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释觉舟法师 读诵
尔时他方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过八恒河沙数,于大众中起立,合掌作礼而白佛言:「世尊!若听我等,于佛灭后,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当于此土而广说之。」
这时,从他方国土跟随诸分身佛而来的菩萨中,有超过八恒河沙数的菩萨从大众中起立,向佛表示他们也愿意在娑婆世界帮助弘传《法华经》,请佛听许。
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善男子!不须汝等护持此经。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佛告诉这些大菩萨,他们没有必要特意留在这里护持经典,因为娑婆世界本身就有六万恒河沙等大菩萨,每一位菩萨又有六万恒河沙眷属,他们会在后世护持、广说《法华经》。
佛为什么不接受他方世界菩萨的请求呢,是有地方保护主义吗?当然不是。我们来看,娑婆世界本身有六万恒河沙大菩萨,每一位又有六万恒河沙眷属,算起来,是这些他方世界菩萨的四亿五千万倍,人数上有绝对优势。在一个地方弘法,菩萨的数量是一个指标,关键还有一个因缘的问题:每个菩萨,跟各个国土、各个众生的因缘是有差别的。这些他方国土的菩萨,按常理来讲,跟这里众生的因缘会比较浅,如果留在这里弘法,随学的人可能也不多。所以,交由本来就在这里的菩萨来弘化《法华经》,效果自然比较好,这个因缘很重要。
「眷属」,从广义上讲,就是愿意跟这个菩萨亲近的人。比如,在佛法上,愿意跟随你学习佛法的人,这当然是眷属;学佛上的道友,一起共进共勉的,也是你的眷属;还有你的亲人、朋友,虽然他们不一定是因为佛法跟你亲近,但也都会受你影响,结下善缘;甚至其他趣道的有情,也可以是你的眷属,比如你常常布施食物给野猫,牠一看到你就很高兴,会靠过来蹭你的裤腿,以后牠如果转世为人,也会来亲近你。当然,这一段说的眷属主要还是指能共同弘宣佛法的佛弟子。
佛说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先尽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是诸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音声,从下发来。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各将六万恒河沙眷属;况将五万、四万、三万、二万、一万恒河沙等眷属者;况复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况复千万亿那由他眷属;况复亿万眷属;况复千万、百万、乃至一万;况复一千、一百、乃至一十;况复将五、四、三、二、一弟子者;况复单己,乐远离行。如是等比,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本土菩萨齐现身
当佛这么一说,娑婆三千大千世界中,土地开裂,同时涌出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多宝佛塔那一品里出现的是释尊在其他国土的分身佛,这里出现的是释尊过去所度的菩萨弟子。这些菩萨的色身都是金色的,而且有三十二相,并放出无量光明。「先尽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他们先前都处在娑婆世界下方的虚空中,听到释尊刚才讲的话,就一起从下面来到这个法华会场。娑婆世界的下方,等于是银河系下方的宇宙空间,他们从下面上来,所以看上去是从地底下冒出来的。虽然经文这里是古代的世界观,但也刚好符合现在的天文学;如果是古代的世界观,可能会说下面都是地,没有别的东西了。
接着的「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到「乐远离行」,都在讲菩萨的随行情况。前面的这些菩萨,都各自率领六万恒河沙眷属。另外还有很多菩萨,眷属没那么多,有的率五万恒河沙,有的率四万、三万、两万、一万恒河沙,这样渐次递减下来,直到只带一个眷属。「况复单己,乐远离行」,还有的菩萨修远离行,只有他自己一个人来。「况复」这个词,有时指「更加」,有时指「更何况」,结合后面的偈文看,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更加,也就是数量比前者多。简单来说,有五万恒河沙眷属的菩萨比有六万恒河沙的多,有四万恒河沙的又比有五万恒河沙的多,一直这样递增,最后,一个人来的菩萨数量是最多的。这种情况就像歌星和歌迷,拥有千万歌迷等级的歌星比较少,有百万歌迷的歌星会多一些,有十万歌迷的歌星又会多一些。总之,法会上涌出了无量无边的菩萨和眷属众,多到数不清楚。
是诸菩萨从地出已,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释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头面礼足,及至诸宝树下师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礼,右绕三匝,合掌恭敬,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以赞叹,住在一面,欣乐瞻仰于二世尊。是诸菩萨摩诃萨,从初涌出,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
这些菩萨上到地面后,各自来到多宝如来、释迦牟尼佛前恭敬礼拜,又到宝树下的分身佛前礼拜、右绕三匝,用种种赞法赞叹诸佛的功德,然后住在一面,瞻仰着两位世尊。当时,释尊和四众弟子都默然而坐。其实,从菩萨们涌出地面,到礼拜、赞叹诸佛,再到最后住于一面,时间上已经过了五十小劫,是佛用神通力使大家觉得只过了半天。
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见诸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在大众前,各共合掌,观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尔时四大菩萨而说偈言:
「世尊安乐,少病少恼,教化众生,得无疲惓。
又诸众生,受化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法会中的四众,也都以佛神力,看到这些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的虚空。这一众菩萨中,有四位最为上首的导师,分别名为:上行、无边行、净行和安立行。这四位菩萨在大众前一致合掌,注视着世尊,恭敬问讯道:「世尊!是否少病少恼,安乐而行?应度的众生容易教化吗?有没有令世尊疲劳呢?」重颂是一样的意思。
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所以者何?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供养尊重,种诸善根。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世尊回答说:「如是,如是。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不曾令如来疲顿劳累。因为他们多世以来常受我教化,也曾恭敬供养过去诸佛,深种善根。这些众生一看到我,一听我说法,就会信受佛法,得入如来智慧;除了那些早先修学小乘的弟子。而且,我今天也讲这部经给小乘人听,让他们都能得入佛慧。」
这里也可以看出来,佛座下的弟子,基本都是过去世跟随这尊佛或菩萨修学了很久的人,很少是这一世才碰上的。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他们过去世都是这尊佛或菩萨的眷属,所以现在世、未来世只要一碰上面,就会立即信受,而且能入如来慧。这个「入如来慧」就告诉我们,不是到成佛时才一下子悟入所有的佛慧,而是在成佛以前就知道一部分的如来智慧,到成佛时全部圆满。而这些以前学小乘的人,只有解脱慧,没有如来慧,所以佛现在为他们讲《法华经》,让他们也有入如来慧的因缘。
《地藏经》里说娑婆众生刚强难化,这里《法华经》又说众生易度,二者其实并不矛盾,只是观察的时间长短不同。如果想在一世两世里就把这个众生教好,确实是相当困难;但如果是在久远劫中不断地教化,那么,无论多么顽劣的众生,也都是「易可化度」。
尔时诸大菩萨而说偈言:
「善哉善哉!大雄世尊!诸众生等,易可化度。
能问诸佛,甚深智慧,闻已信行,我等随喜。」
于时世尊赞叹上首诸大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于如来发随喜心。」
上首的四位菩萨听到佛的回答,赞叹随喜;佛也赞叹他们的这份随喜心。
尔时弥勒菩萨及八千恒河沙诸菩萨众,皆作是念:「我等从昔已来,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从地涌出,住世尊前,合掌、供养,问讯如来。」
这个时候,弥勒菩萨和他方国土的八千恒河沙菩萨,心里都觉得很奇怪:「这些大菩萨众,我们过去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今天怎么就突然出现了呢?」
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知八千恒河沙诸菩萨等心之所念,并欲自决所疑,合掌向佛,以偈问曰:
弥勒菩萨知道这些菩萨心里的疑问,也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就用偈言向佛请问。
「无量千万亿,大众诸菩萨,昔所未曾见,愿两足尊说,
是从何所来,以何因缘集?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议,
其志念坚固,有大忍辱力,众生所乐见,为从何所来?
一一诸菩萨,所将诸眷属,其数无有量,如恒河沙等。
或有大菩萨,将六万恒沙,如是诸大众,一心求佛道。
是诸大师等,六万恒河沙,俱来供养佛,及护持是经。
将五万恒沙,其数过于是。四万及三万、二万至一万,
一千一百等,乃至一恒沙、半及三四分,亿万分之一,
千万那由他,万亿诸弟子,乃至于半亿,其数复过上。
百万至一万,一千及一百,五十与一十,乃至三二一,
单己无眷属,乐于独处者,俱来至佛所,其数转过上。
如是诸大众,若人行筹数,过于恒沙劫,犹不能尽知。
弥勒菩萨请教如来:「这么多大菩萨众,我们从来没有见过。他们从哪里来?过来集会的因缘又是什么?恳请世尊为我们解说。」后面的「一一诸菩萨」到「犹不能尽知」,相当于把经文讲的情形又描述了一遍。
是诸大威德,精进菩萨众,谁为其说法,教化而成就?
从谁初发心?称扬何佛法?受持行谁经?修习何佛道?
如是诸菩萨,神通大智力,四方地震裂,皆从中涌出。
世尊我昔来,未曾见是事,愿说其所从,国土之名号。
我常游诸国,未曾见是众,我于此众中,乃不识一人,
忽然从地出,愿说其因缘。今此之大会,无量百千亿,
是诸菩萨等,皆欲知此事。是诸菩萨众,本末之因缘,
无量德世尊,唯愿决众疑。」
这是弥勒菩萨把请求又重申了一遍。他还说到,自己常去别的诸佛国土,也从来没有见过这些大菩萨,甚至连一位都不认识,这使他非常不解,所以恳请世尊演说这些菩萨的本末因缘,来消除大众的疑惑。从偈文可以看到,弥勒菩萨所问的「本末因缘」,内容主要包括这些菩萨来自哪里、由谁教化、在谁座下初发菩提心、之后怎样修学佛法等等。
尔时释迦牟尼分身诸佛,从无量千万亿他方国土来者,在于八方诸宝树下,师子座上,结加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见是菩萨大众,于三千大千世界四方,从地涌出,住于虚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诸无量无边阿僧祇菩萨大众,从何所来?」
尔时诸佛各告侍者:「诸善男子!且待须臾,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弥勒,释迦牟尼佛之所授记,次后作佛;以问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当因是得闻。」
跟随分身诸佛来的侍者菩萨们,也对从地涌出的大菩萨众感到疑惑,都各自向他们的世尊请教这些菩萨的来历。诸佛告诉他们:这个问题已经有当来下生的弥勒菩萨提出来了,释迦牟尼佛马上就会回答。可能弥勒菩萨问的时候只有佛听到了,这些侍者菩萨都没听到,所以不知道已经有人问了。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问佛如是大事。汝等当共一心,被精进铠,发坚固意,如来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诸佛自在神通之力、诸佛师子奋迅之力、诸佛威猛大势之力。」
对弥勒菩萨提出的问题,释尊非常赞叹,他表示马上会解答这个问题,并嘱咐大众要仔细听,发起精进心和坚固的信心。因为他接下来要说的法将显现出诸佛的智慧、自在神通之力、师子奋迅之力和威猛大势之力。
这里的「阿逸多」是弥勒菩萨的另一个名号。「师子奋迅之力」,是以狮子奋起时的迅猛来譬喻诸佛摧破邪见的大威神力;「威猛大势之力」意思也差不多,偏向指诸佛传法度众的大威德和大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