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禅定可以从打坐开始著手。打坐经验久了,不管林下水边,岩洞塚间,乃至闹市街衢,都能够安然入定。但是初学的人,最好选择在室内,远离嘈杂的地方,比较能够收到效果。在室内,灯光不可太亮,以免刺眼;也不可太暗,以防昏睡。最好能摆设佛像,燃香供佛,以摄心提念。坐禅的位置,应避免在直接通风、日烈、高显处,以免引起感冒伤风,或其他病症。
除了环境以外,也要注重饮食、衣著等问题。饭后一个小时之内不要打坐,因为此时血液集中在肠胃,既不合乎生理卫生,也容易造成昏沉。肚子饥饿也不宜打坐,最好是七、八分饱。衣著方面以宽鬆、舒适、柔软为要,以免妨碍血液循环。睡眠要充足,以免昏沉入睡,浪费宝贵时间。
上述的预备事项齐全以后,就可以开始打坐了。禅坐的方法,不外调身、调息、调心三项,略为说明如下:
毘卢遮那佛七支坐法
(1)盘腿:有双盘和单盘两种。单盘就是把左腿放在右腿上,或把右腿放在左腿上,佛教称为半跏趺坐。双盘就是将两腿都盘起来,佛教称为全跏趺坐,即先将左脚放在右腿上,再将右脚放在左腿上,名吉祥坐;或先将右脚放在左腿上,再将左脚放在右腿上,名降魔坐,亦名金刚坐。如果无法双盘或单盘,两腿交叉架住,散盘也可以。只是盘起腿来,能够集中思想,统一心意,比较能进入禅定的境界。
(2)结印:腿盘好了,双手要结印。先将右手仰放在肚脐下,左手置于右手上,(或相反),两个拇指轻轻相拄,两手臂自然紧贴腋下,这种结印方式称为「法界定印」,可以使气血通畅。
(3)直脊:盘坐时,背脊自然挺直,如算盘珠子的迭竖。若身体衰弱或有病者,最初不能挺直,且听其自然,练习日久,自能渐渐竖直。但要注意,虽不是过俯,也不可过仰,是自然之直。
(4)平胸:两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无歪斜现象。
(5)收颈:头须正直,颈项靠紧衣领,前颚略向下压住两条大动脉,保持从侧面看去,耳朵和肩膀成一直线,鼻柱与肚脐也在一条线上的姿势,可使五脏六腑功能运作良好。
(6)抵齶:收敛下巴,嘴巴轻闭,舌尖轻轻抵住门牙上龈的唾腺,以促进消化。
(7)敛目:将眼光收起来,初学者眼睛最好微睁,注视座前两、三尺的地方,以免昏睡。
此外尚须注意事项有:
(1)安座:上座之前,先将座处调整安稳,使坐久之后,无不适之感。
(2)鬆带:手錶、眼镜、腰带等一切束缚身体的物件,一律鬆开,使身体鬆弛,且不妨碍血液循环。
(3)垫臀:无论初习或老修,肾部都须垫物,以鬆软为佳,厚薄随人而异,以能坐得四平八稳,不阻塞气脉即可。若是双盘,垫物可薄;若是单盘,垫物须厚。双盘而垫过厚,则上身不稳;单盘而垫过薄,则双腿容易酸麻。
(4)裹膝:气候冷时,要包裹膝盖,使其暖和,不可使风寒侵入,若风寒侵入,必得风湿症。即使气候热时,亦须注意。
(5)吐气:口吐浊气,先自鼻子深吸一口气,然后开口放出,不可粗急,缓缓安静而吐,且作观想,想身中浊气随之而出。这样口吐鼻纳,重複再三。若身息调和,一次亦可。
(6)摇身:将身左右摇动几次,然后端直,无倾斜之患。或者身体前倾,使尻部突出,再缓缓将上身树直。
(7)微笑:使面部神经鬆弛,慈容可掬,心情即自然放鬆,若面部表情生硬枯藁,变成冷峻,内心亦随之僵硬。
(8)勿有所靠:上身或背部不可倚靠他物,若背部靠物,使气脉不能上行,反向心脏前进,严重者,易致吐血。
也就是调节呼吸,使呼吸由粗重急喘到细微均匀,才能使心意集中。息即呼吸,有四种相:
(1)风相:鼻中呼吸有声。守风则散。
(2)喘相:呼吸虽然无声,但出入结滞不通。守喘则结。
(3)气相:息虽无声,亦不结滞,但出入不细。守气则劳。
(4)息相: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精神安稳,心情愉悦。守息则定风。
喘气三种相,都是息未调和,而特意用心去调和,反而成为过患,不能达到坐禅静定之效。
举要言之,呼吸任其自然,不加控制。但平心泯念,而安住于寂然之境,久而久之,自能气沉丹田,脉解心开。
我们的心念有如野马奔驰,猿猴跳跃,不易控制,如果不能调御心念,即使坐破蒲团也没有意义。数出入息、观想诸佛相好或法界光明、念佛、持咒、参话头等,都是制心一处的方法。《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以「九种心住」说明从最初摄心到成就正定的九个阶段,即:
(1)内住:最初繫缚其心,使心住于内,不外散乱。
(2)等住:最初所繫缚的心,其性粗动,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所以次即于此所缘境界,以相续方便、澄淨方便,挫令微细,遍摄令住。
(3)安住:若此心虽复如是内住、等住,但是仍然还会有失念,于外散乱的时候,因此一旦心一外散,立即觉察,摄心还住于所缘中。
(4)近住:此时已能做到不起妄念,心念不向外散失。因为妄念将起,就能预先觉知,先为制伏,不令此心远住于外,所以称为近住。
(5)调顺:深知定的功德,了知色、声、香、味、触相及贪、瞋、痴、男、女等十相是使心散乱的过患,因此于彼诸相,调伏其心,不令流散。
(6)寂静:了知种种欲恚害等诸恶寻思及贪欲盖等诸随烦恼,能令心扰动,所以于诸恶寻思及随烦恼止息其心,不令流散。
(7)最极寂静:由于失念的缘故,如前所说的各种不正寻思及随烦恼暂现行时,随所生起,能不忍受,立即除遣断灭。
(8)专注一趣: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于三摩地相续而住。
(9)等持:由于数修数习,数多修习,功夫纯熟,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运相续,无散乱转。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三上以繫缘止,即以繫心五处为缘,令心不散。所谓「繫缘止」是繫缚住攀缘的妄心于一处,使此妄心止息,而进入静止之境。
(1)繫心顶上:因心昏沉多睡,所以将心息向上繫。但若繫之过久,则令人气浮,乍如风病,或似得通欲飞,不可常用。
(2)繫心髮际:此处髮黑肉白,容易繫住。或可产生白骨观。但若繫之过久,则眼睛喜欢向上瞻,或见到黄赤等色,如花如云,种种相貌,令人情想颠倒,也不可常用。
(3)繫心鼻柱:鼻是风门,觉知出息入息,念念不住,易悟无常之理,且易心静,能发禅定。
(4)繫心脐间:脐是气海,亦名中宫。繫心在脐,可使血液下降,能除众病,或时内见三十六物,发特胜等禅定。女众则不宜多繫此处,易得血崩之患。
(5)繫心地轮:此在最下(座处地下),血气随心之缘繫而下降,则四大调和,亦能发不淨观。
这五法中以鼻柱、脐间(丹田)、地轮为最稳当,但应认识机宜,若身觉得上浮,则应繫缘于下,若觉得沉重时,则应繫缘于上。总之,修习者于修习过程中,须细加体会,如有过患,应知对治之法。
上座坐禅之时,是由粗至细,由动入静;下座之时,是由细至粗,由动出静,上座下座都不可粗犷、卒暴,尤其下座,应该轻轻动身,安详而起,徐徐而行。若不如此,由于坐禅当中,心息寂静而住,气脉微细而行,如今下座过于顿促,令细法未散,住在身中,令人头痛,四肢僵硬,如得风劳一般,于下一坐中,会感到烦躁不安。
所以下座时,须注意一些事项:
1.放心异缘:坐禅已毕,欲下座时,应先舒放其心,转换所缘,即全心专注于下座的动作。
2.开口放气:继而开口吐出浊气,观想气从百脉随意而散。
3.摇动上身:然后微微起动身体,再轻轻摇动肩、膊及手、头、颈。
4.次动二足:上身动过后,再动二足,使其完全柔软不僵硬。
5.摩诸毛孔:以双手搓热,分别遍摩全身各部分的毛孔。
6.手揜两眼:摩手令煖,轻拭两眼,觉得舒适后,将手放下,然后张开眼睛。
7.热歇方出:坐禅时往往气血流通,全身温暖,热度增高,有时出汗,须待身热稍退,出汗稍敛,方可随意行动。
打坐并不是为了求神通、灵异,它只是修定的一种方便法门,最重要的还是要将禅定的工夫落实在生活上,而非走旁门左道。六祖惠能大师曾说:「何名坐禅?外于一切善境,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又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所以,中国禅宗以搬柴运水、出坡作务来修习禅定,藉事练心,找回自己本来的面目。因为「明心见性」才是禅定的最终目标。
摘自:星云大师《佛教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