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戏中人生,也可以从影视剧“事幻而理真”的剧情里体悟。看影视剧主人公“非凡而坚定的信念”,看剧情演绎的“非凡人生的善巧方便”,可让人获得很大的场能(正能量)。说来很巧,一把将我“踢入”佛门口的竟是美国“9.11事件”和好莱坞巨片《香草天空》电影(“梦境意识”的演示)。2001年12月20日,《香草天空》在香江首映,地点在香港湾仔的时代广场影院。那时的电影名儿不叫《香草天空》,而叫《魂离情外天》。
《封神榜》让我理解了“耳根章”中的“元”意
2013年看电视剧《封神榜》,明白一个道理,佛经里面很多的概念和词语,论其背后的意境,多来自道家的意蕴。怪不得,看南怀瑾老师用道家的东西讲解佛经,不但听起来有中国文化的味道,而且理解起来有生动活泼的意境。
道家讲元初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本性,就是佛性所在,就是真情的初始状态。过去不懂“元”字的意境,原来是不懂得道家的语境。不懂得道家的语境,所以没有明白佛经词义所指。《楞严经》语言最美,也是最难懂的,因为译者润色之人,是文字水平很高的菩萨戒弟子,用的多是道家的语境。
佛的境界是什么境界呢?用汉字表达是哪一个字呢?就是这个“元”字。《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里,文殊菩萨说了一段很长的偈语,用了好多的“元”字:“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常常读诵《楞严经》里的“耳根圆通章”,很长时间觉不出“元”的真境所在,现在似乎比以前通透得多一些。
解脱、证悟、涅槃,没有任何框架的束缚,生命呈现高度的自由,不就是回到最初的地方吗?受电视剧《封神榜》的激发,因其演绎的人神、人仙的意境,我再看道家的基本体系和境界描述,真的觉得对读懂佛经有莫大的帮助。
“居士修行时期”,看电视剧与修行“互用”
农历2005年是“鸡年”,汉武帝刘彻属鸡。我在汉武帝的“本命年”看电视剧《汉武大帝》,颇有感应。电视剧看到一半,我做了个梦:我睡在太后的床上的下一头,这时我见一个人和着衣钻进另一头被窝,手上还拿了把剑,太后进卧室时,发现了刺客。在另一间屋子里,我碰到了刺客,他是我这生中的一位胞兄。似乎我与刺客是同谋。因为喜好而购买了一套《汉武大帝》VCD光碟,2005年生病休长假七个月,我每天看一集或两集,然后燃香拜佛,成为一种“古怪的修行”。
2014年春节,我读了一个春节的《涅槃经》。一天看一卷。年前我就计划好,这个春节读《涅槃经》,但不是为了读经而读经,这是春节的一种过法。春节是人们享受快乐的时候,读经能快乐吗?读经快乐,读经也不快乐。当我把读经当做一种春节假期的寄托的时候,读经就是快乐的事情。经书是给人启示开悟性的,读经不是一种指标任务,连续着为读经而读经,肯定就不快乐了。初四开始,我在电脑里看起了40集电视剧《乾隆王朝》,且看剧,且读经。《乾隆王朝》对上我的心境,电视剧的情节和故事画面,能把人的心境定住。
仙侠剧《花千骨》的“超越理想”
2018年6月我第一次看仙侠剧《花千骨》,别有一种悟处。我看电视剧,多是为了增长见识。我看过不少的历史剧,我看过上千集的谍战剧,也看过类似《封神榜》和“聊斋”的神话剧。透过艺术家们提供的“观察窗口”,看人道、鬼道、神道、仙道乃至于佛道的种种情形,力争做一个诸事明白的“明白人”。我想,超越善恶和对错,而内心依然如明镜,就算是明白人。
仙侠剧《花千骨》创作者,其“儒释道”思想融合的意图非常明显。长留掌门尊号“尊上”,大师兄称“世尊”,师弟称“儒尊”。“儒尊”很明显代表儒家,“世尊”是佛教对佛的专用称呼,“尊上”应该代表道家吧。整部剧的中心在“尊上”白子画及其徒弟花千骨身上,结局是超越了儒释道,白子画和花千骨回归平凡。似乎还是佛家赢了,因为“超越”是佛家的境界。这很像《西游记》,唐僧代表佛家,孙悟空代表道家,表面看,道家的孙悟空比佛家的唐僧厉害,但结局还是孙悟空大彻大悟成佛了,并且整个过程,孙悟空被佛祖降伏,并在观音菩萨面前极乖。相传《西游记》的创作者意欲扬道家而贬佛家,可结局还是佛家赢了。
作家刘瑜《在诸善之间,妥协比胜利值得庆贺》写道:“在这个世界上构成冲突的未必仅仅是‘善恶’之间,一种‘善’和另一种‘善’也可能构成紧张关系。权利和福利之间,‘绝对命令’和‘人之常情’之间,平等和效率之间,自由和安全之间,常常存在着取舍关系。”白子画因为自己是掌门人身份,所以在对待花千骨的真情上,一直使用着取舍权利,白子画为了大局,不惜牺牲自己,也伤害了花千骨,白子画的口头禅是“对的是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最终,白子画超越了对与错,回归平常心;而被称为“世尊”的大师兄也被花千骨的真性震动,终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拯救被白子画误伤的花千骨的性命,总的结局似乎还是佛家赢得了赞赏。
超越在“能够取舍”和“难以取舍”之间
修行也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有的人读经很勤,很坚持,结果被“经”把弄着打转,而没有得到“转经”的本领,久久不开悟。有的人修净土,求生极乐世界,结果被自己的妄心净土所转弄,只认极乐净土,抵制其他净土,没有提升到“清净心即净土”的境界。是故有句教诫说:“成佛要无心”。有的人修行很长时间,仍然是修得思想很狭窄,胆子如鼠小,除了佛经,除了祖师大德的书,其他的书不敢看;除了看网上讲经和佛教歌曲,其他视频如电视剧不敢看。所以有佛家开示:用世俗眼光看佛法,佛法也不过是普通学问;而用佛眼看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在“能够取舍”和“难以取舍”之间,一定有超越的办法。
如何对待“伪经”和善书。第一,伪经也可以看,可视作善书,因为其中的道理也不错;第二,不能宣传伪经,因为伪经诈称佛说,宣传伪经就是误导众生。第三,像《了凡四训》这样的善书,任何人(包括佛教徒)既可以读,也可以宣传,因为《了凡四训》很明白地告知是袁了凡的家书,没有诈称是佛说的。
超越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一切”里当然包括善法,也包括佛法。通常认为,学佛就是学智慧,可《心经》说“无智亦无得”。我们习惯在生与死、善与恶、正与邪、美与丑、净与秽、是与非……之间取舍,并生出无明烦恼,可《心经》说世界本来“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老死”、“无无明”。莲池大师开悟诗中说“魔佛空争是与非”。佛家常说“平常心是道”,憨山大师开悟诗说“今日方知,鼻孔向下”。《花千骨》原著作者和电视剧导演试图把他们的“超越理想”寄托在可爱的姑娘花千骨身上,可谓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