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什么是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

佛教入门

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称“菩提心”,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佛教经论《大智度论》说:“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瑜伽师地论》谓初发菩提心者,即入大乘菩萨之行列。《发菩提心经论》说:“依思惟诸佛、观身过患,慈憋众生、求最胜果四缘修观而发菩提心。”

释迦牟尼佛于《华严经》说:“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

对初学而言,发菩提心是首要的;对学佛多年而未发心者而言,发菩提心是比开悟更要的当务之急! 对初学而言,发菩提心是首要的;对学佛多年而未发心者而言,发菩提心是比开悟更重要的当务之急!

先解释一下:“菩提”,翻译为“觉”,这里是指“无上菩提”:成就无上佛果的“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全称“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上正等正觉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是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此菩提心之内容,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一.发菩提心是成佛的第一步我们学佛的初级目的:出离生死苦海,不受六道轮回;我们学佛的终极目的:上求无上佛道;下化无边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又叫做“诸佛通愿”:诸佛在因地时,都发过这个愿,若无这四宏愿,诸佛无以成佛,佛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求佛道的因而得成佛之果,法尔如是,自自然然。如未发求佛道之心,以何因而得佛果?有《华严经》为证:“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二.发菩提心是判别菩萨与非菩萨的标准“菩萨”:全称“菩提萨埵”,菩提为“觉”,萨埵为“有情”(众生),直译为“觉有情”;很多场合,被解释为“觉悟了的有情”。末学以为这个解释值得探讨。问一句:若必须觉悟才有资格称为菩萨,那么,怎么会有“凡夫菩萨”之说呢?《优婆塞戒经》:“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胜于二乘极果是什么?菩萨!)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时,从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诸天,皆大惊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以上经文不仅明示:“在家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更以“天人师”称赞发菩提心的在家凡夫!故末学以为:“菩提萨埵”应当解释为:“求菩提(觉)的有情”,也就是:“求佛道的行者”。因此,发了菩提心,就是菩萨;未发心者,就算有神通乃至有慈悲心,也不是菩萨!还以《华严经》为证:“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三.发菩提心能消重罪《普贤菩萨行愿品》云:“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镇疑。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无始劫以来,无量罪业,是碍修学佛的主要原因;罪障深而福德浅者,就算聪明才智,也是“钝根人”。因此,消除罪障是学佛的捷径。《优婆塞戒经》云:“善男子,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四.发菩提心与往生净土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彻悟禅师:“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16字被奉为“净土纲领”。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开悟只是漫长的成佛道路上的一个必经之关卡。而发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真学佛法的标志;是凡夫菩萨的标志;是成佛的根本原因。其体广大,其德无边。一切学人当速发无上菩提心!引用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以表发心之重要、发心之急迫:“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很多学人,自念身为罪孽凡夫,未受三皈五戒,何敢以发菩提心而称“菩萨”?末学此文,意在令一切见闻者知道发菩提心的急迫与重要;一切读者,若愿意学佛,即使一时一处一念之间能持一戒,也应当在阅读本文之后的下一秒立即发心。或者自己挑一个时间,于静室之中,无论有无佛像供奉,皆可礼拜本师释迦牟尼佛而作是言:“本弟子某某,于今日起,尽未来皈依佛法僧;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愿得佛菩萨护持,尽未来不失不忘今日之愿。”如是三称,贵在至诚。

在佛法的修学中,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菩提心,诸佛菩萨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来成就。佛法中一切法门的修学都是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菩提心,一切法门所讲的正见都是为菩提心服务。

只有发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见会才有着落处,离开菩提心,佛法的修学就会变得空洞和抽象。不论哪一部经典都立足于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萨的修行都是以发菩提心为开始,不同的只在于愿力的体现,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诸大愿等等,诸佛菩萨的愿力都是菩提心的体现。

末学就是这样发心的,“尽未来”三字一出口,不觉涕泪皆下。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1
文章点评
2023-02-16
佛学入门常见词汇简述
佛佛陀并不是千变万化、有求必应的神,也不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救世主。佛陀是一位智慧和德行圆满的觉悟者,是一位教导断除烦恼方法的导师。佛是全知,但不是.. <详情>
2023-02-16
有一种迷信,是对佛的迷信
世人凡事都想图个捷径,既想得到好处,又不想付出辛苦。什么是捷径呢?于是大家想起了佛祖释迦摩尼。既然他老人家佛法无边,就一定能保佑我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详情>
2023-02-16
不要把信佛信的那么痛苦
朋友发来短信,说她去五台山拜佛了。我惊问刚刚提拔为副处的她:你信佛了?!她回答说:也信也不信吧我是为我家小宇来拜佛的。我苦笑了。小宇,是她的宝贝儿子,.. <详情>
2023-02-16
求佛有没有用?
有人问:既然说佛陀是人不是神,那为什么说佛菩萨可以保佑人?我们求佛有没有用呢?我们应当了解,佛就是我们人人本具的清净自性。求佛,是向内祈求,向自己的如.. <详情>
2023-02-16
为什么要上香?
香也叫信香,上香就是发信号,表示你有信心。香真正的意义是戒定真香!持戒、得定、开慧那才是真正的修行!,以此示范接引众生。2、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 <详情>
2023-02-15
中阴身与中阴身自救法
死后1--49天,称之为中阴身在着49天,死者的神识会看见什么,感受到什么。佛菩萨会变化成各种形象来救度众生!一.中阴身时真的会如此网页所云.会出现如许多的诸.. <详情>
2023-02-15
年轻人,你为何学佛?
龙泉寺在清风宜人的山里,节假日里来往的登山者络绎不绝。一对中年夫妻迷了路,问我出口在哪,就在我带路的时候,她突然不解的问道:你这么的年轻啊,怎么也信佛.. <详情>
2023-02-15
恶业感应的凶兆
中阴身通常每七日一昏死又复清醒,极感不安,但因未修过正法故,觉得彷惺恐怖。如果在这时候,亲人因办他的丧事而杀生,例如杀鸡杀鸭以宴亲朋,他便会感应更凶恶.. <详情>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