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详解“弥勒菩萨”的精神内涵(下)

佛教文库

诸位尊敬的法师们、居士同修们,大家上午好,阿弥陀佛!

前面讲到的三种慈,生缘慈、法缘慈和无缘慈,蕅益大师说:「此三种慈,生缘乃三乘之所共修。但二乘本无利他宏誓,故为力微,菩萨修之,力用广大;次法缘慈,二乘亦能少分修习,正是菩萨所修;三无缘慈,则中道佛法,不共二乘」。

第一个生缘慈。

生缘慈是三乘共修的,三乘是指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都修学生缘慈。二乘人是指声闻、缘觉,属于小乘。二乘人没有建立度一切众生的弘愿,只求自度,并不求度人,所以他们所修的生缘慈道力就比较微浅。因为发心不够大,道力是随著心量的扩大而扩大的,所以度化父母的能力也就受到了局限,受到自己心量的局限。

《佛说盂兰盆经》里面,目犍连尊者示现的是属于声闻乘,小乘人心量不够大,所以佛只告诉他度他的生母乃至七世父母,没有再说更多,就说到七世父母,这个道力就比较微浅。当然,其实目犍连尊者他是法身大士,他之所以这样示现的深义、密义在于什么?我们一定要发大心,才能救度无量无边的父母。佛菩萨也修生缘慈,他们发的是大乘心,所以这个力用就广大了,力量随著心量的扩展就扩大了,力量不可思议。

第二个法缘慈。

二乘人也修习法缘慈,那是指有一类声闻、缘觉的修行人,他们的心量比较大,他可以修习少分,也能够契入少分,可是就般若智慧来讲,二乘人是不足的。菩萨有般若智慧,观一切法是一相,法缘慈这种境界的慈心三昧需要建立在般若智慧的基础上,所以这正是菩萨的正修。

第三种无缘慈。

这是中道佛法,那是法身如来证得中道第一义谛,这些人才能够修习到的,【不共二乘】,就是说明二乘人没办法修。这是讲到三种慈。

诸佛菩萨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又其悲心广大无尽,故称无盖大悲无盖就是没有顶,没有比这种悲心更广、更大,无有更上于此悲者。

对于慈悲,诸多经典中都有所论述。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将慈悲该摄于四无量心中,而分别称为慈无量与悲无量。

在诸佛菩萨中,弥勒菩萨是经常以慈悲之心来待人的典范。据弥勒菩萨故事中所载,弥勒应化的布袋和尚,平日经常背一个大布袋到处化缘,不论别人给什么他都不介意。经常有小孩子见到他背著布袋乐呵呵的样子,便故意逗他取乐。有的人还往他布袋中投入石块或者小鱼等不符合出家人所应收的东西时,他也丝毫不生气,还喜笑颜开地将孩子们给的物品收下。即使戏弄他,轻视他,他仍然不改笑容。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弥勒菩萨为了随顺众生,令众生生起欢喜心,他认为能够令众生欢喜就是使诸佛菩萨欢喜。弥勒菩萨之所以能做到这样,一定是对众生怀有无限的慈悲之心。

弥勒菩萨对众生慈悲的另一体现是,化缘所得的东西,他并不是自己享用,相反,他一直心系那些处于痛苦中的人们,常将自己化缘所得的东西分发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帮助他们摆脱现世生活的困境。

弥勒菩萨对众生生起慈悲心的更重要的表现是,他经常在兜率内院为弟子说法,劝化更多的苦海众生离苦得乐。按照《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所说,弥勒兜率淨土和弥勒人间淨土都是国土庄严,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生到弥勒淨土的人,不仅自己离苦得乐,而且还可以仰仗弥勒菩萨的威德,度化更多的人离苦得乐。因此我们历代高僧大德,发愿求生弥勒内院的很多,比如玄奘法师、虚云老和尚。

佛教是教育,弥勒菩萨像之所以被摆放在一进寺院山门所看到的第一个位置,就是让我们看到菩萨的形象,能够首先想到弥勒菩萨的慈悲之心,也表明佛门以慈悲当先,从而从弥勒菩萨的慈悲心中得到启示,自己也能常怀慈悲之心,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使别人的生活能够过得更好。

1
文章点评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