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如何来选择自己皈投、依靠的师父呢?我认为,一个是法缘,一个是人缘。所谓“法缘”是什么意思呢?善知识的言教,自己是不是喜欢听,是不是喜欢接受,接受得了接受不了?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我们听不懂,不愿意接受,甚至认为没有什么佛法,那么你皈依之后肯定不会去学了,因为你会觉得某某法师没有佛法,某某法师佛法不可靠,某某法师学识很少,不足以来教我。其次,“人缘”。人缘,就是我们自己本身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好乐不好乐、希求不希求亲近善知识?
简单地讲,我们佛门把找师父叫做依止,在这个之前还有一个共同的依止叫做三宝。我们皈依是皈依佛法僧,将三宝作为我们生命的趋向,以及对生活的理解。所以我们是以真理为原则,寻求智慧,而非寻求宗教,但前提是我们要明白为什么要皈依。
有的人是为了寻求一个团队,以便得到精神的慰藉;有的是为了了生脱死;有的是寻求文化的价值;有的是为追求精进……世间人会有很多师父,也有很多老师,但这并不牵扯到互相的承诺。
这样就包括四种情况:有法缘无人缘;有人缘无法缘;无法缘无人缘;有法缘有人缘。第一种情况是,有法缘但没有人缘。有时候,我们对一个善知识,可能很喜欢听他讲法,但是你没有同他相处的因缘,因为你见不到他,找不到他,这就是人缘的欠缺。
第二种情况就是,有人缘但没有法缘。就是善知识讲的话,自己师父讲的话,他可能愿意听、愿意做,但不会认为是佛法。反过来说,善知识讲的佛法,自己听不懂,没有好乐心,听不进去,不能依教奉行。这样会导致什么后果呢?导致在别的地方再去求法。那么能不能再求到佛法呢?也是很难讲的。
再一种情况就是,既没有法缘,也没有人缘。那为什么又能皈依呢?就是存在名分的关系。自己莫名其妙来皈依,皈依完了以后也就走了,永远见不到。可能过了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之后,有人问你:你是不是佛教徒,你皈依了没有?他就会说:我是,我已经皈依了。人家再问:那么你皈依的师父是谁啊?那个时候,他可能才回忆得起来:我在某某人座下皈依。
老师是照本宣科,所以他只能叫做老师,不能叫做师父。师父的意思是什么?为人师为人父。他涵盖两个方面,为人师——传递真理;为人父——运用责任,要有父亲一般的责任,这大概是弟子选择师父要观察的。所谓传递真理,对于佛教来说,就是如法的、清净的,来源于传承的而非自己的。
作为师父看弟子,不是在寻求子女。对于大众来说,首先他是一个三宝的传递者,让人看到三宝,而不是看到自己;如果一个弟子寻求的是三宝,那么这个弟子老师就愿意度化,但实际上我们现在都还没有到说这个话的时候。
最好的就是既有法缘也有人缘,这样我们就比较容易依教奉行,这是我们选择善知识非常重要的因素。那么我们要如何同法师、善知识去结这方面的缘?我们要去创造,要有这方面的希求心,我们要明了皈依的目的究竟何在。我为什么要来皈依?我们要更深刻去认识皈依这个主题,要根据佛法的标准去认识,而不是人云亦云。本来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非常宝贵和郑重的事情,到了自己身上,如果变成没有意义,变成很平常的一件事情,不能同自己生命的点联系起来,佛法就进不来了,自己内心的大门就敞不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