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法华经》重要偈颂解读

佛经首页

 《法华经》重要偈颂解读

以〈方便品〉与〈寿量品〉为主

文/释心皓

释心皓,佛教天台宗的比丘尼法师。1994年出家,后在闽南佛学院接受预科2年、本科4年、研究生3年的佛学院教育。研究方向为天台止观与佛教制度,师从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0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同年考入厦门大学哲学系读硕士研究生。05年任闽南佛学院教研室主任,执行编辑《闽南佛学院课程教学大纲汇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12),参与编写《法华经选读教学大纲》、《教观纲宗教学大纲》等。个人著作有《天台教制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6)。09年7月受浙江省瑞安市万松山万松禅寺之请,辞去佛学院职务入住山寺清修。师爱好天台,为香港观宗寺觉光长老座下法子,天台宗第四十七代传人,平日修学以持诵《法华经》和修习天台止观为主。

------------------

《法华经》是中国佛教极为重要的一部大乘经典。《法华经》的义理以唐代湛然大师所选四要品最为重要,即:迹门中的第二〈方便品〉和第十四〈安乐行品〉,本门中的第十六〈寿量品〉和第二十五〈普门品〉。

湛然大师《法华经文句记》卷一对为何选此四品作了说明:〈方便〉、〈安乐〉、〈寿量〉、〈普门〉,并是本迹之根源,斯经之枢楗。并指出此四品即教、行、体、用四法。

〈方便品〉开显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之教法,是教;〈安乐行品〉示法华行者所修的一心三观行法,是行;〈寿量品〉显久远本觉之佛身,是体;〈普门品〉示诸佛自在之应化,是用。

法华四要品是体现《法华经》一佛乘思想教义的必读选文,是法华的脉络,庞大法华体系的精髓。就法华的思想义理而言,非〈方便品〉和〈寿量品〉莫属。因此,我们从这两品中选出一些著名的偈颂作解读,希望对法华的开权显实,开迹显本的一乘思想有所解悟。

一、〈方便品〉大意

〈方便品〉为《法华经》正宗分的首品。在〈序品〉中,已委曲显示将说妙法之意,此品继说本经之宗。本品宗旨是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也就是道出过去说法和今日说法的不同。

昔日由于众生根性闇钝,无法信受佛所证的诸法实相理。故佛以方便力,巧说诸法差别相。而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今日法华会上,众生根机成熟,堪受大法,故佛直畅诸佛出世本怀:欲令众生,去除凡夫二乘知见,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方便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品初分别以寄言和绝言赞叹佛的权实二智,并以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解释佛为什么不详细赞说佛二智的理由。

二、十如是的提出与释义。佛陀巧说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差别相。十法界虽各具事相差别,究其根源,不出实相平等之理。

三、欲说妙法,四众惊疑。四众弟子,因闻佛开权显实,开三显一,谓三乘教法,皆属方便,不是真实,故心生疑念。于是舍利弗代众请法,共有三请,佛三次止而不说。最后终于答应讲说妙法,却有五千增上慢人退席,佛陀默然不予制止,免其因不信而有谤法堕落之罪。

四、为实施权,广说方便权教。佛昔日所说的三乘教法,非随自意语,而是随顺众生的根机所宜而说的。因为众生的根性大小不等,佛为适应此等不同根性的众生,故说三乘、五乘等种种差别法,目的是为引导众生,入佛知见。

五、示佛出世本怀。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因缘是佛陀出世的本怀,即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指佛所亲证的诸法实相智。

六、种微少善根皆得成佛的原理。众生本具正因佛性,藉建寺起塔、造像、香华供养、歌颂佛德、合掌低头等众善显缘因佛性,及从佛闻法,如说修行来助显了因佛性。三因若显,即成三德妙果。故无论直接或辗转得闻《法华经》,皆已成佛道。

本品的长行内容大抵如上,颂文基本是复述长行的内容,只比长行多了重颂过去佛权实的内容,以说明种微少善根皆得成佛的原理,让五浊众生悟入一佛乘。

二、〈方便品〉著名偈颂

1、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此是长行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的重颂。二乘三乘都是诸佛的方便假名之说。

一佛如此,十方诸佛皆然,故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才是真实,此外,更无藏教之二乘,亦无通教的三乘,除非是诸佛方便,说此二乘、三乘的假名字,引导众生,离生死苦,证涅槃乐,然后为说佛道的智慧,令所有闻法者,皆得成佛的缘故。

佛的苦心是引导我们最终成佛,不要说轮回于生死的人天乘,连已经证得偏空涅槃的声闻缘觉也要究竟成佛。因此,作为佛弟子,要发广大的心。即发大乘心救度一切,而不仅仅局于个人后世或个人解脱。

类似的颂子还有今我喜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等。这些都是说明开权显实,然而实不离权,是即权之实的道理。

2、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

此是颂佛出世本意。是颂前文:诸有所作,常为一事。一事,即是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的一大事因缘,乃众生之本源,诸佛之妙道。

佛出世示现一大事因缘:诸佛世尊欲令众生闻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诸佛出于世,无非为此一事业家当,要做的是唯此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的一事是真实的,其余二乘,只是权巧方便所说,则非真实。因为诸佛自证佛道,始终不会但以小乘法,教化济度于众生。

在莲华三喻中,此颂是华落莲成,废权立实之说,犹如莲华凋谢时,华瓣脱落,莲子独存。正如长行中所言:是诸众生,得闻佛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一事也常常作为话头被禅宗行人所参究。《古尊宿》卷40《文悦》云:

僧问:承教有言,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如何是此一事?师云:鼻孔大头向下。进云:与么则晨朝有粥,斋时有饭也。师云:惜取眉毛好。

颂中的一就是指一佛乘。这是悟到了一事就是不离日常生活的一事。禅宗将《法华经》的一乘法化作开单展钵、拈匙把箸的日用。《黄龙录续补》:开单展钵,岂不是一乘法?拈匙把箸,岂不是一乘法?遂拈拄杖云:这个是什么?若唤作一乘法,眉须堕落!。眉须脱落系禅林习用语,指误解佛法而招致的后果。指出要将日用是道的意念进一步超越,否则就容易陷入将佛法不离世间法这一具有深刻内涵的道理庸俗化、浮浅化的泥淖,而导致眉须脱落。

3、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

此颂也是说明诸法实相的名句。诸法,概括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诸法其相虽殊,其体无二,唯一常自寂灭相的理体。解除二种生死,此理方显。亲证此诸法实相理体时,自当圆成佛道,故说: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

这句话对禅宗言语道断内证忘言的境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五灯》卷6《亡名古宿》记载,有僧诵读《法华经》至此,疑惑不决,行住坐卧,每日体究,都毫无所得,忽然于春日听到莺啼之声,顿时开悟,遂续前偈曰: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春至百花开,黄莺啼柳上。所谓人生宇宙的一切现象、法则,都是本来就具有的,同时显出自己不变的个性。春天来了,百花自然就开了,行行翠柳,黄莺啾鸣,大自然的生机就这样平等无私地显示在万事万物之中。

不论精神的、物质的,一切万有的事相,都在生生灭灭,变化万端。未变之前、既变之后、乃至变的当体,本来就在涅槃之中,本来就是寂灭的、清净的,因而黄莺的啼鸣,并不是对寂灭相的破坏,而是以啼鸣的形式表征着寂灭相,在柳舞莺啼中,存在着凝然湛寂的自性。

悟得此偈,即是对把握实相理体的寂灭相,纵然置身喧闹的现象界,也能获得清凉自在。

4、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这个偈颂是〈方便品〉中的过去佛权实颂,是约称佛号明开权显实之理。人们到寺院中能随便一称南无佛,即乘此念佛善根功德,渐见无量佛,闻法修行,今皆已成佛道。

经中说到,过去诸佛,皆以一乘大法化导众生,惟随顺天人一切众生之心欲,故以异妙之方便说法,助显妙义。如值佛闻法者,精修六度,皆成佛道。在佛灭后者,敬重舍利,建筑塔庙,庄严佛像,及供养此塔、此像,虽种因极微,佛皆决其终成佛道,甚至心多散乱之人,一拜佛像,一礼塔庙,一称佛号,佛亦决其终成佛道。这是因为经营塔像,供养恭敬之因行,均能长养善根,增益福慧;并能以此熏习之胜因,起无漏之功德,若不退转,自得究竟成佛。证明过去诸佛种种方便,悉是一乘之法式。现在诸佛和未来无量诸佛,皆亦如是。

这里有一个问题:明明众生并未成就佛道,为什么颂中说皆已成佛道?这就是法华的即权即实的绝待妙之理。

如何理解即权即实?昔日的权巧,不离今日的真实,可谓即权即实,权不离实,故举手低头,皆得作佛。类似的颂子如乃至童子戏,聚沙成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巳成佛道。可知凡是有机会听闻佛法,甚至曾经接触过佛法的人,都可以凭借佛法不可思议的力量,助长缘因佛性,启发了因佛性,进而证得个人内在的正因佛性,终于觉悟成佛,才是诸佛出世的真实目的。其余五戒十善,保持人身不失的法门,以及声闻法,缘觉法,甚至菩萨的渐修渐证,都是佛权巧方便的施设,而佛方便施设的三乘五乘教法,皆可以作为最后进入佛乘的方便。这就是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的原理。

就近而言,一称南无佛的人,都能在下一尊佛弥勒佛出世的时候得到解脱。《法华义疏》言:弥勒有三会者,度释迦余残三根众生也。于释迦佛持五戒人,初会得度;受三皈依人,次会得度;一称南无人,三会得度。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于龙华树下三会说法,其第三会所度的九十二亿人,多是在释迦牟尼佛法中,曾经一称南无佛的人。只要念佛,必能得度,成就佛道。

5、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

此二颂是说明一乘妙法即是诸法实相的著名偈颂。

颂意是:诸佛世尊能以权智了知世间一切诸法的现象,没有一定的自性,但由因缘的聚散而转变。成佛也是如此,要以无量法门的修习作为证得一乘实相的缘起。实相之法周遍法界,不离诸法本位,因此世间诸法的差别现相,也常住不灭。作为人天教主的诸佛,于道场成正觉时证知性相不二之理,为引导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共同证得此一佛乘的实相理,先方便说三乘教,后显一乘妙法。

颂中所显的诸法实相即是众生的真如佛性。性相俱空的实相理,是众生本具的正因佛种。三世诸佛,为欲令众生开发此正因佛种,故随众生的机宜,巧说无量法门。以了因慧心性,熏习佛种;以缘因善心性,助长佛种;使正因佛种,萌菩提芽,开花结果。诸佛虽然方便说无量法门,其实所说,唯一佛乘。

颂中最常为人引用的是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两句。是法,指常无性的实相之法,亦是本经所说的一乘妙法。住是常住不离之意。法位指十法界四圣六凡,情与无情诸法的本位。佛的意思是说:此一乘妙法,周遍于十法界诸法的本位,常住不离。

世间相,是指世间上一切诸法现象种种不同的差别相,此等诸法之相,原是变幻莫测,属于无常,唯因此一乘妙法常住于诸法的本位,时刻不离,因此世间诸法现象之相,亦常住不灭。

世间差别现象是俗谛理,属于相;实相理是真谛理,属于性。以其性住于相,性不离相,故即性即相,即真即俗,故言:是法住法位。以其相不离性,即相即性,即俗即真,故言:世间相常住。因此,真俗相即,性相不二。

诸佛坐道埸,成正觉时,皆觉知此真俗相即,性相不二,事理圆融的诸法实相理,知众生的佛性常住不灭,故以方便说法,令证一乘。

当然,对是法住法位中的两个法字还有另一种解释。是法,即一切色心之法。法位,即真如正位。一切色心诸法,皆安住于真如(法位)之中。换言之,一切诸法,皆依真如而得现起。如波依水起然。这种解释也没有偏离对诸法实相的理解,因此也是非常正确的。但就《法华经》颂中上下文的顺承来看,以第一种解释是法二字解为一乘妙法为佳。

世间相常住说明物我不二,法身常住。世间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依法身显现而建立的。万有虽有变迁,法身湛然不变。

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他假水和月说明万物的假相在变化而实体未尝变易。从世间相的表面上看,似乎是沧海桑田,瞬息万变不久长的,但事物的本体实无坏灭,不过在这边坏了,到那边又生了,搬了一个场而已。故经云:性相不二、心境一体。既然心法身常住不坏,那么世间相也就自然常住了。

僧肇大师在《物不迁论》中也举数例详论了事物毫无变迁的真理,其中最著名的四句话是: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丽天而不周。意思是:常常看到的动的东西其实是不动的,如吹着的风(旋岚)是静的,奔流的江河是不流动的,奔跑的野马的鬃毛飘扬实际上没动,循环的太阳和月亮却不是周而复始的。如果悟到了物不迁的道理,万物实际上并没有动过。因为时间是链状的联系,这个链子解开,每个时间点上相应的东西,其实根本上没有动的。缘起法的每一个片刻都安住于它自身的本位,并未曾离开;我们的感观如果迷于表象,未能深入穷究,则会被流续之相所迷惑。

事物之所以不变迁,不消灭,究其实际,就在显现、建立这些事物的根本法身是法尔不生不灭,亘古常存的。

世上诸法既交融涵摄,同时又各住自位,万物不改其本来的位置而如实地呈显,各个部门,各个成员,按照各自的角色,履行各自的职责,这就是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的境界。

古德(朴翁銛)颂法华世间相常住云:世间相常住,黄莺啼绿树;真个可怜生,动着便飞去!诗以莺啼绿树的动景,反形世间相常住,无尽的艳丽的风光正是我们的法身所显现。如果思量计度动着,就会失去其本来面目,心逐境转了。

三、〈寿量品〉主要内容

〈寿量品〉是法华本门开迹显本最重要的代表品目。本品明不可思议的佛果功德,主要谈及如来的寿量。

说寿量就要谈到佛的三身。佛的寿量,依法、报、化三身而有异。一、法身:无色无形之极理,无始无终,无法论寿量长短。二、报身:系指酬报因位之万行的果上万德圆备佛身,有始无终,无寿量。三、应身:指出现于迦耶城的释迦佛,乃应机而化现者,有始有终。本品从三身如来,显佛寿量无有齐限,即以显佛究竟功德之果相。

〈寿量品〉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点:

一、以五百尘点劫(亦作五百亿尘点劫)比喻释尊成佛以来久远之劫量。经中举喻说,粉碎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为微尘,每经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之国下一尘,竟尽其尘,而其所经之世界,悉碎为微尘,以其一尘为一劫,而释尊成佛以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由是显示世尊成佛以来劫量的长远不可算计。

二、如来以方便力唱言灭度的原由。法身本无生灭,报身寿命无尽,化身本为度生示现。如来唱言当取灭度,这是因为众生中有应以示现涅槃而得益者,佛即以示现涅槃而济度之,此是如来大悲方便之力,冀此可令众生生于难遭之想,俾种善根。

三、以医子喻说明如来方便灭度教化众生的苦心。经中举喻说,诸子无知,饮他毒药,心即狂乱,父设方便,令服好药,以瘥其病。此中,医师比喻如来;子女比喻三乘人。喻意谓三乘之人信受权教,不得正道,如来设各种方便,令服大乘法药,速除苦恼,无复众患。

四、世尊常在灵山说法,有缘者得以参与听闻。颂云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证知如来常在说法。

四、〈寿量品〉偈颂

1、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

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祗劫,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

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稳,天人常充满。

园林诸堂阁,种种宝庄严,宝树多华果,众生所游乐。

诸天击天鼓,常作众伎乐,雨曼陀罗华,散佛及大众。

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忧怖诸苦恼,如是悉充满。

此五颂说颂佛的报身、化身所居的实报、应化二土,有灭与不灭不同之相。本师化身示现娑婆,是应化的凡圣同居秽土,乃众生同分的惑业所成,必为劫火所烧尽。但本师报身所住的实报净土,全由佛的福智功德所感,则久远已成,尽未来际,无有坏灭的。

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祗劫,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

一般所谓的净土,是相对于世俗众生所居的秽土而言指清净的佛土,并不仅仅是民丰物阜,相处和谐的人间净土,净土是酬应诸佛因位之本愿而成立的清净庄严国土,一般至少是黄金为地,宝树庄严,并不仅仅国泰民安。

佛经中看待净土的视角也不一样。凡人是向外看这个纷杂不安的世界,觉得周边的世界不是净土;佛法则是向内看心,随心净故则国土净。所以土的净秽与否,在于众生个体的感受程度,也即般若智慧与法身的分证程度。因此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被称为法界道场偈,佛入灭是方便说,佛永远住世才是真实地,故知圣寿遐长,非界尘之能数;妙境安固,岂劫火之能焚。

颂中,神通力指佛福慧所成的三业功德,如前颂我常住于此,以诸神通力,令颠倒众生,虽近而不见。佛的神通力能令众生隐而不见,也可以摄受佛的实报净土常在不灭。

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是说本师自无量劫前成就报身报土以来,经常由报现化身,居住在灵鹫山。灵鹫,指实报庄严土。余住处,指方便有余土。

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稳,天人常充满。

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是说在旧世界崩溃的坏劫之末,将发生大三灾火灾、水灾和风灾。《仁王经》说:劫火洞然,大千俱坏。当火灾发生时,七日并出,山崩地裂,海枯石烂,大火从地狱烧到色界的初禅天,世界化为灰烬。六欲天(除了兜率天内院不受影响,因为是候补佛位菩萨所居之处)其他之处,统统烧毁,上自大梵天,下至无间地狱,一概不存。然而佛所住常寂光净土则非常安隐,不被大火所烧。

我此土安稳,天人常充满是表佛的心安稳,即真如净心,所居名常寂光土。劫火洞然,大千俱坏,众生土也;此土安隐不坏,诸佛土也。常寂乃大寂灭之场,大安乐之乡,故云此土安隐。

天人常充满:指围绕在佛身边听法的圣贤菩萨非常多。十地菩萨为天,住、行、向三十心的菩萨为人。此指应机所现他受用实报土。

园林诸堂阁,种种宝庄严,宝树多华果,众生所游乐。

诸天击天鼓,常作众伎乐,雨曼陀罗华,散佛及大众。

这是描述灵鹫山作为报土的庄严。颂中的曼陀罗华为四种天华之一,乃天界之花名。译为悦意花。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

除了事相上的庄严外,园林乐器等也有表法的作用。园林堂阁、众宝庄严,为实报土之相。天鼓、伎乐、雨华等,即实报土中无漏胜妙五尘。诸天表十圣三贤,总持禅观。天鼓表无问自说。天华表贤圣因行。

凡人看灵鹫山无非一座普通的小矮山而已,然而悟解佛法的高人却能看出另一番清净庄严的境界。正如佛在〈分别功德品第十七〉所说: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

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忧怖诸苦恼,如是悉充满。

这是说明凡圣同居土的状况。我净土不毁:方便、实报、常寂净土不毁。实报土中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如极乐净土。

而众见烧尽:众生所依之土,即凡圣同居土,即化土。见劫尽,谓见此妄想所成之世界为劫火烧尽。(报佛如来之真实净土,为第一义谛所摄,非世俗谛摄之化土可比,故化土烧尽而净土不毁。)

忧怖诸苦恼,如是悉充满:应化的若是同居秽土,则有忧怖诸苦恼,如是悉充满,如本经所说三界火宅。

上述五颂是《法华经》中描述佛土的著名偈颂,颂中引发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娑婆被劫火所烧,灵山净土却不毁?

从理体上讲,此娑婆,即本所居之土。今日迹居,不异于本。只是今昔时异,众生见烧者谓近,照本者达远。亦即是说,并不是离伽耶别求常寂,也不是常寂光外别有娑婆世界。

经中把娑婆世界描绘成杂秽不堪,是对众生而言的。事实上众生也正是如此感受的,许多众生为了逃避这个无可奈何的世界采取了自尽等许多不正确的方式。在众生眼里,这个世界是个堪忍的世界。

那么,在佛的眼里,娑婆又是怎样的世界呢?

以佛眼观之,充满瓦砾荆棘的娑婆世界即真常究竟之寂光土。这是因为,众生具惑、业、苦三障,所以感果与所见皆是不如意。而寂光土之体,具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佛已成就三德,所以感果即是究竟真常。所以佛眼看世间,娑婆即寂光。

《法华玄义》卷七曰:寂光理通如镜如器,诸土别异如像如饭,业力所隔,感见不同。众生与佛同体,众生之惑业苦三障即佛之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因此欲转秽为净,先须转三障为三德。如此,凡圣同居土的娑婆世界即成清净常寂光土。经中常说,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即是这个道理。

在《华严经》中,娑婆世界被明确地纳入了华藏世界的体系,位于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的第十三层,是释迦牟尼佛法身佛毗卢遮那佛的佛刹。

佛的法身法土如此,佛的报化土一样是功德所成,故在印度说《法华经》的灵山不会为劫火所烧。众生见劫尽,会看到此妄想所成的世界为劫火烧尽。事实上,对佛而言,化土烧尽而净土不毁。这是因为,报佛如来的真实净土,为第一义谛所摄,非世俗谛摄之化土可比,故化土烧尽而净土不毁。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同在娑婆世界,有的众生却能见到灵山净土?

这与众生的因缘有关,如下颂说:是诸罪众生,以恶业因缘,过阿僧祗劫,不闻三宝名。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则皆见我身,在此而说法。这是对比罪众生和修功德的众生。所谓无缘不见,有缘得见。《法华经》强调,如果有众生心意柔软,苦刻精勤,以供养渴仰心欲见如来,佛即现生令他们见灵山一会未散。如来常在灵山说法,忍土本来平坦,唯开示悟入佛知见者,则能见此境界。一切众生,无明深厚,谄曲浊心,故不能见。

天台宗智者大师就是这样一位亲见灵山法会的人。智者受学于慧思禅师,他到光州大苏山拜见慧思时,慧思一见面就很高兴的对他说: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后来授以普贤道场,令修法华三昧。智者诵《法华经》时,寂然入定,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豁然大悟。这是由于对佛法的深信解相,方能于同中见异,秽中见净。

除了《法华经》对佛以娑婆为报土有描述外,最著名的例子要属《维摩经》中如来按趾的故事。《维摩经佛国品》中,舍利弗动了个念头: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在这里,舍利弗尊者怀疑佛陀的国土不净,佛陀知道以后,告诉他: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同时,以佛神力让他得见佛的清净国土: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无量庄严,大地金色,整个世界都变成清净庄严的国土。这在凡夫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佛陀却告诉舍利弗:这就是我所感受到的娑婆世界。佛眼看世间,和众生看世界,净秽差别竟如此悬殊。这一自他不共的依报说明,随心净故则国土净。当众生一分一分地自净心意时,就能感受到当下即是净土。娑婆世界也是一样,是心净国土净的世界。

第三个问题:众生如何才能进入佛的常寂光净土?

《观无量寿经》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的法性土本来就是身土不二的,佛无时不在常寂光土中,吾人若识得自性,将自己的自性之光融入佛之常寂光中,便有如以杯水注于大海,自心契入如来性海,便当下即证得自心净土,也即是融入常寂光净土中了。宋代的遵式大师便是一位以念佛即身证得常寂光净土的人。遵式大师临终前曾作《三缘诗》,以谢徒属、绝宾友、焚笔砚。他人不晓其意,问其欲往何处,遵式以寂光净土作答。至晚间,果奄然坐逝。

凡夫众生的有漏依报国土是众生有漏之身心所招感的,因此有不净和坏灭之时。佛的净土是佛的悲智力变现的,是以无漏五尘为体的,因此清净庄严。虽然净秽差距看起来如此之大,但众生与佛本性一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只要一念清净,当下就能感受到净土。

当下感受的净土在未圆满成佛之前,他人是无法共知的。历史上有许多高僧修法成就时自我享受美妙的净土世界,然而他人仍然看到他住在秽恶的五浊恶世,这就属于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的境界了。所以,土的净秽与否主要是看我们的心,心里清净,世界就随着我们清净。因此,学佛,自净其心是很重要的。

当然,从修学圆满佛道的意义来讲,仅仅是个体心净还是不够的。因为,自净其心仅能成就佛的法身土,要想摄受众生,还需要成就报化净土,以个人清净带动其他众生一起清净,方称圆满。

2、得入无上慧,速成就佛身

我常知众生,行道不行道,随所应可度,为说种种法。

每自作是意: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慧,速成就佛身。

此二颂是〈寿量品〉最后两颂,是总明本经开权显实、开近显远,开迹显本的宗要。

我常知众生,行道不行道,随所应可度,为说种种法一颂是明开权、开近、开迹,为观机施教。

众生有可修行办道的,有不能修行办道喜欢欲乐的,随其根机差别,应以何身何法得度者,佛即现何身说种种不同法门,应病与药,如良医方便治狂子病。如来知道众生之所念,知其根机。经云:一切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悉见。又如《金刚经》: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方便品〉诸佛施权颂说:众生心所念,种种所行道,若干诸欲性,先世善恶业,佛悉知是已,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令一切欢喜。所以佛以一切权智对众生之机说法。

每自作是意: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慧,速成就佛身一颂是明所显远本的佛身,及入佛慧,速成就佛的三身四净土。

此句展现佛教化众生的本怀。佛的用意是:用什么方法来教化众生,令众生得入如来无上智慧,令众生很快成就佛的法身呢?看似疑问,实际上是总结上文所讲,表示如来所作方便全为这一目的。证智慧证法身,成就三德,则见三身四土。

〈方便品〉中说,佛出世的目的为三乘众生令悟入佛的智慧,〈寿量品〉则又多了成就佛身。即证入诸法实相后,自然证得法身。由法身起用,才能广度众生。所以最末两句颂:得入无上慧,速成就佛身是法华全经的宗旨。

结语

《法华经》中著名的偈颂非常多,其中开权显实、揭示一乘的颂子时常被人吟诵。大乘经功德非常殊胜,一句一偈灭无量重罪。即便是短短的偈颂,也包含着无量无边的法义。因此,必须多读诵佛经,才能进入佛的智慧。不读原典,光看注解,永远同佛隔一层。如同仅仅阅读唐诗译文一样,永远品味不到唐诗的魅力与意境。憨山大师就是多读原典有力参究碰到机缘而开悟的。要想修行开悟,除了多培福以载道外,还要以恭敬心多诵经。打坐是止,诵经是慧,定慧双修才能开悟。

文章点评
2023-02-01
礼敬佛陀竟能得到这五种殊胜功德
【原文】世尊告诸比丘: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端正,二者好声,三者多财饶宝,四者生长者家,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所以然者,如来无与等也。.. <详情>
2023-02-01
远离妖媚的女人!这八种姿态为智者所厌恶
【原文】佛告大王:妖蛊女人有八十四态,大态有八,慧人所恶。何谓为八?一者嫉妒,二者妄瞋,三者骂詈,四者咒诅,五者镇厌,六者悭贪,七者好饰,八者含毒,是.. <详情>
2023-02-01
震撼心灵的棒喝!人类贪图淫欲的恐怖恶果
【原文】夫淫欲者,譬如盛火,烧于山泽,蔓延滋甚,所伤弥广。人坐淫欲,更相贼害,日月滋长,致堕三途,无有出期。夫乐家者,贪于合会恩爱荣乐因缘,生老病死离.. <详情>
2023-02-01
至心念佛!能消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原文】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 <详情>
2023-02-01
《法华经》里的一个真相!
【原文】我今应当教,令得于道果。即为方便说,涅槃真实法。世皆不牢固,如水沬泡焰。汝等咸应当,疾生厌离心。诸人闻是法,皆得阿罗汉。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脱.. <详情>
2023-01-31
佛陀开示何为怨妇?
【原文】何等怨家妇?见夫不欢,恒怀瞋恚;昼夜求愿,欲得远离;虽为夫妇,心常如寄;乱头勤卧,无有畏避;不作生活,养育儿子;身行淫荡,不知羞耻;陷入罪法,.. <详情>
2023-01-31
若做到这四点能远离各种障碍速证清净
【原文】妙慧!菩萨成就四法,能离法障,速得清净。何等为四?一者、以深意乐摄三律仪;二者、闻甚深经不生诽谤;三者、见新发意菩萨,生一切智心;四者、于诸有.. <详情>
2023-01-31
佛陀开示一切法的本质
【原文】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处。《法华经》【注释】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要静.. <详情>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