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礼佛:香是人与天地感通的渠道
这个世界是多维度的,在我们用肉眼所能看到的世界之外,还有其他更高维度的生命体存在,例如佛菩萨、天神、地仙、鬼怪等,而香是与这些高维度生命体最有效的沟通渠道。
▎香为什么可以入道
中国自古就有焚香的传统,从国家的祭祀到民间的祭奠,从佛教到道教,都离不开供香。近些年,社会中玩香的人也越来越多,香的习俗和文化也被称之为“香道”。
既然被称之为“香道”,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探求一下这个“道”是什么呢?
“道”指的是天地运行的规律,不过道是很难以用言语表述清楚的,也无法通过学习和思维获得。得到它的唯一途径,只能通过不断地修炼,最终以心证得。这也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的原因所在。
其实,“道”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它指的是人与天地之间沟通的渠道,借助香就可以与不同维度空间的各种生命体进行沟通和感应。
例如人们常常通过供香的方式来祈请佛菩萨及神灵的护佑。
▎通过香可以感通天地鬼神
燃香祭祀是从周朝开始的,从那以后不管是宫廷祭天,还是民间祭奠先人,都是用香来沟通天地鬼神的,他们通过燃香把自己的祈求上传到天上,希望得到天地鬼神的眷顾。
在佛教中,一直把香作为殊圣的供养品。
佛经《苏悉地羯罗经》、《大日经》、《长阿含经》、《无量寿经》、《法华经·提婆达多品》、《首楞严三昧经》、《维摩诘经》等都把烧香作为神圣的供品;
《大日经》:烧香是遍至法界之义,如天上的树王开敷时,香气随逆风,顺风而自然遍布,又如一一功德由智慧之火所焚,解脱风所吹,能普熏一切。
《贤愚经》卷六载:佛陀当年住在祗园时,有长者富奇那建造了一座旃檀堂,准备礼请佛陀。他手持香炉,遥望祗园,梵香礼敬。
香烟袅袅,飘往祗园,徐徐降落在佛陀头顶上,形成一顶“香云盖”。佛陀知悉,即赴富奇那的旃檀堂。
根据这个传说,“香”是弟子把信心通达于佛的媒介,故经上称“香为佛使。”这也是佛教中以香敬佛的缘起。
在道教中,有“三柱真香通信法,三界神明降福来”的说法,道教认为香是人与神之间的通讯物‘’
通过烧香,香烟袅袅能把我们的祈愿信息传达给神明,从而祈求神明保佑。
▎香是我们修心得道的助缘
佛陀说,每一位众生都具有如来智慧,但因为被种种执着牵绊、妄想遮蔽,而不得显现,这就像日光被乌云遮挡一样而不现。
所以,修佛就要从修心入手,远离一切妄想,放下执着,能亲见法界本面的智慧便会现前。
佛教清香一炷,能让我们忘俗去尘、清心少欲、内求诸己。自古修禅多焚香,佛教认为香能使人去贪、涤污、静心、通灵,所以香常被当做佛家参禅悟道的辅助品。
道家重丹法,以坐忘为一种重要的修炼之道,修道之人多以香伴,离形而去智,以期超越欲界,超越阴阳,达到先天的境界。
儒家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出发,重视心性的修养,认为顺着天生的心性去修养它,保持它,就叫做道。
儒家也特别讲究焚香,认为香以甘、柔、清为根,既能聚神增慧、静心安神、寡欲忘己,利于修心,又能延展思维、增强记忆,贯通文学,可助学业。
可以看出,无论是儒家、佛教、还是道家,都注重修行而去悟道得道,在修炼的过程中,“修静”是最基本的要求,人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断除烦恼,摒除外缘,反思自我,向内求法,获得真知。
这就是《大学》里所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道理。
为了更快更好地入静,自古以来,香就是很好的助缘品。
一缕清香,可以使人身心平静,性格恬淡,逐渐摆脱一些或有可无的负担和累赘,使人心无杂念,不受外界侵扰,提神醒脑,除烦去燥,除秽除昏,从而达到沉静、空净、灵动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