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佛遗教经全文译文及注释

佛经首页

译文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在波罗木奈的鹿野苑(在今印度瓦腊纳西城西北)初转法轮,演说四谛、八正道等大法,又收阿若憍陈如等五人为弟子。最后又在拘尸那迦城外的娑罗树下为弟子最后一次说法,并收一百二十岁的婆罗门须跋陀罗为弟子。有缘度脱的弟子均已度脱。佛历八十年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在娑罗树下将入涅槃。此时是夜深之时,月圆星疏,万籁俱静。佛陀为周围弟于简要地说明佛法大义:

原典

释迦牟尼佛初转*轮,度阿若憍陈如①;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②。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③闲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注释

①阿若憍陈如:佛悟道后,初转*轮,听度五弟子中之上首,又译作阿若多憍陈那。

②须跋陀罗:佛的最后一名弟子。又译作苏跋陀罗,须跋陀。

③娑罗双树:佛入灭处之树林。娑罗,为树木之名,双干枝并为一树,故称双树。又译作沙罗双树。

译文

「诸位弟子,在我灭度之后应当尊重、珍惜、礼敬佛法大戒。修行戒法就会像是黑闇中遇到明灯;如同贫穷之人得到财宝。应当知道戒律才是你们最好的上师。即使我依旧留在此世也与此没有分别。

原典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①,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注释

①波罗提木叉:即戒律之音译,梵文作pratimocsa。又译作婆罗提木叉、钵喇底木叉。

译文

「持佛法清净大戒的人,不得从事商贾贸易,安置田地、屋宅,收养人民、奴婢、畜养牲畜。对于任何种植及诸财宝均应当远离,如同逃离火坑一般。不许砍伐山林、摧残草木,更不许开垦土地,以求生存。不得熬汤煎药,算卦占卜,抬眼仰望星宿,低头换算八字等,这种外道邪术皆足以妨害正当的因缘有的果报。所以持戒修行的人,要珍惜时光、日中一食,保持身心清净,独自生活;绝不允许参与世俗世务,求得一官半职。嘴念巫咒,口服仙药,结好奉承权贵,亲此疏彼,均属杜绝行为之列。应当自己端正心念,以求解脱,不许隐藏包庇自己的罪恶和错误,用微不足道的神通伎俩欺骗、迷惑俗众。对于衣食住行所需,只要求得能维持修行即可,不得贪心不足,求得多余,以供积蓄。

原典

「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筛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呪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蝶嫚,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①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

注释

①四供养:实为四事供养,即饮食、衣服、卧具、汤药。

译文

「以上简要的说明了持戒的基本内容。戒是求得解脱的平坦、顺利的根本大道,所以叫做『波罗提木叉』。依戒修行就能修得禅定诸阶段,由此可以逐步灭除人生之苦,产生佛法智慧。所以诸位弟子们:应当修习、传承我的清净戒法,千万不要使它毁坏、缺漏。如果有人能够修习我所传授的清净戒律,他就能拥有世上的善德善行;如果不修习清净大戒,所有的善德善行就不会产生。所以请弟子们牢记:戒律是第一清静安隐功德的所在。

「诸位弟子们,如果你们已能修习清净戒法,首先应当降伏你们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千万不要放纵它们,使它们同外界勾染,产生对色、声、香、味、触等五欲的执着与追求。就好像那放牛的牧童,手中紧握牧鞭,时刻警惕地盯着牛儿,不使牠任意放纵,闯入人家田地,毁坏他人庄稼。如果人一味地放纵自己的感官,非但激起人对感官刺激的执着与追求,难以控制,无法自拔,而且还会像那草原上的未加驯服的野马,如果不给牠加上马鞍辔头,就会疯狂地带着人狂奔,最终不免沉于沼泽或陷入猎人们布下的陷坑。这样的话,人就将遭遇一大劫的生死轮回之苦,而如果一心修行戒法的话,往劫积累的罪恶所遭之苦就将在此世中止。感官这样的祸贼所造成的罪业,将殃及累世,使人坠入生死轮回之苦,其危害的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人们千万不要对此掉以轻心啊!所以拥有智慧的人千方百计对它予以制服,对它绝不姑息迁就、放任自流,防制五根就像防制杀人越货的贼首,不许它放纵。假如放纵了它,也应在很短的时间内设法将它消灭殆尽。

原典

「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住处。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①。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崖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陷。如被劫②害,苦止一世。五根祸贼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惧!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

注释

①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五根」为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同外界相接触,如不修行控制,便会产生对色、声、香、味、触等五欲的追求与执着。

②劫:佛教时间术语,因不能以日常时间概念推算其久远,故又称作「大时」。

译文

「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官,其真正的主使者却是『心』。所以众位弟子,更应该好好地制伏你们的心。心是令人生畏的东西,其可畏的程度远远超过可怕的毒蛇、凶猛的野兽、恶毒的强盗、森林失控的大火等所有这些,都不足以比喻心的可怖。放纵此心,又好比一个人手捧蜂蜜,被蜜所散发的甜香馋得口水直流、手舞足蹈、身心不宁,心里只想着手中的蜜,却顾不上脚前深陷的坑;又好比那发狂的野象没上铜钩镣铐,猿猴奔到了树上,抓耳挠腮,窜腾跳跃,根本无法予以管制。应当尽快收住杂乱受污的心,不要让它放荡纵逸。纵容此心的人,光会扰乱别人行好事。只要将这颗杂乱的心降伏,那么其它的感官的收降就迎刃而解。所以诸位弟子,应该勇猛精进,勤于修行,使这颗心彻底得到清净。

原典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①,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如一人执蜜②,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其心③。

注释

①此五根者,心为其主:五根不净,沾染外尘,根本原因在于清净心受污染,心受外界污染,则感官必贪着于外境,所以说五根以心为主。

②「如一人执蜜」,依明本加补。

③「其心」,诸本作「汝心」。依明本和江北刻经处本改。

译文

「诸位弟子们:接受他人供养的饮食,应当像生病服药一样。不论食物是好是坏,不要挑拣,对好的不要贪多,对不好的不要心生厌恶,对于食物只求维持此身,能够消除饥渴就行。就像那蜂儿在花间采蜜,只要闻到花儿的味道就行,于花的色彩和清香全然无损。出家修行的比丘也是这样,对于世人供养的食物,取来是为了消除自身的烦恼,而不是增加自己的贪欲,所以千万不要贪求过多,以免败坏了自己和施主供养三宝的善心。又好比是有智的人事先算计好耕田的牛儿能有多大的力量,绝不超出牛力所能堪负,以免于牛儿精疲力竭而身死。

「诸位弟子们:白天应该精进努力,修习无上善法,不要错过修行的大奸时机,前半夜和黎明之时也不要松懈荒废,深夜应当诵习我的教诲,自己静思世界的兴衰更替、人世的业报无常,不要因为贪着睡眠,而使一生白白度过,以致枉在人世白走一遭,终生毫无所得。应当时刻牢记:无常之火在人间永远燃烧,因此应该早日清醒,以求尽快摆脱轮回之苦,自我解脱,不要贪着睡眠啊!一切烦恼大贼时时刻刻都在瞅机会置人于死地,其心情之迫切远胜过冤家世仇,怎么能够不保持清醒的心智而居然去贪着睡眠!像毒蛇一般恶毒的烦恼就睡在你的心中。就好像是大黑毒蛇睡在你的房间,立刻用你持戒的铁钩,把牠挑出门外。只有毒蛇出了房门,你才可安然睡去,烦恼未除而安然睡觉的人,是没有羞惭心的。

「惭愧、羞耻的心,在佛法诸庄严之中是最为第一的。惭耻犹如铁钩,能制止人去作非法的行为。所以,众位弟子们:应当常常怀着一颗惭耻之心,时时刻刻不要松懈。如果抛却了惭耻之心,那么所有的功德将丧失殆尽、荡然无存。有惭愧之心的人,就会拥有好的德行;如果没有羞愧之心,那就同禽兽没有什么两样了!

「众位弟子:如果有人对你们施行骨肉分离、支解肉体,你们应当收敛心意,不要对他们产生愤恨之心;也应该谨慎口舌,千万不要口吐恶言。如果纵容愤恨的心,那就会妨碍修行,将会把修行积累来的功德全部丢失。 『忍』做为德行来讲,是持戒律、修苦行的功德所不能及的。能行忍的人,才可以称做『有力大人』;如果此人不能怀着欢喜之心去忍受俗人的恶毒谩骂,听了之后如同饮甘露一般没有区别,那他就称不上是进入佛法、修得智慧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瞋恨、愤怒为害甚大,能破坏一切好的行为,破坏原本的好名誉,无论今世还是后世,都是人们所不愿看到的。应该懂得瞋恨之心来势凶猛,胜过于烈火,应当时时刻刻小心提防护卫,不要让它在心中蔓延。灭却功德的强盗,没有超过瞋恨和忿怒的了。世俗之人遭受各种欲望的诱惑,因没有接受佛法的教诲和戒律的约束,没有办法自我控制,瞋恨还勉强可以宽恕;而出家修习佛法、舍弃各种欲望的人如果还怀有瞋恨、忿怒之心,是绝对要不得的。就好比是在清冶的云雾之中霹霹啪啪地燃起大火,是不应该出现的情形。

「众位弟子:应当经常自己摸顶,提醒自己,既然已经舍弃了世俗的服饰和嗜好,身披粗布袈裟,手执钵盂,以乞食度日,到这地步,还有什么憍慢心呢?如果起了憍漫之心,就应该迅速予以剿灭。憍慢之心增长,连世俗之人都认作是不合适的事情,更何况是出家修行佛法的人?因此,为了求得解脱,出家修行佛法的人就应该降伏自己憍慢之心,而行托钵乞食。

原典

「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花,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取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惊寤!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电。

「惭耻之服,于诺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当惭耻,勿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人道智慧人也。

「所以者何?瞋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瞋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汝等比丘:当自摩顶①,已舍饰好,着坏色衣,执持应器②,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疾灭之。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③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心而行乞也。

注释

①当自摩顶:本指佛为嘱累大法,或为弟子授记,而为弟子摸顶。当自摩顶,指时时自己摸头顶,牢记已受之戒和佛法教诲。

②应器:乃僧尼所常持道具,一般作为食器。

③白衣:即指在家人。印度人一般皆以鲜白之衣为贵,故僧侣以外者皆著白衣,佛典中多以白衣为在家人之代用语。

15
文章点评
2023-02-01
礼敬佛陀竟能得到这五种殊胜功德
【原文】世尊告诸比丘: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端正,二者好声,三者多财饶宝,四者生长者家,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所以然者,如来无与等也。.. <详情>
2023-02-01
远离妖媚的女人!这八种姿态为智者所厌恶
【原文】佛告大王:妖蛊女人有八十四态,大态有八,慧人所恶。何谓为八?一者嫉妒,二者妄瞋,三者骂詈,四者咒诅,五者镇厌,六者悭贪,七者好饰,八者含毒,是.. <详情>
2023-02-01
震撼心灵的棒喝!人类贪图淫欲的恐怖恶果
【原文】夫淫欲者,譬如盛火,烧于山泽,蔓延滋甚,所伤弥广。人坐淫欲,更相贼害,日月滋长,致堕三途,无有出期。夫乐家者,贪于合会恩爱荣乐因缘,生老病死离.. <详情>
2023-02-01
至心念佛!能消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原文】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 <详情>
2023-02-01
《法华经》里的一个真相!
【原文】我今应当教,令得于道果。即为方便说,涅槃真实法。世皆不牢固,如水沬泡焰。汝等咸应当,疾生厌离心。诸人闻是法,皆得阿罗汉。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脱.. <详情>
2023-01-31
佛陀开示何为怨妇?
【原文】何等怨家妇?见夫不欢,恒怀瞋恚;昼夜求愿,欲得远离;虽为夫妇,心常如寄;乱头勤卧,无有畏避;不作生活,养育儿子;身行淫荡,不知羞耻;陷入罪法,.. <详情>
2023-01-31
若做到这四点能远离各种障碍速证清净
【原文】妙慧!菩萨成就四法,能离法障,速得清净。何等为四?一者、以深意乐摄三律仪;二者、闻甚深经不生诽谤;三者、见新发意菩萨,生一切智心;四者、于诸有.. <详情>
2023-01-31
佛陀开示一切法的本质
【原文】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处。《法华经》【注释】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要静..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