侧来了一群黄衣年青喇嘛向我作大礼,我亦对彼等大拜。做此梦不久后,即来了一个极可怕之恶缘,但“因祸得福”地得到了能海上师几乎全部的讲录手稿。从小乘至大乘,从密教之初到极秘密心要口诀,还有上师所译之大威德、当金却加、吉祥天母、毗沙门等并护摩及五部大灌顶与比丘戒之着作等。我知道这乃是上师的恩赐,也对我以后着书奠定了基础。

最使人感到惊奇的是,在我七十三岁时腊月,有安康之弟子拿去我的头发中,生出了红白二色之舍利。故而联想起发出舍利的原因。多年前就听说过能海上师和他的上师康萨上师的头发生过舍利;现代又听说秋英多杰的头发也生出过舍利;又想起白教的教主噶玛巴大小便中也有舍利;《大威德之光》中热罗扎师也一样;又记得有禅定(能海上师之弟子)和道印(乃高旻寺僧)都是念《文殊净行品》而得的佛舍利;还听说有一僧看《华严经》,在经本中出现了舍利。这几年来,我屡梦到自己变成大威德金刚飞腾虚空,又曾梦中数次去五台山修茅蓬或寻石洞住。因此想到大部分出舍利者,都与文殊有关。

去年辑成了《甚深密义集》、《密教史论集》和《观音圣迹集》,至今夏又写了《秽迹金刚广论》,前几天才脱稿。有山西的弟子来见我,带来了他们拿去供养着的我之头发中,也奇巧地生了一颗光洁润圆的黑色小舍利,因而激发起了我着此书的念头。

此书的汇集,乃是依据《五台山志》中与文殊有密切关系之传记故事挑选而成的。在某些章节中则加了按语,有些地方增添了内容,以表达我的观点。总而言之,我们都是敬爱菩萨的佛弟子,为了使众生都能脱离苦海,让佛法更加光彩夺目,而尽一些我的绵薄之力。

二、文殊菩萨概介

1. 五台山

清凉山即五台山,在山西五台县,是文殊菩萨应化的道场,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据山志记载,东汉年间已有寺庙,此后经过了魏、齐、隋唐至清末,屡经修建,变化很大。据说北齐时寺院已达二百余座,现存寺庙台内有三十九座,台外有八座。着名的有规模最大历史最古的显通寺,创建于北魏;相传文殊居处的文殊寺,始建于唐代;还有以供奉文殊像得名的殊像寺;以白塔闻名的塔院寺;唐代初创的西藏密宗罗睺寺等。五台山每年六月初六至十五都举行盛大的「大誓愿会」中外朝山者云集。

2. 原圣

《首楞严三昧经》云:佛告迦叶,过去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尔时有佛名曰龙种上如来,十号具足,于此南方过千国土,有国名平正,地平如掌。龙种上佛于彼国土得无上觉。乃至云:彼佛即文殊师利法王子是也。

《处胎经》云:昔为能仁师,今为佛弟子,二尊不并化,故我为菩萨。此皆言文殊早已成佛,为了助佛宏化,故处菩萨之位。

《央掘经》中说:北方有国曰常喜,彼土有佛曰欢喜藏摩尼宝积。 即文殊是也。这是指现在成就的佛。

又在《悲华经》中说: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其第三王子,名曰王众,于宝藏佛所,发菩提心,愿于来世行菩提道(学按:我曾于十年前,遇到恶缘后梦中见弥勒菩萨对我说:你发愿不成佛,要永远度脱众生,这个很好啊!)。庄严佛刹,令三千大千恒河沙界,十方佛土为一佛刹(学按:这就是华藏世界,也就是红教说的大圆满妥嘎)。此即文殊师利也。于未来世南方世界成佛,名曰清净无垢宝寘,佛号普现如来。

《问准宝积经》说:文殊于未来成佛,名曰普现。混无量佛土为一净土。若据实而说文殊菩萨因缘,过去、现在或当来或因或果,无非随缘显现,度化众生而已。

3. 释菩萨名

问:菩萨何故名文殊师利?答曰:至人无名,名所不能名,今乃无名之名随德立称。文殊师利或曰曼殊室利,此为梵音,译为妙德或妙吉祥,以万德圆明通彻性源,故称妙德也。因为生有十徵,见闻获益,故称吉祥也。十徵者,菩萨诞生时现十种徵:(一)天降甘露(二)地涌七珍(三)仓变金粟(四)庭生莲花(五)光明满室(六)鸡生凤子(七)马产祥麟(八)牛生白泽(九)猪诞龙豚(十)六牙象现。

4. 出生因缘

问曰:文殊大士示生何地,谁氏之子,功德神用,说法利生,归真返寂之事如何?答曰:大士净法界身,本无出没,因大悲愿力故,方示现受生也。故《文殊般泥洹经》中说:佛告拔陀罗,此文殊师利大慈悲,生此国多罗聚落(即舍卫国)梵德婆罗门家,其生之时,家内屋宅,化如莲花,身紫金色,堕地能言,为天童子,有七宝盖,随覆其上。又《华严经》言:东方去此十佛刹微尘世界,有世界名曰金色,其佛名曰不动智(学按:此即密宗所言之阿閦佛)。文殊与十万菩萨从彼而来。根据此理,乃知文殊为游方之菩萨也。(学按:在红教大圆满妥嘎之中,文殊、观音在弥陀左右作侍从菩萨,所以说菩萨是妙应无方的。)

5. 菩萨德相

据《文殊般泥洹经》中说,文殊是具足佛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又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说:舍利佛告诸比丘,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清净之身,相好庄严,一切人天莫能思议,汝可观察文殊师利,圆光映彻,令无量众生发欢喜心,光网庄严,灭除众生无量苦恼。乃至云:文殊师利,曾供养佛,善根所流,一切树间,出庄严藏,诸世间主,雨供养云。一切如来将说法时,白毫相光来照其身。又,弥勒菩萨告善财言:文殊师利所有大愿,非无量菩萨所能有。善男子,文殊师利童子,其行广大,其愿无边。出生一切菩萨功德,无有休息。文殊师利常为无量诸佛之母,常为无量菩萨之师,教化成就一切众生,名称普闻十方世界。(学按:有的经中说文殊即是观音。)

6. 文殊神用

在《宝藏经》中说:东方有光相佛的弟子,名曰圣智。说法第一。立于有顶说法,其音普蔽大千世界。文殊至彼,立光音天说法,其音普震大千世界,魔宫震裂,恶道休息(学按:比喻文殊之智即为诸佛之智无坚不摧也)。圣智比丘,闻声惊怖,寻便擗地,不能自持,譬如猛风,吹于小鸟,即堕人间,因问彼佛。佛言:文殊大士到此,威德殊绝,非尔等所及。与文殊论义,圣智屡屈(学按:文殊所化之大威德足下踏着「菩提法智魔」即表此理也)。

经中说:诸天子欲见文殊神变,文殊乃身遍三界,天子欢喜发菩提心,雨天华以为供养。弊魔愁忧,拄杖而垂泣。

《如幻三昧经》中说:善住意天子请文殊同见佛,文殊现三十二部,交络重阁。有诸菩萨先到佛所,身子睹变问佛。佛言:文殊住降毁诸魔三昧(学按:此三昧乃是大威德金刚也),将至佛所快要到来。文殊住是三昧,此时大千世界,百亿魔宫,一时皆敝,不乐其处,各各恐惧。时魔波旬,自见老耄,瘦弱无力,乃拄杖而行。宫人彩女,亦皆老弱,宫殿崩毁,虚空尚且暗冥了!魔乃大怖,舍恶思想,断除了贡高心。此时,文殊所化之百亿天子对魔说道:莫怕,你们的身体终究会无恙的。有不退转大士,名文殊师利,威德殊绝,总摄十方。德过须弥,智过江海,慧越虚空。今入降毁诸魔三昧是其威神。时魔见化菩萨,即求救济。菩萨言:汝可往诣释迦佛所,有无尽慈悲,令汝无畏。言迄不见。魔即诣佛求救云:我等闻文殊名即怀恐怖,畏亡身命。佛即广赞文殊。魔欲求脱,佛令待文殊。后文殊至,佛令舍魔,文殊问魔,你厌恶此身吗?魔说是如是。文殊言:汝等当厌离贪欲、不住三界。魔敬从命,即复本形。此乃降魔之神用也。

《宝箧经》云,舍利弗曾与文殊游诸佛土。有佛国土,劫火洞然,文殊神力,自然莲花,遍布其中,蹈上而行。(学按:此红教大圆满武本尊之坛城佛土,现于妥嘎明点之中,也就是华藏世界。)

《宝箧经》又云,佛在舍卫国时,因为接连下雨七日,八百比丘万余菩萨不能托钵乞食。阿难祈文殊济众。文殊正在为释天说法,不起本座而入城乞食。魔闭其门,文殊用神力令门自开,对魔令道:当施文殊,得福无量。既得食也,以钵置地,令魔持行,魔不能动。思曰,我之神力能举沙陀山,今此小钵,何故拿不动。文殊取钵授魔,令持而前行,无量大众皆令饱足。

世尊自恣日,文殊在三处过夏而破规矩,迦叶尊者举槌想把文殊赶出去,忽见有百千亿之文殊,尊者尽其神力,槌不能举,佛曰:你赶哪个文殊?尊者不能答。

释尊在祗园时,二百天子学菩萨业未就,不堪勤苦,心欲退还,求二乘道。佛乃变化一人,持钵饭供佛。文殊对佛说,当念故恩,分我钵食。佛即置钵入地,距离七十二恒河沙数佛土,悬钵于虚空。佛令诸菩萨及罗汉各自入自己的正定取钵,而求钵不得。后命文殊取钵,文殊不起本座,过七十二恒河沙界,舒臂取回。彼界菩萨疑问彼佛,彼佛答:此乃文殊之神力也。彼土菩萨想随文殊前来,彼佛之顶光,上照娑婆所经过之世界,皆有多位菩萨随来,欲广闻法要,以明心性。

在过去无能胜幢佛出世时,有比丘乞食,见母抱一儿,儿见沙门即喜,乃下,抱沙门。沙门给他吃蜜,儿食后又要,又给他蜜,边行边要,遂到佛处。儿见佛喜,从沙门处乞蜜供佛,发菩提心。彼时之小儿者,便是我释迦,沙门者即文殊也。所以我今成佛,则全靠文殊也(详见大藏毁字函《普超三昧经》)。

有宝上天子,请文殊把魔波旬装在肚腹中,以免其对修行人作障。文殊不肯,而是要让魔坐狮子座,像佛般的妙辩说法。魔想隐身而去,被文殊神力所持而不能去。故魔被变身为佛,处座而说法。舍利弗叹而羡慕,文殊知道,便说,我能持一切草木、无心之物变佛说法。舍利弗怕将他变成佛,而来戏弄他,也想隐去。但文殊乃用神力将舍利弗变成另一位佛,与魔对辩。像两位佛在广说深法一样。(详见大藏大字函第七卷。学按:此理即表示二乘与魔都是空的,因为他们偏执故也,假若他们能发明心见性的胜义菩提心,与六度万行的世俗菩提心,那便是佛了)

文殊说甚深法,所谓不用见佛不用求法等。二百比丘因为不能了解第一义谛故,以为错乱说法,舍之而去。文殊即于他们回去的道中化出大火。比丘们想用神足通飞过去,但是上面有大铁网阻挡,因此很怕。回视说法处与道路,则到处是青莲花。比丘们即返回问佛。佛言:若人内火未除,想度过外火,无有是处。你们比丘堕在偏见之网中,想过铁网,亦无是处。乃至云:此之见爱,无所从来,亦无所至。此时二百比丘成了阿罗汉。(详见《宝箧经》)(学按:意思是说颠倒错误根本不是从哪里来的,乃是一个错误的认识而已)

佛告善胜天子,文殊童子所有威神,如我所知,无有量也。所谓能令恒河沙国土庄严在一土中显现,能令恒沙国土聚为一处,断送上方恒河沙界外,不足为难。能以一毛陈放十方海,众生不觉。能以十方国土,放入芥子中,众生不娆等(学按:此乃《华严经》红教大圆满妥嘎所讲之理,并且还有亲见之佛土作为证明)。文殊即入神变自在王三昧,现如上所说之事。魔乃发菩提心。(学按:这理乃是文殊早已证到了法界体性身,得到了身土不二之成就故。)

法要者,其说法者,一代时教,不共般若,一乘性宗,皆是文殊大士发挥,都在藏经之中。今取数条,想和同道各个谨记心中。

《观佛三昧经》中说,时世尊为诸大众,说观佛三昧后,文殊复告大众:在过去宝威德如来时,有长者子,名曰戒护,在母胎时便受了三皈依,年至八岁,父母请佛于家供养,童子见到佛安行徐步,足下生华,有大光明,见已欢喜,为佛作礼,目不暂舍,一见佛已,即除去百万劫生死之罪。从是以后,常能遇到万亿诸佛,皆说如是观佛三昧。其后有百万佛出,皆名旃檀海,时彼童子亲侍诸佛,礼佛供养,从是以后,即得到了百万亿念佛三昧,得百万旋陀罗尼,既得是已,诸佛现前,说无相法,须臾之间,得首楞严三昧(学按:这实际上是说《楞严经》中之先明心性、再破识阴时则见到诸佛刹土,乃是红教说的妥嘎——华藏世界,但却不敢认为是实有其佛土也),那时,童子因为爱佛而观佛,以致得到值遇诸佛,何况一心系念观佛像好,这个童子便是文殊也。佛乃叫阿难,你可将文殊之语遍告大众及未来的众生,若能拜佛或念佛或观佛者,则与文殊相同。

在《文殊发愿经》中说: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学按:妥嘎中最先出现的乃是红色的弥陀,红教说,普贤如来即是弥陀无量光。这并不是由观想而出现的意生身。又如《宝箧印陀罗尼经》中说,任何法成时,则先见弥陀,这又是什么原因哩?唯有文殊之道力和智慧也才能说的清楚,但是他却不明说,而以上面的愿文,而略略露出一点蛛丝马迹而令后人去推敲。这就犹如法性一样,本来能明说,但是佛菩萨和得道的祖师们却不明说,只在言行中露出一点儿行迹,令众生自己去参悟,以实践其“实践出真知”的效果。)

《文殊摩诃般若经》中,文殊菩萨白佛言:当如何作,便能很快地得到无上菩提?佛言:用般若道理修行,则能得到。也能得到一行三昧。文殊问佛:什么叫一行三昧?佛说:法界一相,系缘法界,即是行三昧。先应该学般若而修才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欲入一行三昧者,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向,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何以故,念一佛之功德,亦与无量无边之诸佛功德是一样的。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能得无量的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得知无量诸佛法界,无差别相。(学按:此即佛佛道同,一门深入普门示现之理,但是凡修是之行者,必须得理,如理的修行,再事证般若华严,也才能相应。)

释尊有一日登座,文殊对着椎(敲法器的小木棒)说: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学按:有解曰:“如”者,真空法性也,其中是“佛来佛斩、魔来魔斩”的,这乃是「真谛」。但“事”者,即深信因果,广修六度万行,至尽未来际。所谓“虚空有尽,我愿无穷”也!这个乃是「俗谛」。必须具足这两种菩提心,才叫真正的佛地。一般的真空法性是以文殊的「深般若」为主,而六度万行之「广般若」,则以弥勒之唯识为主。其实这两种般若,乃是成佛必须具备之条件,缺一种则不能成佛。文殊只说了两句,即概括了整个的佛法,因此释尊也只好下座,没话说了)

有一天世尊见文殊在门外站着,而叫文殊进来,文殊曰:我不见一法在门外者,云何如来叫我入门?!(学按:此理即是《金刚经》中“一切法皆是佛法”之理;《无量义经》中之“诸法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亦即密宗《大日经》中说的“法界中的一切,都是毗卢佛之等流身”;也就是红教大圆满中说的“转涅盘”;也是普贤如来之大游戏境界。密法说地、水、火、风、空、识乃是毗卢普贤之法体,所以不论死或重生,还是在这个法体中打转而已。显密教义在表面上好像不同,其实在原理上还是一样的。不过是在密宗将此理更加深化了。这个道理也就是华严初祖杜顺大师在他的《漩洑颂》中说的:“身内真如还遍外”也!譬如西方净土,显教说是在十万亿佛土之外,而密宗却说就在我们众生的肉团心之中,若从表面上看,显密多么的不相同,但是真懂而证的人,却知道显密是一样的。)

世尊叫文殊入不思议解脱三昧。文殊曰:我即是不思议,云何更入不思议。(学按:佛指的不思议即是法性。因为他是不假造作而天然的。禅宗讲的“拟意便错”即指是也。它乃是超绝但亦不迷昧因果的。若没有因果,那便是断灭见之外道了。这个理就如人问莲华生大士:如何是佛?莲师指其人说:你便是。如元代高峰禅师,看见到墙上写着“百年三万六千日,到头原来是这汉”而豁然大悟。)

菩提女问文殊曰:明知生是无生之理,为何却被生死之所流转?文殊答曰:其力未充。(学按:此法性本来不是修行而才得到的。因此有些人即散漫无修,以为这样做就是契合法性的道理。大圣文殊就怕众生流入此等偏见之中,所以才这样答复。这就如白教之《甚深内义》中说“一切众生本来佛,不修亦不能成佛”是同一个原理。禅宗六祖,表面上虽然好像是在反对坐禅,实质上是叫众生先悟性理后,再去坐禅,以免致于盲修瞎练出偏。大成就者都和文殊的智慧都是如出一辙。至于文殊答的其“力”,乃是观照之力,也就是《心经》中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时,照见五蕴皆空”之照体孤立。)

《维摩诘经》中,三十二位菩萨各说「不二法门」竟,又问文殊。文殊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文殊又问维摩诘: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维摩诘默然。文殊赞曰: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为真入不二法门!(学按:此即释尊曰吾四十九年未曾说过一个字的道理。如《法华经》中说,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乃出现于世也。所谓一大事因缘者,乃是用各种方式来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所以,无论是大小乘显密禅教的各种作为,其目的都是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的一种手段而已。因为佛的知见才是真正的不二法门也。)

一天,文殊令善财去采药并说:凡是药者都采来。善财遍观大地,无不是药,来给文殊说。文殊曰:是药者,采来。善财遂于地上拈一茎草交给文殊。文殊接过草后以示众曰:此药亦能杀人,亦能活人。(学按:善财乃释迦也。此理是讲,众生假若真的悟到了法性真如的话,则法法自在,处处解脱,而了无执着。也就是“处处尽是华藏世界,从教无处不毗卢”也。也就是《金刚经》讲的一切法皆是佛法了。此理当然也包括外道法和天魔法。这乃是大乘密宗讲的法性的极理。也就是贪嗔痴,即是戒定慧也。亦是“净即不净,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之理也)

善现问出世间法,文殊答曰:我觅世间法尚且不可得,你想叫谁出离世间。又曰:贪嗔痴即是平等法界,我于是中,非已出离,非未出离,若论出与不出则堕二见。(学按:此乃文殊显示出不出离生死的真义,小乘是畏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的,而大乘中道乃视生死如露如电,为空中华水中月一般。如七佛偈中毗婆尸佛说的“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相,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也就是“心解脱则法法解脱、心系缚则法法系缚”之理。所以大乘能用般若智照透五蕴皆空故也。)

灵山会上有五百比丘得宿命通,但是却没有得到菩萨的「无生法忍」,他们用宿命通看见过去世自己曾经杀害过父母及诸重罪,所以便在自己的心中各个怀疑,于甚深法不能证入。因此文殊即仗剑逼佛,佛言:先且慢,我必定会被你所杀,但是杀我的人却又是谁?因此,这五百比丘听到后都悟得了本性,了知诸法如梦如幻,而得到了无生法忍。因此说偈曰:文殊大智士,深达法源底,手自握利剑,逼持如来身,如剑佛亦尔,一相无二相,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学按:这就是“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之理。也就是红教莲师之赞般若偈中的“般若波罗密,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也。)

7. 文殊真言

亦名文殊五字心陀罗尼,又名文殊五髻咒:阿罗叭左拉。有在此咒下加“底”者,因为底是文殊的种子字。经中说,若有人能持此咒者,即入如来一切法平等印,速得成就摩诃般若,才诵一遍,即持八万四千法藏。五字义:所谓“阿”者,即无生义;“罗”也,清净无染,离诸垢秽;“叭”者,入第一义谛,诸法平等;“左”者,诸法无有诸行;“拉”者,诸法无有性相。言说文字皆不可得义,善男子,汝知此要,当观是心,本来清净,无所染着,离我我所分别之相,入此门者名三摩地,当知此人是真修习,如来印可,功德殊胜,不可量也。(学按:如上文之义,已括尽佛法显密禅诸教也。)

又有文殊师利一字陀罗尼,亦名文殊一字护身咒,即“嗡齿临”(有以梵音念“嗡吸林木”的)。佛言:此是文殊师利童子,行轮咒法,为欲守护诸众生故。此是一切如来极秘密心大神咒王,若有持者,我记是人则如已持一切诸咒,悉皆圆满。一切所作,皆得成就。文殊师利,常来拥护乃至消除一切诸恶重罪,成办一切世出世间事。(详《大藏能字函》第九卷)

文殊师利菩萨八字陀罗尼即“唵痾末罗吽却折罗”。佛告金刚手菩萨,此八字大威德陀罗尼者,乃往过去无量恒河沙诸佛所说,为拥护一切十善国王,令得如意寿命长远,福德无比,兵甲休息,国土安宁。能大利益一切众生,断三恶道,遂诸愿求。若人暂闻,忆念此咒,即灭四重五逆等罪,何况常念。是人福德,十地补处,所不能夺,况余天等。若持咒人,事缘急迫,不必局法修持。但能禁制身口意业,十恶永绝,即能持此咒,亦得成就。除了不发菩提心之人。若能发心,能忆诵者,若诵一遍,即能护身,二遍护父母,三遍护国王,四遍护眷属,五遍护聚落,六遍护城邑,七遍护天下有情。又云:若我具说此咒之功德,无量千劫,不能令尽也。

8. 利行

《文殊般泥洹经》云:此菩萨因住首楞严三昧力故,于十方世界或现初生或现灭度,饶益众生。又《菩萨处胎经》偈云:我身如微尘,在于他国土,三十二相明,在在无不现等。皆是菩萨利行也。(学按:《法华经》中妙音菩萨即是文殊,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后来看藏密花教中帕思巴结集的《大乘要道密集》,其书释文中有:文殊语音圆妙,故称妙音。后来见到黄教之赞宗喀巴之赞中有「无缘大悲观自在,无垢智王徵妙音」之句,方知文殊即妙音菩萨也)。

《佛名经说》:过去无量恒河沙佛,皆是文殊令发初心。故清凉云:度二十亿佛,现说法者,持地犹存。佛告师子音,过去七十万阿僧只恒河沙劫,有佛名雷音,于东方无生国成佛。彼时文殊为王,名普覆。诣佛修供,发菩提心。其随从者二十亿人,亦随发菩提心,修六度行,至成菩提,入般涅盘。文殊师利悉皆供养。其中一佛,名持地山,在此下方,持地世界,成等正觉。佛寿无量,于今犹住,现在说法。(出《大藏官自函第九卷)

王舍城长者女名妙慧,年始八岁,诣佛问法,佛为说四十行法。妙慧曰:我若于此四十行中,一行不修,若修则违佛教,则为欺诳如来,若我言不虚,大千必动。言讫,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又云:我当决定成佛,此言若不妄者令此大众,皆作金色。言已,会众则皆成金色。文殊问曰:汝住何法,发如是愿。女曰:文殊非所问也,何以故?于法界中,无所住故。佛告文殊,此童女者,已于过去发菩提心,经三十劫。我乃发趋无上菩提,亦令汝住无生法忍。尔时文殊即从座起,为其作礼,与妙慧说:我于往昔无量劫前,已曾供养,不意今者,还得亲近。(详《大藏经制字函第八卷》)

儒首菩萨入舍卫城分卫(乞食),无量大众从之。时龙首菩萨亦从之。二大士广谈深法,乃至云:行卫时(乞食时),无念举足,无念下足,无行无住,无屈无伸,无念分卫,无分卫者,无心无物,城廓聚落,长幻男女,一切皆无,是念亦无,廓尔清净,是名菩萨分卫道也。在会「声闻」,不知他们在说什么。(详《大正藏翔字函第四卷》)

佛说广大大涅盘闻所不闻之义。高贵德王菩萨难佛,不许有闻不闻义,乃至云:是大涅盘,不是现世能够包括的,若非三世,则不可说,为何还说修大涅盘,闻所不闻?时大会中,忽有大光,非青见青,非黄见黄,非色见色,非明见明,遇到光者,身心快乐如入三禅。(学按:此即古之禅德说的“灵源明皎洁”是也。我在家时即修学禅宗多年,但不能得手。后来皈依了根造、密显二位上师,上师回信中,得到了大圆满禅见的各种指示,后用一心不动的手段,终日于静室中,默念由上师传的《莲师祈请颂》。一夜忽见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身心朗然,非言语能够形容。密宗将生佛共具之本性叫做「母光明」,称凡夫观空的心为「子光明」。也就是用意识所观成的空。法性的空是空的,我所观成的空也是空的。这两个空合在一起即名曰:今(自己的空)昔(佛性大自然的空)子母(我空本空)光明会,亲见原始普贤佛。即明心见性之照体孤立。密宗的规矩,明心见性必须要本教之最高上师的加持,也才能够办到。我起初也不懂,待出家学法后也才明白。由看了《大涅盘经》中的这些奥义,也才更加明白了显密原出一辄也。在红教中有莲师文殊无二身之修法,乃是将莲师与文殊合为一体而修。由此可知,莲师实质上也就是文殊)。

文殊白佛:今此光明,谁之所放,如来默然。迦叶菩萨却问文殊,文殊亦默。无边身问迦叶,亦默然。五百菩萨亦皆如此,虽互相咨问,而无答者,佛即问文殊:是何因缘,有此光明?文殊答曰:是光明者,名为智慧,智慧者,即是常住,常住之法,无有因缘,云何佛问何因缘故!?有此光明,是光明名大涅盘,涅盘是常住的,不是从因缘生的,云何如来而问因缘!?因此乃广说常住之法,后来佛告诉他,莫讲第一义谛,应该以世谛而说。因此文殊才说道:此乃东方不动佛国琉璃光菩萨所放之光也(学按:由这段经文看,佛菩萨是确实能放心光照触众生的,所以密宗之祈请上师三宝而见到生佛同具的法身,这就是最坚实之依据吧!)。文殊说般若行云:菩萨行于世间不为世法所染,虽现身处于外道,但不会被外道之知见所动,虽然断了烦恼而不舍菩萨之行门,虽然不住有为法,但也不住无为法。此义在佛经中很多,但二乘之人不能测度也!

9. 涅盘

《文殊般涅盘经》中说:佛灭度后四百五十年,文殊菩萨当至雪山,为五百仙人宣扬法化,令成熟已,即与诸仙飞至舍卫国尼枸树下,结跏入首楞严定。因定力故,身诸毛孔放金色光,遍照十方。诸有缘者,悉令得度。作佛事已,有大光明从毛孔出,炼金色身成琉璃像,置金刚山顶,起塔供养。(学按:此之金刚山顶,是否就是五台山哩?《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清凉山(五台山)就是金刚山。据说劫尽时,此山尚能不坏,岂不是金刚山吗?若依理说五台者,实文殊与诸佛之五智也,但是有理也必须要有事相来证明,否则就是虚构了。至于文殊为何不永远住世,此理和释尊之入灭是一个道理。但在另一个方面,则具体显现出了佛没有什么住世与不住世,只是随缘显现罢了。如红教之莲花生和益西措嘉佛母,是不现涅盘相的,所谓隐显自在与众生同生死、共患难的。这也就在现实中证明了释迦和文殊所说——有真理也还得有事实证明才行!《四十二章经》中佛说阿罗汉有旷劫之寿命,何况释迦和文殊之圆满佛陀乎?大乘中常说的无漏大阿罗汉,其实是和释迦文殊是一样的。密宗红教说的「身(物质的身体)智(法性理体)无二现前圆」即是这个道理。有密教行者从库藏中取出来的罗汉修法中,即有“十六上座古佛化身”之语。《华严经》中说,为令众生生大欣乐,出现于世;恐众生起恋慕心,故示现涅盘。犹如日轮普照世间,象净水器中,影无不现,水混或器破,便不现影,而不是太阳之过失。是知大圣或出或没,都是适应众生,但是法身并无生灭去来之相也。体既真常,用亦不断,只要净除了自心之执着和偏见,圣贤是必然会现前的。这就是涅盘的道理。)

三、清凉山道场文殊大圣显应神行录

1. 释住

问曰:圣有三身,当以何身而住清凉?答曰:三身同住,住相为何?所谓法身住者,毗卢自性,遍一切处,器界之性,即法身。故经云:普贤身相如虚空,依真而住非国土。若以生佛同具之报身讲,在宇宙间则为阴阳和日月(在众生身心中说,则圣日住于丹田,而圣月住于顶中)。若以化身论者,则文殊以三十二相之身与万菩萨而常住五台山。若论随缘显化之化身,则是随类而现,不独五台山也。

2. 辨益

或问文殊住于此山,对众生又有什么利益?《宝积经》中说:若有得闻文殊名者,皆当成佛,唯除已入无生位之二乘(除了二乘,即小乘之声闻、辟支。他们证到偏空涅盘后,便沉空而寂,不行菩萨道,故无成佛之份也)。又云:若有得闻文殊名者,是则名为面见诸佛。若有受持百千万亿诸佛名号,不如受持文殊师利一菩萨名,福多于彼。因为那些佛所作一切饶益众生的事业不及文殊一时作的缘故(学按:此佛即指小乘的佛陀而说的,因为据经中说,阿罗汉八地菩萨就能在其他国土作佛,但所说的法却局限在「苦集灭道」之四圣谛而已,因此所度的众生也并不广泛。但文殊大士却是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的)。又在《般涅盘经》中说:若闻文殊名或见形象者,百千劫中不堕恶道。若称念文殊名者,若有重障,不堕无间地狱极猛火处。常生他方清静国土,值佛闻法,得无生忍。根据这个道理,即是住于蓬莱仙岛或须弥天宫,经百千劫,也不如去五台清凉山。何以故?因为乐彼天仙,则会常沦七趣(轮回),若向我文殊,则必然会得到菩萨佛果也。

3. 五峰灵迹

五台亦曰五峰。因高山有平顶故,故曰五台。台有五者,「澄观国师」曰: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性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其东南西北四台,皆自中台发脉,一山连属,势若游龙,唯南台特秀而深居也。

东台圣境

东台约高三十八里,亦名望海峰,向东望见明霞,像是大海一样。也能见沧瀛(东方海隅之地)诸州。(古有灵迹廿六处,现略述九处。)

那罗延窟:在台东畔,其内风气凛然,盛夏有冰,能吐纳云霞或有灯光射出。《华严经》中说,此是菩萨的住处,也是神龙所居的地方。(学按:《法华经》中说的龙女是否在此居住哩?其实她也是文殊的化身,此中渊源义理,兹暂不说。)

笠子塔:在台顶。宋代宣和年间,有代牧(官职)赵康弼和慈化大师,见到异僧进了那罗延窟,外面只留下了笠子,乃建塔藏之。

枣林:台之东北方,在元魏永安二年时,恒州刺史延庆,因为打猎到此。家仆四人在逐一白鹿时,偶见大宅高楼,鹿即窜入。有一长者须发皆白,拄仗而立。且曰:鹿乃我家所有,你们何故妄逐?仆人曰:你不让杀鹿食用,但是我们很饿啊!翁指东林之枣说:才成熟,你们可以食用。四人乃去食枣,而且还摘了一些以进主人延庆。庆觉怪,乃去寻找,则什么也见不到了!

天域:五王城侧灵迹记云:天城者,乃变化成的寺庙,因此是不依靠地的,它是出于云霞,有红色的楼,蓝色的殿,好像是天上的宫殿,凡遇到的人,则俗世尘劳之心,顿时就会消失了。(学按:这象峨眉山金顶上,有时在云霞中现出宫殿一样,南海普陀山也是这样子的哩!)

栖贤谷:台之西南沟,乃古代真人藏修处也。

现圣台:青峰之南,唐代澄观国师,曾见万圣遍空,五台停岫。

明月池:台西南二十里,过去有人在黑暗的夜里却看见很明的月亮在澄清的水中。

漫天石:在东台顶,古来就有此怪石,在夏天就流液,而且晚上还有光,曾有人造屋于上面,则会被火烧掉了。

紫府:乃五台之总称。远望五峰之间,则见紫气郁郁,神人之所居也。

南台圣境

南台高三十七里,顶若覆盂,周一里。亦名锦绣峰。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花,千瓣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也。(古有灵迹廿一处,现略述十一处)

古南台:台东二里,明嘉靖间,香林大士卓庵其上。

石城:台南二十里。四山峭壁很像城廓。

插箭岩:在台东二十里,宋太宗北征到此,见菩萨现八臂相,插箭而回。

龙宫圣堆:近娑婆寺过去有龙母,闻法化去时,龙池即涌为堆。

圣钟山:在台南八十里。过去有神钟,飞来悬于岩下,高数丈,后来飞鸣而去,现在铁虡(音具,悬挂钟磬木架的两侧柱子)尚在。

圣僧崖:台南七十里。唐贞观时,梵僧于此立化。

虒(音思)阳岭:在台西南三十里处。乃是佛陀波利见文殊处,尊胜幢还在。

七佛洞:在台西南二十里。过去有七位梵僧到这里,入寂不起,遂立七佛像。

千佛洞(亦名佛母洞):在台东北崖畔,在明嘉靖末年。道方者夜游至此,见神灯万点,既出旋入,方随入,见五佛像,罗列其中,穹窿深迥,进里许,忽闻波涛声,惧而不能出,急念观音名,发愿造像,忽见一灯,寻光得出,乃造石佛于洞口。

金阁岭:在台西北岭,过去有人见到变化的金阁,乃建寺以模仿之也。

海螺城:过去有人于此见到变化的城像海螺一样。

西台圣境

西台高三十五里,很平广,周二里。亦名挂月峰,月坠峰巅,俨若悬镜。其上有泉,群山拱合,岩谷幽潜,支山西北延四十里至繁峙县。(古有灵迹十七处。今略述七处)

魏文人马迹:在西台上,石上印文,如人马之足迹。俗以为魏文帝至此。

二圣对谈石:唐代之法林、风缁白二叟,对谈石上。近代则失,以此为名。宣公子睹异,乃于其上建楼。

文殊洗钵池:台东北谷,昔有白发母洗钵于此,僧明信问其故,曰:中台乞食而来。言讫忽隐,唯见光映林谷。

泥斋和尚处:在台之东北谷,过去有神僧住此,以泥作斋饭,与宾客同吃。

秘魔岩:台西四十余里,木叉和尚居此。(学按:据说他是文殊之化身,手持木叉,若有禅人来见他,他即以木叉而叉其颈,逼令学人开悟。其洞地下还有他拜经时用足踩下之深坑哩!)

龙洞:在秘魔岩,若人诚心祈求则龙现,见者非一人也。(学按:在我朝台后并不知道有秘魔岩这个地方,因此下山后是往别处去的,坐火车到了五台山的后面一小站,下车后四顾无人,时至冬天彷徨无计,乃边念文殊圣号边往前走。忽见一小伙,我问他,你来到这里做什么,此地可有人家?他说:“我想来就来”。距此向南七八里路外才有人家。又介绍说自己是当地的农民,曾经作过探矿者,在离此不远的地方有个叫秘魔岩的地方,并告诉我具体路线。我感觉得很奇怪,乃感叹说:“你真是文殊菩萨派来的啊!”他说:“我就是文殊菩萨!”说后就走了。我依他的话去做,晚上找到一户农家借宿,第二天就到了秘魔岩下的一个寺院中。

秘魔岩是大石崖间的一个石缝,当太阳照到时,若人朝拜后,聚一目往石缝中看,则根据各人的不同因缘而见不同的相。我朝拜此圣迹时,想到自己是修密宗的人,可能会看到密宗的相,果然就看到了一个好像有鹅卵般大面青色之金刚,口眼之边为白色,发上竖,如火焰状,下大上缩小,发型不像普通金刚样子,却很像《造像量度经》中释尊说的金刚的头发。我拜了又看,看了又拜,始终还是一样的哩!

我始终觉得此事很奇,据说文殊对朝山的人是迎一千送八百里的哩!或许是文殊化现的?因而记此,以感谢大士之圣恩也。)

萨埵崖:在秘魔岩西,古时有代州女王氏,不欲嫁逃于此,食薇饮露,父母逼之,乃投崖,未堕而飞去。

北台圣境

北台:高四十里亦名斗台,因仰观斗杓,故以为名。风云雷电出自半麓,乃为天龙之宫也。(其灵迹有二十四处。现略十五述处)

黑龙池:在台上亦名金井池,四方祷雨辄应。

说法台:在台之东,出钟梵之音,人多闻之也。

隐峰塔:唐代邓隐峰参马祖,飞锡解军,倒化于此北台,妹尼立塔。(学按:据说此师乃是持楞严咒成就的。他参马祖道一禅师时,与马祖斗机锋,当他推一小车过,马祖故意伸脚。隐峰叫收脚,马祖不肯,他乃推车过而碾伤马祖。马祖伪怒,执利斧叫他,欲砍其头。他乃引颈令砍,马祖置斧曰:善哉,善哉。由此因缘被马祖所印可也。有两军相战,他乃飞于虚空,二军方罢战。又有二虎恶斗林中,他乃飞锡杖而作大声响,二虎乃惊逸。《瑜伽焰口》中之“锡解虎”句即此故事。)

生陷狱(肉身陷于地狱):在五台后半山麓。隋朝时,有繁峙人张爱,盗「龙池」里面的钱将归,暴风忽起,吹堕于此。上耸险崖,下临绝涧,黑云四蔽,冰雪拥身,求出不能,乃至心悔咎,称菩萨名,忽见白兔,乃随出也。

罗汉台:在台之次东,一级平台。唐代有十六梵僧至此同时化去。(学按:像是十六上座一样。本来在佛经中是十六位。传到中土以后,则被加入了降龙和伏虎二位罗汉,则成了十八罗汉哩!古代有一位居士无儿,乃发愿斋十万僧人。有一次在斋后,又忽然来十八僧人赶斋,门人拒之。其中一僧乃以指在壁上写字,随指成金色为:“十八高人特地来,谓言斋罢莫徘徊,善根随种无余泽,连理枝头花未开。”门人急忙告主人,则僧不见矣。此居士于其处摆香案供养。半年后,此诗之“未”字,忽见变成了“半”字,乃生一女也。佛菩萨的圣迹,说起来好像很玄虚,因此有些人以为是虚构的,假若阅历多了的话则不为奇也。如我在密严寺这里建莲师殿墙基时,掘出了一块碗大的青石,上有用神指写的藏文草书的“阿”字,与石头背面“养”字。乃是唐代莲师佛母益西措嘉藏的。字是白石。按此“阿”字是白文殊之种子字也,因得此石故,才写了《阿字义》哩!)

金刚窟:在楼观之左崖畔,乃万圣之秘宅。《祗园图》中说,三世诸佛,供养之器,俱藏于此。在迦叶佛(即燃灯佛)时,楞伽鬼王所造神乐及金纸银书,毗奈耶藏银纸金书修多罗藏,在佛灭度后,并收入此。过去之佛陀波利,入此不出。(学按:在文革时,有一守卫军士,在晚上忽见空中有一火球,乃以像机摄之。到洗出照片后却是文殊头像。他即抛之。另有一军士,因为其母是居士,乃偷带回家。此像我曾见过,但因年久,已失之矣。又我曾朝天童寺时,见到一张相片,据说是新加坡居士礼五台时摄的,是在云缝中出现的文殊头像,头稍偏,因为是在晚上于空中拍的,因此还有星宿哩!)

白水池:在楼观谷后,其泉如乳,山人多取以洗眼。

玉泉:在楼观谷口,无着见化人于此饮牛。

龙门:在台南麓,裂石如崩,涛声如雷。北有藏云谷,下有留云石。云出而成雨,云入而霁,是明代妙峰禅师刺舌血书《华严经》之处。

九女泉:在台后七里,曾有九位仙女洗衣。

藏真谷:过去有五百位梵僧曾藏修于此也。

大黄尖:在台北二十里,即古北台也。

卓锡泉:在兰若寺中,唐代初,有僧名道贤,结茅庵而修行。每次下涧汲水都很艰困难。偶然一次有过路的僧人到,求沐浴,道贤即多次下涧取水。明日此僧还要洗衣。道贤还是去取水,半路跌破水器,更换别器,并无疲厌之色。僧说:你真诚心啊!于是此僧将锡杖插于庵前,叫道贤拔之,但却拔不出来。此僧即弹指,锡杖飞起,而泉涌出,僧也随锡杖飞去。

憨山:古传云:过去有梵僧,向魏文帝化一卧具大的地方,帝允许了,此僧即展卧具,尽覆五台五百余里。帝知其神威而畏惧,乃骑马而逃。忽听到背后山铮然作响,一看山随后跟来,帝曰:尔憨耶。山乃停下,故以名之。

秦戏山:台东北之七十里。《山海经》中说秦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滹沱之水出焉,亦名派山。

中台圣境

中台:高三十九里,顶平广,周五里,亦名翠岩峰,巅峦雄旷,翠霭浮空,故以名之。(其灵迹有三十二处,今略述十三处)

大宝塔:灵鹫之前,五峰之中。汉代有高僧,名迦叶摩腾,在印度用天眼见到此处,有阿育王所建造之释迦舍利塔后才来中土。此后历代帝王不断的修饰。明朝万历年间,李太后重建。其高入云,神灯夜烛,乃五台之第一圣境也。

佛足碑:在大塔之左侧。按《西域记》说,此乃摩竭陀国波吒厘精舍之大石头。有释迦佛所遗之双足痕迹,长一尺六寸,阔六寸,千辐轮相,十指皆现。宝瓶鱼剑之状,光明炳焕。此是佛将要涅盘时,北去拘尸那城,回顾摩竭陀国,踏此石上所成的。佛告诉阿难说,我最后留下这个足迹,以指示众生,有能见者,生大信心,瞻礼供养,灭无量罪,常生佛前。后因外道嫉妒想除去,但是愈除则愈显,如此八番,文采如故。唐玄奘从西域回来后,太宗敕令刻石祖庙,以利邦国。至明代万历壬午年秋天,少林嗣祖沙门,威县之「明成」,德州之「如意」,一晚,一个梦见莲花,一个梦见月轮,现于塔际,醒后各言所梦,觉的很奇异。早晨有少室僧「正道」持佛足图令看,二人大喜曰:此梦真也,遂倾囊,又化缘而立石。此时正值初秋,是晚,众人听到空中有珠佩杂乐的声音,出门一看,则见神灯点点,此乃圣神嘉赞也。

文殊发塔:在大塔之东侧,过去文殊乃变成贫女。明万历间,当方广道人重修时,见发色如金,随人看到不同也。

般若泉:在大塔前之左侧,唐代僧人慧潜曾结庵于此诵《金刚经》。久之,乃感得了庵侧涌泉,饮水而生智慧也。

梵仙山:台东南三十里,乃中台之案(对面)山。过去曾住过五百仙人,是吃菊花成道的。

清凉石:在清凉谷岭西畔,厚六尺五寸,围四丈七尺,面方平正。自然文藻或能容下多人不挤。古代曾有头陀趺坐而为众说法,梵音琅琅。异状围绕,远望则怵怖,若走近一些便没有了。后人将此石叫曼殊床。

玉花池:台东南麓。过去曾有五百梵僧于此过夏,后感得白色坚莹若玉之莲花生于池中。代牧乃砌石,志曰:玉花池。

万圣澡浴池:在中北二台之间。古代有涌泉,澄洁可爱。游人到来,于天光云影之间,或见天仙、沙门、莲花、锡杖之形状。人以为此泉乃菩萨洗手之处,故四方之民,于盛暑时,多持香花,拭巾而投其中。后来被人凿方而砌之,又建亭而藏之,但是灵相也就没了!

太华池:在台上西北隅。传说唐代时,水深一丈多,深浅不定,临池鉴影,令心划然。

祈光塔:在台之西南隅,明成化间,秋崖法师同晋王祈光而遂愿,故建此塔。

台中舍利塔:唐代之兰谷法师,从梵僧处乞得了舍利,乃建铁塔盛于内,复建大塔藏之。在明代万历庚辰年,塔斜欲倒,一晚忽然怒雷大震,塔乃正也。

狮子窝:在中台西南岭,过去有人见到有万亿狮子游戏其中。明万历丙戌,僧人智光、净立等大约五十三人,构屋结社。只供十方修道者住,不唯个人徒子徒孙继承。

娑罗树:清顺治间,一梵僧指宝塔峰曰:有娑罗树啊!山人随指所看,只见五云生岫,一树浮光,而僧不见了。康熙来这里时,忽闻异香,敕赐旃林。乃平阳四世孙,天闲健和尚中兴也。

古志则以大黄尖为北台,叶斗台为中台,翠岩峰为南台,则一山连属。后代即以锦绣峰,灵瑞显彰,大士频现,且与四峰鼎立,人多瞻仰,故定为南台。则翠岩居中,叶斗为北。在《妙济传》中,五峰之外,复有四埵也,其东名青峰埵,亦名无恤台。赵襄子曾登过此山,因此也叫常山。南曰朱明埵,即方山也,乃李长者着论处。(学按:此长者曾着《华严疏钞》。据说他着书时,日食几块蜡和米粉饼数枚。在写书时,口中出光以代替灯光,且有二位美女陪伴,如维摩诘大士。也可以说他就是文殊之化身。宋代之神僧普庵禅师,在未悟前看《华严疏钞》时,读到“念念不住,心心不入”,即豁然大悟。他乃曰:今日才如梦之方醒也。细看《普庵祖师灵验记》,极有可能与邓隐峰一样,也是持楞严咒成就的。那么文殊乃是入楞严大定的,说普庵即文殊,又有何不可哩!普庵祖师的神通在内地的神僧中也是无人能比的。住世时曾显现过许多神异。但涅盘后皇帝并没有加他的封号。是年天气奇旱无雨,各地祷求皆无校验,皇帝下令全国各地凡是高僧和高道,已加封号者则重加,未加封号者则补加,但必须要写明功德。因此普庵之徒孙们即上奏补封。当皇帝看到普庵二字时,忽然云如马奔乌云四合,大雨如注。后而全国陆续降雨。帝大喜,而封为「寂应禅师」。真是圣神而威大啊!我今年也才听到在台山佛母洞不远有「普庵祖师寺」,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吧。至于普庵祖师,在港台、南洋各岛,没有不奉事的。因为普庵咒太灵验了,不但能辟妖邪,而且还能辟老鼠、蚊虫和蚂蚁,且能救海难等等,不可具说也。这也可以说是文殊大圣的功德啊)。台山之西,叫鹤林埵,即马头山。北曰玄冥埵,即夏屋山。

五台不产百嘉,半麓以上并无林木,唯生香草,异草杂花,如金芙蓉,他山则无。至于灵芝仙药,若能吃到,足以开劫迷、易仙骨,自古得者,则往往有之,然非肉眼所识也。

4. 伽蓝胜概

若按古传,五峰内外,佛刹有三百余所,多系古代帝王所建,今皆消沉。至于大孚灵鹫,修于汉代,乃立寺之开始也。至于台内之佛刹,共六十八处。

大显通寺:古名大孚灵鹫寺,在汉明帝时,迦叶摩腾与竺法兰西至,看到此处乃文殊所住,又有舍利塔,禀奏皇帝建寺。因为山形像印度之灵鹫山,才用灵鹫为寺名。皇帝从这时起才开始信仰佛法。至于大孚二字,乃“弘信”之义。到了元魏孝文帝,则再建设有十二院。前有杂花园,故又名花园寺。至唐太宗时又重修。武则天因为见到新译的《华严经》中有这个山的名字,因而改称为大华严寺,澄观国师于中造疏。明太宗文皇帝又重建,感通神应,自古未有,赐额为大显通也。

大宝塔寺:在显通之南,五峰之中。因为有阿育王所造的佛舍利塔及文殊发塔,故而得名。明永乐五年,帝重修大塔,方才建寺。到万历戊寅年,国母敕令重建,恢巍壮丽,冠于五台。

大圆照寺:在显通之左,古称普宁寺。明永乐年初,有印度僧,名室利沙者,来此土。皇帝诏入而应对称旨,即封为「圆觉妙应辅国光范大善国师」,并赐金印,用旌幢送到五台山,居于显通寺。宣德年初,复诏入京,广谈秘密。没过多久,想辞行回台山,皇帝未许。即日圆寂矣。御祭火化,分舍利二份,一塔在都城之西,建寺名真觉,一塔乃建于台山普宁寺基,建寺曰圆照。

大文殊寺:即菩萨顶「真容院」。唐代僧「法云」建殿堂时,想塑文殊圣像,有塑师「安生」,不知从何处来,问法云文殊是何样貌。云曰:大圣德相,我何能言!因此就同塑师祈祷,求菩萨一现圣容。到七天后,忽然在光中见到菩萨的圣相,乃画出后塑成了像,所以就叫真容院。历代的人君都不断的修饰,到了明永乐初,乃敕旨为「大文殊寺」,敕赐贝叶灵文,梵文之藏经,朱书横列,御制序赞。(学按:我朝此寺之下面有显宗寺。当时主持此寺的是能海上师之弟子清海,我还挂了两夜的单。幸运的是在两晚上都看到了西处烟霭中,有一盏很明的灯。先一夜是白色的,第二夜乃是稍带红色。后来才悟到,可能是指红白明点之意。我头发中生舍利,也是红白二色的,是否也有些关连哩?密法中讲,明点是法身中的能量,圣日圣月的报身,亦是「扎隆」。讲到这里,也就再没法讲传了。虽然密宗说「凡于密中极秘密,佛于无上部中明」,但也是至此而止了。大小乘中讲的多是法性之理,而密宗则多讲报化身之原理与修证。

我也是看了能海上师的讲义后,才知道目犍连尊者造的《法蕴足论》(宗喀巴讲)也含摄了一些密宗的原理。这可能也是大圣文殊的例外恩赐吧!

我曾经梦见过能海上师。当时给圆镜令看,我观之,忽然见到镜中有一个很明显的大威德金刚头像。我醒后想,大威德乃文殊之教令轮身。因为东密说,凡佛都有三身,乃是自性轮身(法性之照体);正法轮身(佛说的大小乘显密的经教)和教令轮身(单指密宗佛显的金刚身)。所以文殊显的即是大威德、观音的则是马头金刚、普贤的即是普巴金刚而弥勒显的则是大轮金刚,释迦显的即是秽迹金刚也。

秽迹金刚在《大藏经》中多有记载,自古以来在内地不断的传授着。我修此法已五十余年,也曾降魔治病止大风雨。在十多年前,曾用秽迹金刚法加金翅鸟(文殊所化),遮止了甘肃天水的大暴雨和地震,又在家乡甘肃西和灭了一场大火。

据我所知,在水火风木土中都有龙神居住,若驱赶了龙神,其灾即灭。密宗里也有此理。但是此理一般人也是不懂,所以有人说密宗乃是外道。灭大灾祸时,是要用佛之教令轮身才能发生作用。近年来谤密者变本加厉,以致密宗之大德为了澄清事实,把密法的原理在理论上和在修法上都写了出来,我说这是好事,这样一来,反而使密法发扬光大了哩!

我在过去也写了二十多卷书,尤其去年七十四岁时,就着有音圣迹集》和集结《甚深密义集》、《密教史论集》。今年又集着了《秽迹金刚广论》。现在为了报答文殊大士的圣恩,以《五台山志》辑成此书。

佛头顶上住的金翅鸟乃是文殊之所化现。《大藏秘要》中说,因为文殊能通达地水火风之密义故,乃在释尊前化为金翅鸟也。据我所知,金翅鸟能灭一切毒和魔类,而且还有灭火、止血之特别功效。他是一切魔的天然克星,在降魔和治病及禁大雨、大风、冰雹中,几乎说是非他不行的哩!我此一生用过多次,后来见到了经文才知道他能发生这些作用的原理。五台之灵鹫寺和印度佛说《楞严经》之灵鹫山是否就是这个密义哩?)

大广宗寺:在鹫峰南半麓,在明正德初年,皇帝为民祈福乃建此寺,赐印并护持之。铸铜为瓦,今称铜瓦殿。

罗睺寺:在塔院寺之东北隅,乃唐代所建。张天觉于此见到神灯有感,遂修饰之。明成化年间,赵惠王乃重建也。

普济寺:华严谷亦名北山寺,明成化年间,孤月净澄禅师,其禅行闻于代王成炼,始建寺。

般若寺:楼观谷,唐代无着曾入化般若寺,由此才建立寺名。在明代成化年间,有立禅和尚,道行闻于晋王,乃重新又建也。

太平兴国寺:在楼观谷,宋代沙门「睿见」结庐于此,即杨五郎之师。皇帝敕建寺曰太平兴国。

普恩寺:在普济寺之东山,旧称为西天寺,是元代建成的,在明代有「俱生班智达」居于此。道闻于上,诏入京。应对称旨,赐龙章护持,正统间赐藏经。

金界寺:在华严谷,唐代建。张商英于此见神物。明成化年初,清玉禅师重建。

万寿寺:亦名玉华寺,在中台东南麓。隋代有五百位应真栖此,龙神供养有神骡数十匹,不用人驱赶,自己能入寺运粮,早去晚回,以为常事,过了夏天就没有了。这时有白莲花,生于池中,坚莹如玉,七日后即融化。代牧即砌其池,名曰玉花,明代则改为万寿。

寿宁寺:在三泉寺南岭,古名叫王子焚身寺,高齐(南北朝人)第三子,自识宿命,厌尘劳。于此燃身而供圣,菩萨现形于火光中,帝悼之故建寺。

殊像寺:在梵仙山左,有文殊驾狻猊(音酸尼,即狮子)像,乃神人所造,见者肃然。

凤林寺:明嘉靖时,有彻天和尚卓庵,曾经有盗贼来见到有二虎把门,贼乃改恶。因此,人叫二虎禅师。明万历初,道闻于上,额曰凤林。

护国寺:鹫峰南三里许,乃元成宗敕建。真觉国师住此,着《慧灯集》。

万圣佑国寺:在交口东山麓,元代海印大师居此注解《肇论》(东晋僧肇着)。英宗为之建寺,赐号弘教大师。

吉祥寺:即是清凉桥,在中台之南麓。思昙和尚重建,经历了四代,到了「离尘」和尚时,乃不剃度,不分炊,凡有作务,则以自己为先。故内外诸省,皆知有清凉桥之名也。(学按:近代之能海上师即驻锡此地。我得到的乃是他侍者的听法记录。因为我作偈常祷上师,即梦见宗喀巴上师,又梦见海上师为我灌顶和受菩萨戒,以后才离奇地得到了海上师的法。这很有可能是文殊大士与上师冥中加被吧!)

金阁寺:在南台之西北岭畔。过去有人见金阁浮空,因而乃建寺也。

竹林寺:在中台南三十里处,唐代之法照大师,入于此竹林,故创立寺院名为竹林。(学按:此被净土宗奉为四祖。据传他晚上在此处见到了文殊净土,还有普贤菩萨及万余菩萨圣眷,并且问菩萨如何修行,菩萨即以念佛法门示之。归后不敢告诉他人,后有梵僧现相曰:为什么将见的境界不告诉人叫人多生信心?他说:我并不是故意隐瞒圣教,乃是怕人毁谤啊。梵僧曰:文殊大圣久在此山,尚遭人谤,你有何可惜的哩?因此他才告诉他人了哩。)

灵应寺:北台。五台唯此山高而风猛,朝者有被冻饿而死的。在明隆庆年初,释元广与弟子明来构居。开粥以济饥寒。万历时,有僧释佛秀,募造文殊大像未成,还被劳死。遂感梦给皇帝,承蒙布施,佛始建成,更建殿宇供奉。

演教寺:在中台,唐代所建,弘治间玉禅师重建。中有铁塔藏有舍利也。

龙兴庵:太虚和尚曾庵于此。初住时,林茂无人。一天中午,见有金色女子,手执莲花立于石上,忽然不见了。此时则流光满谷,又听到龙鸣,因此而名焉。

大钵庵:在紫霞谷,群峰拱抱,茂林森耸。无边禅师,得楚峰和尚道。楚曾咐嘱曰:而后有钵饭,当共衲子(僧)食。嘉庆甲子年,修建时掘得铜钵,能装斗余,遂成丛林也。

法云庵:即古弥陀庵,在龙门上。「长干德清」居此,号憨山子。德清小时候人呼为清郎。明万历己亥年,与同参妙峰禅师在这里住。在掘地时,得到了一个石座,上刻有清郎居三个字,因有感,遂居之。(学按:此有名的明代憨山大师,乃是宗教皆通。也通达道学,曾着老子《道德经》和庄子《南华经》的注解。他的知见,可以说是大圆满的见地。曾经说:古来禅宗之大德,在开悟后都默持咒于心。因为咒乃诸佛之心,以佛之心来荡涤着自己的心也!他也是常念楞严咒心的人。晚年住江西庐山后之五乳寺,我还去过涅盘后坐的塔中。后来他的肉身被广东南华寺接去,和六祖的肉身供在一起了。也是精通《楞严经》的大师。)

白头庵:在南台北之十余里,过去有僧人,生来就白头。在明代嘉庆时,结庵于此,神异很多,后不知所终也。

不二楼:在西台北,椅倚二乘对谈石。明景泰年间,曾有宣城公子游此,遥见紫金楼,跃出云表,因而建楼以仿效之。在明嘉靖丙寅年,有永平法师慧月到这里,见到文殊和净名二圣对谈,有感遂作偈曰:清凉有份归来晚,大圣无缘奉敬难,一句了然千圣外,相逢何事自颟顸。先是在明代有老尼姑住在这里,自己能回忆,乃是宣公子再来,发其私隐,皆相合。死时,乃刻石预记曰:吾若再来,必宏华严,重修此楼。后来慧月法师到了这里,乃讲《华严经》五遍。所以当时的人,将此楼叫华严楼,又叫三生楼也。

铜钟寺:大会谷中,有神钟,能装三十斛。雕文镂藻,绮焕可观。寺里的僧人慧灯,去北京受戒回来后,钟就没有了。他痛苦万状,乃祈请文殊,忽然闻到空中说道:此钟是拘留孙佛时,兜率天王造的,现在收于金刚窟中。慧灯便刻石为铭曰:寺法器,世无伦,击振吼,息烟尘,集圣贤,灭苦因,被收入,金刚轮,谁得知,闻空神,表神钟之去处,绝后代之疑人。

龙泉寺:台东南旧路岭,宋代建的。在明嘉靖初,土匪很多,来往之人都很怕。有一位马大士者,不知道从何处来的,凡遇到土匪,都被他所杀,土匪也就没了。由此道路则复通。在马大士将死时,以三门托咐燕京大智宗主:应该慈悲一切。山上之野民,被他感化而耻于为匪,都愿意布施,因此才重修了此寺。以故民间流传着:前日马哪吒,金朝智菩萨。(学按:此文殊大圣,所现之教令轮身,大威德金刚是也。即密宗之「诛度」。因为大威德赞中有“伏魔权现米通身”之句。能海上师曾经讲到:米通者,乃是愿杀尽一切恶人愿意自己下地狱之大菩萨也。菩萨变的「当今却加」阎王,就是执刑者。因为极恶而不悔改之人,不用这种方法度化,是永远不会改成好人的。)

娑婆寺:在台西之三十里,高齐释玄迹结庵于此,诵《华严经》。有妇人携儿子,常来听经。玄对经书有疑惑,妇即解惑。她说:师父莫疑,我的名字叫娑婆,是龙母,因为听了法,得到了真理,我现在快要脱离此类了。玄说:谁能信你的话啊?此妇即指龙池说:我若真悟无生者,此水即会变成土堆。说后随手而起,即成了高土堆,妇人也就没有了。因此后代的人则叫此堆为「龙宫圣堆」。玄迹乃建寺,还用龙母之名字名曰娑婆。

佛光寺:在台南四十里。元魏孝文皇帝在此见到佛光,乃建佛光寺。唐代解脱和尚曾在此寺藏修。

清源寺:在大黄尖下二十里。有僧戒喜,久参「悟中和尚」,及辞归时,中曰:尔缘在北,逢源而上。在明代万历初年,他结庵在此,因掘地而得到了残碑,才知道其地乃清源寺之古代基础也。

普光寺:今名黎谷寺,在文岫山。乃金璧峰禅师之修行处。明代洪武年间敕修。上赐诗以表扬之。璧峰曾经依据《华严经》制成佛事音乐,共四十二奏,四方之学者,都来他这里学习。(据说皇帝曾赐他一钵,他很喜欢。到他死时,阎王派鬼卒捉他,因为他定力深,故见不到他,鬼卒乃问土地神,土地乃曰:他最爱钵,你可敲钵也。后果然见效,他闻钵声即动念,因而被捉。他对鬼卒说:你取钵来我看一下,等钵取到,他即掷钵而碎之说偈曰:阎王拿我金壁峰,犹如铁链锁虚空;铁链锁得虚空住,方可拿我金壁峰!又提起了功夫,鬼卒再也见不到了哩!但这些虽然是传说,但也对后代有启发意义啊!)

5. 五台高僧

摩腾法兰

在汉代有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菩萨,皆是印度人。以智眼看到中国的众生,善根已经成熟了,并且看到山西的五台山乃是文殊菩萨的圣地,因此就带了释迦佛像舍利及《四十二章经》等,想来度化中土。

恰好汉代之孝明皇帝,于永平七年正月,梦金人,身高丈余,赫奕如日,来到庭殿。次日即叫通八卦的大臣傅毅占之,毅曰:臣看周书异记云,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好像是佛,但是佛已灭度,可能他的教法要来中国!

于是明帝乃派了王遵等十八个人,西访到了月氏的地方,即遇到了腾兰二位尊者,并同回到了洛阳。至永平十年到达,以经像奉上。帝看像后,正合自己的所梦。帝即以所梦而告诉腾兰,腾兰说:这乃是如来以大法嘱咐圣上也,愿陛下勉励。帝曰:法王出世为何不来这里?对曰:大圣之感应,必须得众生之善根成熟才行,因为印度乃此大千世界中,群灵并集,善根先熟之处,故先至印度,其它处是因为善根还没有成熟的原因。

帝问此土,是否有圣贤居住,对曰:此土有五台山乃文殊菩萨之居处。度化无量天龙鬼神,但是若没有戒定神清者,则见不到啊!

他们随即译出了《四十二章经》等数部经典。后来礼五台山,回去乃奏帝建寺,因为山形象印度之灵鹫山(佛说《楞严经》处)至所以寺院也就叫做灵鹫寺了,皇帝至此始信佛法。(学按:据说,腾兰还剃度了很多的僧人及比丘尼以延续佛法。比丘尼传中说,他度化的有一比丘尼在涅盘时,忽现彩虹般的天梯,她即攀此桥登上去就不见了哩!有的说,来了一位持鲜花的天女接她,她即随之登空而去。

《四十二章经》中说:“阿罗汉者能飞腾变化,有旷劫之寿命。”如宾头卢尊者,因斋佛时他现神足飞至,佛即让他永远不般涅盘,何处设千僧斋,则必须去应供,永远作世之福田。在云南鸡足山,有摩诃迦叶尊者承佛敕令,捧释尊衣钵入定,等待弥勒下生后乃将衣钵供养。若如此者,则等于密宗之最高成就者之境界。但却很少有人言及此事。若提到长生之理,有些人即断言说是外道。这是未通教义的缘故。

密宗红教里讲的「身智无别现前圆」,乃是肉体和法性合在了一起,而得到身(物质)智(法性)圆融,即所谓的理和事上的一起成就。佛教中的法性宗偏空之理较多,而法相宗则多注重事。正因为密宗掌握了理性和物质两种真正的原理,所以才能得到腾空而去和隐显自在的成就。如红教之莲花生教主和佛母益西措嘉,白教玛巴上师之佛母里姑妈,及花教之摩诃苏地,都是代表人物。黄教修文殊和大威德今古绝伦的热罗扎大师的师父巴若大师入灭之时,口诵真言,空中出现了文殊净土,他遂涌身入于净土而没了哩。这是很高的成就。而摩腾所度之此比丘尼是否也属于此类哩?

我学密宗五十余年,总是感觉到密宗的大成就者和佛在世时的阿罗汉八大神变相同。后来看到了莲师的开示,说阿罗汉所证,即佛所证,但只是在度众生之愿力上有所区别罢了!若如此理,则罗汉也有两种,一种是纯粹小乘,只顾自利。另一种则是回心向大的大菩萨。黄教的宗喀巴大师也是这种观点哩!这是在理上讲的。若论事说,佛敕目犍连尊者着《法蕴足论》,乃是密宗修气脉明点之雏形。但是这些道理古今却很少有人提及。因为汉人只相信释迦佛,而藏密中多提本派的佛和祖师,以致被误会说密宗乃婆罗门之外道法。我也是看了能海上师的讲义后才知道的哩!就如弘一律师,他起初是不相信密宗的。据说他在晚年,看了密宗的三大经,也有的说是《大日经疏》后,圆寂时对弟子们说,你们千万不敢毁谤密宗,密宗是即身成佛之道,我从前不知,以致犯了诽谤密法的罪业,我假若早知道的话也就学密宗了!因此我们佛徒必须得广学多闻,才能够知见圆满啊!经过我这么分析,那岂不是大小乘和密宗原本是一体而别用吗?小乘如足,大乘如身,而密宗如头也)。

灵辩法师

元魏灵辩,出家于悬瓮山,熙平初,他顶戴《华严经》日夜行道于五顶之间,足破血流,如此三年,精勤如初。一夕在松下座,忽然心光凝定,见到了一位奇异僧人,以手摩其顶曰:子勤苦且久,当以信心入三摩地。自后他则如梦忽醒,一切任何文字,只要看到就能够深深的理解。因此乃造论百卷而注释《华严经》。明孝帝听他讲经后,很看重他。后来他乃老于五台也。

高齐祥云大师

他童年时剃度。求其师,想欲知道自己过去所学的经典。师即开藏经库房任其探取,他在其中挑到《大涅盘经》。于是日诵一部。后来听说清凉山乃灵地,即背着经书去朝拜五台,栖止在大孚灵鸠寺。一日,他见到几位着官服者,光明显赫,而拜他曰:我们才打扫过居处,求师去我家修行七天,以福我家。师即随行北去数里,忽见云雾晦冥,过了一会儿云开后则见一家,其景非常。进入大宅,则庭室庄严,富丽无比。请师上座后,师即问:你是什么人,为何这样的富贵?答曰:我乃是山神,尊师慈驾,一至于此。后来所进之饮食,也非世间所有。后诵经七日。山神以奇珍异宝供养,云不受,神乃强给,云曰:我道业未成,所怕的是命不长久不能修道,假若施主能给我灵药以延寿命,则吾愿足矣。神曰:这也可以。乃给了形状如童子,色白如练之物,请他吃了。于是祥云大师就成了长寿之体。(学按:这是文殊现山神相来度众生。在《准提经》中就有金刚手现身而给仙药之说法。密宗就是由这个道理而成立的。东密中龙树菩萨的弟子龙智,住世八百年,龙树住世五百年。

汉地熟知的达摩祖师,去藏地后名帕当巴桑结,为西藏希解派第一代祖师,住世六百年,涅盘在西藏「定日」。他最尊崇《般若经》。现在各教熟知的「施身法」乃是他以般若之理而发明的。我学此法最初于根密二上师处,后来又见到了能海上师传的大仪轨。海上师所传的祈请文比较多一些,根密二师传的口诀比较多一些,法轨比较少一些。可以说是互通有无吧。

我还见过从库藏中取出来乃是诗偈方式的施身法。据说将此法修成后,也可以化身入虚空哩!在元代就有这个例子:乃是一位花教之上师,入涅盘时身体正要化空,弟子们觉的奇异而摸其臂。所以他的全身除臂外皆化空。密宗里说,隐显自在是第一种,化身成虹霓乃是第二种,至于化身入虚空乃是第三种大成就哩!其理太深且多,暂不讲也。)

令休大师

隋代之释令休,遍历名山后到五台,志求神悟。乃经行于林间遇一异僧,师乃叩首曰:圣者,我常听见文殊菩萨住在五台山,但是我寻遍了也见不到。僧曰:你怎么能见不到?因为你的心中有想见到文殊之心,所以就见不到,你若要存无见之心,便能见到了。当你举足时,则踏破了文殊之面门,抬手处即是提着了文殊之鼻孔,文殊根本就不离我们,我们想躲也是躲不掉。令休曰:这样说,山河草木,都是文殊了?僧曰:若说山河是文殊,则成了两个文殊,若说山河不是文殊,则是打妄语。这里边是没有是或不是的两个相,况且你从无始到现在,是在文殊的眼睛里虚生浪死,游山而玩水,而文殊在你的眉目间转大法轮。令休听后明白了,他乃再拜问曰:我有老病,大德能够看吗?僧曰:有一种无心之草叫懵懂,喝久了则懵懂是你,你也就是懵懂了。以后令休遍找此药而没有,忽然悟到,并不是草啊!乃是菩萨叫我空去心中之烦恼,则病也就自然会好了!(学按:这事如禅宗三祖僧璨大师的公案一样。由此可知,达摩之智慧也就是文殊的智慧啊!禅宗讲的明心见性,也就是中道之以文殊的深般若为代表。但是达摩传法给二祖后乃曰:我看到中国的《楞伽经》是最能够表达佛性之理。《楞伽经》乃法相宗之重要经典,却为啥能说明法性哩?历代性相二宗之争,实属有违于释尊的圣心哩!

密宗里以文殊来代表空性的深般若,而以弥勒来代表六度万行的唯识广般若。尤其是宗喀巴大师说的最清楚,在黄教的皈依境中,释迦之两旁即是文殊和弥勒与普贤菩萨,但是后代的人却似乎忘记了这两种道理合一了。这才是正确不偏的道理,否则的话便是偏见了。)

窥基法师

唐代之窥基法师,乃是尉迟公敬德的侄儿。年十七时,玄奘大师即度他出家,入慈恩寺。参译一切经论过目成诵,其义也能明白。据说他乃是迦叶佛(即燃灯佛)时的一位修行者转世。跟从玄奘法师学唯识,着论百部。后来他大兴法相宗。但是他生性却很奢侈,每次出行,即备三车,因此称他为“三车法师”。终南山道宣律师严持戒律,所以很鄙视反感他(学按:他的三车乃是一车酒肉,一车美女,一车经书也。但是后代却说是三车经书,既然是经书,却有什么奢侈可言哩?道宣律师也就无须卑视了)!据说,道宣律师想叫他自己悔悟,请他吃天妙饮食,但到了时间,却不见天人送供,等窥基去后天人方来。律祖问故,天人答:因为当时大菩萨在此,戒卫森严,故不敢进来(也有说是天人当时看到了无尽的亮光,而遮蔽了神眼)。因此道宣律师才知道窥基乃是大菩萨。

永隆年中,窥基朝五台山。有诏返京,将行时,忽然有异僧在林中出而止之曰:法师报缘将尽,何不就终在这里。窥基曰:我的宿缘不在这里。异僧说:明年再会。

有一行者问异僧,窥基为何人。异僧说:他是弥勒之弟子。说毕即入林中,忽然而没。

窥基至长安,至第二年,唐永淳改元之时示寂。临终对弟子说:十方刹海,游戏之场,生死涅盘,等闲戏具,兜率故地,吾将归矣!说后而蜕,世寿五十有一。

道宣律师

律师乃是彭祖之后代,吏部尚书钱申之子。其母梦有日轮入怀而孕生。律师常住终南山净业寺。他专精戒律,后世称为律祖。据说师乃是佛十六上座中优波离尊者转世。他的德行能感得天神护佑及送天馔(音转,食品)。

师朝五台山,晚上坐禅时,见到一天童侍右。师问是何人。答曰:我名玄畅,乃天人也,奉天帝之命来巡护圣境,听说师到这里,所以来守候护持。师说:据《华严经》中讲,此山乃文殊住处,今见山陵草树,还是凡间境界,文殊净土到底有没有啊?天童答道:大圣境界,当然不是二乘凡夫所能知道的,我乃是凡夫,而师是二乘,若以有思维的心去求不可思议的境界,那是不可能的。难道师没听说过“一法无异,三人见殊”吗?那是随着各人的业报不同,而所见也就不同了。譬如我见到清凉山乃是碧琉璃色,诸台麓间,皆杂宝林,光明焕发,日夜不断,而菩萨之住处,也不是我能知道的。说后就没了。(学按:从上面的因缘看,各宗有各宗的不可思议。据说律祖在净业寺时,曾来过一位牛头禅师,身背牛头,以为干粮。律祖仍以对窥基的手段对他,则所得结果还是一样的!律祖乃迅速的追赶,过了一个小山,而见牛头祖师破肚而洗肠。师赶到时,牛头祖师即装肠入肚,而钻入一块山石之中。至今其石还刻一塔形,名牛头祖师塔,其山沟也叫洗肠沟。

开元三大士之一的金刚智大师也见过律祖。律祖听说金刚智之智慧很大,但其行不检。当智要挂单时,他乃叫弟子抬一竹床,令其宿于殿外之廊下,意思是说,你虽然有智慧,但因不持戒故,还是佛法中的门外汉。智则躺于床上而鼾声如雷。律祖极为精进,而不倒单的在用功。因为夏天跳蚤较多,律祖乃摸到了一只掷于地下。而殿外的智却大呼曰:跌杀佛子,你将跳蚤的腿摔坏,吵的我不能睡觉啊!律祖乃用烛去照看跳蚤,果然有一只腿被摔断了哩!由此可见,金刚智的神通与定力已是不可思议了。

律祖晚上在殿外经行时,不慎跌下坎去,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然有人抱着他的腿将他救起。祖问何人,答曰:我乃哪吒也,常在暗中保护师傅,今日情急乃现身了!

释尊入灭火化时,有一夜叉(译为捷疾鬼)盗了一颗佛舍利逃走,后由哪吒追回。(南瞻部州乃是四大天王中的毗沙门天王所管领地。哪吒乃是毗沙门的儿子。在小乘经中有说,毗沙门天王生了一子,起名曰那吒,诸天皆大欢喜也)。后哪吒将此舍利供养给了律祖。

律祖每次食天人供养时,则先请出舍利供养后,自己方才受食。他受食的地方名「天人送供台」,乃是半崖上的一个小石台。我年轻时曾登此台,台上还有一座一米多高的铁殿哩!至于舍利乃传说的话。但在十多年前,我听说它在山西某寺,修了一座小塔供养,在为此塔开光时,还请了陕西永寿县住土洞之昌定法师为此塔开光,听说舍利还放了一道光哩!

据说,律祖因为修行过分刻苦,心血耗尽,被天王献了一个药方名曰「天王补心丹」,到现在此方还在人间流行,乃治心脏病之良药也。

有天神曾对律祖说:本来师傅的世寿不长,但是因为着了《续高僧传》,佛菩萨都很喜欢,因此才加持你长寿。由此理我们可知,凡欲长寿者,还得多做功德才行哩!

我曾梦见过老子对我说:“修行人不单是有道,还得有德啊!”西藏有一位喇嘛整天用木板印藏经,一天他忽然想到,我这整天印经而不能修行,是否印经也能成道?于是他即默祷,若印经也能成道的话,可将我用的经板抛到空中不令落下以示证明,否则我就不印经了!他默祷后,即将经板投入空中,此时忽见文殊菩萨接住经板而说道:善男子,我不是常说,修福德和修道都不能缺少的吗?!可见老子与文殊菩萨所说相同啊!此理又同于宗喀巴大士修行见到了文殊后,文殊则对他说:你要少传法而多教众生修善才好。所以各教的圣贤,都是讲的同一个道理。

佛菩萨化现了无量的身形来度脱众生。释迦在《涅盘经》中;观音在《法华经普门品》中;文殊在《法华经妙音菩萨品》中都说过:应以何身而得度者,即现彼身而度脱之。佛在《金刚经》中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在上面令休大师传中,那位文殊变成的异僧,对令休的开示,也是这个道理。)

清凉国师

唐代之清凉国师,讳澄观,字大休。会稽(浙江绍兴)人。生于唐玄宗开元戊寅年。身长九尺四寸,垂手过膝,口四十齿,目光夜发,昼乃不睻。从牛头忠、径山钦问西来宗旨。乃是禀承了贤首国师的华严圆旨的。

代宗大历三年,诏入内,与大辩正三藏译经,为润文大德。后入五台山大华严寺。以三地圣人栖身佛境,心中体会真如(乃佛性之理)。且智后得用,起世俗心,学世间解,因此国师广学了世间的各种学问。(因为经中有菩萨学法,当于五明处求的原因啊!)

在唐德宗建中四年,想下笔着疏时,先求佛菩萨的瑞应。一晚梦金容挺持山岳,光满空际,他即以手捧光而咽之,既醒而喜,知道是获得光明遍照之相。从此落笔,恍若有神,绝无停思。乃以信解行证,分华严为四科,理无不包。也常想过去旧疏并未讲到华严的宗旨,唯有贤首国师说的才圆满,因此他才禀承了贤首国师之论点而造疏,经过了四年才造成。

又梦见他自己变成了龙,矫首南台,尾蟠北台,婉转虚空,全身放光,须臾又变成了百千条龙,蜿蜒于蓝天之中(学按:若以密宗讲,兰天乃中脉佛性中的颜色,龙乃佛性中不动中之动性,乃是禅宗大死中得大活也)。懂得理的人说,这是此疏能够广为流通之象!

到了国师为大家讲解的时候,则景云盘空成伞盖状,久而不散。

后来又着了《隋疏演义》四十卷,《随文手镜》一百卷。

在唐代贞元十二年,被召入京,特旨与「罽宾般若三藏」一起翻译「乌茶国」所进献的《华严后分》梵夹。皇帝十分关心也常到译场。

翻译后献于帝,帝请开示华严的大概宗旨。他乃曰:“大”者,极尽的虚空可以测度,但此之体形无有边涯;“方”者,竭沧溟(音明,大海)而可饮,但法门无尽;“广”者,乃是碎尘刹而可数,而此作用无能测;“佛”者,乃是离觉所觉,明万法幽邃者也;“华”者,乃是芬敷万行,荣耀众德也; “严”者,则是圆兹行德,饰彼十身;“经”者,贯摄玄微,以成真光之彩。此七字乃是华严总纲,则佛法之理过半都包括了。但若要想得到本性,没有修行的手段是不行的,所以才演出了普贤之大愿行海,由理性而达到了事修,则智(理)证(事修)圆明矣!皇上听后大悦,乃赐师观紫方袍,称为教授和尚。

此后他又着《华严纲要》三卷;《华严正要》一卷;《法界观玄镜》一卷;《镜灯说文》一卷;《三圣圆融观》一卷;《七处九会华藏世界图心镜说文》十卷。又和十八首座,三学上流,制华严、圆觉、四分、中观等经律论三十余部。

贞元十五年,受「镇国大师」封号。四月,皇帝之生日,又迎他入内宫讲华严宗旨。皇帝听时,默湛海印,朗然大觉。乃对大臣们说:朕之师傅,言雅简要,辞义丰富,能以圣法清凉朕心,乃以“清凉”赐为国师之号,兼统天下僧人。

开成三年三月六日,师将示疾。召弟子曰:当取信于佛,勿取信于人,因为真理玄微,用言语是显不出来的,必须用深心(详细的观察力)体解,则自然的会对境无心,逢缘(即外面的苦乐荣辱)不动,那就是不辜负我了!说后,就入灭了。

师经过了九个朝代,为七个皇帝之师,住世一百零二岁,乃是「华严宗」第六代祖师。

后将他全身,起塔于陕西樊川之华严寺。未过多日,有梵僧来见皇帝,说到在葱岭上见到了两个使者,凌空而过,他即以咒定住了使者,问是何人,干什么事情?曰:我们乃是北印度文殊堂之神,是来取“华严菩萨”之大牙回印度供养的。皇上乃叫人开塔而看,国师口内果然少了一颗牙,只有三十九个(本来是四十)了。后因此而将师之身体火化了。舍利则很光亮,舌头如红莲华之色。又赐塔号为「清凉国师妙觉之塔」,相国裴休奉敕写铭。

丰干禅师

唐代之丰干和尚,居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发齐眉。若人问佛法,只答“随时”二字。曾经唱着道歌乘着老虎而入于松门,众僧敬畏。

本寺的厨房有二僧,叫寒山和拾得,都是做饭的,他俩整天叽叽咕咕的说话,旁人也听不懂,当时都叫他们疯子,但是却和丰干相好。

一天寒山问:古镜假若不磨,则如何照烛?丰干曰:冰壶无影相,猿猴探水月。寒山道:这是不发光的烛啊!?更请丰干说,丰干说:万德不将,来教我道什么!

有一天丰干给寒山、拾得说:你们假若和我同游五台,那便是我的同参,否则便不是。二人说:不去。丰干曰:你不是我同参?寒山却问丰干:你去五台作什么?答:我去礼文殊。寒山说:你不是我的同参。丰干乃独入五台山巡礼。

在台山逢一老翁,师即问:莫非是文殊否?老者曰:岂有二文殊哉!?丰干乃作礼,未起,忽然不见矣。

在台山游历三年后回到南方。闻闾(音旅)丘胤太守将要去台州上任,忽患有头疼病,医不能治,丰干去后即要净水,咒而喷之,病即愈。闾丘很惊异,并问此去安危之兆。丰干说:到任后,记着去看文殊和普贤。闾丘问:此二大士在何处?干曰:在天台山国清寺寒山拾得是也。

丘后来寻到国清寺,问寺主丰干以前的住处,山僧答:他曾住在藏经楼后,现在没有人住了。又问寒山拾得何在?曰:在厨房做饭。又问丰干平常作什么事,曰:唯事舂谷供僧,闲时则讽咏。丘去丰干房中,只见到虎的痕迹而已。丘入厨,见寒山拾得在围炉嘻笑,闾丘即礼拜,但二人却连声叱责。寺僧惊曰:此大官为何要拜疯狂汉也!寒山拉住闾丘的手笑曰:丰干饶舌!至此,寒山拾得即携手而去,不住寺院了。(学按:据说太守先称二位乃文殊和普贤,所以二人才问:是谁所说?太守曰:是丰干说的。他们即说道:丰干弥陀太爱说话了,于是拾得全身入火炉中,对太守说:你进来吧!转眼即没了。而寒山(文殊化身),便逃入他常住的一个小石崖下,太守来时,他即钻入石缝,叫太守进来,转眼也没了哩!

另有一说寒山并未做饭,他乃是此岩下之一位疯僧,整天骂人。有一天在对寺中所养的牛道:某某方丈和某监院过来,其牛即应声而至。

寒山的食物,乃是拾得洗锅碗后剩下的饭渣。所以他俩很要好。寒山来取饭渣时,即与拾得携手而舞,边舞边唱。寒山的学问很好,因此他们作了很多的道偈,或写在山石上或写在树皮上,后才被一一的记录了下来,后来流传的《寒山子诗集》即是。其中也有少份的拾得的。记得诗集中有「寒山子在天台,惟与拾得相往来」之句。

据说,丰干闻树上的鸟巢中有孩子的哭声,而上树得一小孩,所以叫他名拾得也。

拾得从小长于寺中,长大后即做了大灶中的典座(厨房管理)。有一次端了一钵饭,坐的很高,却发疯似的对阿诺憍陈如等五比丘的像说:小乘声闻,你们也一起吃一点儿!众僧见他着了魔,乃去其典座之职,只叫他烧火洗碗了哩。)

巨方禅师

唐代之巨方禅师,在他遍参经论后,复去参访菏泽(即六祖最小弟子神会大师)。以后又去见北宗的神秀。秀问:你何处来?答:清凉山。秀问:如何是清凉的境界?答曰:白云覆古顶。又问:白云散后为何?答曰:不昧。又问,如何是境中人?答曰:一衲卧千峰,不知天地老。又问:此后为何?答曰:一支横出,五叶芬芳。秀默然许之后,乃游化上党,座常千人,后去五台山阐化者二十余年也。

密魔和尚

密魔和尚得了马祖之道,去五台山后秘魔岩。常持一支木叉,每见僧来礼拜,即叉住脖子喝:那个魔魅叫你出家,那个魔魅叫你行足?说得了也叉下死,说不了也叉下死。快说,快说!拜他者没人能答。当雀山通禅师来见他时,并不礼拜,即窜入他的怀中。师抚摸了通后背三下,雀山通起来后而拍手曰:三千里外赚我来!言讫便回。

师以大法为务。与世漠然。后终于岩下。(学按:此师人称为木叉和尚,据说他乃是文殊化身。我朝此处时,在龙洞的下面石崖下,见过他拜经时足踩的地上很深的痕迹哩!)

隐峰禅师

唐代之隐峰,乃福建邓氏子,故有人叫他为邓隐峰。他幼时不慧,父母许他出家,在马祖座下得道。后冬居衡山(湖南)夏居五台。

唐元和年间,去五台时适逢两军交战,师即持锡杖飞了过去,两军仰视,顿释斗心。师显神异后,忧虑怕迷惑众生,遂入五台金刚窟前圆寂,将示寂时,问众人道:曾见诸方大德都是坐卧立化了的,是否还有倒立而化的?众人说:没有,他即倒立而化,但衣服还是顺着身体的。后大家商议将他火化,但身体却屹然不动。远近之人来看,都惊叹不已。师有妹为尼,当时在山上,乃抚而叱曰:老兄,你生时不循常规俗律,死更迷惑于人。于是以手推之而倒。火化后,收舍利建塔于北台之顶。(学按:此师遇见马祖时,曾推一小车过路,马祖故意以足挡路,师令收足,马祖不肯,他乃推车而过碾伤了马祖。马祖呼他至,手持利斧要砍他的头,他乃引颈而受,祖即默然许其见道也。

另有说:在他圆寂时其妹叱曰:吾兄生时门庭高峻,无人能入,死后还为众生出此难题。师听后,即跃然而起曰:你说我死的不对吗?我重新死就是了。于是便正立而化了哩!

据说此师是开悟后持楞严咒成就的。还有一次听到二虎乃恶斗林中,他乃飞锡杖作大响声,二虎乃惊而逸去哩。)

智通禅师

唐代智通,初在归宗禅师门下参学。忽然一夜大叫曰:我开悟也!宗禅师第二日上堂曰:昨晚大悟之僧出来。师曰:某甲在?宗曰:你见到了什么道理,便言大悟?师曰:师姑原来是女人作的!归宗异之。后居五台山法华寺。临终有偈曰:举手攀南斗,回身倚北辰,出头天外看,谁是个中人。

仰山和尚

唐代之仰山和尚(「沩仰宗」之仰山),一日游五台回去,僧问仰山:师去何处?曰:五台。曰:你见到文殊了吗?曰:见到了。又问:文殊说了什么?仰山说:你生身的父母就在深草里。

法空大师

唐代之法空,独到五台之深谷,结茅而居,常诵华严「唯心作佛」之偈,无所参叩。当时贼寇很多,被冤枉后官府捉去。师在牢里面正念趺坐,不语不食,不瞬不息,几乎两个月。守令乃惊而放之。他还去台山,隐居了三十余年,禽兽忘形,人事绝交。后有异僧传他般若玄旨,忽然心空。临终乃谓徒曰:从被拘入狱之后,天机不动。然遇到我师,照破虚空了也!遂逝。(学按:我明道以后,也曾作偈:行住坐卧不暂舍,生死轮回常作伴,我今悟得虚空法,虚空空处一灵现。唉,现在已年迈,还是弄了个一无所得,依然是我而已。)

光屿和尚

此师幼年业儒,有青云之志。曾梦神说:作官乃鄙事,不如学道。他问:到那里去好?神曰:五台山乃圣贤所居,你和那里又有宿缘,赶快去啊!因此他乃去五台山真容院出家。看到《净名经》有“依义不依语”之句,遂求讲学,稽诸大乘。又觉华严圆极,即终身奉持。显德七年示疾,与弟子们说:犹龙者,厌乎大患,如凤者,悲于誓川,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弟子们问:四大百骸既属生灭,如何是不生灭法?师曰:四大百骸!言讫而化。圆寂后,收舍利很多。(学按:多年前,我遇法难被遣回家,次年佛法稍兴时,我在白天和晚上,如果要睡时即梦有人说:终南山能住茅蓬了,你如何不去?!一连六个日夜,因此我才复来终南。这可能是有使命在身吧!)

金光照大师

唐代之金光照法师,入洪阳山拜迦叶和尚,服侍师傅三年,衣不解带,寝不就席,负舂植刈(音义,割草),罔不克勤。一日问师:如何是僧人应干之事?师曰:无为。他曰:既然是无为,为何要为?师曰:你若不为,却怎么能得到无为?问:那如何作?师曰:你不见《圆觉经》中说: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这就是无为的方法。又问曰:为与无为是两个还是一个?师曰:诸有智慧之人,用譬喻便可以明白,如金之器具,若以器具看,便没有金,若以金看,则没有器,金外无器,器外无金。金喻无为,器喻有为,你说金子所做成的器皿,是一是异?是以经云:于有为界示无为法,而不坏有为之相;于无为界示有为法,而不分别无为之性。是故,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佛常无应而无不应。虽无量异名,终会一实(佛性入六道而不改其性,成佛而亦未增添,凡夫随业力则将自己变成了六道,佛则顺佛性而成了佛)。金光照既闻师傅开示法要,遂有省。方知三界一心,了无别法。

大历二年去五台,住菩萨顶,夜方禅寂,见到金色之光明自北台飞下来,光中有金色莲华,于中涌现诸化佛身,坐莲华上,其金色光流灌照顶,化佛舒臂而摩照顶且曰:善男子,汝今善入金刚三昧,汝从今后,名金光照,当以般若之水,涤濯其心,无以玄途而生窠臼!照即问曰:诸佛之身,是有为还是无为,是有生还是无生?化佛曰:善男子,诸佛之身,离说言说,永绝心路,如大火聚,不能够有任何东西,你若如是分别,那则皆是戏论了。言已而隐。

金光照法师自此定起,四威仪中常住三昧。寿七十二而终。

业方大师

唐代之业方和尚很精进。一日于中台入定,但是却有人见到他在代州,持钵行乞。当时有太原之居士,造了一尊文殊像送去五台,路遇河水泛涨而不能过,此时却见业方振锡前行,水便停流。众人乃随着过去,水又大流了(学按:此乃业师于定中所用之身也)。他于大历元年,于秘魔岩翘足而化,州宰造塔藏之,塔方成,一日火光冲天,第二天去看时,只见塔内烧痕,了无一物,灰烬也没有。异香数日。

无名和尚

唐代之无名和尚,幼年慕道,落发台山。志克上乘,精求悟理,心渊湛寂,出语成文,贪嗔不扰其神,喜怒不形于面。冲淡自居,名利灰冷。贞元二年,沐浴更衣礼三宝毕,对众开示后,即跏趺而入灭也。在其埋龛的墓上,总有神光夜发,当地人以为藏有金宝,乃掘其墓,打开后只是一龛。待到他弟子要火化时,却见他身骨棱层,钩锁而住,莹润如玉。这就像《涅盘经》中说的:十地菩萨身骨钩锁也。

智頵大师

唐代之智頵(音君),依五台山善住院的贤林大师出家。戒珠圆洁,性天虚朗。衣钵之外,一无所蓄。受老如亲,视病如己。久参大通之禅,兼明教旨,其才有余,其德不形。

唐元和年中,众请其管理僧事,因此清规萧萧,玄纲大振。有僧造谣谤师,其僧夜梦神曰:頵和尚乃千佛之一,汝敢如此轻言,快去求忏悔,以免沉沦恶道也!次日,僧乃去求忏悔,但是僧之须眉却自己掉落了!頵乃辞行而告众曰:梦幻空华,愚夫自保,圆明独脱,谁与缠缚,曾不返照,翻恨轮回,逐妄长迷,是谁之咎!?遂入静室,一坐三日而化。春秋七十七,僧蜡五十八。

取性道者

唐代之取性道者,出家于五台山之福圣院。虽然外似粗鄙,而内行莫测。穿着破烂的僧衣,吃着众人的剩饭。无得失之心,绝是非之念。举世谤而不怒,举世誉而不喜。千难加之而淡然。德无所形,人们都视钦他为圣贤。嚣嚣(音消)自得。作有偈曰:幽哉幽哉,曼殊五台,百花春至,元为谁开。每见僧则曰:取性取性,勿助勿正,和尔思量,共尔做梦(学按:此乃是于任何时间,都能认得虚明朗照之性也)。每次入山,都带着刀,见到蛇就杀。然后说:取性取性。但他又跟弟子们说勿杀。弟子不解。他即叱曰:老僧取性,何曾斩蛇?后莫知所终也。(学按:此乃证性之圣者,度脱恶业众生之一种手段,即密宗之诛度。)

必救都纲

唐代之都纲(僧官),名必救。他住在王子焚身寺,曾掌管僧务。道行超邈而鬼神钦敬。

五台县官王有相,夏夜独坐时,忽见有二使者,状类殊人,前来说:大帝叫我们来传你赴对。相即大惊起身曰:死是古今常理,我不怕也,但我还有老亲在堂,唯有我一人照顾,无人可托,若等我亲百年之后,我死也没有遗憾了。我可给你们千两黄金,请奏大帝宽限得否?使者曰:此乃大帝严命,不敢禀奏。五台有必救长老,帝也畏他。你可求之,必定能办到。王有相随即连夜上山,寻到救处求助,救正坐禅,有相拜之而曰:我是此县之令,有帝之使者追我,但我老亲无人奉养,因此求师救我也。救曰:你能皈依三宝,行十善吗?相曰:唯命是听。救乃令他避开,默念阎老(学按:此乃是默观阎王,令其勿追之意,因为县令已经改恶从善了啊!)。阎老乃派使者到师前,跪地曰:大帝奉师慈力,增他十年之寿。他还能念老亲,皈命三宝,信行十善,更能增福延寿也。是年,王有相更加禄位,过十二年后乃卒。(学按:此乃发好心必得善报之实例也)

降龙大师

唐代诚慧,其母无儿,祷于台山三次,后生他。长大至五台真容院,从法顺和尚出家,心如秋月,行洁冰霜。在东台之东百余里,有毒龙池,龙常害物,四十里内人畜不入。

师携带净瓶锡杖独居其侧。一晚,暴风怒雨,龙自池中出,师即咒之入净瓶,风雷皆寂。师绕瓶,念大乘之经咒,过了七天,龙才退了恶心,白光满屋。师乃释放了龙。

师常诵《华严经》于李牛谷,以木叶草根为食。每到诵经之时,则有几位儒服者坐听,每持异花鲜果来供师,师怪而问,答曰:我们乃是山神,蒙师之法力,无以为报,所以愿意来侍侯师傅。他不乐而去。

庄宗同光元年,帝闻师高行,制书并紫衣赐之。同年,他嘱门人已,吉祥而逝,世寿八十。谥号法雨大师。(学按:此师与禅宗之六祖一样,使用密咒降伏毒龙。前些日子我们这里下了一场暴雨。在距寺院十多里处的村子,有人见到在雷雨中,一个红衣长发女子将一个人提入虚空。等雨晴后,发现此人已在几里以外的大路边,全身也不能动。至现在此人也神智不清。捉他的想必为罗刹之类。在西藏人则叫此罗刹为活鬼,能吃牛羊及小孩,道力低的人根本不敢惹它们。据我师密显说,持明上师曾用普巴杵,指一山石坠落压住了一罗刹,不准他再害人哩!)

三大师

唐代之道超、道忍、道信,他们三人共同发誓愿,求生兜率净土。道忍以宏法利生为修行,而道信却很精进,他住于终南山礼诵无间,日食一餐,衣唯粗蔽。

道超却禀性淳朴,喜怒自平,顺逆常一,别无行业。住五台三十年,从未出山。他一日假寐,见草衣童子对他说:你们三个的功德你在先。兜率就在附近,你不知吧?道超说:我平生虽有志愿,但没有特别的作为,功德怎么能超过他们呢?童子道:你久居清凉,道怀虚旷,无所执着,所以就超过他两个。超曰:他们二人精进修持,是否也能生到兜率?答曰:他们相续而生,但品位都不及你。超醒后即沐浴更衣礼佛,三日后而终。建塔于鹫峰之北。

第二年,忍、信二人至,乃烧香散花,哀哭悲伤。到了晚上,忽见道超立于空际,天衣飘然,望之含笑,以水洒二人之身。第二天,道忍坐脱于华严寺。过了半年,道信方才入灭,但是却异香满室,白气贯天。俱葬于灵鹫峰北。

慧悟大师

宋代之慧悟,他的伯母常诵《法华经》,故去世入化,其舌则未坏。慧悟的母亲夜梦他伯母持了一支莲花送给她,后生了慧悟。

他小儿时见僧即喜。长大后其父母送他去五台山真容院出家为僧。师丰姿挺特,见者敬畏。元佑初,上诏入内庭,应对称旨,帝乃赐以紫衣。

元崇宁改元,上又诏他,师辞不去,皇帝使节再请,行至佛道店,师说:即逢佛道,吾将归矣,言讫而化。(学按:古今诵《法华经》者,多有舌头不化的。如译《法华经》之鸠摩罗什大师便是最早的例子。十多年前,陕西兴教寺之法荫法师,与三年前圆寂的草堂寺宏林和尚,都是诵《法华经》火化后舌头不坏也。)

苏陀室利

金代的苏陀室利,为西印度那兰陀寺僧。内通三藏,外彻五明,能诵《华严经》。因为久慕清凉乃文殊住处,在八十五岁时,与弟子七人航海来此土,三还三损,唯苏陀室利一人随之,经过了六年才到清凉山。到每一个台顶,则诵《华严经》十部,禅寂七日不息不食。每次入定,则见紫磨金城,玻璃绀殿,宝莲香水,珠网交辉,诸天童子,游戏其中。功德庄严,不可称述。后于灵鹫峰入寂,弟子收舍利八盒,璀璨如珠。持归印度去了。

慧洪大师

金代,铁勤院之慧洪,因阅《楞严经》,明悟本性,顿觉十方世界空无一物,曰:诸佛心印,本无玄妙,今日始为无事人矣!临终有偈云:六十春光又八年,浮云收尽露青天,临行踢倒须弥去,后夜山头月更圆。言讫更衣坐脱。

法冲大师

金代大定三年,道士萧守贞奏本皇上,想与僧人比赛能力。皇上应允,即诏五台山法冲大师入京,住昊天寺。第二天在殿庭相试。萧说:我每次能饮一斗酒,和尚能否?假若饮不了,那就认输。法冲说:我一次能饮十斛,但是我佛有戒,僧人不能饮酒,若在酒中上砒霜毒药,我可以同你饮(学按:戒律中说,若加了药,则不名犯戒)。萧让大师先喝。法冲乃先咒后喝,叫萧喝。他不敢饮,还大言矜高。冲曰:你已败了,还大言不惭。冲于地上划了一个金刚圈而念咒,萧不知不觉得已经站入圈中,乃汗下如雨,惊慌失措。皇帝劝冲放了他。冲曰:若不是在帝前,我一定会严惩你!由此,金主嘉奖赞叹,并赐仪仗送他回五台,敕建万岁寺供师居住。没过多久师即化去。(学按:《神僧传》中记载的好像是法冲大师,不过情节则不太相同,据说他曾餐铁页,念准提咒将石屏风都咒碎了,还能上刀刃冲上之梯也。)

华严菩萨

元代之华严菩萨,名正顺。去五台山出家,结庐于深树林,专诵华严,常作华藏观。一晚入观时,听到空中有声曰:和吞山水,少会风云。师即有契入。此后更是顶戴《华严经》,行住无违,世称华严菩萨。大元太后三诏而不去,后授于五路总摄之职,固辞不受。临终时对弟子说:无尽刹海,不离当处。妄情不离,不能悟入。又说偈曰:历劫本无去住,应用何思何虑,转身踏破虚空,一切是非不顾。言讫而逝。是日,在他的身体上方有龙瑞,五彩飞光,照映于庭宇。过了三天,化火自焚。弟子们拾舍利建塔藏也。

真觉国师

元代真觉,孝顺母亲,远近皆知。博学能文,着述《慧灯集》,集释贤首上百疏,内根据佛经,外援引儒学道学,详述般若之旨。建构茅庵于松林间,人以松堂老人称之。元成宗特旨建寺,台山赐额为「大万圣佑国寺」。诏师主之。师诲人不倦。常坐松下而忘归,弟子觅之,三日才找到,请师回去,师曰:我才觉的安静了,你们为何不断的喊我?弟子曰:师已坐了三日啊!大德六年圆寂,火化得舍利百余。

仁宗知道后,乃问曰:舍利是什么原因才有的?僧法宏对曰:和气之浃,蒸为菌芝,精诚所至,其理必然。故苌弘死忠,其血成碧,况道与神会,浩养之至者乎。夫朽败之余,标异于灰飞烟灭之际,岂不是行业坚白者,神气之凝结者乎?皇帝嘉赏其论。后建塔于本寺,追封邽国公。

弘教大师

元代宏教,名慧印。初广学而博闻,后来尽弃所学而居太行山中。修一相三昧。七年后,根尘方得虚静。皇庆元年,声名远播,承诏到京,于安国寺讲经,王公缁流等都归化于他。将回山时,皇帝赐紫衣香药,并派遣旌幢送至台山万圣佑国寺。后又从皇帝的国师那里,学受了秘密之诀(学按:此是学了密教也)。第二年,英宗去五台,师乃陪驾,到了南台,皇令师祈求瑞应,师即入定,帝则见到白光如水,弥漫空际,大士圣像,渺茫现于其中,帝庆信无量,乃诏回京校正藏典也。

金璧峰禅师

明代之宝金,字璧峰,乾州人。其母张氏很善良,有僧人授给他观音像说:诚心供养,定会生智慧之儿。后来生儿时,白光贯屋。幼时因多病,所以就皈依佛门。依云寂温公出家,以后即广研佛法,言词落落之若贯珠,听他讲法的人都赞叹无比。一日乃欢曰:三藏玄言,皆标月指,如来心法,果如是乎?故弃其所学,而习禅观。

初拜晋云海公,因为功夫不落膛,多次启发而不能契入法性。他便去了峨嵋山,以柏叶为食,不倒单三年。每修一座,七日才起。一日闻伐木声,遂豁然大悟,汗如雨下,命根始断。乃曰:妙喜谓大悟十八,岂欺我哉!后来回到晋云海公处,公方印可,并对他说:无用和尚曾经说过,我的弟子中要出三虎一彪,你便是彪啊!你的因缘在北方,必定能大宏佛法。师即去五台,住灵鹫庵,居士们都争着供养。时年大旱,元帝下诏祈雨。师应诏入城时,方圆千里的地方都下了大雨。帝即赠千金,师不受。帝更钦佩之并赐号曰寂照圆明大师。

他每次听到人言自己之过失,必然就稽首感谢。他曾经说:生我的是父母,教我者乃是师傅和道友,宁愿没有生我的父母,也不可以没有教我的良师益友。人若不受教育则同畜生,若受到了教育才能够变成圣贤。世上凡是爱听好话,不喜欢听别人说自己过错者,才是愚人啊!

洪武戊申年,皇帝诏见,师应对称旨。并住在皇宫为皇帝说法。皇帝赐紫衣金钵及御制诗,其中还有“玄纲悟尽成正觉”之句。

师曾制华严佛事,梵音清雅四十二奏,盛行于世。后来将寂时,弟子请留偈语,师曰:三藏法宝,尚且是过去的字纸,我说的又有何用?遂逝。火化后舍利成五色,光洁灿烂。牙齿舌头和念珠都没有化。弟子乃建塔于文岫山普光寺。

大宝法王

明代之大宝法王,名葛哩麻。乃是西藏之后藏人。他道怀冲漠,神用难测,名声闻于中国。明永乐帝遣使西土迎来。(学按:此位乃是白教之噶玛巴。白教大手印见,与红教大圆满见,及内地禅宗见完全相同。其实也就与教下讲的止观双运相同。

但是古今对以上道理有争议者颇多。这实际是愚人之见。若用事实说。此《五台山志》中证道者,无论是演教之法师,还是参禅的禅师,及修密的上师,只要是证道者,都得到了很大的感应和成就。如竹林法照大师之净土宗,也不是一样吗!?佛言祖语中也说:「一门深入,普门示现」、「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也!)

永乐帝封他为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但是师喜林泉,愿去五台。帝乃赐銮与旌幢宝盖的仪仗队送至五台大显通寺。并重修寺院和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以饰法王之居。

原先在法王初到京与皇帝去京城的灵谷寺打斋时,感应到了塔影金光之瑞像。至法王上五台山后,皇帝想起了那次瑞应,又来灵谷寺,乃心中默默祈祷,又看见了灵瑞,比前次更显。在丁亥年,皇帝遣使者去五台山送信略曰:朕四月十五日,与弘济大师诣灵谷,亲向见塔影,文彩光明,珍奇妙好,千变万态,十倍于前。虽极丹青之巧,言论之辩,莫能图说其万一。此皆如来大宝法王道超无比之感应。实如释迦佛再现于世,而乃显兹神应。朕心欢喜,无以名言,略此相报。

到第二年,大宝法王奏书辞别,入灭火化后没有任何东西。次年函谷关之官吏见师西去,送上皇帝所赐之玉块以回奏皇帝。皇帝惊叹而羡慕,令塑法王像于显通寺之法堂。(学按:法王乃白教最着名的弥拉日巴之法孙。在《木纳记》中,达摩祖师(藏名帕巴桑结)从印度至西藏去见弥拉日巴。在相互显示神通和对话后说道:你也不需要我,我也不需要你。这表明禅见和大手印见是一样的。以及秘密传授中的口诀也是一样的哩。

至于噶玛巴火化后无遗物之理和达摩也是差不多的。达摩是住世六百年后,在西藏定日入灭火化时,只留有一块枯骨尚存。弟子为他修了塔。心诚之弟子前来朝拜时,此骨即跃起,弟子走时也是如此。假若是枯骨寒灰的话,却为何能跳跃哩?此乃是禅机妙用啊!我又似在《神僧传》中见到说他神行莫测,到五台时五顶有五文殊出现的记载。

法王的第一代为都松钦巴,他没来过内地。据说他圆寂后,上升兜率天见了弥勒菩萨。菩萨叫他又来人间,度化众生。他即去了弥拉日巴之故乡。因为其地有胜乐金刚(此金刚是释迦所化现,并显神通说密法于须弥山顶)坛城。他自己作了自授灌顶后,方才转生到了西藏。他乃是西藏转世制度之第一位。以后各教都仿效活佛转世。当时是北宋末至南宋初期。此位是在明朝,已转到了第五世。)

具生吉祥

明代之具生吉祥,乃中印度之王族后裔。三藏五明无不彻究。后来悟到语言文字非究竟法。即去雪山习定有十二年,得到了寂止定。他请示过迦罗室利尊者印可,并且令他维护保持。明代初,因礼五台,特来此土。沿路经过诸国,上至国王,下至僧俗,都很尊敬他,经过了四年方到甘肃。在洪武二年朝礼了五台,驻锡于寿安寺。当地之山民都被他感化了。七年后,皇帝听到其名,乃下诏接往京郊蒋山,以开化京师。听法者云集,虽然是恶人,一见到师之慈相,也会生起信心。凡四方之供养,师都周济了穷人。八年春,皇上赐诗,其中有“笑谈般若生红莲”之句。十四年,师示寂。至午沐浴后,更衣而坐,弟子请开示,师举念珠。弟子曰:师教我们念佛吗?师掷珠于地而化。荼毗得五色舍利。门人乃建塔于西林庵。他有示众法语三卷,并译了七枝戒本。

释迦也失

明代之释迦也失,乃是释尊之后代,功德罔极,神用难测。仰文殊之道,来游五台。永乐十二年春始达此土。栖止台山显通寺。冬十一月,闻于皇上,被诏至京入内,御敕免拜,应对称旨。帝嘉赏赞叹,制书慰劳,所赐甚厚。次年上赐金印宝诰,封为「妙觉园通慧慈普应辅国显教灌顶宏善西天佛子大国师」之号。师后来去了五台,每次入定七日。上数次敕书慰劳。到宣宗时,更加钦敬。宣德六年时回了西域。(学按:皇帝听到了宗喀巴大师的德行后十分仰慕,乃派人去请。因为释迦也失是宗大师之弟子,所以宗大师令他为代表来内地的。)

如馨律师

明代之如馨禅师,字古心,礼栖霞素庵节公出家。精严五德,礼诵尤勤。奉事师傅三年,无一念相违。当时谈经者多,宏律者少。馨喟然曰:佛能住世,功在毗尼戒律,我何不宏律,以报佛恩。

后因阅《华严经》至菩萨住处品,知道文殊大圣常住清凉,欲见慈相,后经过了三年才到达台山。一日,在金峰窟畔观看夕阳余晖时,忽然见一老母,形枯而发白,衣冠破敝,捧着袈裟自林而出,说道:大德礼恳殷勤,不惮劳苦,我这法服,乃是您从前用过的,不料你在中途却不用了,今应赠你,文殊是很难见的,徒费辛苦而已,就算见到了你也不认识,无所裨益。馨默然迟疑,而老母去后不远,而说道:大德比丘,我即文殊。馨疾速的去追寻,已经没有了,唯袈裟在。馨乃悲泣而礼。适逢妙德庵之僧人,梦见有神咐嘱曰:优波离尊者来了,你们赶快去顶礼。因此都知道他是菩萨再来,所以寺中的僧人和沿路的士女,皆香花供养不可计数。师即驻锡妙德庵。后来又感应到五顶放光,于宝光中见到大士为他摩顶,因此他的心地大开。自此遍游诸方。后来到了金陵吉祥里,建刹名古林,法席大盛。明神宗特旨,请他到五台山,命司礼内臣张然代替皇帝去受菩萨戒。在师升座之时,五色祥云如伞般覆空,帝乃赐号慧云律师,并颁赐金顶毗卢帽,千佛珠衣,钵盂锡杖等。后功德圆满,仍返古林。

远清律师

明代之远清,字澄芳,夙具奇姿,雅怀高素。初习贤首,精通教观。后到了南方,此时慧云律师正说戒于武林灵隐寺,夜梦有人说:明天有文殊之化身前来求戒,你可为他授之。第二天,远清随众人到坛上,对慧云执弟子礼。云问:何来。曰:来自五台,因为我还是沙弥,未受比丘大戒,久慕道风,这次特来求戒。慧云律师因忆前梦,乃为他方便受了比丘大戒(因为正式的三坛大戒他没赶到)。远清即返五台,精研律部,并善达意境,而开遮无碍也。

五台古有戒坛,自明代以后即封闭了。想要重开戒坛,没有皇帝的命令是不行的。因此,他乃具疏文呈上。明神宗很信佛,所以就下旨慧云,在五台山重振法雷,并赐了衣钵锡杖,说戒三年,敕建圣光明寺。后慧云律师去了南方。他走时,命清远律师继承了他的法席。

紫柏大师

明代达观,名真可,晚号紫柏。他母亲梦到有异人给她大鲜桃,到她醒后还是异香满屋,后便有孕。但是他出生后五岁,尚不说话。适有异僧,乃摸其顶曰:此儿若出家,当为人天师。言讫忽不见,但真可自此便能说话了。小时其性雄猛,慷慨激烈,貌伟不群。十七岁时,仗剑远游塞上。

在苏州阊门,遇到了虎丘僧明觉,乃同归寺。听到有僧念八十八佛名,心中大喜。第二日即礼明觉为师,剃度出家。研读经书,一年半都不出去。若见僧有吃肉喝酒者,他便说:出家人如此,则可杀也。因此僧人都怕他。二十岁受比丘戒,曾在武堂景德寺曾闭关三年,后来辞师去外面参学。

一天听到有僧诵张拙作的《见道偈》中的“断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之句,他乃说道,错了,应该说是“方无病、不是邪”才对,僧云:是你错了。他乃大疑,疑至头面俱肿。一日忽然大悟,则头面立时消肿也。后去京师,遍参了诸大善知识。

南归后,见了太宰陆五台,心大相契。每念大藏繁多,若成了小字方成册,则易于流通。因此乃发起了倡募,初创刻于五台山之妙德庵,经历四年。因台山苦寒,就移到了径山寂照庵,以嘉兴楞严寺为藏版及印刷处。

后师北游至潭柘,慈圣圣母听到紫柏到来,乃命近侍陈儒斋供,特赐了紫袈裟。师不受而说道:自惭贫骨难披紫,施于高人福倍增。陈儒随师去云居山礼石经于雷音寺时,启石室,于佛座下得金函,内储佛舍利三枚,光照岩壑。后请入大内供养了三天。陈儒乃做一金盒重藏于石室,以余金馈赠了琬公塔(即石经处)。又邀请憨山偕往瞻礼,并且咐嘱憨山作记,乃回寓慈寿。后与憨山同居西郊园中,对谈了四十个昼夜,目不交睫,以为乃生平最大的乐事。

三十一年癸卯,忽有妖书,震动了中外,忌妒师的人即乘机告他。即被逮而欲杀,师即要了水沐浴后曰:世法如此,久住何为?乃嘱咐侍者道:为我感谢江南的诸位护法,吾去矣。乃说偈而逝。御史曹学程,曾经问道于紫柏,听说师已蒙难,迅速去看,并抚师曰:去得好。紫柏重又开眼,微笑而别。时癸卯年十二月十七日也,寿六十一。

他生时常教人念毗舍浮佛偈,憨山曾问他,你还念吗?他说:我念了二十年,止念了一句半,若念熟两句的话,则生死无碍了!师生时遍游诸处,凡见古刹荒废,即启奏恢复。共有楞严、归宗、云居等佛寺十五,普陀山敕建殿阁,皆是启奏之力。弟子们收集了师生前对大众参请机缘的开示,成《紫柏全集》三十卷,入清藏。

妙峰大师

明代之妙峰,名福登。生来就具足奇相,唇掀、齿露,鼻昂、喉结(学按:相书名五露相,乃是极贵之相。据说孔子和明代之施不金也是此相哩!就是五官都有缺陷,若一相不缺,则命贱极也)。他七岁就死了父母,所以就给别人牧羊为生。十二岁出家,寺僧虐而逃出,至浦坂行乞于市。遇山阴王见之,与朗公说:此子五官皆露,但是神凝而骨坚,他日必成大器,当收为徒,要善待之。过了不久,发生了大地震,民居尽塌,他虽被压却未伤,因此王更注意他了,乃修中条山「栖霞兰若」叫他闭关,专修禅观。他入关不久即有悟处,乃作偈呈王。王曰:此子的见地已经如此,若不挫折他,后必发狂。遂取破鞋底书一偈曰:这片破鞋底,封将寄予你,并不为何事,专打作诗嘴。他接到后礼佛,将鞋底挂于颈上,绝不发一言了。他乃日夜鹄立者三年,期满见王。王令其听楞严,又受大戒,并令其遍参大善知识。

后来遇到憨山大师,两人定为同参。次年同往五台山,居于北台下龙门之妙德庵。过了三年,他们两人各写《华严经》。憨山用泥金刺血和金而写,而妙峰用朱砂和舌血写的。到写经完毕时,慈圣太后遣官来五台祈皇储,他们便将写经的功德为之回向。过了十月即生了泰昌,此后他们以大名之下不可久居,故下山而隐。憨山去了牢山,他去了庐芽山。此后太后访到,即为赐建造庐芽华严寺,成了一个大道场。

师一生所兴大道场十余处,因为他的智慧和忠诚,故上至皇帝,下至人民,无不乐于布施。三大名山之铜殿,都是他亲制。将终前,晋王请他修山西省城之大塔寺殿宇。至腊月十九日,端坐而逝,寿七十三岁。时为万历四十年。

莲池大师

明代袾宏,号莲池,以学行重于当时。邻家有老妇,日念佛号数千,问其缘故,妇曰:先夫持佛号,临终无病,与人一拱而别,故知念佛之功德不可思议。他因此便栖心净土了。师三十一岁丧母后,遂决心出家。年除夕时,夫人捧茶至前,盏忽然裂了,他笑说:因缘无不散之理也,乃别汤夫人曰:恩爱不常,生死莫代,吾去矣!汤氏乃曰:你先去,我也要走。大师乃着一笔勾之词。

他依西山无名洞性天理和尚出家。受戒后即南参而北学。至五台山时,感得文殊放光。于妙德庵与憨山、妙峰二位大师相会,住了四十多天。

到了隆庆五年,见云溪山水幽寂,其山有废寺,本是伏虎禅师之故居,故结茅而住。师一人独修,往往绝粮,依壁危坐而已。其山多虎,居民苦之,他乃诵经千卷,施鬼神食,虎乃不为患也。在天旱时,居民请他求雨,他持木鱼循山而唱念佛名,大雨即降。众悦,因此为师建房,僧人且日多,遂成了从林。后讲经说法,而力宏净土。他闵恶道之苦,乃手定了水陆仪文及施食坛仪。他观自己是佛时,有人见他是佛也。(学按:密宗观想自己是某位本尊,起初是自己用意念看到,若观想精确了的话,则旁人是可以看到的。这叫做意生身,也就是法相宗说的「独影境」观境,功夫深了即变成「带质境」,若与无念心相合了,那便是「性境」,到这时才是真正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了哩!当然,这其中还得懂性理和利益众生的善心才对。净土宗之十六观,其实和密宗之原理是一样的。)

到了明万历四十年七月廿日示寂,先前十余日入城告别诸弟子及故旧,到弟子们来时乃曰:大家老实念佛,莫作假,莫坏我规矩。说毕,乃向西唱佛而逝。年八十一。汤夫人后亦出家为尼,先一年前化去。

镇澄法师

明代之镇澄,字空印,他母亲曾梦一僧持锡入室,乃生了他。他小时很聪明,嬉戏时喜做礼拜。年十五,投西山广应寺引公和尚出家。曾参研性相宗旨十余年,后习禅宗。明万历壬午,与憨山、妙峰结伴隐于五台。他修寺讲经,而大宏佛法者三十多年,其于讲演时,多出新意,他着有《楞严正关》、《金刚正眼》、《般若照真论》、《因明起信摄论》、《永嘉集诸解》等。于万历四十五年六月示寂。世寿七十一。塔于竹林寺之左。

憨山大师

明代之德清,字澄印,号憨山。他母亲曾梦大士抱儿给她而生。年十二时乃辞亲,于南京报恩寺依止西林和尚。内江赵大洲见而异之,问他来这里干什么。他说:我想作佛。大洲即抚之曰:此儿他日必成为人天之师。

他慧而娴熟佛经及世间诸书,十九岁剃度,乃修念佛三昧。一夕梦见弥陀,毫相分明,观音势至随侍左右。以后每次入观,三圣则炳然而现。

受戒后乃听无极法师讲《华严悬谈》,悟诸法圆融,无碍之理。后来他从云谷禅师在天界寺参禅,背上生疮,他乃祷祝伽蓝菩萨,愿诵华严十部。晨起即愈(学按:修行人因为各人之业缘不同,因此往往有病魔灾障之现起,我年轻在家时并未经咒佛号,习禅几年,忽然疮发于左胸,我自念本性未证,假若一旦死去那还得了。因此才学东密并念文殊等咒,病才好了哩!)

后憨山与妙峰去了五台山,入龙门老屋,单提一念(此指修禅)。在快到夏天时,大风时作,水流冲击,如万马奔腾。他问妙峰,峰曰:你不听古人说:三十年水声不转意根,当证观音圆通。他即在溪边桥上行坐,久之,忽然忘身,自后水声乃不复入耳矣(学按:我年轻时,大众念佛,我用心静静的不取不舍去听。此即是入流忘所。并不是什么也听不到,若听不到的话,那不就成死人了吗。因此净土就有“念心听”之语,为观音之返闻之自性也)。一天他在入定后,觉得光明湛然,觅身与心,了不可得,乃说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此是见道之偈。我在家时,因习定不能得手,改拜根密二位上师,师叫我念《莲华生大士祈请颂》,我即日夜不断地用观空的心来诵,一夜坐佛前诵时,忽然根尘脱落,见到了与诸佛、菩萨、憨山大师所见相同之空性,即作偈:行住坐卧不暂时舍,生死轮回常作伴,我今悟得虚空法,虚空空处一灵现)。

大师曾去雁门关胡公署中,入定五日。后回五台,刺血加泥金写《华严经》,每下一笔,即念佛一声,久之乃动静一如,得大自在。写至《普贤行愿品》时,偶然假睡,忽然见到了绀殿华台,诸圣影现,闻说法声为梵语,他听不懂,忽闻有声曰:有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识随生死,智无涅盘。他遂将识智之理,洞然明白了。(学按:此理乃是禅宗与教下之最吃紧处,也就是古今中外禅教之争也,若将此理弄通,即名为:禅(宗)亦通,说(教)亦通,不滞名言(教理)不滞空(禅宗的沉空守寂)。乃为宗说兼通之明眼善知识了。否则即是具偏见。即如西藏之红白教理是和禅见相同,而黄教经论法师则如内地之教,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的啊!)

当时明神宗无太子,太后遣官去五台建“祈储道场”。憨山与妙峰以写经之功德回向,次年即生光宗。以后憨山即遁入东海之牢山。牢山乃《华严经》所谓「那罗延窟」也。太后与诸眷属布施而建造海印寺。

大师为南京报恩寺送藏经,将到寺时,塔连日放光。在雷州时,有大瘟疫,死人很多,他即率众掩埋并作了超度法会,七日后大雨下了三天,瘟疫遂止。

大师自从在五台山发明心地后,回视诸经,了无疑义。(学按:这就是古德说的,若是真开悟者,则看任何经,都好像自己说出来的一样,故能够融汇贯通。憨山大师之证境和见地,有些人还有看法,但是若以我的观察,他却很像密教的大成就者。

他精通了老庄,并注解过老子《道德经》和庄子《南华经》的。曾说老庄乃是佛教中「独觉」的境界。但是拘于门户之见的人却否认其理。文殊大圣在法华《妙音普门品》和《观音普门品》及释尊在《涅盘经》中,都说过若以何身得度者,即现其身而度脱的道理。即在《清凉山志》中,也有文殊化现成神仙、龙王,甚至还化现成杀人之马大士、讨饭的乞女等等的人物,这乃是将教言变成现实的例子。

文殊大圣不论变成什么角色,所要讲的还是一个道理,就是清净法身的空性(禅宗叫本来面目或本地风光)和一切善行的慈悲心。假若没有这两种条件,那就是偏见者或外道了。

老庄学理,很像西藏的红白教、萨迦的观点。他们在实证的事修方面(这指的乃是气脉的修法),也极像道教的手段,在《憨山大师梦游记》中说的就很明显。但后代能知其原委的人却就不多了。大师的肉身现还保存在南华寺中,因此也有人将他和西藏的白教中最着名的弥拉日巴媲美,这个说法我是很同意的。古今大德,很少有人能和憨山大师相比配的,可以说他的见地,是最符合文殊菩萨见地的了,因为他没有偏见啊!在《梦游记》中,大师所证到的境界和曾梦见与文殊洗澡等等,已经寓意出了这种密义哩!

我乃是毕生修密宗者,所以看到这些行迹就了然于心,也能知道来龙去脉。如现在《禅门日诵》中就有记录大师所说过的,古往之禅宗大德,在开悟后,都默持着咒心,因为咒乃诸佛之心也,用诸佛之心来荡涤凡夫之杂染心,使之彻证法源也。佛在《楞严经》中说过“十方如来不如此咒心,能成佛者,则无是处”。因此憨山大师之见地,处处却有超人和独到之处。

这个道理或者会有人会抵触,但这也是我的一种看法,可以为后人作参考。释尊说的大小乘显密,还有不用文字的禅宗的千七百公案,虽然都是标月之指。但假若没有标月之指,月亮(本性)也是见不到的。可是浅智者,却非要说出个所以然来,因此古今中外,就形成了各个自以为是的道理,但真证法性者却一目了然。憨山大师的知见,被多数佛子们所欣赏,所以大家便称他为宗说兼通的大师了。

我看过道藏,而且深明其理,若用理智来推的话,道教确实像佛教的小乘一样,所以憨山大师说老庄乃「独觉」的境界,我觉得并不过分。他们所证之道,本来就通于文殊圣者的开示,不过有些过于自利罢了。红教的莲华生大士也说过,小乘阿罗汉之证境和佛是一样的,只不过没有发大菩提心,与众生同生死共命运的善心罢了。

此志中,文殊对修禅者放光现瑞,对于演教的大法师和戒行清静之比丘及无拘无束的密宗行者,乃至对仙人都是一视同仁的。古今来的佛教徒只知道赞叹菩萨的神威和不可思议,但是却有哪个人能将大士的心胸和度量像大海一样的智慧全盘地托出来?如今学文殊大士者,一看而饱饱眼福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释尊,大菩萨见到的是千丈卢舍那身,凡人(包括小乘)却见为丈六金身,而外道却见到乃是灰白色的大自在天王,你说释尊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道理不是就同于此志中,文殊化现而开示的理一样吗?谁假若能真正明白了此理,那么此人便会真正的成为大士的心子和宠儿了。有些人说各经所说的道理都不一样,到底何去何从才好,此乃是不通佛法的外行的话,这也难怪,因为他们心地没开啊!)

憨山大师发起了宏杨佛法的广大愿力,将《楞伽笔记》写成后,又着《楞严通议》和《法华通议》,都是直指心源、画龙点睛之作品。当时的学佛者,乃推奉大师乃是宗说兼通的大善知识。廿八年,南韶道祝君,请大师去住曹溪祖庭(南华寺),重修了大殿僧寮等。后来去了江西庐山后之五乳寺,乃结庵而住(学按:此五乳寺我年轻时还去过,大师就圆寂在此寺。他坐脱后,弟子们为大师建了一座一两丈高的塔,将大师的肉体安坐在其中,后来移去了南华寺。他坐过的塔中是空的,我还在他坐过的塔中住了一夜哩!)

大师禅净双修,示人偈曰:但观一句弥陀佛,念念心中常不断,若能念念最分明,即与弥陀亲见面,只想净土在目前,日用头头无缺欠,佛土全收一句中,便是往生异方便,只在了了分明时,不可更起差别见。

后来他讲了大乘诸经论。在天启三年十月涅盘时,沐浴更衣焚香,集众而别,世寿七十,此时溪水忽干,百鸟哀鸣,夜则有光烛天,三日后入龛,面貌如生时。大师除了自己所着的经外,还有唯识、起信诸论及大学、中庸、春秋、左传、老庄等各有论着,刻行于世(学按:大师的着这些书,是为了叫人明白世间的种种道理后,才能够真正的理解佛法。在大乘之经论中,也有“菩萨学法,当于五明处求”的话,大师乃真正能体现此话之人也。)

茆溪禅师

清代之行森,号茆溪,又号慈翁。壮岁时有一次生病,正倚栏阁,忽闻鼓声,顿省根源,不从他生,遂决志出家。后参「大觉普济能仁国师」玉琳琇洞明心要,琇令分座说法,接引众生。一时人称为“大鹏劈海”,又称为“森铁棒”。

大清顺治十五年,清世祖章皇帝召玉琳琇入京,琳令森主持报恩寺之法席。次年玉琳回山,森奉诏留京,皇帝很器重他,屡次降旨欲加封号,森以父子不敢俱受封为而辞。继而请朝五台山,宿于显通寺。他在寺前见一老婆子,手提竹篮口吃石子,若仙若神,乃和婆子说话。而她却深明宗旨,呼森为“大通佛”。他自五台山回来以后,世祖乃将他所居之寺赐名圆照,并御书亲笔。

森持律精纯,有百丈禅师的风范。他能以正法眼接引众生,并非只露一己之爪牙者。所以皇帝也很信任他。他很潇洒解脱,真是一个无为的道人。师的行为和所说的真理世俗谛皆是第一义谛的道理,和玉琳国师讲的一模一样,真是千古僧人的准则。

清康熙十六年,他游华严后说:此中之修篁奇石,可以卧数江帆,吾则老此图画中了!于是自刻灭度之日期,手书封龛偈而圆寂矣,世寿六十四。

他生于明万历之四十二年,到了大清雍正十一年,乃追封为「明道正觉禅师」。雍正并书偈赞:一人首出,八表升平,爰有龙象,僧中之英,十虚融摄,正眼洞明,日光月华,水绿山青。

阿王老藏

清代之阿王老藏,是燕京西山喇嘛。十岁时父母送去崇国寺出家,十八岁受戒。他秉性与众不同,以习韦驮兼究瑜伽,慧根自觉,真空独证,于藏汉之文字及经书都一目了然。又到各方之讲经处,遍听了各种奥义。至于密宗之坛城仪轨也都很精熟,三密护身五部印契无一不通。

到了大清顺治之七年,被召入都,师与同坛五人摄斋受戒。有一位上士忽然看大家说:这里有一位五台山之主人!众皆惊。顺治己亥年时,他果然以兼通藏汉文而被皇上选中,乃令他去五台总理藏汉经典,把过去所译经典重加订正。始知上士之言确实灵验。

自从师到山后,损食减衣,以施贫乏。生平不设衣钵,一锡飘然,无所系念。空诸所有,是为正观。康熙辛亥年,年已七十,即退居休养,日以禅诵课心,长坐不卧,专业华严。因为干旱,他即赤足祈祷,甘霖顿降。癸亥春,圣祖来台山,乃御书题号为“清凉老人”。师住山廿八年,后在康熙廿六年三月九日示寂,他在寂前十日即告众曰:将从西去,勉哉修持,勿令堕失。世寿八十七,僧腊六十九。

悟尘和尚

清代之悟尘,发心朝五台时,病于显通寺。向知客求米作粥,知客说:我此处只食油麦,并无米。他乃发愿以白米细粥供养朝台者。病愈后,即往山西汾州府化缘。适逢大雪,寻宿不得,乃坐城外门洞下。至夜快冻死时,感得韦陀菩萨托梦于城中之众居士和十方院的僧人说道:有五台山之文殊菩萨将要冻死于城外。这样说了三次。第二天大家出城,见师坐城门洞下微有气息,众抬至十方院救活。众问原由,他乃据实而说,众布施。回山后在镇海寺借房三间,备办米粥而如法供养朝台者。

源修释柱

清代之源修,年四十一为僧,冬夏一衲,日中一食。在清咸丰时,邀数同伴去印度朝礼佛国,伴皆不堪其苦而回。他乃一人而往到了印度,心想见佛,但无处询问(学按:这可能是语言不通),乃息坐道旁,忽听人喊“江南源修”者三次,并且说:佛要召见你。他不由自主飘飘然的随了去。到了那里则见到殿宇光明,目不能视(学按:此光实为身心中圣日圣月所发之光明。此理很深,非常人所知,其理乃气脉明点,乃密法秘密之原理。因为此光太强,所以一般人是见而生畏的。在红教之《中阴救度法》中略述了一点儿显像相。其实此师乃是见到了自己身心中的佛。

唐代陕西杜曲之法顺和尚,乃是文殊之化身,看《华严经》而悟通其理而创的华严宗。据说,他有一弟子不能深入华严义理,欲求文殊开发智慧,在过了大渡河后见一老者,问师何往,他说,我想去五台山求见文殊开发智慧,老人说:文殊久在陕西长安,并未在五台山。他问何人是文殊,老人曰法顺大师。他方悟到他师父就是文殊的化身,乃急速返回,但法顺大师则已经涅盘了。所以后代称法顺大师为文殊之化身,是任何人也无异议的哩!

据说有一大财主无儿,年垂老时才得一子,爱如掌上明珠,求师消灾。师叫他抱至河中之桥上,财主将儿交于师手。师乃将儿抛于急流之中,财主夫妻嚎哭,师说你们不要哭,那不是你的儿吗?当财主看河中时,水中即出现一大汉,指着财主夫妻说:我从前是一商人,因避暴雨乃投宿你家,你们见财起意,将我杀害,若非菩萨今天解怨的话,我决不会轻饶你们。说后即不见了。

法顺大师俗家姓杜,也有人叫他为杜顺和尚的。家乡叫杜曲,现在还是一个镇。兴教寺就在此镇的半塬上。着《漩洑颂》中就有“身内真如还遍外”的语句,正相同于密宗无上部的原理。)

当源修见到了佛光后即至诚礼拜。佛坐莲台为他摩顶而慰劳,赐他名字叫阿王。佛问:你来此干什么?他说:我想常常看到佛。佛说:你来这里的缘份还没有具足,可去清凉山造五个石室,使朝台者有地方安息,这样就好了(学按:这乃是文殊之所点化,是一个梦)。因此他便回国。后遇到了四川的僧人释柱,乃同心用了几年的功夫,在台山之五顶造了五个石洞,修好后源修即端坐念佛,无疾而终。

释柱乃是一位语言很少的僧人,人们也难测其奥,他与源修同筑五台石室,修好后即隐于栖霞山。在清光绪七年时,嘱咐当事者,叫他死后火化,粉他的骨头作丸施之江中(将骨粉配合荞麦粉等作成小丸施于水族)。并备钱二百,酒一盅,花果少份。众乃如其言而办,时值隆冬,泛舟江上,才能将骨丸投于江中,所备之钱物正合舟子之价。投丸后回来舟子问原因,众乃曰:这是亡者的嘱咐。舟子乃叹曰:此人定生安养(即西方净土)矣!一转眼间忽然就不见了舟子了。(学按:此乃是师或文殊之化身成的舟子也。)

达天和尚

清代之通理,字达天。生于康熙辛巳年,他身相具足,七处平满,垂手过膝,口四十齿。受戒后遍历讲席,于诸经论,若宿习然,一目贯通,悉解玄旨。年二十四,行化京师,开讲《华严经》于西山遗光寺,因阅《清凉大疏》,知道台山乃文殊菩萨之净土,于是发心朝礼。

到台山后住万缘庵讲《报恩经》,为台山供养。一日至北台,天气清朗,忽然白云罩蔽,天将快晚,不知回来之路了。师即默祷菩萨指示归路,便拜了下去,等到他起来时已经到了万缘庵之门外。他即欢喜的进入山门对大家说道:是菩萨送我回来的啊!他乃作礼赞偈曰:菩萨慈悲,不可思议,六十余里,顷刻而至。

乾隆癸酉年,师奉旨进京管理僧录司印务,兼为拈花寺之住持,并受钦赐紫衣。西藏班禅来京,与师在京相会,畅谈佛法大义,班禅很欣赏他,并且供养他曼达香帛等物。皇帝封他为「阐教禅师」之号。

壬寅年六月十三日对弟子们说:我八十余年没有离开过佛法,你们说说看,现在是有佛法还是没佛法?大家不能对,他乃微笑而逝,当时是八十二岁。师所着注有楞严、圆觉、金刚、盂兰盆教义等疏也。

6. 菩萨显应

五髻仙人

在汉明帝以前,因佛法未来中土,所以台山之圣境知道的人很少。当时台山五百里内林木繁茂,虎豹纵横,五峰无路人迹罕至,其川原之处都住着道士。每望五峰之间,祥光焕发,神灯夜流,人都认为是神人所住之处。

自古相传,有发结五髻之仙人,衣挂三铢,或独一而无伴,或见很多孩子互相追逐,游行于五顶之间,看见很显然,但是接近就没了。或者出来或者进去,人们都无法寻找。有的人说,这些仙人在周朝时就有了。有的说不知何时来的。后来山外住的人多了,他们出来的次数也就很少了。当时的道士将他们叫做“素衣仙”。到了迦叶摩腾与竺法兰开山以后,就见不到他们了。

《三晋异记》中说:无恤登常山时,望到西面有紫色祥云之瑞相,怀疑雁代间有王者之气,因此他即狩猎于五台之山窝,忽然见到云淡如水之处,有神人,其衣素,而面貌金色,俨若熙若。命占师卜之为大吉。便罢猎而回。后来《宝藏经》译出后,才知道五髻童子乃文殊之化身也!(学按:在密教里,不论是东密和藏密都诵文殊之五字真言,此真言亦名《文殊五髻咒》,乃是文殊之根本咒。只是起初在内地译出的密宗经典较西藏少得多,所以知者也就不多。佛法到汉朝前还没有来中土。秦始皇时代,阿育王曾派六位比丘来到汉土传播佛法,但因始皇相信道教,故拒纳佛教。因此不但密宗的经典没有,显教的经典也是没有的。到了隋唐以后才开始大量的翻译佛经。在大藏经中的密宗经典里,佛也讲了很多属于文殊方面的经典。)

贫女乞斋

元魏时,大孚灵鸠寺每春三月,设无遮斋。不论道俗,不问贵贱男女乞儿,悉令饱足。有一贫女,不知从何处来,携抱着两个儿子还有一犬跟随,无钱无物,乃剪发以作供养。大家还没有吃斋,但她对主事僧说:我有急事,可先给我食。僧允,乃给她与二子共三份。贫女乃道:吾犬亦当食。僧勉强又给了一份,但她又说道:我腹中有子,也得一份。僧即怒曰:你求食无厌,在腹未生,哪里需要食物,贪心这么大!贫女被呵,乃说偈曰: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三界无着处,致使阿师嫌。即时腾空而变成了文殊大士,犬为狮子,二子成了两位天童,云光缥缈。复说偈曰: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尽,其如憎爱何?(学按:此乃深般若境界。达摩祖师依于此理发明了施身法,传给了西藏有名的玛吉瑙准佛母。她是西藏息派解最着名的女祖师,前身为一位印度密教的大法师。圆寂时,叫众弟子将她的肉分吃了。这个理出在义净三藏所译之《大悲空智大教王经》中。据说玄奘法师也曾译出过,但他并没示人,最后只交给了窥基法师,以致演出了千古怪剧“三车法师”的奇闻。三车者,据说是一车经书,一车美女,一车酒肉)。当时会众者有千人,乃向空中悲泣曰:大士啊,愿赐平等法门,我等奉行。大士说偈曰;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无二无分别,究竟为虚空。(学按:达摩圆寂在西藏之定日,火化时连一颗舍利瑞祥都没有,只有些枯骨,弟子们修塔而藏。当他弟子来朝拜时,此枯骨即跳跃,走时辞行亦然。这不是正同于大士开示之理吗?还有,你说枯骨有感情,或无感情哩。这才是明心见性后之境界也。)

后来将贫女所施之头发,于大士起飞处即建塔供养。在明万历初,主僧圆广重加修饰,于塔下掘得圣发数缕,其色如金视之不定。塔在大塔寺之东侧处。

三沙弥见圣

元魏时代,有三位沙弥住灵鹫寺,听说五台多仙灵,乃备干粮相邀去寻。凡是森林沟壑无处不到,粮尽了即采叶而吃,誓死非要见到大士不可。过了三个月,偶然休息在树下,见有身黑如漆又有光明的一个大人沿岭而来。他们即跪地曰:圣者,愿示我等之道术。其人大骂,冲了过去。他们追了几里路,见到有石洞,便坐在洞口。忽然见到从空中落下一位颜色鲜白之丈夫,招呼他们进入洞中。走了几十步,看到有碧琉璃色之广大洞窟,悬挂着明珠,其中有几十个宝洞。他们便向此丈夫求道术。丈夫给他们酒令饮并说道:喝了能够得度。沙弥曰:师有戒律,不能饮酒。丈夫说:你们不喝便不能成仙。他们想回去。丈夫说:天色已晚,在这里住一夜吧。将他三人各住一洞,并叫女子伺候。他们都想,求仙没有得到,反而遇到了妖魔。所以都偷着跑了出来。等跑到已经距洞有几十里了,忽有天童飞来说:大师见你们奉戒坚贞,所以给你们各赐了一付神药。其药如玉石。他们吃了后便能够飞行,归而辞师,但师已经不知何处去也!(学按:在列国秦汉时期,道教有天元丹法,不知为何药炼成的。据说服了其丹则能飞去仙境,后来都已失传。但到了道教之佛道儒俱通的张三丰祖师,炼成了天元丹,给他妹妹和徒弟沈万三之女服了后,即腾空而去哩。

《楞严经》中也说过药行仙。《准提咒经》中也说过。这里的三位沙弥想做神仙,于是菩萨即度他们成就。密宗里将仙境叫做“扎格尼州”即是空行净土之意。《苏悉地经》叫做“地居天”,是依靠须弥山而住的一种仙境。密教的很多大菩萨都寄居在那里而救度众生。譬如文殊大士的佛母叫做妙音天女,也有译成圆音佛母或声音佛母的。密宗修法召请本尊降临时,即在东南方,香水海,林壑幽美处而召请。也就是须弥山下之七金山、八香水海。显教中释尊说法只提了一个大概的情况。佛说这些圣境中的宫殿楼阁,乃是四种宝石构成的,天界乃是七珍八宝构成。因为这些海岛式的空行净土,距离娑婆世界近一点,所以度众生也就方便一些,道教则名为仙而已。中土四大名山和西藏之泊日神山或大雪山中,凡人去不到的圣境,与这些空行净土差不多。这些净土说起来好像是神话,但是在古今之记载中比比皆是。道教记载的也很多。《太平广记》中就记载了不少。

密教之《大藏秘要》(释元度辑)就记载:古代有僧,欲求肉身不坏而等待弥勒降生。在观自在菩萨像前绝食祈请,求菩萨帮助,感得菩萨示现。叫他念金刚神咒十万遍,再加持白芥子在他所住之寺后,念咒掷芥,即会将阿修罗宫打开而进入其中。他照办后果然打开了一个石洞,他即唤寺中之僧人同入,叫了多次,只有六个人进去,其他人并不敢进去,后来石洞又还原成石壁了。

陕西兴教寺之常明老和尚的师祖是怡峰老和尚,为陕西引镇人。是当时三大高僧之一。他的禅功修得很好。曾经在终南山嘉五台的西南小峪中遇一异僧,手一摆就现了一个石洞,此异僧进洞,他也想进去,但异僧说:你有见罗汉之德,没有进洞之德。异僧入洞,石崖依旧也。据说四果罗汉才能山石通过无碍。三果只能在梦中或定中而去。

此理如此志中写的道宣律祖,去了清凉山,神童对他说的是一个样子。现代有些甚至是法师,都不相信这些灵应事迹,甚至连释迦世尊都敢说,实是狮身之虫,地狱有份。这也难怪,因为他们妄想多,罪业重,诚恳心小,全无修证,以致造成了不信之业果。我写此书,并增添了很多内容和我自己的看法,以作后世之参考。)

明勖值圣

高齐释明勖(音续),少怀倜傥。阅《华严》知清凉乃文殊所居,遂来五台,遍历深林幽谷。遇一异僧,相问之后,知为同志趣者,乃相与作伴,相随了三天。到了东台半山,有一破屋,其中有僧数人,其貌不扬、举止粗野,他即生了轻慢心,因天将晚,乃寄宿下。半夜时,同行之僧忽然大病,呻吟至明,臭秽不能近。同伴乃对他说:我的病很重,你先走吧!勖说:我游礼毕,再来看你。他遂先去了。走了几步,听到后面有声,回头看时,什么也没有了。方知为圣贤之所化现。自悔愚痴,嚎啕痛哭,恳求了十多天,一无所见。回来后问老参僧人,僧曰:你有两条罪:见到僧人歧视;将同伴弃之。这样虽入于圣贤林中,如隔山也。他既得了教诲,乃终身以侍候病人为他之行业了。

西来化僧

宇文周时,有梵僧自天竺来,说他乃是为了顶礼迦叶佛说法处,和清凉山文殊住处而来的。适逢关西僧道信等数十人跟随。到了菩萨顶,中夜,他即入火光三昧,现文殊像,晚尽方化,了无遗物。相随者知为文殊之化身也。(学按:佛教之十八罗汉灭度时,有些是自放三昧真火将自己化掉的。密宗说拙火,乃丹田中圣日所放之能量。密教之经中名“真大力”。也是外境太阳之真火,大自然中阴阳二气之真阳。

文殊化身的华严初祖法顺和尚,在他着的《漩洑颂》中说过“身内真如还遍外”之话,若用此理来推,身内真如法体与身外大自然实相既然是一个东西,那么身外大自然中的森罗万象中所具的任何东西,日月河海、风云雷电和天魔外道、六道四生六凡四圣也无不包容了。这就是性宗讲的真如实相,相宗讲的含藏识,因其能含裹十虚,包罗万有故也。

法相宗既然称为法相,是因为此宗多指法性的外相,六尘和六根而言。法性宗既名法性,它是多指阿赖耶识中的第九识庵摩罗识一名白净藏识而言。法相宗指的好像是指一个国家的国土和人民,而法性宗乃专指国王,其国土与人民乃是同体而存的,缺一是不可的。而中外古今,这两个佛法的王牌道理却从印度争到内地及西藏,一直到了现代,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现在如画龙点睛般地说了出来,希望以后的佛徒,再也不要互相攻击了。

上面说的法性中的三昧真火,也就是圣日真大力之神用,能将任何东西化掉,何况区区之肉体。在红教及花教中的一些大德,圆寂后一无所有,和这个故事中的现象是同一原理。因为佛法太深奥了。所以菩萨乃分台演剧。其实此处乃是大士在示演密乘和阿罗汉之理。

迦叶佛(即燃灯佛)之说法处,我不知道五台山有没有。在陕西蓝田县境有一座山,因为远望去很像一个人的头,所以群众就叫做人头山。此山在道宣律师《天人感通录》中记载:天人对律祖说,此山在迦叶佛时叫做“佛面山”,山前就是迦叶佛的大道场。如法门寺之佛指骨舍利,也有传说是迦叶佛的。天人又说,库峪中还有迦叶佛的三藏法库,又有十二位独觉入定来守护着它。西域僧指的迦叶佛说法处,是否和这些地方有关系哩?)

道明入圣域

宇文周时,娑婆寺僧道明,常作禅观。欲探求圣境,乃携一沙弥,至东台东花林山。入谷时偶闻香草之味,乃见到有一个石臼,好像是刚捣过药的样子。他对徒说:我求圣境时久,好像就在这里了!正徘徊间,忽见两个大人从深林中出来,形容光伟。道明即顶礼求度,二人曰:不忙,等我们说一声你再进去。过了一会儿有人来招,对沙弥说:你勿跟去,恐触犯了清众。沙弥不听而强随。行了几十步,忽见茂林清泉,名花异果,堂阁殊丽犹如天宫,清众肃穆,具大人相。其中有一长者,乃对师道:此众真实,哪里会容繁琐?你赶快送沙弥出去再进来坐吧!师从命而出,才走了几步,回头看时,便什么也没有了。

高节见海云

隋代之高节,并州人,幼年学语时只会说南无佛。年十七入台山,志入幽谷。于北台后谷,见了一位修苦行之头陀,结茅为居,以草根木花以为食。节见了很喜欢,生难值想,长跪而求随侍师侧。师曰:汝若能吃我食,便能得度。节采叶而食,汲泉而饮。居之数日,又求度脱。僧曰:汝若能诵法华而后得度也。(学按:《法华经》中之妙音菩萨即文殊。此经中文殊、观音、普贤俱有,实为《华严经》华藏世界之另一种发挥。也就是在肉体的事相上达到“身智无别现前圆”的境界,也就是身心中妥嘎的境界了。红教主莲华生和益西措嘉佛母即是最典型的例子。所以显教之大乘和密乘本来是一家。不过显教讲学理处较多而密宗却注重口诀和实修的方面较多罢了)。高节经过了七天,法华成诵,复求度脱。师曰:汝若能摄念七日不动,吾当度汝。他乃摄念七日。起来后,但觉身心清利,法喜无量。他即长跪合掌说:至哉大师,我已得到法味,愿大慈悲度我出家。僧曰:我年老矣,不能教汝,现在长安开戒,彼处有卧轮禅师,你可以依止他。节问:请问师尊之法号?师曰:我名海云,你不要忘记。他遂泣拜而去,到了长安。寻到轮禅师后,禅师问从何处来。他说:我从五台山来,是我师傅的遗言,来投法师的。师曰:汝师名谁?他答曰:我师名海云。师乃大惊曰:海云比丘即《华严经》中善财参礼之第三位善知识,非万劫积德不能一遇,你放弃了这样的圣贤来投我干么啊?节这才醒悟。他希望再见一面,回到了见师处,但只有荒山了!(学按:有的说,他乃是奉师命来求比丘戒的,法师问其原委时,即双手捧了衣钵、度牒给他。从这个传记可以知道大士用另一种手段,显出《华严经》中之五十三位善知识的一点痕迹,而为后世众生起信心哩。)

解脱和尚见圣

隋代之解脱和尚,于五台昭果寺出家。昼诵大乘夜则禅观。于东台麓,见草衣比丘端坐石上,他即趋前叩首,说欲求文殊,祈为指示去处。其僧即指金莲花,解脱扭头去看,比丘即无矣。他即于石畔哀慕顶礼,日夜无息,精苦弥励。时间久了,忽然在台麓间又见到了比丘,于圆光中只能见到半身,并且说道:求解脱者,当求诸己,而由人乎?言讫不见。解脱恍然,狂机顿歇,深契无生,得大法喜。(学按:此中大圣的开示,何其扼要。真是画龙点睛之圣训也。这正是《六祖坛经》上说的那个理。是大乘显密教之心髓。也是法性大悲和毅力。密教里讲,文殊表智慧,乃是释尊的眉间所化出;观音之表大悲,乃是释尊喉间所化出;而普贤表毅力,乃是释尊从心中所化出来的。即是密宗的三部:文殊表佛部,观音表莲花部,普贤金刚手乃是表金刚部。悲、智、力乃是大乘和密宗的共同心要和看家的法宝。假若离了其中之任何一种,则会变成外道、天魔和二乘了。

能海上师曾经讲过,根本智是修行得到的(如二乘重禅定),但差别智则是学来的。具此二种条件,也才能够说法无偏,否则的话,自己说错了还不知道。古今禅教之争,则多犯此病。尤其是末法众生善根浅薄,那就更厉害了。一方面学,一方面修,理论要结合实际。古云实践出真知。经中常说解(理)行(修)相应之大德即指此理也。)

解脱在开悟后,入定时即见诸佛现形而为说偈曰:诸佛寂灭甚深法,旷劫修行今乃得,汝能开晓此法眼,我等诸佛皆随喜。解脱问曰:寂灭之法,假若能说,可以教人吗?佛说:方便智为灯,照见心境界,若究真法性,一切无所见。(学按:此乃是什么也看见,而且也知道,但是心却无住。因为知道佛国净土都是镜花水月,何况六道四生。总而言之,都是空的哩!并不是一无所有之孤空,否则便是二乘与外道之见地了。)

师有一次传戒后归时,因途中日暮,自惭不能烧香以供佛,忽闻空中有声曰:合掌以为华,身为供养具,善心真实香,赞叹香云布,诸佛即此香,时复来相度,汝今勤精进,终不相疑误。后来师广度有缘,不知所终了。(学按:此师所证,似红教之妥嘎境界。是否证到了隐显自在之虹身了哩?假若能见佛菩萨,并能听到其说法的话,那已经在红教大圆妥嘎之境界四步中,达到了第三步以上的成就了。或者此师可能是文殊的化身。

密宗大圆满的第一代传承是极喜金刚,本是阿育王的外孙,普贤金刚手之化身。二祖为妙德,三祖名希利森哈。据说是中土长安人。四祖名加那苏扎,五祖为贝玛拉美扎,据说他也是文殊之化身。也是印度八大持明之一。他修密法成就后,在印度之清凉大寒林中取出来的伏藏法,是金刚手亲闻于金刚持如来在色究竟天密严刹土中讲法后,记录收藏的。这些都是文殊类的法。

在红教大圆满之传承中,有的说贝玛拉美扎是莲师之师,但有的法轨中却说莲师是贝玛拉美扎之师,所以有可能他们互相为师。譬如文殊类之法,乃是贝玛拉美扎取出的各种深浅法本和本尊。如文殊,金刚身大威德,护法当金却加阎王等,都传给了莲师。而莲师将自己在尸陀林中修明禁行时普贤如来、金刚萨垛、五方佛传的大圆满妥嘎传给了贝玛拉美扎祖师。总而言之贝玛拉美扎传文殊,而莲师则是观音。

贝玛拉美扎祖师是文殊之化身,所以汉地之红白花教都知道他去了山西五台山。我听说五台山现在还有他的塔。在元明时,西藏红教着名的无垢光尊者,修大圆满成就时见到了莲师与贝玛拉美扎。

此二位圣师曾安排阿松玛、热呼罗、多吉烈巴三大护法护持红教。据说阿松玛是吉祥天母之化身,一束铁发髻、一只眼睛、口中一牙、胸有一乳。也有说她一只手、一只足的。但是其神威,天上天下无与伦比。因此莲师才叫她领导热呼罗。并来护持修大圆满者。这乃是莲师和贝玛拉美扎祖最先咐嘱给无垢光的。本来这些道理是不准写出来的,但是我觉得越加神秘则谤密者就反而更多,因此露一点消息,让不知者谨言慎行,莫要乱说。这就譬如不信佛者,他们并非不信,实因为见闻太少了。)

杜顺和尚

唐代之法顺和尚,乃陕西长安万年人(今名杜曲,玄奘灵塔兴教寺即在不远处)。因他俗家姓杜,故乡人即叫他杜顺。少年时就被隋文帝钦重,给月俸供之。有病者,师对之危坐,病即愈也(学按:红教之诺那法王也是这样的);或生而聋者,师召而与语,即能语言;或生而哑者,顺与语,则能语也;或狂而颠者,师向之静坐即愈;与徒同涉溪水,因水势太急,随从者惧不能过,师即率众而过,溪水则断流(藏密古代大成就者,能用手印或普巴杵使江河倒流,或用三叉天杖划断江河)。其神迹大都是这样的,但却不在意。师很精通华严宗旨,皇帝很敬重他。也曾被引入内宫,导迎善气,妃族奉他如佛。唐太宗有病乃召他求治,他说:只要圣上大赦天下则病自愈。帝从之,病即愈也。因此赐号「帝心」。师依据《华严经》发明法界观。(学按:这就如中土的达摩到西藏后,名帕当巴桑杰。他依据般若经之理发明了施身法。西藏之各派,都很器重此法。即是红教有名的无垢光尊者,也每日修两座此法。其他教都很重视。我年轻时得过根造密显二上师的由白教贡嘎佛传的中轨,秘密的口授较多。后来又得到了五台山清凉桥住的能海上师所传的广轨的施身法。其法本中祈请求加持的上师圣号则比较多。)

因为法顺大师专弘华严,以故后代称他为华严宗之初祖。弟子智俨尊者传其教,是为三祖。另一弟子智冲,欲朝五台礼文殊去,师乃以短信给他,并且说:你若见了文殊,当打开看。他至五台后,深林幽谷无处不到,忽然见一位老人,给他说:你到处奔走,想干什么。他说:我想见文殊。老人曰:文殊久化长安,没有回来。智冲问:谁是文殊?老人曰他是法顺和尚。智冲转眼,老人已无也。他即开信视之,其中有偈:游子漫波波,台山历土坡,文殊即这是,何更问弥陀?冲乃急回长安,而法顺大师已迁化矣。时在唐贞观十四年五月。

波利入金刚窟

唐代之佛陀波利,乃北印度罽(音记)宾国人。亡身寻道,遍探圣迹。后闻中国有文殊之住处,乃远涉流沙,特来朝礼。在仪凤元年才到中土,至台山之南,登虎阳岭。挽仰之间,见到林木干云,名花满地,仰观五峰,生大欢喜,乃五体投地,向空中说道:如来灭后,众圣潜灵,唯大圣文殊师利,大悲无尽,于此山中,接引众生,教诸菩萨,我痛恨生逢世乱,不见圣容,远涉流沙,故来瞻礼,伏望大慈令我暂识圣容,聊接慈语。言已悲泣,即向山顶礼,忽见老人,自谷中出,说婆罗门语,对波利道:你说情存至道,远访圣迹,殊不知汉地众生,多造罪业,出家之士,多犯戒律。印度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能灭众生恶业重罪,你带来了吗?波利答:我直接来朝圣,故未带经。老人曰:你既未带经,来又有何益?见文殊岂能识哉,汝当速归,取此经来,利济此土之多苦众生,即能面见诸佛,而亲奉供养,岂独一位文殊而不能见哉?波利闻言大喜而礼老人足,则老人已无也。

波利毕志捐躯,重返印度,求《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于弘道元年,回到长安,具事上闻,唐高宗大悦。又命日照三藏与波利同译。译后,赐波利绢三千尺,经留于皇宫内。波利泣奏:贫道承命取经,为济度众,并非为了富贵,愿陛下开一视同仁之心,而流布于世。皇帝悯其志,乃留汉本,而还其梵本。波利乃同西明寺沙门正顺等再译。译后,波利持梵本往诣五台,入金刚窟竟不复出也。

又有说,他既入窟,则见到光网庄严,圣真济济,但他见到同行在外,乃出召唤,忽然圣境消失,波利乃于岩畔坐脱。其取来之尊胜咒,乃盛行于世也。(学按:此咒即现在流通的《瑜伽焰口》里面,页眉上之尊胜咒。但一般放焰口时,多念下面较长的那一个咒。据说其咒来源,是明万历年的一位皇后,梦见她去了印度灵山,也就是世尊说《楞严经》之灵鹫山。听佛讲《第一稀有功德经》里面所说的咒,即是焰口中通常所念之尊胜咒。

但明代之藕益大师,以戒律的观点说,还是应该念波利取来的咒才合乎情理。弘扬律宗的宝华山放焰口时,也念波利取的那一个咒。我虽然不懂梵文,但看到第一句即是“唵普隆娑哈”,仅这一句,已经见到此咒是很殊胜的。释尊在《佛顶一字咒王经》、《一字奇特经》、《金轮佛顶经》、《曼殊一字咒王经》等经中,说过其“普隆”字的殊胜。释尊曾说过:我在末浊时代,变身为此字。佛说此字时,除了释尊端坐以外,其他任何菩萨,及金刚天等,皆闷绝于地,说咒后方醒。观音(密名金刚法)问佛:再有更殊胜之法否?佛说,再也没有比这更殊胜了。佛说此字乃「金轮佛顶」,能破一切的真言咒法。除了不破五佛顶:白伞盖(楞严咒)佛顶、尊胜佛顶灭恶趣佛顶、如来佛顶、火聚佛顶(藏密名焰顶佛,藏密有的还说普巴金刚也属佛顶之一种)及佛的五大种子字真言,其余的咒法皆破。佛说,修其他真言久而无效,若再加此字,其咒神则必赐成就。否则其咒神则头裂七份了。

其咒第一句就已经殊胜不可思议了。至于以下之咒文很长,皇后能一字不忘的都记忆了下来,非大菩萨则不能办到。我年轻时,曾经得到一部《华严经》,此版本是这位仁孝皇后命其太子刻的。缘起中说,仁孝皇后有一次和太子去了藏经楼,见到藏经中的《华严经》,放出五颜六色的种种宝光,如索如链一样。因此皇后即命太子刻板印刷。由此因缘也可以知道,仁孝皇后则非常人也。所以现在焰口本里面的这个尊胜咒,也具有相当灵感的!

佛陀波利大师有些地方像是达摩祖师。在西藏说帕当巴桑杰。曾去过西藏五次。第一次去西藏时,西藏还没有王统的制度。他曾拜见过显密大小乘的一百多位大德高僧。所以不能将达摩看成仅仅是中土禅宗初祖那么简单。

达摩祖师也十分通达法相义理,譬如他传心印给神光二祖时就说:吾观震旦经典唯有楞伽四卷可以印心。《楞伽经》乃相宗要典,这就说明他很通达法相。他在西藏时,最注重般若类经典,依般若理发明了破我执之施身法。此法到现在还有广、中、略的法本在西藏各派中盛行着。我也见过伏藏法中用偈颂式的法本。

达摩乃是西藏息解派之教主,此教之风格,乃是少欲知足,远离凡嚣。很像中土之禅宗风格,但是不同中土禅宗之处,是此派也有和其他藏密诸派相同之气脉明点和双运法,但是却没有见过他传红教之大圆满妥嘎。即显现自己身心中华藏世界的手段。

不过也不要紧,据我所知,只要将空性和气脉修好,身心中的华藏世界也会同样显现出来的。我说的这些话在西藏古今各派的祖师中,很少有人大张旗鼓地说出来。因为这乃是诸佛之命脉,空行佛母之心血啊!所以即是有些祖师也不轻易明说。

因为众生福德智慧太浅薄了,所以才对佛法中的大小乘原理,尤其是无上密乘,起了很大的偏见。而疑东疑西,在清净微妙的佛法中,吹毛求疵。此乃是没有证德、智力狭小、见闻太少的缘故。我也本来不敢分析,但为澄清密法,也就顾不到泄漏密法因果了。

据藏密说,达摩住世六百多年,是在西藏的定日地方涅盘。中土传说他在河南少林寺涅盘后,有去中土的使者在葱岭遇到他,用竹子挑了一只草鞋,说他要去印度,使臣归后,掘墓而见棺中,仅剩了一只草鞋。藏密中说,这是寓意着达摩仅仅传了一半佛的心法「净空大手印」,却没有传「乐空大手印」和「显空大手印」。但是据我看,达摩将全部的大手印的心法,仅仅传给了二祖到六祖的这几位祖师,并未广传罢了。达摩既然是一位神行莫测的圣贤,他住世那么长,难道说他不知道五台山的文殊净土吗?他既然知道,难道他不去五台山吗?

我曾见过一个资料,是说佛陀波利,受了文殊之嘱咐,第二次去印度取尊胜咒时,那位文殊化身的老人,叫他入一洞,即至他出洞时,则已经到了印度了。所以说达摩很像佛陀波利,不过这也仅仅是假设。

西藏白教有名的弥拉日巴祖师在世时,曾经与达摩互相见面,无论在其见地和神通方面,都不逊色于弥拉祖师。他最后对弥祖说:你也不需要我,我也不需要你啊。(详细见《弥拉日巴传》,尤其是四川中江张心若居士记的那一种,是由黄教传《密乘法海》的多杰觉拔尊者口述而记的)。

我不厌其烦的反复介绍达摩的履历,原因他是中土佛教的泰斗,尤其是禅宗泰斗。他是最能代表释尊和文殊的圣贤。据有资料说,释尊是先付心法给文殊的,文殊又传给大迦叶尊者。假若释尊直付心法给大迦叶的话,却怎么会有《千手千钵的文殊大教王经》和大迦叶说文殊不持戒,故要摈逐文殊之戏剧性公案。因此可以说,佛之全部证德,非文殊则无人能真正承担得了这个重任了。所以要想真正的知道文殊伟大和不可思议,则绝不能用某一个宗派的眼光来看待。如果这样看的话,就能从多方面来了解文殊的功德。在清凉山志中,已经现出了这类的一些神迹。)

普明见圣授长松

唐代之释普明,依泰山(其山多道士)灵岩寺。欣闻清凉,即来朝礼。他在南台之北凿洞修行。时有异僧,相与谈论,每言烦恼未伏,生死莫度,言辞激切,周旋久之,但云努力。曾经有贼至,普明意坦然,不恐惧也不吝惜。普明对僧说此事,僧夸奖之。后来有虎吼,明亦坦然,后被僧知乃大加赞叹。

后因大雪,而来一避雪之美女,因天极寒,求宿其榻,因其太美,几乎破戒。后来此女忽没,故大惭愧。但明却全身溃烂,髯眉皆落,痛苦无尽。他却痛心疾首。后经三月,忽闻空中声曰:你没有禅行,不能度脱,当服长松,可以除患而得仙。但他不知长松何在。后经七日,听到空中声音说:长松在你门外。并把形状颜色告诉他。他依言取服,身疮即愈,神气清明。时在唐永昌元年八月,他乃辞友,把发生的事告诉后,羽化而去。(学按:普明所患之病,与大麻风病很像,他所服之长松,多数是松脂(即松香)。因为道教有此例。此故事,乃文殊大士,开显某些人成仙之例也。)

无着入金刚窟

唐代之无着,年十二,依本州龙泉寺猗律师出家,诵大乘经数万偈。廿一岁继承师业。精通戒律。又去了金陵牛头山忠禅师处,学习禅宗心要。忠谓着曰:因为你太聪明,所以与佛心有隔阂,假如没有这个障碍,则三世诸佛,于众生心外,并无一法可得(学按:如文殊赞中所说:一念尘空,凡圣无遮障),幻翳若除,虚空本净。无着于言下大悟。

他于唐大历二年夏天到五台,憩于华严寺,趺坐于经楼前入定三日。夜里白光自东北来,照他顶,久而方隐。无着但觉身心清凉,得大法喜(学按:这其实是他入于自性之空中也)。晨起后思光来处,去东北而寻,至楼观谷口,心思圣境,礼数百拜。忽见一老人牵牛而来。着拜问何来,答曰:乞粮而来。老人问:你去什么地方?他说,我想进金刚窟,但是却不知门路。老人说:你暂到我家吃茶。他乃随入。

进门后,但见其地平正,净琉璃色,堂舍卧具,非世所有。老人问:你从何来?答曰南方。老人问:可带有好念珠否?他说,仅有平常的珠子。老人令他拿来。他乃拿珠,老人叫他拿自己的珠子。他说,这就是我的。老人说:既是自己的,怎么又说是从南方带来的(学按:此乃叫他拿出自己的心得,本地风光啊!如禅宗的一个公案说:有一禅僧他在大寮做饭,一次在锅里的蒸汽中见到了文殊,他乃挥起杖去打,而且还说:我被你骗了多年,今天又来骗我?文殊连称善哉善哉。此乃是悟明了自心真文殊本来面目之理也!)。此时侍童捧蜜茶给老人和他,老人举茶盏问:南方有这个吗?无着答无。老人云:若无茶盏,用何物服酥蜜?无着不能答。老人问:你们那里的佛法是怎样住持的。无着答:比丘虽有三五百位,但是却少奉戒律。他问老人此处佛法的情况,老人曰:凡圣交参,龙蛇混杂。(学按:此乃娑婆佛法的全部写照。即是奉持戒律的比丘,也未必就是真持戒律者。反过来,如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持戒菩萨不成佛,不持戒菩萨成佛”是一个道理。)

无着问:此处有多少人?老人云:前三三与后三三。无着无语。老人复问:常修何道?他答曰:虽以般若薰心,但是不能得到要领。老人曰:不得是要。(学按:这是说,一无所得才是要领)。老人又问:汝初出家,志求何事?他答:欲求佛果。老人曰:初心即得。(学按:这大概是说如经中所言:「佛子初发心,如是妙宝心,则超凡夫位,入佛所行处」也。此之发心二字,乃指用般若真智照见五蕴皆空之意,即所谓发「胜义菩提之心」。此义又如《华严经》说菩萨初发心时,诸佛即将他摄入诸佛净土之中去了哩。)

老人复问:你年级多大了。答三十一岁。老人说:你三十八岁福必至矣,你在此地慢一点行走,小心弄伤了足,我疲倦了想休息,请你回去。无着说:天气已晚,求宿一宵。老人不准,而且还说:你有两伴,乃是执着,故不能住。无着说:我没有伴,也没有贪恋。老人曰:汝无伴恋,则何求住此,既有恋求,岂能说无伴?老人又说:你持衣(袈裟)否?他说:受戒以后,从未离衣。老人曰:沙门无难,则不得舍衣。好好的回去。他即拜辞曰:敢问大德,浊世众生,应该作何行业才能解脱?老人乃说偈曰: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学按:此乃般若之理。也就同于庞居士说的:世人爱珍宝,我爱片刻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

老人说偈已,即令童子送出。无着乃问童子:刚才你主人说前三三与后三三,是多少数字?童子曰:金刚背后的。无着惘然。即揖别。他又问:金刚窟在何处。童子曰:这个是般若寺。他回头看时,寺与童子俱无,但见山色苍郁。忽见庆云四布,上有圆光,如悬空的镜子,其中有很多菩萨身影,及有藻,瓶,锡杖,莲花,狮子之状。他悲喜无尽,乃作一偈曰:廓周沙界圣伽蓝,满目文殊接对谈,言下不知开何印,回头只见旧山岩。无着后来立化于窟前。(学按:此故事中文殊大圣演深般若之理,开示不取不舍灵明不昧现前一念,也就是无着自心妙用之一种显现。后来所现情景,似红教之大圆妥嘎状态。若以妥嘎原理讲,无着见到是第三步「明体进诣」之境界了。

不明理者,会认为金刚窟在身心法界之外。而文殊化身之法顺和尚,早就在他着的《漩洑颂》中说过「身内真如还遍外」了,那么真如法性中所包括的一切,上至三贤十圣下至蠕动草木、邪魔与外道则无不包容。《金刚经》中“一切法皆是佛法”;《无量义经》中“诸法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大日经》中法界中之一切,皆是毗卢佛之等流身。都是同一个道理。这是以空性之理体讲的。

若以幻色的事相来论的话,密宗乃是以地水火风空识之六大法,作为毗卢空性之物质和法体的。所以密宗就很重视肉体物质上的修行手段。因为身心是物质的,所以密宗也才能够转变自己身心中之六大,而建立起了即身成佛的理论。

有理论必须要有成果才能使人相信,在密宗中,龙树住世五百岁,他的弟子龙智住世八百岁。还有显密皆通的达摩,也住世六百岁。西藏红教的莲师,则证得了永远如霓虹般的无死虹身。在女祖师方面,如红教之益喜措嘉,白教之宁古玛,花教之嘛哈苏地等,都证得了无死的虹身成就。

显教之禅教二宗,讲的多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之理。小乘则有如《四十二章经》中说:阿罗汉者,有旷劫寿命,能飞行变化。但是却有人说:那是四相中的我相在作怪。假若这话成立了,那么佛法就是什么也没有了的虚无了!无怪现代有人说,释迦圆寂后,一把火烧了个灰飞烟灭。

难道释尊就这么没用和无能吗?小乘的阿罗汉,如大迦叶和宾头卢尊者等,尚且能住寿无量劫。难道释迦也不如他们?如果是这样的话,释尊哪里还够得上当佛教的教主哉?

形成了这个大错误的根本因素,就是大小乘显密的教义脱节,以致造成了佛教末法弱势。但是从古至今禅教之争不已,即是研教理者,也有性相之争和华严、法华、天台之别,各执一端,莫衷一是。禅宗尚有五家七派之争,至于唯识小乘,更是被其他宗派攻击。即是藏密各派与东密也是如此。这就犹如愚人观海,而有千涛万波,但是他哪里会知道海、水还是一味的。因此文殊大圣常居五台。处处以故事的方式来开导着愚迷的众生,成年累月、从古至今,真是费尽了苦心。但真能体会圣心的人却能有几人哉?藏密红教之莲花生和黄教主宗喀巴和达摩祖师,都提倡过“诸法一味”之理。如莲师也说过,阿罗汉就是佛,但是只在利生的悲愿上有所区别而已。这就是说,阿罗汉只要发起了无尽的利生悲愿话,那就是等同于菩萨和佛陀了。永远现比丘相的地藏王菩萨,发了“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无尽悲愿,又谁敢说他不是佛,没有和佛那么伟大?

可以说,此书是承诸佛菩萨严命而来写的,但为了阐明佛理,故不得不依靠《清凉山志》中的故事与佛言和祖语来作为理论依据,并挑选了志中的重要章节,尤其是有很明显感通的故事来分析。因为故事中的主人公既然能感通文殊大圣的话,必定会有很明显的佛法义理出现。

就是对我着书时的一些感通与灵应不以为然的人,会认为都是虚构或梦幻空华。但从事实的想象中看,十多年前取出了益喜措嘉佛母埋的伏藏石,与去年和今年弟子们供奉我的头发中都生出了舍利,还有去年寺院中玉兰花树在五月时,顶上现了一些非时开的花,这就是物质的依据。

宋代时,在藏地与白教弥拉日巴同时的热罗扎大师,得到了文殊金刚身之大威德之成就。其神通事迹,几乎超过了释尊和莲花生。今年准备写此书前,已经在我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大框架的写作方案。当时想应该用他的风格来写文殊的功德,还是应该以清凉山志的风格来写,才能更合乎文殊的救世慈旨哩?正在举棋不定时,有弟子莲谷来对我讲:他在似梦非梦时听到有声音说“菩萨不言菩萨之过,菩萨常说众生之过”。我想,这是文殊大圣来指示如何写作之方向也。假若以热罗扎大师的风格来写文殊大士的话,在普通人看来则未免偏激了些。

文殊大士化现的大威德金刚是另一种度众生之手段,远非一般凡夫所测量,可以说没有资格来测量。在大威德赞中,就有“伏魔权现米通身”之句,“米通”可以引伸为杀尽一切恶人,自己愿下地狱之大菩萨的意思。如《清凉山志》中载的马大士,谁又能说个不对哩。又譬如热罗扎的弟子中,在西藏和去五台而证无死虹身的也有几位。谁有资格又来评论哩!

人间密教初祖为极喜金刚。他是帝释天王之子,金刚手的化身。在人间降生时,投胎于阿育王之女,也有的说是阿育王的外孙。喜金刚的弟子名妙德善友。他是文殊的化身,他传法于希利生哈,希传法与加那苏扎,加传法给贝麻拉美扎。

据说贝麻拉也是文殊的化身。他后来去了五台山。但是,究竟他进了金刚窟或涅盘了,众说非一也。有的经上说他是莲师的化身,有的经中却说莲师是他的师傅。贝麻拉乃印度八大持明之一,他在印度的清凉大寒林中取出来的法,都是文殊大威德和护法当金却加一类的宝藏,而莲师所独有的大圆妥嘎却是在尸陀林中修明禁行时,由普贤如来,金刚萨埵和五方佛传的,因此估计二位圣师是互相做过其法的上师。

密法实在是太神秘了,这些传承史和内容,不但内地人难以知道,即是藏地大仁波切有时也是说不清楚哩!因此现在就造成了“密宗乃外道婆罗门教法”的错误论断。时值末法,魔强法弱,众生智慧则更加的陋劣,少智而多疑,变成了攻击密教之逆流。

我已年老,条件所限本不想多说。但形势所逼下也不得不拼此老命而为佛法争取一席之地了。至于佛法命运,那则犹如寂天菩萨所说:众生信欲有多种,如来亦不能满愿,如我恶劣何堪言。

此故事中的“前三三与后三三”,古今无人能解,我可以勉强解释为十八界空吧。因为菩萨圣眷中说是龙蛇混杂的,只要是能照见五蕴皆空者,也是可以入圣贤之列的。)

李靖射圣

唐代雁门太守李靖,他在京时还相信佛教,后来见到僧众犯戒,因此大怒,生起灭佛之心。后到任雁门代州时乃大废佛寺。有一次狩猎来到了中台,见到一僧与妇人同浴于池,李靖大怒,即援弓射之。再看时,见其僧仅袒露右肩,向东南而去,急追了几步却没有赶上,一直追到真容院时,乃见文殊、普贤二佛像身带其箭。李靖乃悔泣,作礼而去。(学按:李靖乃唐之大将,曾东征朝鲜。有一本道教书上说,他在征东时到过一个海岛,其岛有一石碑,上写伏魔石三字,他推倒碑一看,下有石匣并有本书,书中画有石精、树精、蛇精、鸡精等山精水怪形相和样貌,还记录会在何时到来的种种情况,还有一咒名金光,不论何精,皆可以用此金光咒来镇压。我看其咒文原来是秽迹金刚咒。道教说秽迹金刚咒是本教之神咒,而且还很重视。

唐史中也说李靖有神术。在道教一些资料中看,此人是懂奇门遁甲的。传说他所率领的军队,一夜之中,用“缩地法”可以转移数百里。后被历代被文人炒作,说他生了一位哪吒太子,以致变成了哪吒闹海的神话。

佛教的《长阿含经》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说毗沙门天王生了一子名哪吒,诸天皆大欢喜。但是后来文人说李靖乃托塔之毗沙门天王的化身。不管怎么样,他很信仰宗教,因此也才被佛教和道教列为护法神之一了。

他灭佛目的也是受了中国传统的思想影响,尤其是儒家的礼教思想的概念。但是他哪里会知道,文殊师利大圣乃是佛之师傅,如经中佛有“文殊乃是我之师,若无文殊也就没有我释迦...”等语句。由此可见文殊大圣是多么的殊胜,岂能是儒家的一些偏执道理所能含摄的?!

儒理在古代是治世之道。道教乃天界神仙之道。而佛教超出三界之道,也就是能够出入三界而能不被任何物欲所左右之道也!因此代表空性真理的文殊,与代表妙有真理之普贤,他们理论之深邃与功德之广大,岂是李靖那么一点儿肤浅知见所能知道的?华严二圣在此故事中所寓意道理,只有深通华严、法华,与广、深般若及密宗的行者,也才能略窥一斑,否则即是佛法之门外汉了)。

神英入法华寺

唐代之神英,幼年出家,长大后即往南岳会见神会大师,求取出世之真理(即后代所称之菏泽禅师,也有称他为禅宗七祖)。住了很久后,神会对神英说:你的因缘在山西之清凉山,去弘扬佛法。(学按:禅宗古代之高僧,多能知道弟子的以后因缘,故命弟子前去开化。)

神英于唐开元四年来到五台山华严寺。一日斋后,独游西林,在云深处忽见一寺,额曰“法华院”。神英即入寺而巡礼,中有多宝佛塔一座,珠玉为饰,其高入云,龛室上的铃幢不可称数,光明四射;烧的都是与世间不同的香。后有仁王殿,黄金为瓦、琉璃为壁、栋梁椽柱皆是异宝所成,其中有文殊圣像,目发绀青、身紫金色。其余法堂僧舍,皆深幽而不能遍探。其中僧人皆威仪不语,神英想在此处修行,即请问执事僧,执事曰:你有衣钵,可即持来。神英乃回华严寺取衣钵,复寻其寺,则一无所有也。他即于此处建法华院。此寺今已无矣!

道义入金阁寺

唐代之道义,江东人。于唐开元二十四年,与杭州僧普守同朝五台,住清凉寺,同访圣迹,往东北方寻找。道义自恨生逢末世,众圣隐伏,唯此台山灵迹不泯,金毫玉相总出现在常人境界,若尘劳厚重者则永隔圣真,如此思维忽增悲仰,故日夜忘疲、一心正念,探寻了几个月。

一日,二人同行到南台之西北岭畔,忽然见一老僧,神采严峻、须眉皆白,骑着白象,延岭而来。二人乃避路稽首,而象行如飞悠然而过,举首不见,不知何去。想去追寻,但寒风忽起,乃归宿于清凉寺。次日复行岭上,见乘象之老人拄杖而来,对义说道:你可快走,快到中斋之时了。义叩首问:师欲何往?老僧曰:太原韦尹家有斋,你不要远去,等我回来相邀。义顶礼还没来得及看,老僧就没了。道义与伴僧乃同往斋所,果然有预备的僧食。道义与伴疑惑不解,跟同伴说:此事不可告人。二人斋后徐出斋堂,伴僧在前面走,道义想起老僧在前面的嘱咐,乃慢行等待。忽然见一童子,穿黄衫而着麻鞋,从东面的树林中出,对道义合掌说:我叫觉一,奉和尚命,请去吃茶。义回头想招呼伴僧,但是却不知去向了。

他随童子朝东北宛转走了一百多步,忽然见到了金桥,义即登桥而望之,见有大寺,具有三门,殿堂围墙僧舍都是金色,其中有飞阁三层,金焰腾辉、眩神夺目,地乃碧琉璃所成。道义看得目不睱接、六神眩乱,乃至诚念“南无文殊师利菩萨”,神智方定。

此时他即随童子到了东面第一院,见乘象老僧坐在金绳床上。老僧招呼,他即作礼而长跪不起,老僧命童子扶起,又命坐。义即问曰:老和尚赴斋,道路难走吗?居士供斋诚心吗?回去的路还很远,怎么回来得这么快?老僧答曰:道路无难,居士诚心,道本非远,所以回来也就没有什么快和不快了。他又问:和尚常以何法教人?老僧答:春树弥陀佛,秋花观世音。他又问:这里是娑婆世界,或是净土?老人以白色的拂尘击床一下说:你懂么?他说:我不懂。老僧曰:你不会得,为娑婆就是净土乎?他说:我来朝山,只见山林草树,今见此处乃金玉楼台,所以说不上是净土或娑婆。老僧曰:你不曾听说过龙蛇混杂,凡圣同居?你只要是分别见没有了的时候,则没有圣凡之分了。言毕,童子捧茶,其味清奇,非世之所有,饮后,只觉诸根清明,快乐无喻。

茶后,乃命童子引领参观,过了十二个院子及大食堂,看到僧众们或论法理,或默然而坐,皆威仪肃然,有上千众之多。参观毕,道义乃念同伴,出门而招之,但转眼即失所在也。后伴僧找来,道义具言所见。后人于此处建金阁寺。(学按:此故事之境界与老僧所讲,正合红教之大圆满见,也是我通常最称赞之见地。此是佛教大小乘及显密诸派最高精神之统帅!观乎此,方才知道大圣文殊实不愧是释尊及诸佛菩萨之师也。圣者文殊所点化的,乃是超越时间长短、空间远近之理。即所谓万年一念,一念万年,无去无来之真实理体,因为佛国净土都在自己现前一念之中的原因。这个见地在密宗里不单是从性理上讲,而且还从身心物质的事上也是相同的。所以密宗也才能够即身成佛,但是这些真理却又能有几个人明白的?)

李长者见圣授道

唐代之李长者,名李通玄。往朝五台,于善住院遇到了异僧,教授他华严之大旨趣。天将晚,僧欲去。长者曰:天色将晚,师到何处去?僧指北峰顶,其行飘然若风而去。长者追之不及。

到了夜晚,遥见北峰火光烛天。长者念,刚才异僧去彼,必是神光。即独去峰顶,见到火光更大,约一里许,乃视其中,立紫之宝幢,见先所见之异僧,而坐其下,有带帝冠者,数百而召围绕。听到梵音雄朗而难懂。长者即想到,假若我能入其中,得见圣身而听法,虽然烧死也心甘情愿。想后即跃身投入火中,但觉得清凉无比也,法喜无量。乃向前作礼,忽然什么也没有了。

长者乃在此处一坐三日,而后下山。到了西谷口,见到几个童子,目光外射、天衣飘飘。长者乃稽首。童子曰:那一夜投身于吾师光中的人不是你吗?长者曰:是的。长者问:你师是谁啊?童子曰:我师乃妙德。长者欲随去,童子曰:你曾发愿宏扬经义,为何就忘了?童子说后,即杳然飞去了。(学按:从前曾梦见弥勒佛对我说:你发愿不成佛,要永远度脱众生,这个很好啊!说完后,他化成了一道蓝光而入于我的顶中。因此以后时刻记着弥勒之所嘱,着书和教导弟子们也不敢舍离菩提心,要同六道如母之有情同生死而共患难哩!)

长者自念大士授旨,欲造论释经。然见此地太冷,乃去了盂阳之方山,凿岩居而造论。以柏树叶和枣作饼如铜钱大小,日食七枚,时人称为枣柏大士。他疏经时,口中出光以代烛光,曾感得猛虎驮经,仙童汲水。写论成四十卷,及决疑论并行于世。他在唐开元廿八年春,于房山石室坐化。(学按:据说李长者着疏时,还有两个美女在陪伴着他。很像维摩诘居士之风格。在《普庵祖师灵验记》中说,普庵在看到他疏中的“念念不住,心心不入”两句时,豁然大悟华严之深旨,此后普庵则用华严之理来持诵楞严咒,可能还用秽迹金刚和大悲咒。普庵乃宋代之高僧,其神通之奇特是佛徒所共知的。)

法云求慧

唐代之法云,心地淳善,但痴钝无记。十二岁出家于五台华严寺,至三十六岁,还不能正常诵学功课,众称他为牛云。他一日自恨愚质,久活何用。时方大雪,他乃赤足朝台,一心称念大圣文殊师利,愿求开发智慧。因此寒不知衣,食不知味,内不知身,而外不知物,唯圣是求。既遍寻五台,了无所见。后复至东台,见老人烤火,即问:大德文殊住在哪里?老人说:你问他干什么?云曰:我很愚钝,求为开明。老人则曰:那个羸颓百拙汉,你还是不见他好。(学按:曾有人着书说,释迦和文殊也仅仅作到了一个“傻瓜蛋”而已,你说他说的对不对哩!所谓“大智若愚”,假若这句话弄错了,那便是愚痴之辈了。唯识中讲的七识,乃是“我执”的根本,它的本质,是被烦恼糊涂所盖覆之无记心体,天魔外道之入定,实乃入于此定也。

佛法所证,乃是没有糊涂烦恼所盖覆之心体,实即第九识「庵摩罗识」,译为「白净藏识」,也是《楞严经》中所讲的“烁迦罗心无动转”之首楞严定,也就是红教之大圆满见也。这个般若真空的道理,从佛灭度后,就各派分争到现在。我在一生中着了二十多卷书,从外道而分析到各宗派,又从各宗派而归纳到即身成佛之密宗无上部,也仅仅是承夙愿而为佛法尽一点绵薄之力量,以安慰自心罢了。)

此时法云以为老人乃狂人,于是他又去了北台,则见老人先于他到,拥雪而坐。云以为是真文殊,乃向前礼拜,但因冻饿过度,乃口吐血团,倒地不起。忽觉如梦,见老人说道:你于过去生中,曾经作过法师,但因贪财故,乃吝啬佛法不对人讲,以是因缘堕牛类之中而愚无所知,偿他夙债,因法力之加持,故今世得人身而出家为僧,因悭吝法之余业,所以不能诵习。(学按:由此段因缘可以知道,就是真能明白佛法之真义者,也应该为众生开导真理,才能够合乎佛心。假若畏首畏尾,顾前瞻后怕冒风险的话,那也是不够格做如来弟子的。)

此时则见老人用铁如意钩挖出法云之心脏,好像牛心。老人又于天井水中洗之为他安上,乃叱云:起了。于是急醒,而了无痛苦矣。他乃遍体汗流,老人亦无矣。但祥云骤起,仰视天空见有圆光若镜,见老人坐莲花上,忽然而没。此后法云即能记忆过去所习,于是乃终身行道。一夜他绕育王塔时,忽见白光如水,从北台连接到鹫峰,其中现出天阁,而宝色灿烂,其匾额上写“善住”。他乃辞众圆寂也。时在唐开元廿三年春天。

法照入竹林寺

唐代之释法照,大历二年,住衡州云峰寺,精进修行而不懈怠。一日在粥钵中,忽然看到了五色祥云,云内有寺,寺之东北五十里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入内五里有寺,金榜题名:大圣竹林寺。他虽然看到,但并没在意。第二天吃斋时,又见钵中五色祥云内,现五台山各寺。但是都是黄金为地,无有山林秽恶,尽是池台楼阁众宝庄严,文殊一万圣众而住其中,又现诸佛净土,食毕方灭。但还是疑心重重。回来问其他僧,何人朝过五台。适有二师曾经去过五台,言与钵内所显台山样貌皆能符合。

过了四年,在衡州湖东寺,其中有高楼台,起五会念佛道场。六月二日未时,遥见祥云遍覆楼台寺院。云中有诸楼阁,中有数梵僧各高丈余,执持锡杖。衡洲全城皆见弥陀普贤与文殊,其身高大,一万菩萨,俱在此会。见者皆至诚顶礼,到快日落酉时才消失。

法照晚上在道场外见一老人对他说:师曾发愿,去金色世界奉觐大圣,今何不去?照答:现在路途艰远,如何能去?老人曰:只要去,道路自然会通。言后即不见了。

他后来邀人同朝五台。到了五台县,遥见佛光寺南有几道白光。到了佛光寺后见到的情景,与钵中所见相同。在其晚的四更天,有一道白光从北山下来射照。他乃问僧众曰:是何吉凶?有僧言:此大士不思议光,常答有缘众生。

法照听了以后,寻光到寺东北五十多里,果然有山,山下有涧,北有一石门,见到两位八、九岁样子的青衣人,颜貌端正。一名善财,一名难陀。相见后很欢喜,乃引他进门,向北走约五里,见到一座金门楼的寺院。寺前有大金榜题:大圣竹林寺。一如自己钵中所见:其中方圆二十里,一百二十院皆有宝塔庄严,其地纯是黄金,流渠华树充满其中。法照到了讲堂,见到文殊在西,普贤在东,各据狮子之座,说法之音历历可闻,各有万余无量菩萨周匝围绕。

法照至二圣前作礼问: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不知修行何法最为其要,唯愿大圣断我疑网。文殊告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种修行法门,无过于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所以者何,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今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乃诸法之王,故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照又问:当如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说是语已,时二大圣互说伽陀(即词颂式样之道偈)。

法照听后,欢喜踊跃,疑网顿除,又更作礼。文殊言:汝可到诸菩萨院,次第巡礼。他乃去了七宝果园,果大如碗,便取食之,食已身心泰然,还至圣前,作礼而辞退。还见二青衣,将他送出,忽然顿失所在,乃立石为记。(学按:此即净土宗有名的五台竹林法照祖师之经历,也可以说是净土宗之主心骨和现实的根据。不过若和善导大师的境界来比的话,还是略逊一筹,因为善导大师乃是现量见佛,也就是时时刻刻能见到西方的依正二种庄严,此故事则是似梦非梦晃惚见佛,所以会让一般教理不精的人,以为圣境在自己的身外某处地方,很容易形成心外有法的偏见,以致被讲空性和讲禅的学人所轻慢,也会被“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理论所驳倒。从古至今造成了禅净之争,也出了很多互相排挤,互不相让的局面,大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而只好各行其事,实为佛教界之一大不幸也。

若以密宗的观点来看,还是首肯善导大师境界的。密宗凡见到佛或其他本尊,则有三种层次,第一种乃是现量见佛,譬如释尊,不需要入定便能见到。这是最高的一种。红教大圆满妥嘎显现即属此种显现。再次一点的即是似梦非梦中晃惚见佛。再低一些的乃是梦中见佛,在此《清凉山志》中,则多属于第二种或第三种见佛,却很少有第一种显现的。

此志中文殊和普贤所显示的境界,大多是对一般人所示现,并非佛法之全部精神。这就犹如佛说小乘法时,乃是对初学人讲的,而他们却依之作为把柄,反而来攻击大乘和密宗,这就是误会。

本来佛法是无所执着的,但无智之凡夫却是病眼见空华,没有把空有之理弄清楚,造成佛法中手足相残。还有现在更可笑的是自己宗派尚且很难立足,却还把自己内部搅的不能安宁。这些人就根本不懂的密宗即身成佛之道,以致造成了佛教界象一盘散沙,也给天魔外道造成了可趁之机。)

过后,法照与五十余僧同往金刚窟,朝拜无着见大圣文殊处,虔心礼三十五佛名。照才礼绕了十遍,乃见其处广博严净,琉璃宫殿,文殊、普贤一万菩萨及佛陀波利同在一处。照见已,唯自庆喜。

归后,其夜三更,于华严院西楼上,忽见寺东山腰有五圣灯,其大尺余。照乃咒言:请分百灯归一畔。灯便如他所说而分。照又言:分为千炬。灯便分千数,行行相对,遍布山野。后又单独去了金刚窟欲见大圣,乃见到一圣僧,说是佛陀波利,将他引到寺中(详于觉护传)。

至十二月初,大师在华严寺华严院入念佛道场,绝食专念,誓求早生净土。到了七日之夜,正在念佛时,见到一位梵僧,约八十岁,乃对照说道:你所见台山境界,为何不对众人说,让所听到的众生,同发菩提心而获大利乐?法照曰:我实在不敢隐秘圣道,乃是怕众生疑谤,所以不说。僧云:大圣文殊,久在此山,尚招人毁谤。但使见闻者能发起菩提心,建立度众生之因缘耳!法照方才依自己所见写录出来。

在大历六年正月,法照又同三十余人到了金刚窟,亲自指示般若院的地址,乃立石作为标记。此时徒众乃诚心悲仰。忽闻钟声,其音雅亮而章节分明,乃证明他所见到的境界不虚。因此乃写在房屋的墙壁上,作为纪念。

后来法照又在他亲见竹林寺题额处,建了一座寺,号为竹林。大历十二年之九月十三日,与弟子八人见东台有四道白光,又见有异云布空,云开后见五色通身光。(学按:很像红教之妥嘎境界。此光之原理,说从内发可以,说从外显也可以。因为身内真如还遍外嘛。这是从法性理体上来讲的。但是报身之诸佛刹土,乃是法身中的能量,它们是无始无终永不会分离的。

众生之不能见法报二身的原因,是因为没有修和法报二身之方便手段。一旦到了用禅定的手段,开启了自心的空性法身,密宗和大小乘都以「我之功德力」;再加上念经念咒或念佛之「如来加持力」,即佛菩萨神力之护持;在密宗和小乘中尚有一种肉体觉受之禅定,乃是显教中很多人不懂的作用,密宗叫做「法界力」。这三种力量合在一起,才能够真正显现出华藏世界之情景,乃是无量的诸佛净土也。佛在弥陀经中说“从此西方过十万亿佛土”者,乃是指华藏世界之西方一面而说的,当然还有东南北及中央等无尽佛土。

华严之理,如帝释天之宝网一般,此宝珠中有他宝珠之影,他宝珠中有此宝珠之光,乃是相摄而相入的。见到佛国净土之多少,也是根据各人功德修证深浅而自然显现。如红教无垢光尊者在他着的《七宝藏论》中说:初地菩萨,则能见百佛刹,二地菩萨,则能见千佛刹等,如此递增。但是这类道理在显教经典中很少见到,大多都在红教大圆满本经中。

虽然红教中独有其理,但在事实的修证上,藏密各教中也都是一样的。如白教有名的弥拉热巴之大弟子达波祖师,在他着的《六成就广论》中说道:修行人若摄气(见地)入中脉(佛性)之净分佛菩萨之脉中,则会见佛菩萨;若摄气入罗汉脉中,则能见罗汉;若摄气入于诸天脉中,则会见到天神(如道教和其他外道类);若摄气入鬼脉,则见鬼(如巫神);如摄气入魔脉则见魔(如外道法官和练气功者);若摄气入于六道脉中,则会见到六道之情景。)

法照见到在光内有圆光红色,其中有文殊菩萨,乘着青毛狮子,众皆明见。天微下雪,但见五色圆光遍于山谷,其同见之弟子有纯一、惟秀、归政、智远,沙弥惟英,居士张希俊等。后来法照精进修持,但却不知其所终也。(学按:我在妥嘎中见过黄文殊,又多次的见到过大威德金刚。因此在心目里觉得妥嘎中华藏世界,乃是文殊之法体所显现。其实这个道理也是能讲通,因为千佛万佛本是一佛,更何况是文殊大圣乃是诸佛之师。

此志中可以略窥到大士的境界,实乃是法界真体的一个缩影,因此绝不敢将大士看成只代表某一种观点(中观或唯识)的祖师。不论是禅净律密教,就连二乘和天魔外道也是无法离开大圣之法体,因为大圣是“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以及法界力”之总主宰,他其实就是释迦、弥陀和毗卢佛,既然“诸法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所以纵然是大圆满的佛陀,也在此理的含摄当中。)

三昧姑

唐大历年间,三昧姑住在华严岭,一入定即是三天,故才有三昧姑之称呼。能够驱使鬼神、呼遣禽兽、穿林开道以通四达、力洞无畏,其行走如风,入云以代行乞食,早去而晚归,大开社火广济饥寒,因而朝山之人渐多。能将一锅粥,自己把着杓柄,不管有多少人都能够吃饱。常告诉朝礼之人曰:诸人诸人,三界沉沦,可来此地,作菩提因。当地的州官以为是妖人,故暗中访之。姑乃预知而告诫弟子,立化于石上,又用神火自焚,了无遗物。州官乃叹息而去。时在唐贞元三年二月。(学按:此三昧姑,若以常人之眼光来看,那便是妖人了。但是佛门中,如内地之道济、普庵等和藏地之诸大成就者大多都是这样。凡有佛学常识之人都会知道,这乃是修道者道力成就后之一种差别神用,即密宗所讲之八大成就之范畴。如白教达波祖师说,修道者摄气入中脉后,即可以显现地水火风空等之德能。如地德,有的叫土德,则能够摧坏须弥山;水德则能入火而不焚;火德则能入水而不溺;风德则能够飞行变化;遍知德则能够无所不知;还有丹田之日德,则能够化身成虹霓;头顶之月德,则能够使身体变成如影状或琉璃状,而日照无影也。密宗之无上大成就者皆是这样。这位三昧姑或者也是文殊大圣之化身,以之教导众生,只要是做利益众生之善行者皆是菩萨之化身,这正合乎华严之宗旨也。)

道海设浴圣现

北宋至道年间,真容院僧道海,结百僧会,在夏季三月诵《华严经》,至四月八日才为僧众设浴,用各种药物煮成汤,又用好香薰其室,巾单新洁,茶果皆是鲜净。先请座首与老年僧入浴,大家才解开了衣服,忽然听到了挥洗之声,首座进去一看,见有很多的童子,颜色若金玉,正扬水洗浴。首座既疑且怪,乃问曰:你们是哪里来的?童子们即互相对看而笑,首座乃出对设浴主人说:僧众未浴,是哪里的孩子先浴也?浴主大惊,入而视之,但见光明满室,异香凝结,更无人也。乃知为圣现,而后众僧浴已,皆得身心清明,妙乐无喻,一直延续了七日。(学按:此段之“妙乐无喻”实则如目犍连奉佛旨而着的《法蕴足论》中说罗汉之次第禅相曰:“充满遍充满,适悦遍适悦”也。这些童子皆是大成就者所化现,故能加持众生,令其感受到少分禅悦。)

衣蒲童子

南宋绍兴年间,有太尉吕惠卿,学通内外,曾着《华严法界观》,及出新意注解《庄子》。后至清凉山中台,忽然阴云四合、雷雨并作,跟从者皆惊怵潜伏,须臾有一物,状若苍虬(音求,龙),半出云间,太尉骇甚。过一会天色稍亮,却见到一位童子,其体黑而披发,以蒲草自足缠至肩,偏袒右肩,手执梵夹,问太尉曰:官人见到了什么,而震骇如此?他曰:过去有障缘,才遇到刚才这样的恶境界。童子曰:今皆灭已。官人为何来此?答曰:愿见文殊大士。童子曰:汝欲何为?他曰:常览华严大教,旨深而意广。欲求大士加被,使我发起解心,再作注释流行于世,可使黑夜再获光明,使大根机者即得开悟。童子曰:诸佛之妙意,善顺事理,简易明白,先德注意可解,譬如《十地一品》释文不过数纸耳,现在注解枝蔓,快近百家,反离圣意更远,真所谓破碎大道也。他曰:你的相貌这样,还敢毁讥前辈。童子乃笑曰:此间之一草一木,莫非文殊境界。但在你的日用处不迷,乃真文殊耳,为何以凡情而乱思虑?惠卿忽悟,随即叩首。童子忽现大士之真形,跨金狮而隐没于云际。惠卿乃模拟其所见衣蒲童子相,传于世也。(学按:此段所述大圣开示之理,为整个佛法心要。即所谓“一念尘空,凡圣无遮障,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再进一步的见地为“断除妄念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之理。也就是禅宗三祖僧粲大师《信心铭》中“大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此中对内外任何事物,都用此莫憎恶和爱恋,为眼目中之眼目!在西藏之其他教都讲究的是“一念不生”,而红教莲华生之见地却和中土禅宗六祖见地是一个样子。如《坛经》中讲“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六祖回曰:“惠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莫长”。其中之秘密,乃在“莫憎爱”之三个字上哩!为什么“莫憎爱”哩?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无垢光尊者在他所着《七宝藏论》之虚幻休息中说,众生是业幻,菩萨乃是法幻,而如来也不过还是菩提幻而已。大般若经中说过:若有法(任何妙法)过(超过)涅盘者,我亦说之为如幻如化。此意正合乎此理。因此六祖在《坛经》中反复地呵斥追求寂灭涅盘之非理。因为寂灭之涅盘和六道四生及华藏世界都是“如幻的”啊!因此禅密二宗与教下之性相二宗都是一样的,都以无所得为归趋,但去圣时遥,而众生之我执更盛的原因,就将佛法弄成了大士说的“破碎的佛法”了哩!其实密宗和大乘各派正是建立在大士开示的真义上面,不过密宗乃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罢了,但是能有多少人知道这个真理哩!)

杨准见神灯

明万历年丙午四月,太监杨准,奉使五台进香,布施茶米。至龙泉关,即舍骑徒步,诵消灾咒一遍,以头礼地,一咒一拜,行至金灯寺,雨雪交加,道路泥泞,亦无懈怠。日暮到了南台,乃旋绕台顶数十匝,率同行之僧俗数人,于台顶塔前礼三十五佛。(学按:西藏黄教主宗喀巴大师在山洞中念礼三十五佛,拜了四百万遍,乃感得了三十五佛而现身山洞。故今之黄教大经堂中,仍绘有三十五佛像而作为纪念和供养也。)

其时夜景沉沉,群峰暗黑,忽见涧下一灯,飞来而悬于空际。(学按:我在十多年前朝礼五台,夜住菩萨顶下之广宗寺。晚上观夜色时,忽见西方有一白色之灯,我即在寺僧之菜地中不断地顶礼,大约一个小时,灯还没灭哩!第二夜又去了其处,还在前夜出灯之略下一点,出现了一灯,其色略红。我想此是大士寓意着身心中之红白明点吧。

红明点住于脐下,道教呼它为圣日,即能化身成虹之三昧真火。达波说为“日德”,其实它乃是佛性中之真阳,所以它是红色的。白明点是佛性中之真阴,它住于众生之头顶,即达波所说之“月德”,道教叫做圣月。佛道二教的有些人,因为不能互相了解对方的真理,因此从古至今都在抵触着对方。只能说他们是孤陋寡闻者,岂可以悟道哉!)

此时见灯悬于空际,杨准长跪叩首,默祷曰:祝愿皇上与太后之身体安和,天下太平,生民乐业,果如我愿,灯必变多。才举此念,所对一灯即分成十灯,俄尔之间,分十为百,分百为千,大众礼拜念佛,至念到「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佛」时,忽见千山之草树间,万灯交辉,互相映照,成大光明网。此时准叩首血流,悲喜无量,复又曰:若系大士所示,则应该以万亿而收为一也。果然灯随念转,由多转少,收为一大圆光相,光中隐现金色童子,跨着青狮。过了一会即消失了。(学按:此段实由于当时皇室之诚心和太监之诚心所感,所以大士用神灯作为华藏世界代表,而显示佛果真义。实为千佛万佛本是一佛之理也。藏密红教大圆满之明点空光也正是这个样子的,显示出身内真如还遍外之理,但凡夫却误以为身内和身外之所显是两回事儿。我过去以此理乃着《身心法界论》。如净土之《往生论》中说:生则绝对生,去则实不去。故某大师在讲《往生论》时则天降五色天华,以赞其理也。)

7. 帝王崇建

唐代之武则天,在长安二年时神游五台山,于是敕令并州刺史,重建五台山清凉寺。第二年,敕感法师,率众百余僧,去五台斋会。僧俗千余人,都见到五云佛手,天仙白鹿现于空中。州牧奏闻,太后大悦,敕令琢玉文殊像,并且自己作疏,命大臣送往台山之清凉寺,并且敕令有司,在五岳与五台各建一寺(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选高行沙门住持。(学按:大士在云端而现出了天仙和白鹿之相,这个寓意道理是不难想象的,但是一般人只有用不了而了的态度来令其自灭罢了。武则天能独具慧眼在五岳建寺,实是为了融通佛道二家之理为一炉,但是僧道中从古至今却又有几个人能体会大士之救世苦心及圣谕的哩?!

红教大圆满知见中,很显然地现出了《金刚经》中“一切法皆是佛法”之极高妙理的;其次是花教和白教,都是这种道理来支持着本教教法。在《莲师本生集》中,记有观音命莲师去五台向文殊菩萨处学天文地理和八卦五行。据说古代文殊在西藏,则用这些手段来转变现世的厄运而获得吉祥,但是因藏民贪着这些手段,而不发菩提心和追求解脱,因此文殊将这些世间法收了回去。莲师进藏时,藏民频受病魔、灾障、贫困潦倒之苦,所以观音点化莲师去五台求文殊传法,以改变藏民命运。

莲师所学这些法的名字,大多是现世间闻所未闻的。据说世间之奇学异术都是由吉祥天母来传授,因为此天母为文殊所化现。由此可知大圣在此段现神仙相,则实为大圣之本心也!

《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在朝五十三位善知识时,有一位是玩沙的童子对善财说:我有一法,能将娑婆世界的一草一木都能算出来。这岂不是八卦五行吗?释尊在印度南方之米聚佛塔处,为绛香巴拉王臣等大菩萨说的时轮金刚无上部密法,也有天干、地支、五行等,因此在佛道二教中,谁也没有强有力的根据来说“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到底是属于佛教之密宗还是属于道教的。因为远在中国的轩辕黄帝时就有了奇门遁甲,专用天干地支推断行军布阵。

汉高祖刘邦的军师张良,他既精通奇门又着有《锁泊歌》,乃是用二十八宿算任何事情的一种术数,名《飞禽剑数》。二十八宿是印度婆罗门教之术数,在密宗的《大孔雀明王经》、《仁王护国般若经》等经中,释尊都说过二十八宿的名字。天干地支其实也就是八卦的异名,二十八宿也是八卦和五行之异名。中国之远古时代伏羲画八卦,而在印度之婆罗门教,释尊之祖先时代也已有二十八宿和天干地支了。在道教正统之奇门遁甲术数中则说:神龟负图出洛水,彩凤衔书碧云里。这是说八卦之数点是从洛河中出来的龟背上之条纹悟得的。还有一只五彩的凤凰从空中衔了一片桦树皮上,有金木水火土的小点和龟图合在一起乃淀成了四千三百二十个局,即名奇门遁甲也。

彩凤乃是九天玄女之化身,所以道教乃将她奉为宇宙之真正主宰。据我所知玄女乃是煞神,也就是毁灭之神,古代在出征时帅旗上所绘之神,其像乃黑色裸体,披发仗剑之形象也。一般出征时祭旗,即祭此神。想其神之大概情况是很像吉祥天母。

吉祥天母在密教中,是欲界第六层天——他化自在天主的大自在天神,也叫大黑天神玛哈嘎拉的妃子,四大天王和阎罗王都是他们的部下。西藏黄教很重视她,称天母为骡子天王。因为她常骑乘三足而胯上有一只眼睛的神骡代步。据说世间的一切奇术奇能由她所传。西藏有《吉祥天母打卦经》乃是占卜之经。

文殊在《法华经·妙音菩萨品》中与《观音普门品》所说是一样的--应以何种身形来度脱众生,即现其身形而度。因此说文殊现神仙身度脱神仙又有什么讲不通的哩,况且即是我们的教主释尊在《大涅盘经》中也是这么讲的,因此不管谁再会反驳,也还是推不倒《涅盘经》和《法华经》的。因此我们佛教徒是不应该攻击道教及其种种之天神才对,而且这些大多都是拯救善良众生的仁义天神,虽然有极少数未皈依佛教徒者,但是他们也没有教人作大恶事的,何况善良天神居十之八九哉,如以华严之理来评估,则更加承认此理了。

西藏之黄教说宗喀巴教主是文殊之所化现,此话并不过分,因为在大师的言行举止与实证方面,都体现了文殊菩萨的智慧与德行。大师曾经闭关修过文殊,并且能常见文殊圣容请问疑难。据能海上师讲,文殊还传了大师一个象《般若心经》状的秘密经典,可惜现在已经失传了。宗大师在振兴教义方面重视比丘戒,在见地方面,虽然表面上看像似中观的深般若见,以《大般若经》作为主心骨,但实质上还是不排除广般若之唯识宗旨的。但后世则有些偏执和面目全非了。因为众生的善根越来越低劣了的缘故。我看从过去到现在,众说纷纭而莫衷一是,但是有佛学知识者一看则是一目了然!)

唐广德元年十一月,土番陷京师,皇帝在华阴,文殊菩萨现形于帝前,以狄语对他指示。后来郭子仪克服了土番,驾还长安。皇上下昭修五台山文殊殿,铸铜为瓦造文殊像,高一丈六尺,镀金为饰。

在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上敕河东节度使李诜进香于五台文殊殿,上书延大华严寺,观法师入长安(《观国师传》)。此年,有南印度乌茶国王遣使节入朝,奉上了《华严经》后分梵本并国书,且往礼五台,其辞略云:南天竺乌茶国,深信最胜善逝法者、修行最胜大乘行者、吉祥自在狮子王,稽首和南于大支那国五顶山中,曼殊室利摩诃菩提萨埵足下。伏愿,我此流通圣教,开化支那,功德因缘,惟圣证知,于当来世,得如善财始见大圣,开法界眼,入普贤乘(出《观国师外集》)。(学按:由此段则可以知道《华严经》也不是一次就从印度传来的)

《华严钞》中说:从唐太宗到德宗,共九位皇帝,莫不倾仰灵山留神圣境。御札天衣,每光五顶。中使香药,年年不断。

到了宋代,自太宗至真宗仁宗,三代皇帝眷恋灵峰,天书玉札,共三百八十轴,恢隆佛化。清凉之兴,此时最兴盛也。(出宋《清凉传》)

至元元年,世祖诏曰:朕眷仰灵峰,大圣所宅,清修之士,冥赞化机,官民人等,不得侵暴。次年造经一藏,敕送台山善住院,令僧批阅,为福邦民,并茸新十二佛刹。

元成宗朝五台时,睹灵现,有感,乃敕建万圣佑国寺。

元英宗朝五台见到文殊化身,恍若临镜,至王子寺有感,敕重修葺。第二年复建了普门寺。

明成祖永乐四年秋,皇帝遣大智法王「班丹札释」,于西藏迎来了白教之法王「葛里麻」尊者入京(据记载说,永乐帝排列了全副的仪仗队来欢迎。临见面时帝想,我以为何物供师,师必以何物赠我。到见面时,帝以海螺供师,师从怀中取海螺赠帝,因而帝乃大敬信)。敕封为「大宝法王大善自在佛」。但师性乐林泉,帝乃遣使,送至五台大显通寺,于是更敕修育王塔并显通寺。(学按:好像《神僧传》中还说道:葛里麻者,朝五台时,则见文殊在五台显身。)

十八年春,皇帝制《五台感应略序》:朕取佛经所载之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号,编为歌曲名经,教人讽诵,并遣使送往五台散施。到显通寺时,即有祥光焕发,五色绚烂,上烛霄汉,衣披山谷,弥满流动,朗耀日星,久而不散。已而,复有文殊菩萨乘狮子,隐隐出于云际,微露形迹,到了云收雾散时,乃见狮子,扬髯吐舌,奋臂振足,腾跃鼓舞,左顾右盼,于山驻立。第二日,复有罗汉,由华严岭而来,或五百或三百或一二百,先后踵接,联翩翱翔,其间有顶经者、有拄锡者、有袒肩者、有跣足者、有跛躄伛偻者,众至三千余,隐现出没,变化非常。于时四方来朝五台者,莫不顶礼赞叹,以为千载之稀遇。大抵人之好善,惟在于诚,诚则纯一无妄,贯彻内外,足以通天地、感鬼神、贯金石、孚豚鱼,虽极其幽远,无有不感通者。是以佛经所至,屡获感通,观于五台之显应,尤足徵已。今特命工绘为图,且复以歌曲以系之。善信之士,果能诚心向善,日积月累,念念不已,将见生享荣华,世臻福庆,没则往生净土受诸快乐。苟为亵渎轻慢,不惟身受谴罚,殃及子孙,至于生生世世永堕尘沦,不能消释。做善获福,为恶召殃,徵之以往,具有明验。故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又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然则人之欲为善以祈福寿者,可不勉哉!

8. 名公外护

丞相张商英

宋朝无尽居士张商英,曾梦游五台山金刚窟,他平生耳目所不接,思虑所不到,所以觉得很奇怪。后来有机会往清凉山,至金刚窟,所见者皆与梦合。

第二年夏又至五台,往金阁寺去,日将晚,他刚坐于山门,忽见南台之侧,白云绵密,有友人省奇曰:此乃祥云也。寺僧集众礼诵,愿早见光相。商英也换去公服,焚香再拜,一拜未起,已见金桥,及金色相之宝轮,轮内深绀青色。他疑为是快落的太阳,射云而成,这时天色转暗,有霞光三道直起,则知其非日轮也。

至癸卯日,他去真容院参礼,清辉阁知客师云:此处亦有圣灯,过去有浙江僧请之,飞现于栏杆之上。商英乃稽首而恭敬祈祷。日落后,龙山现黄金宝阶,一会儿,北山现大火炬。知客曰:此乃圣灯也。在观拜时,则又现一灯,过了一时,龙山罗睺殿左右各现一灯。浴室之后现有两处光团,如掣电然,金界南溪之上现二灯。半夜后,商英俯视溪上之持灯者,其形如人,因此他想到可能是僧人所设之骗局。此时知客已睡,他乃遣人去问,知客曰:山里有狼虎,那里也没有人住。他又看灯光,忽大忽小,忽红忽白,忽黄忽碧,忽分忽合,照耀林木,他忽然明白,此可能就是三昧真火也,但一般人却以为是灯,商英此时乃跪请曰:圣境殊胜,非我见闻,凡夫识界,有所限隔,若不是人间灯者,愿至我前,如是十请。那溪上所见之灯,忽然像红日浴海,腾空而上,放大光明。渐至阁前,其光收敛,如大青喙衔圆火珠。商英乃遍体爽然,即启请曰:已无疑矣。言已,复归本处,光满溪上。愿等自旁见之,如金色身,屈曲而上(学按:我于十多年前,在五台山菩萨顶下广宗寺见到此灯,与张商英初前所见极为相似,异哉!但当时没有像张商英这样做。即使祈请太简单和轻易,恐怕也还是办不到啊!由此推及佛法之任何行门,都不是轻易而能得到的,须要用恒久毅力才能够相应,所以华严三圣中,若只有文殊之智慧,没有普贤之十大愿王之毅力,也还是不能到达毗卢性海的。在藏密红教之妥嘎的身坛本尊中,地藏王菩萨和弥勒菩萨乃是普贤之金刚萨埵所化现,故此二菩萨居于金萨之左右。观音和文殊居于弥陀之左右。所以说文殊菩萨和观音实质上也就是阿弥陀佛。在密宗里,佛两边的菩萨乃是其佛之化身也。)。妻仆所见,则又不相同,有见白领而紫袍者,螺髻而跏趺者,仗剑者,戴角者。有老僧曰:此乃金毛狮子及天龙八部也。良久,北山云起,于白云中现大宝灯。白云收后,复现大白圆相,如明月轮。

甲辰又到了东台,乃现五色祥云,又有白圆光从地涌起,如车轮旋转。他乃以偈赞曰:云贴西山日出东,一轮明月现云中,修行莫道无捞摸,只恐修行落断空(学按:我昔明道后曾做偈:行住坐卧不暂舍,生死轮回常作伴,我今悟得虚空法,虚空空处一灵现。现在观之,与此赞之理大同小异也。)。商英说偈已,大风忽起,如欲倾崖裂壑。主僧乃曰:您带来的巡检兵卒在持肉烧煮,愿明日遣去。

七月乙巳,商英遣巡检兵甲后,晚上休息于中台,大风不止,四山昏暗,台侧有古佛殿,商英令洒扫,携家眷祈礼。与知客台主二人和苍头四人,北行数步,中台之顶,已有祥云,五色纷郁。忽然见西北隅开朗,现碧琉璃世界和万菩萨之队仗,宝楼宝殿、宝山宝林、宝幢宝盖、宝台宝座、天王罗汉、狮子香象、森罗布满不可名状。又见于真容殿上,现出了紫芝宝盖,曲柄悠扬,文殊师利菩萨乘狮子,复有七八位尊者,升降而游戏、左右俯仰。台主戏曰:本台之行者,十九年来未曾见一光一相,愿借福力,让他们也来看看,即呼行者及跟从的兵卒也见到了。后于北台畔,有红炬起,商英问台主,答曰:必圣灯也。于是他们即瞻礼,忽然现二金灯,隔谷乃现一银灯。于是拜而祈请,愿现我前。则先西后东,一如所请,末后西下一灯,于绀碧轮中,放大光明而来,东西二灯,一时俱至。从北台至中台十里,瞬间就到了百步之内,远则光芒近则收摄,犹如玉盘内贮火珠,明润一色。拜起之际,复归本所。当时台上之人,生希有想,诚心再请,则连珠复至。夜漏将尽,寒冻彻骨,大家拜辞下山,东面的灯即消失了,二灯渐暗。商英曰:虽已辞别,但瞻仰之心也会时刻挂念。此时忽于一绀色轮中,三灯乃齐现,绀轮之外红焰满山。

晚上起大风刮到了第二天,昏霾亦然。商英自思,昨晚中台所见如此殊胜,今日去到西台,菩萨岂违我哉。当他行至香山时,则庆云已覆台顶,所见则如初,但无琉璃世界耳。后又在清辉阁前再见到金灯如初,浴室后松树上,忽现群灯如连珠。罗睺殿侧,则现大白光如流星。

丁卯晚登梵仙山,商英拜而祈祷,起五色祥云,忽然西南方,天色虚朗,庆云氤氲,紫气盘绕。商英曰:其下必有圣贤。良久,则宫殿楼阁,诸菩萨众化现而出没。商英祈请曰:愿现队仗,言讫,即井然布列。

当晚宿于清辉阁,念言:明天出山,宝灯还会再出现乎,拔栓开窗后,见金界南面的山谷上,已现大火炬,浴室后三灯东西相贯,起于松梢,合为一灯,光明照耀,放大白光,非云非雾。少时,光中现两盏宝灯,一灯向南飞去,而与金界溪上四灯会集。而罗睺足迹殿,及龙山之侧,南灯则一时同现。商英即发愿曰:若我过去为文殊师利眷属者,愿更现希奇之相。言讫,即见两灯乃挥跃交舞者四次。商英睹是事已,发大誓愿:期尽此形寿,而卫护佛法。所有邪淫、杀生、妄语、倒见及诸恶念,永灭不生。

戊申至佛光寺,见寺前庆云成蕊,乃问此寺有灵迹否,为何见此瑞气?僧曰:听说皇佑中曾有圣灯。问何方,曰南岭。是夜,他乃祈请,果现银灯一、金灯二。

己酉到山后之秘魔岩,走了十里,则见从台上有白气一道直贯岭头,岩前恍若文殊骑狮。等到了岩前天色已暗。其处有僧继哲,结庐于此,阅大藏经,不下山已三年矣。英问他居山之久,见过什么。哲曰:三年前,岩上门开,有黄、褐、紫三僧,倚门而立,久之复闭。又闻说岩间有圣灯,但未亲见也。说后即写一偈曰:阅尽龙宫五百函,三年不下秘魔岩,须知别有安身处,脱却娘生鹘臭衫。写已出庵,望见岩口有金色祥云,光彩夺目,菩萨乘青毛狮子,好像入于云间,若激电然。商英曰:今昔大有圣事,必不空来也。乃率妻奴向东而拜,又启请,乃现两金灯现于壁间,人人仰见,凡七现而隐。等晚上其他人睡定后,商英又去启请,忽于崖左,见到等身大之白光,菩萨现于光中,如是者三现。商英发愿曰:我于往昔,若真是菩萨之眷属者,则请更现殊异之相,说已,见两大金灯,照耀崖石。商英又曰:若菩萨以像季之法,而咐嘱商英护持者,愿愈更示现。言已,见两道光如闪电然,一大金灯而耀于崖前,流至松梢。

于是十寺之主僧及徒众曰:佛法华严之所说,由公而证实,今公有缘,故现此相。愿公为文,以信天下。于是商英乃为文,以附于山之志之后。后来又去台山为亢旱祈雨,则三祷三应也。商英乃以其事,奏皇上,求被国收之僧田还于寺僧,是岁承旨,还田寺僧。大士频现灵应,而商英愧而自谓,只以区区数百顷田央求请托之,真可悲也。

祈阳太守傅其瓘

宋元佑年间,傅其瓘(音贯)守祈阳,一夕梦见五塔凌空,其色绀碧,有着紫衣者数十人,列拜于前,瓘亦从之。醒后以为梦由心起,又阅《清凉山志》,却以为乃是怪诞之说。

到了五月,因职务变动,上任时路过五台,即登绝顶,天气清明,凉飙吹衣,极目千里,了无片云。乃命僧礼诵而祈求显现瑞相,却一无所见。就对德明长老说:僧不诚乎,圣不灵乎,为何久祈无应?明曰:昔日,文王作,而鸾凤仪;仲尼兴,而麒麟至。天地祯祥,必待其人而应兆。大人您是先信己而后信民,更何况大圣乎,心存怀疑,而希求灵瑞,这是不可能的。瓘听后生大惭愧,即与僚友二人,斋心肃容,冥祈圣应。

过了一会儿,夕阳落山,看见台之东畔有圆光,其中还有人在徘徊舞蹈,瓘以为云日相应而现,故不惊奇。到了晚上,乃同十多位僧人,经行台上,相与长跪礼诵佛名,忽然有大月轮光,而现于石上,在咫尺之间,从来未曾见过,过了一会就消失了。瓘深信不疑,故命刻石于叶斗之阳,以示后人,古圣贤书,言不欺人也。

吴兴钱盖

宋建中靖国元年,吴兴钱盖,受命守河东。六月到台山之真容院,是夕于法堂前,与乐安任良弼,太原王直方,设香案而祈灵瑞。至子夜,四望黯然,其二人怠,曰:山间与城市同一天地,彼既无灵,此怎能独有?遂拂袖而起,入室而寝。盖也回去,披衣坐在床上。

俄而,窗外有一灯,其色如银。遂呼其二人,但他们已经睡熟。盖即出外观看,忽现圆光,状若金盘,现于松梢,他拜了三礼方隐。同见者只有他的书童与老僧觉幻,其余诸人已睡矣。

五日登东台,众皆至诚,唯睹庆云变化万状。六日由北台至中台,烈日无云,大家乃诚心祈祷,忽然白云停岫(音秀),空澄若水,有大圆光,悬于空际,中有宝座、玉树、芝草之状。任良弼见树,王直方见芝,他和童子三物俱见。到了晚上,更加至心祈祷,至中夜,有黄金桥现于云际,见一狮子,其色如银,奋迅而过。由是所从之诸子,乃倾囊设供,皈依三宝也。

文震亨

明崇祯帝辛巳年,中翰文震亨,奉差往大同送兵饷,路过时乃朝五台,礼拜曼殊圣像。山中老和尚蕴真律师与他有旧交,偕游秘魔岩,虔祷大士,矢愿求龙神现身。岩下有二小潭,状如小盆,上有滴泉注入,住持代为宣疏,忽然,在潭上现二龙,一黑一白,下潭之龙现不计其数,大若巨针,而鳞角毕具,夭矫而腾跃,潭水泛滥,稍时方没,惊叹希有,乃作五台游记,以叙其神异。倾囊营建道场于真容院,七日圆满后,复见金灯七盏,悬于松梢,如斗杓然。(学按:我于十多年前朝秘魔岩,在通常称为能见到神异的石缝中看进去,即见其中有一鹅卵大小之青色金刚之像,其眼口周围为白色。我先一日挂单于其下之寺中,自念我修密法可能会见到金刚相。及至见到金刚头像后,才知道与我想像的是一样哩!)

9. 异众感通

王子烧身

高齐天保帝第三子,两世为僧,能得知宿命。自忆至周朝衰败以来,他为晋之世家,杀人盈千,别人杀自己七番,因而生大厌离,不乐于世间富贵。天保七年,身染重疾,医不能治,因此他乃朝礼五台,志诚礼忏,求见文殊,久而不见,因而心生疑虑,忽梦老人曰:子于往昔,杀人无数,今求圣少分,而心生懈怠,且子之身,亦非子所有,因此还不勉励乎!王子想到此身,必偿他债,于此乃于文殊之像前焚身而供养。在火方燃时,乃自陈愿云:我某燃身供养之良因,偿还我往昔,自杀教杀之无量怨债,一时酬毕,再得为人,作沙门相,直至菩提,永不杀害。火尽,人拾其骨,乃塔于鹫峰之西。帝悼而于焚身处建寺,乃今之寿宁寺,旧称王子烧身寺。(学按:此为显示业力互报可畏,并指示如何才能永远拔除业根之手段。应该观察六道之众生,皆我之过去父母,他们也都具足着成佛之条件,所以也是未来之佛,因此我们佛弟子是绝对不能够杀害众生性命。

大乘菩萨以杀戒作为发世俗菩提心的根本,也就是弥勒所主之广般若的先决条件,弥勒即阿逸多,汉译为慈氏,因为凡具足大悲心者,是不能杀害众生的。至于像此志中所载的马大士,还有文殊所化的大威德,名为米通金刚,乃是发愿杀尽一切恶人而自己愿下地狱之菩萨,那是佛果位上大菩萨之行径,绝非凡夫二乘和外道之境界能分析的。)

心通注经

高齐中相之刘谦之,谛信佛法,厌离尘垢,每日诵文殊圣号七万遍以为定课。在天保年间,随王子入清凉山见到王子焚身,乃生大悲感,自慨刑余,非佛法器(因是阉官,身有缺陷不能为僧)。奏乞在山修道,上许之。谦即持名阅经,因为精诚所致,忽而心通,乃造华严论六十卷,因而奏帝,诏令敷演一遍,后感得男根复生也。(学按:此乃证明大士之神威是无所不能的。在观音传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好像是那个记异之书上写的。其书中还有“菩萨感应事非常,红颜忽作男儿相”之语哩!)

无染证圣

唐代之释无染,乃善住院僧。于东台麓,见到了幻化出来的寺院,寺额曰福生,他至二门,守者止之令出,并且说道:你有悭垢,不应入此!染既出,回顾乃失,深自悔责,回去后尽施所有,并叹曰:大圣警我,岂徒然哉。乃行道礼台,凡五十三次。

年七十三,一日告徒曰:道眼未明,前程黑暗,你们不可执着浮幻的人生,悭贪虚幻的物质外境,这样会障蔽自己的妙明真心,无所益也。他乃自作蜡衣穿好,又服了香水七日,燃身于中台。在火光中发愿偈曰:我昔久逐生死轮,非义舍身若恒沙,今燃此身供如来,普愿自他成正觉。其火光如红莲花,花上坐有金色童子。此时香风远播,花雨缤纷。后人乃建塔于梵仙山下,至今尚存也。(学按:此乃大圣显化,只要是破了我执者,即可身入圣贤之列也。)

福运燃身

唐代之释福运,代州总因寺僧人。因为身患重病,长年而不愈,乃入五台而拼命的精进行道。一天,他在金刚窟前礼忏,因困而寐,忽见人对他以水洒之,醒后即得到了宿命通,见到自己过去作大法师贪他人之利养乃不净而说法,因此堕入畜生道之牛犬中偿还宿业,后又变成人。即见是已,剧增悲痛,因而服香百日,愿焚身供养文殊,以谢宿愆,积薪跏趺,自燃火起,五窍流光,上烛云汉。(学按:此师乃得到了常住真心。若普通人这么作,是则徒增业苦,自杀亦属杀戒之所包括也。)

神兵现空

唐代之释澄灵,于武后长安初,结庵五台之大黄尖南麓。他在禅定中忽闻珠佩声,因而出庵,乃见神兵现于云表,部类各异,威肃俨然,忽然云没不现,但闻异香充满林谷也。

土疗恶疮

唐代福州之陈仲良,朝五台时,囊土而归。其妻曾患恶疮,医不能疗。仲良乃以土付妻曰:此乃文殊大圣所赐之圣药,你只要能至诚皈命,病苦则一定会消除的。其妻闻文殊名,则生起了难能值遇之想,即起身合掌,三称“南无大圣文殊”,其恶疮即愈也。后来她游礼到了公主寺,乃出家而为尼,法名法空。(学按:我曾忆小时,有一亲戚之妻,患了妇科之血崩症,众医束手难治而待毙,我长兄即以大悲咒咒水,命人扶起她,三念大悲观世音菩萨圣号而服之,其血顿时则止。)

孝感仙药

唐代李思逊,山东人。背着八旬老母而朝清凉,次年母卒。逊因思母罔极,志托清凉,于是一步一拜至北台之山麓,结庵而修道。不久即有异人,授以灵药,他服后,乃辞别僧伴道一,羽化而去。后人目其居为仙人庵,今为荒麓矣。(学按:佛道二教,互相抵触,实为古今之大弊,真是既负佛意,又背仙心。在密宗之三根本大经——《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中,已经标示得很清楚,一切仙神皆是毗卢佛之化身,其他的秘密经续中也多是这样。但古今却又有几位密教大师愿意说透此理?也可能是怕招大小乘之攻击。《华严经》中也显现出来这个道理,但这样讲此理之法师也还是很少的。一般的人更不知道密宗之各派经续,都是这个理论也。现代攻击密教者多,所以现在将此理开显出来以顺逆流。因为大圣文殊在各方面,屡屡将此理加以开示,因此我也就不怕了哩!因文殊为佛之师故也。)

雨有合香

唐开元中,代州大旱,都督薛徽,祷雨于太华池,命僧诵华严以合香枝洒净。七日,大雨千里,大家都闻到合香味,此年得了大丰收。(学按:此事如《普庵祖师灵验记》中所载,因天旱故,众求祖师祈雨,普庵即介绍去求某寺之龙树医王菩萨之化僧,僧即以砚台中墨水给求雨者,天则降黑雨也。)

僧伽神异

唐代之梵僧僧伽师,南天竺人,持文殊五字咒,故多神异。在唐天宝年间来朝五台。不入人舍,夜坐林间,携有舍利瓶,夜则放光,入定于中台,天花拥膝,七日乃出定。他归去时,路过陕西长安,李太白乃作歌而赠之。

谢平遇仙

唐代之谢平,代州人。于五台之东台麓,见一老人招呼他入深谷,他见到川原清畅,花木秀茂,茅芦石室,为诸仙之所居。他们皆采薇而食,其味冲淡。谢平久之思亲,即采薇而归,适母病将死,食薇而病愈。他过了三月,再去寻找则不见其处了。(薇:即白薇,草本植物,全株有白绒毛,根与根状茎可以入药。)(学按:此是大圣现地仙身,而提醒众生也。《苏悉地经》中所记载的即为地居天。以密宗的观点和我所觉察的来推理,此类仙境即是净土之凡圣同居土,亦即密宗名为“扎格尼洲”,译为空行净土。密宗大成就者多隐于此处,以方便度众生也,这也就是往生论中,“生则绝对生,去则实不去”之另一种解释。)

法爱变牛

唐代北台后之黑山寺,有僧名法爱,当监寺二十年,以招提僧物,而广置南原之田,而给其徒明诲。到爱死后变成了牛,力能独耕,劳役三十年,到了牛老且病,看牛人欲准备把牛卖了。是夜,明诲梦亡师泣曰:我用僧物为你置田,今为牛,等我死后,你可剥吾皮作鼓,书我名于鼓上,凡礼诵则敲击,则我罪可脱,不然,就算是南面的高山变成大海这么长的时间,我也不能脱离。言讫,举身自扑。明诲醒,方才夜半。第二天看牛人说牛已撞树而死。后来即依之而作鼓,又卖了南原之田,以之斋僧。乃送鼓于五台之文殊殿。后代人讹传为人皮鼓也。(学按:由此因缘也可说是文殊大圣之加持,令众生深信因果,并以补救办法而开示后代也。)

中台闻钟

唐代长史崔公,带步从五十余人游五台,到了中台后,听到钟声很响,即对部从说:僧众知我们来,故鸣钟也。到了顶上却无一人,也没有钟,因此崔公造了铜钟,又招僧来居守也。

慧赜见圣

唐代之释慧赜(音责),同僧俗数人朝台,到了中台,遥见一沙门持锡杖而立,近则没有了,远望还能见,因此乃绘其像,又掘其地,乃见一钵一像,非金属又非石,乃建塔于此,时在龙朔元年也。(学按:中国有名之古仙伏羲,是甘肃西和县仇池山人,史出《山海经》。据说他到了两百里外的甘肃天水的卦台山,画了最古之先天八卦。那时是将阴的符号画为一长条,将阳的符号画为一个点。到了殷商时,周文王才改画阴为两点阳为一点,道教名为后天八卦。

西藏最古的红教《莲师本生记》中说,观音点化莲师去五台山,向文殊大圣学习天文地理五行八卦,以利众生。又有密经中记载:凡奇学异术都是文殊所化的吉祥天母所传。因此说伏羲乃文殊之化身也是能讲的通的。

伏羲所划之八卦,也在一片非石非金属之片上。曾听说此片尚在,只是凡人难见。据说曾被一太守强取,若不是求道教之大护法王灵官显圣的话,则早就失落了哩!此处所说之钵相非金非石,故而想起,借此作为参考之资料也。)

松说苦空

唐代之释法念,栖禅清峰,在他的庵南有大松,中空如小屋,他曾坐其中,在恍惚之际,见有老僧,说苦空无常,因此呼为“苦空蘽”(音垒),石碑尚在也。(此乃大圣以苍老之物,为说苦空无常无我之真实写照,以警示众生向道之心。)

闻惊大彻

唐代北台后有古木,树干中空。有僧名释惠湛,得到了菏泽(神会)之道,自谓已经开悟,穴木为居。在树中一入定即是三天。后来秘魔岩之木叉和尚前来招呼他道:湛舍黎,你在此生死穴中要待多少时间?因此他忽然大悟,而趣向不取不舍之妙明真性也。后人呼此树为“生死蘽”。(学按:本来就应该如此,但是如无深定,即是开悟了,也仅是一个画饼充饥。此故事与马祖道一禅师的经历有些相似。)

薄荷神异

宋代之赵氏,以饲猪为业。有一猪特异,毛若金色,只吃薄荷,周围的小儿以薄荷呼之。凡是屠者擒捉拿去宰杀,群猪逃逸,唯薄荷安祥,徐步栏中。赵氏爱惜,多年不杀。

在太平兴国中,有一僧名辨聪,朝五台山,在清凉寺住。见到一位老僧如佯狂者,大众都轻慢,唯聪恭敬承事。辨聪走时,此僧以信托付,并咐嘱道:到京城北,可交与薄荷。

他应允即辞去后乃偷观其信,信中说:子游世间日久,彼众生得易调伏否?彼若调伏,汝自调伏。度生事讫,只可速返。若更久住,恐强缘打失,流入世业也,至祷至祷。

聪看后大惊!到了京城广济河侧,听见小儿呼薄荷声,他问何在,小儿即指赵氏栏内项带铜铃之大猪,聪乃呼薄荷,猪跃起,聪乃以信投之,猪吃信后,乃作人立状而死。(学按:此即文殊大圣无尽悲愿中,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其身而度之的具体表现。以证明佛所说,乃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如者空也)、不妄语者、不异语者也。

世间之众生多是少见多疑,即是佛徒,也总以为佛菩萨只现极为圣洁与伟大形象,度众生也不会变成低级的动物。但是哪里会知道,那正是凡夫的我执在作怪。而圣贤是破了我执,更加破除了外境之一切假相之法执者。这就是如我曾写的道偈:幻人导得化人归,普令众生入实际”之理相同。

观音传中说,菩萨为了度蜜蜂,即变成了蜜蜂,为了给朝山者引路,乃变成了粪蛆。又如莲花生大师说:我的教法,假如粪蛆和尸林中的女鬼明白了后,也是会成佛的。诸佛菩萨所开演之道理,都是相同的哩!)

诚感天华

宋元丰年间,有安州张氏,每年自种芝麻,作油百斤,背来五台,燃灯供养。每次朝台,必沐浴更衣。一天,他同六七人到了中台,忽闻异香,仰面一看,乃见天华浮空,青黄赤白,随色生光。众以手捉,近之即飞,唯张氏得到一朵金色之华,人有靠近者,衣服也会变成黄色。他持花到真容院,寺主看见奇怪,请将花留寺中供养,张氏不给。他即持归,观花人很多,行了几里,黄光大炽而败落矣。(学按:天华被他得到,乃嘉诚心也。天华忽陨者,乃责其悭贪也。)。

亵侮惨报

宋代之王在,其家豪富,但却不孝顺父母。他听说五台很殊胜,便挟妓来五台游玩。住在真容院,于殿堂上设酒宴,舞妓为乐。主僧乃忠谏曰:此乃龙神之地,长者何以如此亵渎轻慢耶?王在怒骂:秃丁,龙神何在?僧不敢再言。次日,他登东台时,忽然起了阴风,云雾晦冥,雷火涌地,他的身体即被巨雷击裂。仆人与妓也被摔下山麓,昏迷了一天也才苏醒。(学按:此乃不孝父母,污辱龙神之现报。事情发生在五台,当然也是大士显示给世间为非作歹者之鉴戒也。)

神僧入洞

宋代宣和八年夏天,有代牧赵康弼巡检董梁。同真容院慈化大师,共数十人到那罗延窟朝礼。赵与慈化入窟,行数步,因窄而不能进。出来后见一异僧立于洞口,赵乃戏说道:我们从深处而来,师何不入。僧曰:我能入一尘,游尘沙界,况此区区者乎。说后即踊身而入,一点也没有障碍。大家等了几日,还不见出来,见他的遗物,只有笠子一顶,乃建塔于东台也。(学按:此乃是证空性实相之具体证明。如经中说,龙树菩萨证到了空王三昧,山岩通过无碍。以后红教莲师、白教弥拉日巴和达摩祖师都是这样的。乃是导气入中脉后之现象也。阿罗汉也是一样的。)

法华不焚

宋代淳熙年间,五台华严寺经楼失火,众皆化成了灰,唯有《法华经》未焚。开经后得三颗舍利,经中后记中说,乃大唐释道宣律师所书。盖其戒定精熏所致也。(学按:陕西终南山之道宣师,人言乃佛弟子中,持比丘戒第一之优波离尊者再来。实为通达大小乘和密教的大菩萨。至于他与天人感通,和教下之窥基、宗下之牛头、密教之金刚智,他们之间种种经历,正是显现佛法。若在外相上看则有各教派法义上之不同,实质上还是归元无二路的。此理在楞严二十五圆通、华严五十三参、法华十界一心、大般若一切法皆是佛法等原理都是一样。即是《清凉山志》中,文殊不管如何显现圣迹,但是还是万变不离其宗。)

华严放光

元代皇庆年初,猎人马秋儿,猎至东台,夜宿于华林之野,见到光明上烛,照亮了山谷。回去后即告诉真容院主,院主率人去寻,乃见塔基,掘之得石匣,中有唐代颜真卿所写《华严经》一部,僧人法远建塔而藏。院主请回后秘藏,后来却不翼而飞,人们都认为收入金刚窟。

圆光现塔

元代延佑二年夏,皇姊大长公主朝礼五台,见到大圆光中有一七级之浮屠。

母妻同化

元代亳(音伯)州之王僧吉,母年八十七,对吉说道:我为了你们劳累,不能去朝礼五台,今老矣,菩萨之圣地,岂能一游乎?言讫潸(音山)然泪流。吉对妻曰:我与你共舆母朝五台,汝能之乎?妻曰:妾所愿也。于是吉同妻架轿,抬母朝台,十步一拜。三月抵达清凉,遍礼五顶,灵瑞频现。四月八日至阳白谷,僧吉偶病,迷昧若死,其母与妻守七日乃醒,说:我到一国,见一大池塘水,有无数莲花,其外有小池塘围绕,岸上并有多种香树,软风吹香,令人醉悦。有童子引我到了一池塘,见有两枝莲苞特别秀美。童子告曰:你应该住在这里。吉说此经历后,乃对母曰:愿母归家,我当于此修行。母曰:我家也在附近。说完即坐而化去。即葬,妻亦化去。吉遂于此藏修。(学按:此莲池亦即西方之莲池。他见两莲苞特秀者,乃是母妻往生前相也。)

称名脱难

明代之宣德年(此朝代多造香炉,所谓明宣德炉,乃铜质,很精美也),有定州曹一贵,与同行六人朝台。到华严岭,遇盗被缚,乃至心称念文殊圣号。忽见数十骑沿岭而来,盗窜去,贵等举首一看,但见浮云遮岭,并无一人。乃寻路而回也。

诚愈亲病

明正统年初,永平王国华,父母俱久病,众医不能治,他遂发愿朝台,第二天父母病即轻。他乃一步一礼,虔礼清凉。到了中台,见白光袭衣。时其父母皆梦见白衣母入家,屋宇皆白,次日病愈也。华初无子,其年妻生俊男也。(学按:病魔灾障本来是夙业所感,华既为其子,必有业力连锁,但因其孝心所感,故菩萨乃现此相以嘉其孝。并诫世间为子女者皆应孝顺父母,因父母有养育之大恩故。)

夫妇同化

明正德年间,燕京西山刘继先,夫妇曾朝台八次。先九一岁,妻八十岁,雇舆再朝五台,至菩萨顶,翁嘱婆云:你好生回去,我就此去矣。婆曰:不忙,等我去金刚窟后再告别。出房,于佛殿前坐脱。人报翁,翁笑曰:她哄我而去也。言讫亦坐化。

金轮神光

明正德十二年,苏州管氏等六人,夜宿中台,见到金轮放光,而遍及五顶也。

天桥度关

明嘉靖十五年,京师之王行者,造佛像以送五台。至龙泉关,因佛像太大而不能过,关吏戏曰:若佛像能放光,我则拆关请过。说后,佛像之面门忽然放光西流,关吏惊畏,乃构造了天桥令过也。

天灯引还

明嘉靖三十九年九月,胡虏越边境犯台山,捉去了净明寺的两位沙弥入草地。沙弥即至诚念文殊名,乃黑夜逃脱而迷了路,忽见天灯南去,他们逐灯而归也。

孝妇坐化

明嘉靖四十一年春,赞皇县李氏之妻,侍亲甚孝。一次同四十余人来朝台,到了日光寺,沐浴礼佛,与大家告别而说偈曰:拖泥带水去还来,何似今番坐五台,说与诸人各努力,这回终不入胞胎。言讫而逝。

变相怖盗

明嘉靖四十二春,河间僧继宗,素持文殊五字咒。至竹林岭,忽有群盗出于林间,见到继宗乃是夜叉神,佩火轮,贼乃大怖而伏地,不敢仰视。僧伴正怀在他后面也见到了,而继宗却不知道。(学按:在旧社会有一位退休之官,江西人。皈依过贡嘎活佛,喜念《心经》。有一次仆人见到他变成了青面红发,头上还有角,乃大惊,并以实而告。他取镜自照,并未异样。后来他问贡嘎,师答:你是护法神之转世也。)

月轮光照

浙江吴居士,专修禅观,诵法华。朝清凉夜登东台时,见到了无数的月轮,自那罗洞涌出,因而得到了法喜,三个月不知世味。后终,而舌根不坏。(学按:据云说诵《法华经》的人能够舌根不坏。中土舌根不坏者,首推译《法华经》鸠摩罗什法师。近二十年来,有兴教寺之法荫、草堂寺之宏林,皆持法华,火化而舌根不坏也。)

一江遇圣

明嘉靖四十三年春,北京一江和尚来朝圣境。到了中台,见一白发母,片衲遮丑,饥冻欲死。他乃解衣分食,恭敬作礼。母乃逆立而受。同行僧曰:佛戒比丘不礼白衣,师乃人天模范,何可礼贫贱女乎!师曰:此状难以测度,你来清凉不应分别。行数步,贫女即失,唯见衣挂松枝,金光焕散,香气四溢也。

孝感千狮

明嘉靖间,河南信士潘守诚,负七十母来登中台,至竹林岭,见千狮子游戏跃入云际。

盗钱雷击

明嘉靖末,北台一人,盗龙池钱。他做饭时,雷白灶中出,将他击昏,半日乃苏,自陈偷钱事。

称名得暖

明代之释慧澄,晚登南台,遇大风雪冻,乃急念文殊,忽见草庵内有老僧烤火,他即入而就暖,一会儿小睡忽醒,则天已明,见自己坐对枯杌(音悟),前状皆失也。

神鱼出现

明隆庆四年夏,北台讽华严之首座远庵,忽见天井池水中一只金鱼,长约尺许,有光明,乃呼众临池礼诵,自辰时至未时方隐。

屋成月轮

明代之释真宝,住五台栖贤谷,一日趺坐,痛念生死大事不彻,转觉凄惶,乃称文殊圣号数声,忽见居室变成了月轮,五峰之林木,朗然而现,清凉适悦,难以为喻,稍时而隐。自后几天,都没有昏沉散乱。

松现异相

明万历年初,释悟福同二僧行至五台蛇沟,遥见彩霞满树,伫望久之,绿叶零零,其大如手。往前一走,但见叶间有黄红色果,大如茶碗,精光耀目,再近视之,唯见松株,往后退之,仍见前异,日没时才没有了。

神灯遍野

明万历元年,正月上元日,北台大雪怒风,神灯遍野,在刹端者,其大如斗。僧无用,指以示众,指端即现了一灯。进而沾衣拂面,皆神灯者也。

山神示兆

明万历五年二月,江西庐山僧彻空,居龙门法云庵,在假寐间,见二儒服之人曰:明日有辟力鬼加害,师可避之。次日果有数贼,自西岭而来,至龙门上,大风突起,暴风吹堕乱石,一贼折足,众贼抬入庵中即舍去。此贼求师救护,养护了半月方愈。后负油面来谢师。

十指现灯

明万历六年,少林僧洪电,一夜上中台,值雷雨昏黑,大怖而不敢行,乃至心合掌念菩萨名。忽见自己十指放光,分之为十,合掌而成一。他即合掌至台,偶尔失足跌倒,光乃隐。

妙峰感通

明万历初之释福登,号妙峰,居龙门妙德庵。每日刺舌血为二份,一份和朱砂写《华严经》,一份咒食施鬼神。一夜阅经,见灯不亮,忽然窗洞明如昼,经看完了才没了。他曾夜游中北二台,到北台之东,见神灯浮空,双手捉之,乃二树叶。

菩萨发塔

在元魏时,文殊菩萨现贫女所施头发,修塔储之。此发塔在佛舍利大塔之右。后来主持圆广因见塔倒塌而重修,命僧督工,其僧乃盗发而去。过了十多年,僧返北京,至净因庵,庵主慧杲,假寐时见到金甲神曰:有盗发之贼将卖,师可留下,明年归还本地。庵主忽醒,正疑惑时,有僧负经箧来,想卖了去还俗。庵主则买来,留箧启视,其中有经数部,有一囊盛金色之发,乃问僧,方知为所盗圣发。后来庵主朝五台山时,还发而入大塔也。

五佛示梦

明万历九年,中相范李二人奉命建塔院寺。建成之当晚,李公梦见有五位梵僧,自西北飞来,空中不下,公乃设座而请才下来。次日,他与范公去寻访灵迹,到了寿宁寺,乃见五佛颓然于荒草间,二公陈列香帛,即请回了塔院华藏阁,举时飘然,不籍多力。

应真屡现

五百应真,住持清凉,自古至今,显应了三次。第一次乃是隋开皇初年,五百梵僧栖禅于中台山麓,龙神供养,过夏而隐。第二次是唐贞观中,慈恩法师开菩萨戒于华严寺,忽来五百比丘听戒而去。第三次是明永乐辛巳年,颁布御制佛名经曲,忽有千僧至,斋后即散入林谷。

清凉灵石

清凉石古来显应颇多。近代如明嘉靖间,有太史岳国济率仆夫百余人登石而不拥挤,乃作歌以志其灵。又三十七年,山西副史张君,与僧纲有过节,怀怒来山,登石见异,怒心冰释,他乃说道:此石乃台山和尚之赦书也。又在万历初,有佥(音千)事王彩,登石感异,作诗志之。

老人示路

清代释碧云,于乾隆初,住清凉桥吉祥寺,常游诸台。一日夜归,至中台迷路,忽遇老人示路,并说偈曰:来时有路,去时便误;撑起眉头,放开脚步。月挂中峰,云消野渡;努力向前,切莫回顾。

灯随心现

清代之释照远,山西太原人,俗姓王,初投本村永宁寺联公出家,后受碧云和尚心法,遂卓锡本郡大崇善寺。乾隆初年礼台山,至大螺顶拜灯,一礼至地,乃见五顶上飞来了数百灯,照耀林泉,继而同入于塔院寺大塔之中。

他于世淡然,而到处朝山,故于四大名山皆亲礼之。尤对台山眷恋,共朝礼十三次,安居九次。三十五年,朝山至台怀,遇弟子廿余人说:我等拜灯三夜,一盏未现。远曰:我朝十三次,无一次不见,汝等求灯皆随我来。众有倦色,唯程宗周相随,遂至大螺顶,未及三礼,五顶各现无数金灯。宗周甚喜,乃返回台怀对众人说道:梵仙岭乃是菩萨现像处。大家仰视,则见云中现一金狮,铃声隐约,晃跃天光,众皆俯拜也。(学按:二十多年前,我朝台山,去大螺顶走的乃是小路,到了山半,觉口渴难忍,求水不得,却惊奇发现在一石上,有一片西瓜,四顾无人,乃食之,觉得香甜可口。至今思之犹觉爽然,亦一异也。)

结缘感圣

清代释崇章,住京都翊(音义)教寺。乾隆年间,备茶果于五台山万缘庵结缘,亲自汲水煎茶。到了第三年,有白衣母,携一位雪白的童子到佛前作揖,又向崇章作揖,并问曰:大师是从京中来结缘的?回曰:是。即奉茶果。母与童子用茶果后又要,他又给,复用少许,即告辞,出门而不见也。

佛灯屡现

清释成洪,在乾隆十四年五月十五日,至五台南山寺,见奎和尚。其晚,天晴气爽,见神灯浮空,峰峦露彩。奎曰:朝山人和与菩萨有缘,神灯会不求而自现,若是无缘,虽神灯满山,亦不能见也。次日朝台,从清凉桥到西台,又去秘魔岩。未至岩洞之间,忽见丈六金容,入洞以后,三圣皆现。又见到光中有无数的化佛。诸顶朝毕,又到大螺顶拜灯,神灯乃映星而上。夜半之后,见古南台神光照顶,如同旭日,无不照烛也。

夜现日轮

清释了汇(音会),住京都西山戒台寺。于乾隆二十七年夏朝礼五台,至大螺顶求见神灯。深夜焚香虔祷,才数十拜,在西峰上忽现红日一轮,高升旋转,光辉朗耀,觉得自心空映,如入定中。因呼同伴,问曰见否?忽然隐灭。次日去秘魔岩,见大深涧之处,有四五人修路,攸忽不见。遂上龙洞,焚香礼拜,求见圣像。乃见文殊菩萨圣像历历分明。

福资往生

清禹尚智,大同府浑源州城西水磨疃(音团)村人,平生则乐善好施,凡修建寺院即尽力乐助。于村南大路,修建茶房,施茶不断。每年末,在全城各庙散施香火。一日尚智有小病,梦中见到菩萨放光,但光中菩萨被滴水淋身。醒而病即愈。他后来发心朝台,至东台顶那罗延窟,见菩萨圣像,与梦中无异。即回家出己资,铸铁庙一座,送至窟中,拥护金身,以期菩萨永不沾滴水。后来临终时,呼儿孙至前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大事已毕,吾往莲城。说毕而逝也。

吉祥圆满

二零零七年八月十五

4
文章点评
2021-02-02
大唐遗教:准提佛母法上篇(新春特别篇)---金刚教
摘自网络今天是大年初一,在这里给大家拜个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福慧增长、修行早日成就。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给大家介绍一本尊法(准提佛母法)。无论修显宗还.. <详情>
2021-02-02
大唐遗教:一字佛顶轮王咒(勿擅自持颂)
大唐遗教:一字佛顶轮王咒(勿擅自持颂)很多同修可能只听说过一字佛顶轮王咒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过这个咒语的功德,今天借着这个机会给大家讲一讲。大家最初认识到一字佛顶轮王咒可能是通过准提咒,“显密圆通成佛心要”中持颂准提咒的最后要念诵一字.. <详情>
2021-02-02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
卷六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详情>
2021-02-02
摩利支菩萨略念诵法(大正藏No.1258)
No. 1258摩利支菩萨略念诵法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诏译先应结毗卢遮那佛印次印相者。二手内相叉。并竖二大指即成。诵真言七遍顶上散。真言曰曩莫三满多没.. <详情>
2021-02-01
大正藏第19册No.0962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
大正藏第 19 册 No. 0962 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No. 962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特进试鸿胪卿大兴善寺沙门大广智不空奉诏译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摩伽陀国清净园白莲池侧七宝如意树王下与金刚手等诸大菩萨及以无量大声闻众无数恒沙诸天龙王药叉罗刹异类.. <详情>
2021-02-01
神僧普庵祖师记(释本学上师辑着)云校
神僧普庵祖师记 普庵(1115-1169),南宋僧,属临济法系,乃江西省宜春人,俗家姓余,名印肃,据说师生时,莲花生于他家稻田的阡陌上。年七岁,忽梦有一梵僧,用指点他的胸曰:“你他日将自悟取。”第二天醒后看时,胸被点之处成了朱砂色。在南宋绍.. <详情>
2021-02-01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
卷十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 <详情>
2021-01-31
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之研究
吴立民 《法音》1995年第01期(总125期)法门寺地宫,全称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元魏二年(555)肇启塔基,供奉佛指舍利,塔迭经北周武帝、唐武宗毁佛法难及唐贞观、.. <详情>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