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圆觉经今译

佛经首页

圆觉经今译

自 序

这部经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十二位大菩萨,次第向佛陀请问启发圆满心智的方法。

每一位众生都具有和完美圣者一样的心灵和智慧,可是由于他们的自私、烦恼、无知和贪著,使得这伟大的潜在心智一直无法显现。所以佛陀特别讲了这部经典,引导大家走向没有负担的心灵和智慧。

整部经典都是以阐明圆满心智为主题,其主要的目的不外在启示人类认清自己真正的心灵和潜在智慧,使大家不要误以为肉体和分别意识就是自我。

由于这部经典文约义丰,境界高超,加上经中有数段文字十分深奥。所以译者特地参阅了若干古德的注疏,细心撷取适当的解释,然后再译成白话。对于义理较深奥的经文,译时则稍加补充发挥,以使一般读者读起来更容易明白,更觉得连贯。

经中每章的末尾均有一首五字偈,为了保持经偈的格式,并且使原偈更通俗白话些,所以译者一律将原经的五字偈译成较易懂的七字偈。尚乞高明之士不吝指正!

陈柏达

谨序于屏东师专西元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五日

第一章 启发心智的基本观念

【原文】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①,入于神通大光明藏②,三昧③正受。一切如来④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⑤。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⑥随顺⑦。于不二境,现诸净土⑧。

【今译】我曾这么听说过:有一次,完美的圣者释迦牟尼佛进入一种很奇妙的禅定,领受着圆满心智的趣味,这圆满的心智也就是所有完美的圣者所实证的最高境界。在这种境界里,没有任何的烦恼和负担,到处充满着自由、宁静、光明和庄严,这境界其实就是所有众生真正的清净本性和心智,在这境界里,不但所有的妄念、执著、无知和分别心都消失了,连自己和外境的差别也消失了。哦!万物的本体原来平等而没有高下!每一位完美的圣者和众生的心智都遍布所有的时空,而没有边际和固定的方所(方位)。圣者的圆满心智和众生的潜在心智本来没什么不同,可是它能随着外在条件而显现不同的作用。由于佛陀将要为菩萨们演说启发圆满心智的方法,所以示现了许多庄严清净的境界。

【注一】婆伽婆:指释迦牟尼佛(Sakyamuni Buddha)。当一个人除去了所有的烦恼,潜能和智慧完全显现出来以后,他就叫做佛完美的圣者。换句话说,佛是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注二】神通大光明藏:神通含有变化莫测、自由自在,没有障碍的意思。大光明藏就是圆满的心智。因为圆满的心智具有广大、光明、隐藏、奥妙的意思,所以用大光明藏这四个字来形容。

【注三】三昧:梵音Samadhi,古时多译为三摩提、三摩帝、三昧。现在有人译为定、正定、息虑凝心。三昧就是心中专注于某一件事物,而不会产生散乱的现象。

【注四】如来:即佛陀或完美圣者的另一种尊称。因为完美的圣者来去自如,所以被称为如来。

也有的人说:完美的圣者是由启发圆满的心智而产生的(佛学上说:乘真如而来)。

【注五】清净觉地:即清净的圆满心智。

【注六】不二:佛经上说,心灵是一切现象的本体,一切现象都是由心灵产生的。所以心灵被称之为不二境。它含有万物唯一的本体,共同的本体的意思。

【注七】随顺:随著外在的事物或条件(佛学上称之为外缘)而产生不同的变化或作用。

【注八】净土:完美的圣者为了度化众生所示现的世界或境界。

净土有时候也可以指:清净的本性或圆满的心智。因为圆满的心智和本性是圣者所实证的最完美境界。圆满的心智和本性也是所有事物中最清净的。

【原文】与大菩萨摩诃萨①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②。

【今译】完美的圣者佛陀当时和十万位慈悲众生的菩萨在一起。这些菩萨中,比较出名的有: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十二位大菩萨。这些大菩萨和他们的弟子眷属,也都进入了禅定境界,大家都在这法会上,诚心等待聆听佛陀的教诲。

【注一】大菩萨摩诃萨:梵文是Bodhisattva Mahasattva,全名叫做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菩提是智慧的意思,萨埵是勇猛的意思,所以决心追求无上智慧的众生,叫做菩萨。

又解: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埵是众生的意思,慈悲地帮助别人,使别人觉悟真理的,叫做菩萨,摩诃是大的意思,萨是萨埵的简称;萨埵,就是众生的意思。摩诃萨意即具有大智慧、大慈悲心的众生。

【注二】同住如来平等法会:也可以解释为:这些菩萨进入了禅定以后,和佛陀住在同一个境界上。当时圣者和凡人同一本体,所以叫做平等。

【原文】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①佛足,右绕三匝,长跪②叉手③,而白佛言:

【今译】那个时候,在大众当中的文殊菩萨,就从坐位上站了起来,恭敬地稽首礼拜佛陀,从佛陀的右边绕了三圈,双膝跪在地上,合掌交叉中指,然后禀告佛陀说:

【注一】顶礼:就是俗话所说的五体投地。五体投地的五体是指双膝、双手和前额。这是一种最尊敬的礼法。因为五体投地时,我们以最尊贵的头顶去敬拜佛陀的脚趾,所以又称为头面礼足。

【注二】长跪:双膝跪在地上,两胫上空,两脚指头顶住地面使上身挺直,或称为胡跪。

另解:长跪有时候也可指以右膝跪在地上的礼节。(详见释氏要览)佛陀教男弟子以右膝跪地,跪累了再换以左膝跪,双膝交换跪的叫互跪。因为女子身体比较弱,所以教他们双膝同时跪在地上的礼法。双膝跪在地上比较不辛苦。

【注三】叉手:合掌而交叉双手中指。另解:合掌。

【原文】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①中发清净心②,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③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今译】慈悲心广大而受世人尊敬的导师啊!希望您对这会场的众生,说明完美的圣者初发心时,所修行的法门;并且讲解菩萨学习慈悲众生的真理时,应如何专心追求无上的智慧,远离一切错误和过失。以使得将来追求慈悲众生的真理时,才不至于产生偏差的见解。

【注一】大乘:追求慈悲无量众生的真理,启发圆满无上的心智,叫做大乘。和只断除自己烦恼的小乘相对。大乘偏重利他,小乘偏重自利。

【注二】清净心:专心追求慈悲众生的真理,而不掺杂其他名利心,叫做清净心。同理,专心启发圆满智慧,而不夹杂不好的念头和企图,也叫清净心。

【注三】末世,释迦牟尼佛离开人间后的五百年是佛法的鼎盛时期。这时候凡是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实行的人,大多可断除烦恼,而启发大智慧。而且在这时期,大家对佛法的认识都十分正确,所以又叫正法时期。

正法时期以后的一千年,叫做像法时期。因为这时候,人们对佛经的了解已逐渐产生偏差了。很多人对同一句经文的解释产生了争论和激辩。这时期,修行佛法的人虽然也相当多,可是真正断除烦恼,具有大智慧的已比前时期少多了。

像法时期以后的一万年,叫做末法时期,在这时期里,明白佛法、照佛法去修行已经很少了。照佛法去修行而断除烦恼、启发心智更少。这时候,有许多似是而非的理论和见解出现于世,人们对于佛法的体认大部分已流于形式。虽然还有人讲解佛法,可是实际领受到佛法真正益处和趣味的人已如凤毛麟角了。

【原文】作是语已,五体投地①。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今译】文殊菩萨说完了上面这段话,便五体投地,对佛陀行最敬礼。这样周而复始,连续请求了三次,礼拜了三回。

【注一】五体投地:详见前面顶礼的注解。

【原文】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①!善哉!善男子②!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今译】当时佛陀慈祥地点点头,告诉文殊菩萨说:问得好!很好!热心真理的好弟子啊!你能够为其他菩萨,向我问及:完美的圣者最初立志学习启发心智时,所修行的方法。以使得末世学习慈悲众生和启发心智的人们,能够得到正确的知识,而不致产生错误的见解。你们现在专心听!我应当立即为你们解说!

【注释】①善哉:佛陀对弟子的称赞语。譬如赞美他们问话问得好、信心坚固、见解正确、行为表现良好等等。

②善男子:佛陀对男弟子的称呼。好像老师对学生说:好弟子啊!

【原文】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今译】文殊菩萨听到了佛陀这么说,心里非常高兴,和其他的大众安静地等待佛陀的教诲。

【原文】善男子!无上法王①,有大陀罗尼门②,名为圆觉③。

【今译】佛陀接着又说:爱好真理的弟子们!完美的圣者,有一种融会贯通所有真理的法门,这法门就是启发潜在的圆满心智。

【注释】①无上法王:佛陀对于一切事物都彻底明了,其他人不能比他更洞悉真理,所以叫无上法王。

②陀罗尼:梵名Dharani,含有总持、能持能遮两种意思。总持有重要纲领的意思。能持就是能使善法不致散退。能遮就是使恶法不再生起。

又称:即真言或咒。佛菩萨从禅定中所发的秘密言句。

③圆觉:彻底明白宇宙中一切事理和现象,叫做圆觉。换句话说,就是圆满的觉知或洞察。所以启发心智,叫做圆觉法门。

【原文】流出一切清净真如①、菩提②、涅槃③及波罗蜜④,教授菩萨。

【今译】这法门能生出一切奇妙的智慧,使修学的人明见清净的本性,脱离生老病死的苦恼,而达到永恒的乐境。这法门也能教导菩萨,使他们证得无上智慧。

【注释】①真如:万物真正的本体和实体,也就是众生无限的心性和灵知。完美的圣者没有任何负担和烦恼的心灵,也是真如。

②菩提:即明白一切事物本体的智慧。

③涅槃:佛学上说,所有的事物,凡是有生就有灭,有了生灭就无法永生或永恒。没有生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永恒,这没有生灭的境界就叫涅槃。涅槃就是寂灭的意思,因为要灭除所有的烦恼和执著,才可以达到涅槃的永恒的乐境。

④波罗蜜:梵文Paramita,又名波罗蜜多,意思就是究竟、到达彼岸。彼岸就是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的境界。能究竟自利利他的,使众生到达永恒的乐境,叫做波罗蜜。

【原文】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①,永断无明②,方成佛道。

【今译】所有完美的圣者最初立志追求真理时,都是依照这圆满普照的清净心性,才能永远断除无明和烦恼,成就最高的智慧。

【注释】①圆照清净觉相:清净的心智可以完全明了一切事物,所以说它能圆照。

②无明:所有烦恼的总称。因为它会使心智昏暗,不能产生照明觉知的作用,所以叫做无明。

【原文】云何无明?

【今译】为什么会有无明呢?

【原文】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①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

【今译】爱好真理的弟子们!所有众生从久远的过去以来,他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有了错误的执著,误认肉体为真正的我,以为外在的事物都是真实的,不知道肉体和外在的事物都是由许多条件结合在一起,而产生的假相。所以就颠三倒四,认假为真了。好像迷失方向的人,将南作北、指东话西,既然认错了某一方向,其他方向也就随着错了。

【注①】无始:指时间的久远。不知从何时开始,也没有第一个原因做开始。譬如你现在不知你昨晚几点几分睡着的,因为假如你知道是何时睡着的,那个时间你并未入睡。同样的道理,众生何时开始迷惑颠倒,自己并不知道。所以称为无始。

【原文】无始的另一个含义就是一个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无尽的,并没有第一因存在。因为假如有了第一因(例如说上帝创造万物,这上帝就是第一因),就无法解释第一因的来源,而成为无因论,所以佛学上说无始才有因,有始则无因。

【原文】妄认四大①为自身相。六尘②缘影为自心相。

【今译】凡夫也是如此,误以为坚硬的骨骼、液状的血、出入的呼气和吸气、有温度的体温为自己的身体。对外色、声音、香气、味道、触觉、思考的抽象内容等六种能蒙蔽心智的事物上,现起能缘影子,起虚妄的分别心,认为这妄想是自己的心。

【注释】 ①四大:指地(坚硬的固体)、水(柔软的液体)、风(流动的气体)、火(有温度的能量)。

②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东西。具有蒙蔽心智的作用,所以叫做六尘。

【原文】譬如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

【今译】宛如眼睛有毛病的人,误认为空中有花朵和第二个月亮。热心真理的弟子们!空中本来没有花,可是眼睛有毛病的人误以为空中真的有花。

【原文】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

【今译】由于错误地执著空中有花的缘故,不但无法确实明白虚空的真相,而且所感觉的花也是错误的。

【原文】由此妄有轮转生死①,故名无明。

【今译】因为这种缘故,所以众生妄受六道轮回,不断在生老病死中打转。所以叫做无明。

【注①】轮转生死:一般人死后随著自己生平的善恶业,而投生在天界、人界、阿修罗界、畜生界、饿鬼界、地狱界等六界。心地越善良,死后投生的境界越好。这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环不已,叫做轮转生死。

【原文】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

【今译】爱好真理的弟子啊!这无明是没有实体的。犹如正在作梦的人觉得梦境十分逼真,可是醒来以后,发现空无所有。同样的道理,当虚空中所幻觉的花朵消失时,不可以说这幻觉的花朵有固定的去处或灭处。为什么呢?因为幻觉的花朵本来就未曾产生,那里会灭呢?

【原文】一切众生,于无生①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今译】所有的众生因为在无生的境界中,误以为有生灭的现象,所以叫做在生死中打转。

【注①】无生:没有任何生灭的现象。没有生灭就是圆满心智的本体,没有生灭也就是永恒!

【原文】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今译】热心真理的弟子们啊!完美的圣者最初开始启发圆满心智时,就知道一切身心的执著和虚妄分别,都如同空幻的花朵一般。众生的圆满心智(真正的我)本来就常住不变,那有什么六道轮回或流转生死。这并不是造作才没有的,而是本来就如此的。

【原文】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①。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②。

【今译】能知道空中的花朵这种智慧乃是由于远离一切杂念而产生的,所以说犹如虚空。如果一个人想获得或者知道如同虚空的真智,便是在虚空中又生出了花朵,因为这么一来,便产生了对立的名相和执著。有了执著,就会产生烦恼和心理负担。圆满的心智虽然没有任何形相,但不可以说它不存在。由上可知:清净圆满的心智非有非无。当有无的对立名相都除去了以后,圆满的心智才能启发出来。

【注一】 知觉性:具有灵知、觉悟作用的心智。

【注二】净觉随顺:顺利证入圆满的心智,即启发圆满的心智。

【原文】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①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

【今译】为什么呢?因为圆满的心智没有一切妄念,所以没有有无、相异相同等对立的名相。圆满的心智的本体虽永恒不变、不生不灭、没有一切杂念,但是它能随著外缘的清净不清净而产生不同的现象和作用。虽然随著外缘而起不同的现象和作用,可是它的本体仍然依旧不变。而且圆满的心智遍布无穷的时空,和一切事物相互融通。

【注一】如来藏:每位众生都具有如来那种伟大的心智,透过启发,才会显现这潜能,所以叫做如来藏。

【原文】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今译】这就是完美的圣者初立志启发心智时所修行的法门。菩萨也因此才能产生清净广大的慈悲心。如果将来末世的众生,能按照这要领去启发心智,就不会导致错误的见解。

【原文】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说偈言:

【今译】当时佛陀为了重新阐述这道理,所以说了下面这首诗偈:

文殊汝当知: 文殊菩萨你应知:

一切诸如来, 所有完美的圣者,

从于本因地, 最初立志修慈行,

皆以智慧觉。 都以清净圆满智。

了达于无明, 因此洞悉无明相,

知彼如空华, 宛如空幻的花朵,

即能免流转。 所以免于轮回苦。

又如梦中人, 如同正在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 醒来发现一场空。

觉者如虚空, 觉者本来无妄念,

平等不动转。 不动不变真平等。

觉遍十方界, 圆满心智遍时空,

即得成佛道。 即可成就无上慧。

众幻灭无处, 无明灭时无去处。

成道亦无得, 成道本来也无得,

本性圆满故。 因为心智本具足。

菩萨于此中, 菩萨明白这道理,

能发菩提心。 可发慈悲智慧心。

末世诸众生, 将来末世的众生,

修此免邪见。 照此实修无偏见。

本章大意:

在这一章里,文殊菩萨向佛陀问及:完美的圣者最初立志追求真理时所修行的法门,以及发展智慧,应如何才能避免一切错误和过失。

佛陀告诉他:所有完美的圣者最初立志追求真理,都是本着圆满清净的心性去修行,才能够断除所有的烦恼,而成就最高的智慧。并且指出:一般人以为肉体是自身和分别意识是自心的错误。假如对心智基本观念认识错误,而欲启发真正的心智,无异缘木求鱼。佛陀接着又说明无明的由来,而且必须除去所有无明(心智的污垢)以后,圆满的心智才会显出奇妙的作用。

从本章里,我们可以看到菩萨处处为他人设想的事实,菩萨甚至为将来末世的众生能蒙沾法益,而特别向佛陀请问各种问题。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佛陀的教学方式。他时常称赞弟子的问话,并且有条不紊地解答弟子的疑惑。

相关微文

文章点评
2023-02-01
礼敬佛陀竟能得到这五种殊胜功德
【原文】世尊告诸比丘: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端正,二者好声,三者多财饶宝,四者生长者家,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所以然者,如来无与等也。.. <详情>
2023-02-01
远离妖媚的女人!这八种姿态为智者所厌恶
【原文】佛告大王:妖蛊女人有八十四态,大态有八,慧人所恶。何谓为八?一者嫉妒,二者妄瞋,三者骂詈,四者咒诅,五者镇厌,六者悭贪,七者好饰,八者含毒,是.. <详情>
2023-02-01
震撼心灵的棒喝!人类贪图淫欲的恐怖恶果
【原文】夫淫欲者,譬如盛火,烧于山泽,蔓延滋甚,所伤弥广。人坐淫欲,更相贼害,日月滋长,致堕三途,无有出期。夫乐家者,贪于合会恩爱荣乐因缘,生老病死离.. <详情>
2023-02-01
至心念佛!能消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原文】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 <详情>
2023-02-01
《法华经》里的一个真相!
【原文】我今应当教,令得于道果。即为方便说,涅槃真实法。世皆不牢固,如水沬泡焰。汝等咸应当,疾生厌离心。诸人闻是法,皆得阿罗汉。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脱.. <详情>
2023-01-31
佛陀开示何为怨妇?
【原文】何等怨家妇?见夫不欢,恒怀瞋恚;昼夜求愿,欲得远离;虽为夫妇,心常如寄;乱头勤卧,无有畏避;不作生活,养育儿子;身行淫荡,不知羞耻;陷入罪法,.. <详情>
2023-01-31
若做到这四点能远离各种障碍速证清净
【原文】妙慧!菩萨成就四法,能离法障,速得清净。何等为四?一者、以深意乐摄三律仪;二者、闻甚深经不生诽谤;三者、见新发意菩萨,生一切智心;四者、于诸有.. <详情>
2023-01-31
佛陀开示一切法的本质
【原文】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处。《法华经》【注释】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要静..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