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八正道”详解

佛学常识

何谓八正道?

八正道的八个条目为: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基本的佛法,乃是四圣谛中灭苦的道圣谛,指的是如何使烦恼的众生,从苦恼和痛苦中出离。

出离就是解脱,一般人在生活中,有的是心理的苦恼,有的则是在观念上的挣扎。多数人以为心理和观念似乎是相同的,其实并不相同。观念上的挣扎,是一种思想;心理上的困惑,则是一种情绪。思想可以用理论及逻辑来说明解释,所以在观念上,往往属于理性的挣扎;而情绪则是心理的活动,它不属于理性,是一种感情的挣扎。

八正道就是要解决我们人类的这两种困扰:一是思想的、观念的,另一个则是心理的、情绪的。

八正道的前两个项目正见及正思惟,主要是处理和解决观念及思想上的颠倒,从困扰中获得解脱。至于其余六项,是处理心理上、生活上的一切烦恼。能够从这两类的烦恼得到解脱,就是出离三界,证得阿罗汉果了。

八正道的地位

八正道为三十七道品的七科之一,也是声闻出世道品次第中的第七科。前六科是以四念处(又名四念住)修观慧、修禅定,配合四圣谛,次第证声闻道品。第七科八正道是依四圣谛的正见、正思惟,实践身、语、意的清净无染行,精进于正念及正定而超凡入圣,故又名为八圣道、八圣道分、八支圣道、八贤圣道、八正圣道、八正圣路、八正法、八正路、八直道、八品道,亦即是求趣涅槃的八种道支(品)。

所谓声闻的道品次第,就是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八正道是根据四圣谛而得正见,正见则是以四圣谛来看此人生,从苦及烦恼而得解脱的快乐;正思惟,是很正确地作意,真正而如实地认知,并与无漏的慧学相应。然后实践身清净、口清净,语言以及身体的行为不再惹起烦恼,而得清净心,此中包括了八正道的正语、正业、正命等三个项目。

接着要以精进的心来修行四念处,从四念处而修习正确的观慧。有了四念处来配合四圣谛,必定可以得到无漏的智慧而得解脱。依循八正道,能使充满烦恼的凡夫,转变为具有甚深智慧的圣者,也就是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的阿罗汉。

八正道,也是求得涅槃的八种修道条件。涅槃又称寂灭,寂灭是不生不死、解脱生死,从此不再受三界中的流转生死之苦。所以释尊成道后,初度五比丘,所转的四谛*轮,主要就是讲生老病死的苦(果)、苦集(因)、苦灭(涅槃)、灭苦之道(八正道)。

八正道是舍苦乐二边的中道行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六《罗摩经》有云:

五比丘,当知有二边行,诸为道者所不当学:一曰着欲乐下贱业凡人所行,二曰自烦自苦,非贤圣求法,无义相应。五比丘,舍此二边,有取中道,成明成智,成就于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觉,趣于涅槃;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谓为八。(大正藏卷一。七七七页)

根据这段释迦牟尼佛在《罗摩经》里所说的经文,说明世间有乐行与苦行这二种边行,不在这一边就是在那一边,然而此二边行都不是修行解脱道之方法。兹介绍二边行如下︰乐行在古印度有一类思想,佛经中称为顺世外道,是唯物论的快乐主义派,认为人生在世间的目的就是为了享受而追求快乐。快乐主要是从眼、耳、鼻、舌、身五根而得;看到的是美色,听到的是妙音,闻到的是好香,尝到的是美味,触受到的则是柔软、细滑、轻松。生而为人的价值,就是要享受五欲,否则死后还归地水火风的四大,不再有未来生;若不享乐,便失去做人的意义。但是要满足五欲是永远不可能的,正所谓欲无止尽,带来的结果还是烦恼,而非真正的快乐。例如历史上有些君王,过着穷极奢华的生活,不仅仅享受物质欲、权力欲,也享受了名望欲,可是享受愈多,接踵而至的冲突、麻烦也愈多,下场也就愈悲惨。这是凡夫,而非圣人的行为。苦行为了希望从烦恼得解脱,认为一定先要让自己受苦,受的苦愈多,烦恼就愈轻,以为苦受够之后就可得解脱。佛经里记载,在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些苦行外道,为了求生天而修苦行。或以草为衣,或以树皮、树叶为服;或只吃草木、花果、牛粪、油滓;或一日、二日、三日一食;或以尘土荆棘加身;或者投渊、赴火、常翘一脚、五热炙身;或常卧于灰土、荆棘、恶草、牛粪之上;受持牛戒、狗戒、鸡戒、鴩戒;经常以灰涂身,或将自己的身体埋于地下,唯露一头面在外;或者每天有若干时间浸在水中;或者每天花几小时将自己的两只脚倒吊在树上,希望以此等修行而得生天。过去在中国大陆曾看到有人在夏天穿了很厚的棉袄,到冬天则每天赤脚在冰雪中行走;在台湾也曾看过有人每天对着强烈的阳光睁眼看两三个小时,他们认为受苦愈多,罪业也消得愈多。

其实象这样的苦行是不可能得解脱的,因为这是属于邪见及戒禁取见的欲乐行及自苦行,均非正道,亦非中道。苦行往往会被认为是精进修行,但是释迦牟尼佛说,以苦为因,得到的是苦的结果。烦恼是在心,并非让身体受苦之后,烦恼就会消失。佛说修道要修中道行,中道是不苦也不乐;佛法的修行者既不是为贪求欲乐之享受,但也不许自苦其身心。人的基本生活是必须的,如果克苦得不穿衣、不居舍,学水中的鱼虾、林中的鸟兽,这都不是佛法。

八正道是不苦、不乐的中道行,是灭苦的道圣谛。生、老、病、死是是生命本身的过程,是苦的结果,所以称之为苦苦。凡夫在人生的过程中,欲界有五欲的欲乐,色界、无色界有禅定的定乐,但这都是暂时的乐,无法永远保持不变或者不消失,所以称之为坏苦。如果修行八正道,就可以从烦恼、生死永得解脱,也就是从苦苦及坏苦中得解脱,而到达圣人的层次,以寂灭为乐。

释迦牟尼佛并不否定世间的现法乐,但是欲乐的时间很短,是暂时的;定乐的时间虽然较长,但也是无常的。因为进入再深的定也会出定,当定力退失时,定乐便会渐渐消失。最好的乐是解脱乐,从此以后不会再与自己的观念起冲突,也不会再与自己的情绪起冲突,自己的前念与后念不会矛盾,外在的环境不可能影响到内心。因为心很清楚地知道外在的环境,只是一个现象而已,跟自己没有一定的关系。此时已经没有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的执着,能够不受环境状况的影响,也不受身体状况的影响,这叫做解脱乐。

例如:当释迦牟尼佛知道他的父亲过世后,回到故乡处理父亲的后事,甚至为父亲抬棺送葬。佛是个大解脱的人,可是他还是一个人,父亲也还是他的父亲,应该尽人子之责。但因为已是圆满的觉者,所以不会因为父丧而悲伤,而且他的父亲虽然未得解脱,可是已经听到佛法,将来必定会得解脱的,这便是悟道者的标准典范。

八正道的定义

《中阿含经》卷第七《分别圣谛经》云:云何苦灭道圣谛?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若以梵汉对照,则如下列︰一、正见。二、正志(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方便(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

依据《中阿含经》经卷七《分别圣谛经》对解说八正道的共同基本句型是︰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下接八正道的各项道品内容︰

正见是︰于中择、遍择、决择择,法视、遍视,观察明达。

正志是︰于中心伺、遍伺、随顺伺、可念则念,可望则望。

正语是︰于中除口四妙行,诸余口恶行,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合不会。

正业是︰于中除身三妙行,诸余身恶行,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合不会。

正命是︰于中非无理求,不以多欲无厌足,不为种种伎术咒说邪命活。但以法求衣,不以非法;亦以法求食、床座,不以非法。

正方便是︰于中若有精进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专着不舍,亦不衰退,正伏其心。

正念是︰于中若心顺念,背不向念,念遍、念忆、复忆心正不忘,心之所应。

正定是︰于中若心住,禅住、顺住,不乱不散,摄止正定。

又说︰过去时,是苦灭道圣谛,未来现在时,是苦灭道圣谛。真谛不虚。(大正藏卷一。四六九页)

从经文得知,八正道的每一道品的基础与宗旨是相同的,那就是:(一)系念、忆念,念四圣谛法。(二)观行,观本来所作所为,学习着依四谛法而修行;在修行过程中,得以发现种种过失灾患,也从修行四谛法而达成止息烦恼,得入涅槃解脱,它的要领是当无(执)着(的心)念、观(上)善(的)心解脱。

基于这样的共通性,来逐条修习八正道的各项道品:正见的重点在于依如上的四圣谛等共通原则而做抉择;正志是依共通原则而修伺(思惟)的念和望;正语是离四种口过;正业是离三种身过;正命是不依咒术等作为活命行业;正方便是学到修行方法之后,应当一向精进,专着不舍;正念是心顺念、念遍、念忆、忆心正不忘失;正定是心住,不乱不散,其实就是由依四圣谛等修住心而得解脱。

另外依据《杂阿含经》卷二十八的第七八五经,佛陀说明八正道的八个道品的共通性,有两项宗旨,那就是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以及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观其内容,所谓世俗有漏的八正道,即是与有漏作意相应的八正道;所谓圣出世间无漏,即是能依无漏正见、思惟无漏四圣谛境,与无漏作意相应的八正道。例如正见的世俗有漏是:苦,彼见,有施有说,乃至知世间有阿罗汉,不受后有。正见的圣出世间无漏是: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又如正念的世俗有漏是:若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正念的圣出世间无漏是: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若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再如正定的世俗有漏是:心住,不乱不动,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正定的圣出世间无漏是: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住不乱不散,摄受寂止,三昧一心。(大正藏卷二,二○三至二○四页)

于经文所见,《杂阿含经》的八正道,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凡夫弟子所修,一个是圣弟子所修。凡夫弟子信有布施、有说法、有阿罗汉、有出离觉、有正语、有离身三恶行,有如法不如法的生活方式,有精进方便行,有不妄不虚念,有心住于不乱不散的定境,都是与有漏思惟(作意)相应的。至于圣弟子,是已证初果至四果的有学及无学人,是直接以思惟无漏的四圣谛来配合八正道,所以是与无漏思惟(作意)相应的。

修行八正道,多是由凡夫的世俗有漏,而进入出世间无漏的。以下就用这样的角度,来解说八正道的道品次第。

文章点评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