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若想获得究竟快乐的解脱,必须守持清净的戒律

佛教基础

舍解道戒继家业,乐付东流追逐苦,

践踏祸根妄念头,刺中我敌凶手心。

若没有人讲,本论每个偈颂都很难懂,因为直接从字面上看,并不像其他论典的偈颂一样,一看就一目了然。藏文是这样,汉文也是如此。所以,要理清前后词句的关系,需要加很多字,否则就不好解释。

有些出家人已经舍弃或损坏解脱道的根本——清净的别解脱戒,还俗安家立业,其实这是将快乐的根本——行持善法付之东流,而追逐痛苦的因——造作恶业。按理来讲,行善会得到快乐,造恶会得到痛苦,但很多愚笨的人,却舍弃解脱的根本戒律,快乐的根本善法,整天都处在不如法的行为当中。其原因就是我执分别念在作怪,因此要践踏分别妄念的头,刺中我执怨敌凶手的心,以这种方式彻底摧毁我执,和自私自利的心,之后才能获得解脱。

包括有些居士,本来受持三皈五戒,非常清净,后来却因我执分别念太重,屡屡毁犯戒律。有些出家人本来受持清净的戒律,后因种种违缘心不堪能,遇到对境无法调整自心,最终犯了根本戒,而堕入世俗道中,过得非常可怜!虽然这种自讨苦吃的行为,极其愚痴、极不应理,但在烦恼的驱使下,人们却难以克服。

《法句譬喻经》中讲:有一个人舍弃自己的财产、家庭,前往佛陀处请求出家,佛陀当即答应他的请求,让他作了沙门。之后便让他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寂静地去修行正法。三年后,他修行境界一无所获,心灰意冷地想:我在三年中如此勤苦地修行,却没有一点感应,还不如回家见自己的妻儿。于是踏上了归家的路途。可能就像无著菩萨在鸡足山闭关,没有得到感应,便下山一样。

此时,佛陀以神通知晓度化他的因缘已经成熟,就化作一位沙门,在路上与他迎面相见。化沙门问: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个地方很平坦,我们坐下来聊一聊。坐下后,比丘说:我在此山修行了三年,一点道相都没有得到,想回家与家人享受天伦之乐。

此时,他们正好看见一只久已离开密林的猕猴(应该是佛陀化现的)在旷野游逛。化沙门问:它来到平地干什么?比丘说:有可能它不堪重负,为了逃避身体的痛苦而来此地;有可能它为了自己吃饱、吃好而来此地。他们的话刚刚说完,猕猴便返回森林爬上树木。比丘又说:这只猕猴真可怜,它返回森林跟自己的眷属在一起,又会非常痛苦。化沙门说:你与它一样,舍弃寂静地返回世俗,又会重复以前的痛苦生活。说完,化沙门就显现出佛的身相。比丘惭愧无比,在佛前发露忏悔后,安住正念就获得了圣果。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第一,修行人在寂静地修行两三年或八九年后,没有得到自己想得到的境界,便产生后悔心:到目前为止,我修行了那么长时间,一点境界都没有获得,当年我不应该来到这里出家修行。这样的想法完全是错误的。第二,在修行过程中,因为魔王波旬的干扰,或后来自心没有刚开始修道的新鲜感,就容易退失。比如现在社会,很多人刚开始对上师、佛法、解脱,有非常强烈的信心,后来却逐渐淡化,甚至消逝无迹。

为什么不应舍弃戒律呢?因为对修行人来讲,清净的戒律是修道的基础,以世间语言来说,远离规范行为这一基础,则无法成办更大成就的事业,所以佛教提倡戒是根本,以戒为师,这具有无比重大的意义!否则,若没有受持清净的戒律,到后来就会发生很多不愉快的事。如《正法念处经》云:“持戒清凉触,得报甚清凉,愚人不修行,临终生悔热。”若守持戒律,无论是今生还是来世,都能获得清凉,但愚笨的人却不知道这个道理而不修行,临终时就会被后悔的火焚烧自己的身心。

邬金丹增诺吾在《赞戒论》中说:“有些人已经在具相上师前,得受利乐的源泉,如同珍宝璎珞美饰般的戒律,然而后来却因丧失正知正念,以损坏清净戒律为代价,换来了一碗豆粉许的短暂安乐,这样严重的愚痴确实非常可笑……”因此,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千万不能舍弃清净戒律这一根本,否则,想即生和来世快乐都很困难。

很多出家人,尤其是年轻的出家人,刚开始没有详细观察,就急急忙忙出家,后来因为没有守护正知正念,遇到一些对境,没办法对治自相续的烦恼,就破戒还俗,变得不伦不类。在藏地,很多出家人还俗后,特别后悔、伤心、痛苦,但也没有办法,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在别人眼里,也非常不成功,自己也羞愧难当,因为该做的事情没有完成,甚至做任何善法都没有力量。

对凡夫人来讲,若想守护清净的戒律,最好不要离开上师、僧众、道场,若远离这些产生惭愧心的对境,就很难生起守护自相续的智慧。即使内心暂时拥有这样的智慧,在魔王的控制下,当自己无始以来的习气复苏时,也很难用得上。这样的话,短时间的行为就变成了永远后悔的因。

本颂也讲,若想获得究竟快乐的解脱,必须守持清净的戒律,而不能守护快乐的因——清净戒律的根源,就是我执分别妄念。因为在它的支使下,就会做许多不如理如法的事。所以,在任何时候都要反省自己,不能责怪他人、他事。也就是说,要了知是现在没有将我执分别念转为道用,或前世所造恶业利刃轮到自己头上所致。否则,肯定会做一位成功的出家人,或者居士。而不会今天在某上师处皈依,过一段时间就诽谤、远离,甚至不愿意做出家人、不学佛,变成世间无恶不作的人。

在佛教徒中,现在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若大家都能懂得是自己智慧不够,极其愚痴,再加上无始以来的习气非常严重,在各种因缘具足时,就会造作许多不愿意做的事,那对自己的修行就会有很大的帮助。

恭录于索达吉堪布仁波切《修心利刃轮释》

文章点评
2023-11-29
基本佛法10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基本佛法10法增比丘(BhikkhuDhammavaro)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VarittaSila)是戒行的修习,避免作坏的事。众善奉行(CarittaSila)是道德的修习,修习善的事.. <详情>
2023-11-29
基本佛法9三十种波罗蜜
基本佛法9三十种波罗蜜法增比丘(BhikkhuDhammavaro)第一:普通布施波罗蜜,中级布施波罗蜜,上级布施波罗蜜。第二:普通持戒波罗蜜,中级持戒波罗蜜,上级持戒波.. <详情>
2023-11-29
基本佛法8听闻佛法的八难
基本佛法8听闻佛法的八难法增比丘(BhikkhuDhammavaro)要能听闻佛法,我们必须克服八种障碍,八难或八非时(Akkhana),那就是不要:(1)生于地狱中;(2)生于饿鬼中.. <详情>
2023-11-29
基本佛法7二善趣
基本佛法7二善趣法增比丘(BhikkhuDhammavaro)二善趣也是在三十一界里。三十一界统摄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十一界是:四恶趣,二善趣(人,六欲天),初.. <详情>
2023-11-28
基本佛法6四恶趣
基本佛法6四恶趣(Apāya)法增比丘(BhikkhuDhammavaro)四恶趣是在三十一界里。三十一界统摄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十一界是:四恶趣,人,六欲天,初禅.. <详情>
2023-11-28
基本佛法4世间
基本佛法4世间法增比丘(BhikkhuDhammavaro)[杂阿含二三三经](世间)[大正大藏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世间,.. <详情>
2023-11-28
基本佛法3布施供养
基本佛法3布施供养法增比丘(BhikkhuDhammavaro)布施是以自己所拥有的物品施与他人,这是舍与的思念(cetanā),在执行时能消除对布施物的执著,在业报上是能获得.. <详情>
2023-11-28
基本佛法2受持五戒
基本佛法2受持五戒法增比丘(BhikkhuDhammavaro)三皈五戒求受者念:尊者大德!我(们)向您求授三皈五戒。第二次尊者大德!我(们)向您求授三皈五戒。第三次,尊者大德!.. <详情>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