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阿毗达磨俱舍论 解题

佛经首页

论名:阿毗达磨俱舍论

著译者:世亲菩萨造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阿毗达磨俱舍论,梵名Abhidharmakosa。略称《俱舍论》。Kosa意译原为印度泛称之容器,世亲取其「能藏」之义,有消化异说,容为一藏之气概,「俱舍」具有箧藏和刀鞘之义,故意译《对法藏论》、《聪明论》。世亲菩萨先作本颂六百颂,随后又作长行注解八千颂。汉译本有二,一为陈.真谛译《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世称旧俱舍;一为唐.玄奘译《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卷,为法相宗之基本教本,则称新俱舍。均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册。为部派佛教教理之集大成,大毗婆沙论之纲要书。本论偏向使用譬喻师的观点,重新对有部的学说作了更严密的组织与整理。本论在印度、西藏、中国、日本均广受研究,注释书亦多。

本论的地位及特色:

一、本论是佛法知识的宝库,为学习佛法的必读之书。

二、本论偏向使用譬喻师的观点,以有部的重要阿毗达磨论如《发智》、《身论》和《法蕴》等六足论以及《大毗婆沙论》的要义为基础,故以论题名为阿毗达磨的《俱舍》。

三、本论在中、印佛教思想史上,解说有部的重要宗义,都极其简明扼要,被誉为「聪明论」,或「以理为宗」。

四、本论的结构,圆满地显示了佛教「诸法无我」根本主张。

五、本论的组织、条理与次第,在所有阿毗达磨论书中,可称第一。

六、本论的偈颂组织完善,摄义精审,对有部的阿毗达磨法义理论以四谛为中心重新组织,容易充分明了。

七、本论为现代研究印度佛教的思想,尤其是探讨小乘佛学的思想,尤其是世亲的思想为中心。

八、在所有论书中,本论对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界六道、生死流转及还灭等方面的知识说明最为详细。

九、本论把构成宇宙万法的基本要素归纳为五位、七十五法,学习大乘法相不可不研究本论。

十、本论反映当时流行于迦湿弥罗之有部关于世界、人生及修行之主要学说,并吸收经量部之许多观点。

十一、在当时有部思想发展中,本论取代《大毗婆沙论》地位而被看成为有部的代表作。

十二、在当时经部思想发展中,本论受到众贤《顺正理论》的评破,为当时声闻佛教界的大事,也是印度声闻佛日的余辉。

十三、本论毗昙品,在印度方面可以代表佛教对宇宙结构和宇宙现象的总的看法。

十四、本论反映了当时(笈多朝)印度文化、科学。本论的宇宙论,无疑是受到当时天文学的影响,反映了当时印度天文学的发展水平的。

十五、本论传入中国,成立了俱舍宗,为十三宗之一。

十六、本论传入中国再传至西藏受到重视,尤其格鲁派列为必学的五部大论之一。

十七、本论在藏传佛教正规学制中为四年的课程,毕业后方可考取显教格西学位。

十八、本论于奈良时代传入日本,成立俱舍宗,且以俱舍论为基础之学术研究延续至今。

本论的大意:

本论共三十卷,内容可分为序说、正说、结说。正说分为二:前八品,明诸法之事;第九品,明无我之理。

壹、序说:本论

第一品前三颂,先皈敬三宝及说明造论动机及造论意趣及目的。

贰、正说:

一、明诸法之事

(一)明有漏无漏之法

1.说明四谛法的自体

第一品,分别界品,除去前序说三颂,共四十五颂。总标有无漏法后,即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统摄诸法,解释其名义,并以「界」用1.有见无见2.有对无对3.三性分别4.三界分别5.有漏无漏分别6.有寻有伺7.有所缘无所缘8.有执受无执受9.大种所造10.积集非积集11.能斫所斫12.能烧所烧13.能称所称14五类分别15.得成就16.内外17.同分彼同分18.三断19.是见非见20.诸识所识21.常无常22.是根非根等二十二门详细分别。

2.说明诸法之用

第二品,分别根品,七十三颂。先说明1.眼2.耳3.鼻4.舌5.身6.意7.女8.男9.命10.苦11.乐12.忧13.喜14.舍15.信16.精进17.念18.定19.慧20.未知当知21已知22.具知根等二十二根有部及经部的说法明其体性,从诸法在染净两方面能作助力详说其增上义功用。次依缘起道理说各法的俱起,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无表色等十一色法;一心法;受、想、思、触、欲、慧、念、作意、胜解、三摩地等十大地法;信、勤、舍、惭、愧、无贪、无瞋、不害、轻安、不放逸等十大善地法;无明、放逸、懈怠、不信、惛忱、掉举等六大烦恼地法;无惭、无愧等二大不善地法;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等十小烦恼地法;恶作、睡眠、寻、伺、贪、瞋、慢、疑等八不定地法;得、非得、同分、无想果、无想定、灭尽定、命根、生、住、异、灭名身、句身、文身等十四不相应行法;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等三无为法等共七十五法。最后说诸法缘起所依的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通因行、异熟因等六因;及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等四缘;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离系果等五果。

二、别明有漏无漏之法

1.说明有漏果,相当于苦谛

第三品,分别世品,一百零二颂。先说地狱、傍生、鬼、人、天等五趣的有情世间及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的器世间,说明十二缘起,次说有情以四食为住,再次说有情没的舍受乃至断支节等。最后说有情所居世界的体量,成坏,所经劫数等。

2.说明有漏因,相当于集谛

第四品,分别业品,一百二十七颂。先说诸业的自性和诸门分别,再说表业,无表业,思、思已业、定、不定业、引业、满业最后解释经中散说各业以及业的杂义。

3.说明有漏缘,相当于集谛

第五品,分别随眠品,七十颂。先说随眠即贪、瞋、痴、慢、疑、有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十种根本烦恼的体性及其诸门分别,接着说明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举、无惭、无愧、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睡眠、恶作等枝未烦恼,后说烦恼的断灭。

4.说明无漏果,相当于灭谛

第六品,分别贤圣品,七十九颂。先说圣道的体性,圣道所证的四谛等,以人为主说明圣道七加行:五停心、别相念住、总相念住等三贤。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等八果。

5.说明无漏因,相当于道谛

第七品,分别智品,五十六颂,先说世俗智、法智、类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他心智等十智的不同及其诸门分别。说明苦谛四相︰非常、苦、空、非我。集谛四相︰因、集、生、缘。灭谛四相︰灭、静、妙、离。道谛四相︰道、如、行、出。等四谛十二行相次说智所成就的功德等。

6.说明无漏缘,相当于道谛

第八品,分别定品,四十三颂。四禅之禅支及八等至等诸定,次说四无量等定的功德,其后连带说明佛教正法如何住在世间。

参、结说:说明本论乃依据《毗婆沙论》解释阿毗达摩,并伤叹佛教正法垂灭,劝励学道。

二、明无我之理

第九品,破执我品,本品虽附录于本,论实则为另一论书,分为三大部份,一为破犊子部所立与蕴不一不一的不可说我。二破数论外道所谓的有事用,必有事者用;行有行者,识有识者的有我说。三破胜论所谓的识必依我,德必依实的有我说。

本论的传译如下:

本论《俱舍论本颂》和《释论》的梵本,在印度早已散失,只余称友所作《俱舍论释疏》里还保存着一些引用文句,但不完全。19341938年间,印度人在中国西藏地区寺院里陆续发现了约在十二、三世纪顷写的《俱舍论本颂》和《释论》的梵文原本(《本颂》系从《释论》录出),摄影携回,1946年更由印度学者戈克尔校勘其《本颂》(V. V. Gokhale: The Text of the Abhidharmako?akārikā of Vasubandhu, 1946)发表。俱舍本论则在印度巴特那(Patna)出版(P. Pradhan: Abhidharmako?a-bhāsya of Vasubandhu, 1967)。

本论在中国传译的情形,可分为新、旧两个时期。

(一)陈.真谛译出《俱舍论偈》一卷,今佚。翌年又译出《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世称「旧俱舍」。比较保存了梵本的面目。

(二)唐.玄奘重译《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卷,世称「新俱舍」。颂文颇多开合,又在长行里牒引颂文的部分也都没有显明区别出来。

本论则是透过中国再传至日本,在日本修习此宗者,多附属于法相宗而兼学之,今仅残存学派罢了。

偈颂与俱舍论均有西藏译本,即:Chos-mvon-pahimdsod-kyi tshig lehur byas-pa(Abhidharmako?a-kārikā,北京版 115, pp. 115~127 与 Chos-mvon-pahi mdsod-kyi b?ad-pa(Abhidharmako?a-bhāsya,北京版 115, pp. 127~283)。西藏译除此外犹保存有满增、寂天、陈那等之注释。

本论的注疏收录于在藏经如下:

一、唐.普光述《俱舍论记》,三十卷,又名「光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一册,《卍续藏》第八十四册。三门分别:明论缘起,释论题目,随文别解,为研究俱舍论之指南书。

二、唐.法宝撰《俱舍论疏》,三十卷,又名「宝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一册,《卍续藏》第八十五册。五门分别:初转*轮时,学行次第,教起因缘,部执先后,依文解释,为研究俱舍论之指南书。

三、唐.神泰述《俱舍论疏》,仅存卷一、二、四、五、六、七、十七,共七卷,又名「泰述」,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三册。

四、唐.圆晖述,《俱舍论颂疏论本》,三十卷,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一册。此疏省略争论部分,简明地解释有部之教理,故容易理解。

五、唐.大乘光(普光)撰,《俱舍论法宗原》,一卷,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三册。先略释五位七十五法,次即诸门分别,从二门至十门,以略释法数。

六、尊者悉地罗末底造(唐言安惠),《俱舍论实义疏》,五卷,敦煌本,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册。题下注云:总有二万八千偈。然今此本,仅有三千余字而已。

另旧译有唐.真谛注疏十六卷、义疏五十三卷等已逸失。慧恺著有《俱舍论疏》八十三卷、慧净《俱舍论疏》三十卷、道岳《俱舍论疏》二十三卷等,现也都逸失。

西藏文译本有:

一、世亲造《阿毗达磨俱舍论颂》。

二、《阿毗达磨俱舍论释》三十卷。

三、众贤造《俱舍论疏释》,即《显宗论》,四千五百颂,失译。

四、陈那造《俱舍论疏要义明灯论》,四千颂。

五、安慧造《俱舍论大疏真实义论》。

六、增满造《俱舍论疏随相论》,一万八千颂。

七、称友造《俱舍论疏明了义论》,一万八千颂。

八、静住天造《俱舍论疏要用论》。

这些译本都收在西藏文大藏经《丹珠尔》之内,此外西藏格鲁派等历代大师曾撰有《俱舍论》注释多种。

另普辛曾参考称友(Yasomitra)的梵文注释、藏传的各种注释、普光、法宝等人的汉文注释、真谛译《俱舍论》、日本佛教学者的研究成果,而将玄奘译《俱舍论》全书三十卷译成法文刊行(L Abhidharmakosa de Vasubandhu》(6 vols, Paris,1923~1931)。

(香光尼众佛学院图书馆整理)

相关微文

文章点评
2023-02-01
礼敬佛陀竟能得到这五种殊胜功德
【原文】世尊告诸比丘: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端正,二者好声,三者多财饶宝,四者生长者家,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所以然者,如来无与等也。.. <详情>
2023-02-01
远离妖媚的女人!这八种姿态为智者所厌恶
【原文】佛告大王:妖蛊女人有八十四态,大态有八,慧人所恶。何谓为八?一者嫉妒,二者妄瞋,三者骂詈,四者咒诅,五者镇厌,六者悭贪,七者好饰,八者含毒,是.. <详情>
2023-02-01
震撼心灵的棒喝!人类贪图淫欲的恐怖恶果
【原文】夫淫欲者,譬如盛火,烧于山泽,蔓延滋甚,所伤弥广。人坐淫欲,更相贼害,日月滋长,致堕三途,无有出期。夫乐家者,贪于合会恩爱荣乐因缘,生老病死离.. <详情>
2023-02-01
至心念佛!能消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原文】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 <详情>
2023-02-01
《法华经》里的一个真相!
【原文】我今应当教,令得于道果。即为方便说,涅槃真实法。世皆不牢固,如水沬泡焰。汝等咸应当,疾生厌离心。诸人闻是法,皆得阿罗汉。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脱.. <详情>
2023-01-31
佛陀开示何为怨妇?
【原文】何等怨家妇?见夫不欢,恒怀瞋恚;昼夜求愿,欲得远离;虽为夫妇,心常如寄;乱头勤卧,无有畏避;不作生活,养育儿子;身行淫荡,不知羞耻;陷入罪法,.. <详情>
2023-01-31
若做到这四点能远离各种障碍速证清净
【原文】妙慧!菩萨成就四法,能离法障,速得清净。何等为四?一者、以深意乐摄三律仪;二者、闻甚深经不生诽谤;三者、见新发意菩萨,生一切智心;四者、于诸有.. <详情>
2023-01-31
佛陀开示一切法的本质
【原文】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处。《法华经》【注释】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要静..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