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你的菩提心坚固,你产生的力量才会坚固

娑婆客amtf

你的菩提心坚固,你产生的力量才会坚固


好,我们看下一段:那么前面的「理论篇」,我们讲了两个重点。第一个、心性的安住, 第二个,对五阴的调伏。这以下我们看:[乙三、修行篇]

那么修行的开始,去作一些方便的对治,要有一个实际的下手方法。那么修行篇中分两段,第一个是[总标],第二个是[别释]。

那么「总标」当中分成两段 :第一、征问。第二、示答。首先有一个,如来对法会大众的一个徵问,我们看经文 :

【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好,我们把它作一个解释:佛陀讲修行之前,他先讲到两个基础,道前基础。他就问与会大众说:汝等已经决定要发菩提心,要开始趋向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那么对于佛果、如来的这个妙三摩提(这个妙三摩提指的是什么呢?就是「首楞严王三昧」,或者讲「真如三昧」)对这样的一个正念真如的三昧,生起精进勇猛而不疲倦的心。这时候你要修这个三昧之前,你一定要:「先明发觉初心」

什么叫发觉初心呢?就是你要先明白,你最初发起觉悟的那一念心,是不是具足两种决定不疑的理解。

那么什么叫做两种坚定不疑的理解?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开始修行,当然先发愿。佛法是先有愿景,先有愿才有行动,以愿导行。就是说:你希望你来生变成什么样的结果,你才采取行动。而佛法是先有起结果再有行动的。

这个愿有两种:一个是愿菩提心,一个是行菩提心。我们一般的菩提,是属于「愿」菩提心,就是偏重在意乐。我很想要往生,我很想要成佛,但是很难采取行动,还在内心当中酝酿当中。

那么到了行菩提心的时候,是「我一定要成佛」、「我一定要往生」,才采取行动了,付诸行动了。那么从愿菩提心,要转成行菩提心,它这个过程当中,你要产生「二决定义」。两种坚定不疑的理解。所以这个「二决定义」就是加强你的菩提心,让你不退转,坚持下去这种愿力。从一个心中的意乐,而转成一个实际的行动,这个就是所谓的「二决定义」。

那么我们看第二个:[丁二  示达],前面的问。

前面的问,当然法会当中,没有人有智慧回答,佛陀还得自己回答。如来的开示跟回答。这当中有两段:

第一个、审观因地发心。

第二个、审详烦恼根本

所以你在修行过程当中:

第一个,你要知道:你能对治的是什么?你凭什么去修行?你所依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菩提心。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的障碍,你为什么能够坚持下去?为什么能够一路走来、坚持下去?靠的就是菩提的愿力。

第二个,你要知道:在你修行过程当中,你的障碍在哪里?内在的烦恼,跟别人没有关系。

一个是能对治的菩提心,一个是所对治的烦恼,那么对于这两个,你要产生很坚定的理解。

那么这当中,首先我们看到因地的发心,就是为什么要发心修无上菩提呢?这个要先审查审查,这当中有两段:第一、总示。第二、劝修。 我们看第一个总示

总示的地方它有「总劝」跟「正示」。我们先读到「总劝」的部分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那么,当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你的行动是因为你有愿力,才会产生行动的。但是这个愿力它本身也有坚固跟不坚固的差别,我们看看佛陀在发明菩提心的两种差别:说:阿难!第一个决定的理解,就是你一定要弃舍,对声闻人这种偏空思想的远离。而修习大乘的菩萨道,最后成就「入佛知见」。

这个「入佛知见」就是悟入我们众生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从一个攀缘的妄想,而悟入佛的知见,佛的知见就是现前的一念心性。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办呢?要好好的审查、观照你因地所发的心跟果地的决心,是相同还是不相同?你发心了,你受了菩萨戒,你缘境发心,你那一念心跟你最后成佛,在菩提树下那个觉悟的心,是相同?还是不相同?

那么佛陀说:阿难!假设你因地的发心,是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灭之果,无有是处。所以你的菩提心,有生灭性的跟不生灭性的差别。你看有些人受了菩萨戒,刚开始很热诚,没多久,这个人不见了,在菩提跑道上不见了,这个菩提心就不坚固啦。在生灭跟不生灭当中,本经佛陀讲得不多。「什么是是生灭」?佛陀讲的不多。但是你看《大乘起信论》讲得很详细了,它说:一个人是缘人而发心,这个菩提心非常不坚固。

第一个,缘佛而发心。看到佛的相好,哎呀,不得了,我应该好好修行。这种人缘人发心会退转,因为佛会灭度啊。

第二个,缘僧宝而发心。看到某一个出家众持戒庄严、功德具足而发心。但是人毕竟是会死亡的。所以你是住相发心,住在佛的相,住在僧宝的相而发心,这样的心是生灭心。你看很多人他学佛,是因为某一个老和尚修行不错而学佛的,老和尚在的时候,他用功得很精进。老和尚一不在,他顿失了目标,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觉得心是住在一个外在的变化的相状。

那么:什么样的发心,才是正确的呢?

你要发自内心的觉悟。所谓的:依止一念心性。我为什么学佛?只有一个目地,我要开显我内在自性的功德。

所以它在这个地方就说:你的因地发心是生灭的,你要去求佛果菩提不生灭的功德,是无有是处。诸位我们要知道:你为什么可以拜佛,你知道吗?拜佛是谁?是那一念心嘛。你为什么可以布施?所有的法门是心在推动的。

我们不要只是注意到修什么法门,你那个法门的背后推的手是生灭心,你永远得不到不生灭的果。就好像说你今天用沙,你煮不出饭出来,道理是一样的。你用生灭心拜了一千拜的佛,虽然福报很大,但是它的本质还是生灭的。生灭就是生灭,它改变不了,不会因为你数量多,而改变,不可能。

你用攀缘心来拜佛,这个果报就是攀缘、就是生灭的人天果报!什么叫生灭?说白了:就是人天果报。你跟解脱道完全没有关系,所以我们要重视改变心态。

修行,有一个能念的心,一个所修的法。能念的心它是主动的,它是被动的。「诸法无性,境随心转」嘛。心为菩提,一切法趣菩提;心为名利,一切法为名利。所以:你用什么心态来修行,这个是很重要的,比你修什么法门还重要。

你的心是不生灭的,你在佛堂里面扫地,也是成佛的资粮。你的心是生灭的,你供养一个佛像,也是一个生灭的果报。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的。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的。我们再往下看,下一段: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那么从生灭跟不生灭的道理,这样的观察,佛陀要阿难尊者「汝当照明」,你要自己去照了,在这个世间上,只要是造作之法,也就是说,它是要假借有为的造作去创造出来的,它既然有生,它自然是会有变化,乃至于消灭。

比方说,你看世间上只要是有造作的,什么东西不变坏,什么东西不消灭呢?比方你盖一个房子,这个房子本来没有,你把它创造出来了,你要去造作嘛。那么这个房子被你创造出来,表示什么?它总有一天,只要是假借因缘造作出来的,它也会随顺因缘的别离而破坏掉。那怎么办呢?

「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那么只有一个东西是不会被破坏的,就是虚空啊!为什么呢?因为虚空不是有为的因缘创造出来的,所以它不会有所谓的变坏。

这段文是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们的心,有的是造作出来的,有些是你本来就有的。

你看你缘一个佛像,那么佛的功德相是造作出来的啊,它是有为诸法,佛陀必须有因地六波罗蜜的功德,才有这个佛的相状出来啊。那么佛像也会因为因缘而消失掉。但是有一个东西,是你本来就有的,所以只要是经过造作,才有的心态,都不能当因地发心。

你要找一个你本来就是这样子的,不是造作出来的心,你安住在那个地方,这时候不管因缘怎么变化,临命终的时候:诸根败坏、眷属舍离,你的信心永远不动摇,因为你那个心,是住在一个非常坚固不可破坏的一个基础。

所以它这个地方发菩提心,它不是一般的发菩提心。是要产生一种坚定、不可破坏的菩提心。你的菩提心要坚固,你产生的力量才会坚固。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
4
文章点评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