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心中充满爱时,也在世界上创造了更多的爱、和平及喜乐。当我们的心中充满爱时,在那一刻 将这些能量传送给另一个人,他知道与否,那并不是 最重要的。安乐、慈爱、安稳的能量是非常真实的,最重要的是把这些能量传送出去,这才是真正的祈愿。
所有心怀信仰的人,在灵性修行上都会采用某种祈愿或禅修的方式,虽然这些方式看起来可能大为不同。祈愿有可能是静坐,也有可能是诗歌大合唱。有些传承教人坐着祈愿,有些则是以俯拜、跪、站甚至舞蹈的方式来祈愿。有些人虔诚地定时祈愿,有些人则是临时抱佛脚。尽管祈愿的方式形形色色,种类繁多,但我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祈愿有用吗?”
或许我们会认为,如果祈愿有用,那么祈愿是可行的。但是假使祈愿没用,那么为什么要祈愿?
回答这个问题的最佳方式是讲个故事。有个 6 岁的小男孩养了一只小白鼠当宠物,但这只小白鼠不 仅是宠物而已,它也是小男孩最亲密的朋友。有一天, 小男孩和小白鼠在花园玩,但小白鼠钻进一个地洞后 就再没出来。小男孩非常悲伤,觉得没了小白鼠,活 着也没什么意义了。他跪了下来,双手合十,热切地 祈愿小白鼠能再出现。他全心全意地祈愿,就像他看妈妈做过的一样,喃喃地向上帝说:“上帝啊!我对你有信心。我知道若你愿意,你可以让小白鼠再回来的。”
小男孩十分虔诚地跪着祈愿了两个多小时,但是小白鼠没有回来;最后男孩回屋里去了。在他童年时,当遇到不如意的事,他都会祈愿,但他所祈愿的从没实现。到了高中时,他对祈愿已经没有信心了。
这个男孩现在已经是就读于天主教高中的少年, 参加了校内的音乐班。这个班的老师是位声音发颤、 健康状况颇差的老人。每天早上,老师上课所做的第 一件事就是祷告。他的祷告有 15 分钟之久,没有学生喜欢这件事。他祷告的方式无趣而平常。老师祷告前都会先问:“有人有什么事要我代祷的吗?”他会把这些事全记下来,然后代表大家祷告。
通常他会为一些小事祷告,例如,“明天我们要去户外野餐,请给我们好天气,不要下雨。”对这位年轻男孩来说,这课前15分钟的祷告是无聊的,他对此一点信心也没有,然而老师仍旧每天虔诚地祷告。
有一天,一个女孩伤心不已地来上课。她说父母刚告诉她,母亲得了脑瘤。她吓坏了,害怕妈妈会死掉。老师听她说完后,站起来看着全班说:“如果班上有人不想和我们一起祷告的话,没关系,请到外面走廊站一会儿,我们要为这女孩的妈妈祷告。我们祷告完毕之后,我会请人叫你们进来。”
这男孩想要起身出去,因为他对祷告毫无信心。 但出于某种原因,他没动。老师要所有人低下头,然后开始祷告。他的祷词很短,但声音非常有力。他低着头,闭着眼,双手合十,然后说:“ 感谢您治好这个女孩的妈妈。”就这样,两周后,女孩告诉全班, 她妈妈康复了。医生扫描脑部,结果没有发现任何肿瘤的迹象。
对这位放弃祷告已久的男孩来说,这件事重新燃起他对于祈祷能带来疗愈的信心,他开始为健康不佳的音乐老师祷告。他全心全意地为音乐老师的健康祷告,但一年后老师去世了。
关于祈愿的五个问题
祈愿有用吗?这个故事给我们的答案是:有时候祈愿能如愿以偿,但有时则否。于是就有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有时候祈愿有效,有时候却没有?
我们知道打电话需要电话线并通电,祈愿也一 样。如果我们的祈愿没有信心、没有慈悲和爱的能量, 就像是用不通电的电线打电话一样。所以,光是祈愿 并不一定有结果。
有没有办法保证祈愿一定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如果有人有办法,大家一定会不惜代价购买,但至今没有人有这种办法。
我们并不知道为什么祈愿有时候有效,有时候却没有。因此又衍生出另一个问题:如果神或我们信 仰的外在力量已经决定了事情该如何发展,那又何必 祈愿呢?有些人会说:如果神的旨意如此,那么就是 如此。如果什么事都已经预先注定,又何必祈愿;如 果有人注定会在某个年龄得癌受苦,我们又何必多此 一举地为那个人的健康祈愿?那不是白费时间吗?
佛教对于“业”也有同样的问题。如果有人过去造了恶业,后来生病了,有人就会说那是业力的作 用,我们的祈愿能改变什么?如果我们的业是如此, 那么业的结果怎能改变?基督徒所谓“神的旨意”就 相当于佛教徒所谓的“因果报应”。
所以如果神灵让事情这样发生,那又何必祈愿? 但我们也可以反问:为什么不祈愿?从佛教中我们学到“一切无常”,意思是一切都会改变。我们今天可 能健康,但明天就可能生病;今天可能生病,但明天 可能病就好了。一切都在按因果法则运行。因此,如 果我们有了新的能量、新的洞见、新的信念,我们就 能在生命中开创一个新的阶段。当我们以静坐使身心合一,并将爱带给奶奶、姐姐或弟弟时,是在创造一 股新的能量,而这股能量立刻就能打开我们的心。当我们心生慈悲,并在祈愿者和受愿者之间建立联结, 那么梅村和河内就没有距离了。这种联结无法用言语来描述,它完全不受时间、空间的阻碍。
我们和神并非两个分离独立的个体,因此神的 旨意也是我们自己的意志。如果我们想改变,神不会 阻止。诗人阮攸(Nguyen Du)是这么说的:必要时上天不会阻碍人们,过去的业果可以消除,未来的因缘可以创造。
祈愿有用吗?
真正的问题是,我们要不要改变呢?我们要执著于伤痛的事,而让心灵在梦中游荡吗?如果你的心想要改变,那么你所信仰的神灵也会乐于见到你改变。
家庭也是如此。没有人是完全独立的,如果孩子改变了,父母也会跟着改变。如果儿女产生出新的 能量并因此而改变,不久之后也会在父母心中产生改变。即使神已预先安排事情该如何,我们仍然可以改 变,因为《圣经》中说:“我们是神的子女。”
创造者和被造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一个是有 能力创造,而另一个是被创造。若两者相互关联,我 们可以称之为主体和客体;如果两者无关,我们怎能 称之为主体和客体?创造的主体是神,被创造的客体 是我们生存的宇宙,主客体之间密切相关,就如同左右、日夜、饱饥之间密切相关一样。依据反射定律(the law of reflection),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两者之间密切相关。当入射的角度改变,反射的角度也立刻改变。我们所谓的“神的旨意”,和我们自己的意志相 互关联。这也就是因果报应可以改变的原因。
现在,一步步地,第四个问题出现了。如果祈愿未见效果,是因为我们的信心薄弱吗?《马太福音》(17:20)中说:“是因你们的信心小。我实在告诉你们: 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座山说,‘你从这边挪到那边’,它也必挪去!并且你们没有一件不能做的事了。”
那么什么程度才叫信心足够或坚定呢?那个失去朋友(小白鼠)的男孩在一开始时很有信心,他是真的相信,若神愿意,小白鼠就会出现。如果那时有 人问男孩,他会说他信心十足。这个信心已经铭刻在 心许多年,因为每晚他都在母亲的带领下祷告。那么 为什么这次他的祷告没有效呢?有人会说是因为他祈 祷时只想满足自己对友情的渴望,他对小白鼠的爱不 是真爱。所以,如果祈祷无效,是因为我们的祷告里没有真爱吗?
当然不是。不过祈愿的结果经常并不如我们所愿。通常我们相信自己是全心全意,用全身的每一个 细胞,血管里的每一滴血来祈愿,但仍然不成功。如果我们为挚爱的人在临终时祷告,怎能说我们没有爱呢?我们是真的爱,然而如果我们深入一点就会发现, 有时候我们的爱并不是对那个人——我们的爱是对自 己,因为我们害怕被孤单地丢下,害怕失去所爱的人。 如果我们把爱和害怕及孤独感混为一谈,那么就会混 淆真爱和渴望。我们渴求那个人活下去,好让自己不 孤单。这是一种爱,不过是对自己的爱。就算我们全 心祈愿还是没法救活生病的朋友,但却可能改变我们 的内在。
然后是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盘桓于其他问题之上:我们是向谁祈愿呢?神是谁?佛陀是谁?观音菩萨是谁?圣母玛利亚又是谁?当我们深入这个问题时,会发现问题比答案还要多。
自己和他人的界限在哪里呢?对佛教来说,这 可能是最基本的问题。如果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那么前四个问题都不难解答。在佛教传统里,每当我 们行合十礼前,都必须深入了解我们是谁,以及面前这位我们所礼敬的又是谁。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看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例如自我与佛陀之间的关系。
如果你认为佛陀是与你完全分离独立的个体, 跟你毫无关系,你站在下面而佛陀坐在上面,那么你 的祈愿或礼拜就不是真正的修行。因为那是基于一种 错误的认知——个别自我的观念,认为佛陀和你各有 各的自我。基于这种观念而礼拜,只能称为迷信。
当你双手合十站在佛像、世尊或任何你祈愿的 对象面前时,都必须观想,因为你所面对的那些形象, 无论是铜铸的、泥塑的、玉雕的或镶钻的,都只是象征而已。那个雕像在你之外,但佛陀并不是在你之外的某人。我们要能观想两者之间的联结。
在佛教的传承中,我们称短诗或祈愿文为偈颂。 下面是我们在礼佛时所用偈颂的第一句:能礼所礼性空寂
这意思是佛陀以及众生的本质都是空。“礼敬者以及被礼敬者,在本质上都是空”这种观念, 在某些基督徒听来可能会觉得非常奇怪,甚至可能 很震撼。怎么有个宗教让人敢对教主说“你是空 的, 你 没 有 一 个 独 立 的 自 我”? 但“ 空”( 梵 文 sunyata)的意思并非什么都不存在,空的意思是“没 有个别独立的真实存在”。
你和佛陀并非两个分离独立的真实存在。你中有佛而佛中有你。基督教及其他宗教中可能也潜藏着这种理解,但佛教用很清楚简单的方式表明了。礼敬者及被礼敬者,两者皆是空。我们之中没有任何人有 个别独立的自我。所以,第五个问题的答案是:佛教的祈愿,是向我们自己以及外在两者祈愿,因为两者 之间没有差别。
如果我们真正修习,就能看出,我们也和所有 的圣者一样,具有爱、正念及了解的本质。神和我们 有同样的本质。神和我们之间没有差别,没有隔离。
正念的能量是真正的能量,而只要应用能量就 必有改变。例如,阳光的能量能改变地球上的生命。 风是能量,我们的正念也是能量,可以改变世界以及人类的处境。因此,当我们产生了正念的能量时,我们的祈愿就能奏效。
祈愿的目的
当我们接触到究竟的层次,接触到涅槃、真如、 如来藏,接触到神,我们就能接受当下所发生的一切。 我们已抵达平安喜乐的国度,无须再受苦。无论可 以再活 10 年还是 5 年,已无关紧要。在那一刻,我 们已经改变了看待世界的观点。
我们都有心愿和渴望,这些愿望通常就是祈愿 的动机。我们或许为了感恩,或是为了寻求明确指引 而祈愿。通常人们都是先为自己祈求,然后为所爱的 人祈求。我们通常不会为陌生人祈愿,尤其不会为那 些我们怨恨,或使我们及所爱的人痛苦的人祈愿。
我们最想要什么呢?我们想要身体健康。身体 病痛时,我们就动弹不得。其次,我们希望做什么都 会成功。无论是和尚还是商人,都想成功。第三,大 多数人都希望有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或爱。如果人际 关系不好,生活不可能快乐,所以我们祈愿每天和他 人都能和睦相处。无论老少或来自世界何方,大多数 人想要的就是这三项。
先说健康。我们都希望完全健康,但这只是种 想法,在生命中不可能实现。我们至今仍活着,就是 因为过去曾生病,身体产生了抗体,所以对某些疾病 免疫了。没有人从未有过任何病痛,我们都常常觉得不舒服,尤其是小时候。病毒和细菌总是威胁着人们, 空中、水中、食物中总是有微生物,我们总是被微生 物包围和攻击,因此我们能产生抗体保卫自己。因为 我们生过病,所以能保护自己继续活下去。
别希望毫无病痛。没有病痛,就没有健康。我 们必须认清事实,并安详、喜悦地与疾病共存。即使 肚子胀气,也不要说因为肚子胀气而不能坐禅。当肚 子有少许胀气而你坐禅仍觉得平静喜悦,这才叫懂得 修行。不要想象只有胀气完全消失时,才能安乐地坐 禅。你所体验到的不舒服就是一个修行的机会。如果 我们只在身强体健时才祈愿或禅修,那么我们将永远 无法产生安详和喜悦。我们必须签署一个和平协定, 能和疾病和平共处。
因此,当我们祈愿时,别梦想身体完全没有病。 在《弟子恭敬礼》中,我们希望身无疾病,是希望身 体的病不至于令我们不能修行,这样就可以算是无疾病了。当然,我们需要有基本的健康才能成功修行。 我们可能有个园林,里面种了三百种漂亮的树:松树、 柏树、菩提树、柳树、杏树、梨树及苹果树。园林中 也许有三四棵树死了或长得不太好,但这不表示园林 将不再漂亮。我们的园林仍然欣欣向荣。
我们的身体也是这样,可能身体有一个、两个 或三个部位不舒服,但身体其他部位仍然非常健康。 你的眼睛还好吗?肺还好吗?两只脚还能走吗?为什 么我们不去觉察这些健康的部分,而总是问为何这里 痛,那里痛呢?我们要能觉察正面的元素。我们当中 有些人能活到 80 岁、90 岁甚至 100 岁仍然健康,不 要幻想完全无病,佛陀也曾经肚子痛,疾病和死亡是 生命的一部分。
人们常祈求的第二件事是成功。每个人都想成 功。商人希望生意成功;作家希望出名,好让书能畅 销;电影制片人希望影片获得高票房。每个人都希望在各自的行业中名利双收。每到新年,我们就互相祝 福升官发财。但功名财富真是幸福的必要条件吗?这 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此外,某人获利可能使另一人 损失,许多价值都只是相对的。或许我们觉得富足就 是要拥有的比别人多,但永远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如果我们的富足是比别人多,这并不会带来幸福。所 以,当我们祈求幸福时,只要祈求足以维持健康所需 就够了。我们祈求温饱,好让我们得以享受当下。
所以幸福与否并不是靠财富成功,而要靠我们 的人际关系。因为如果没有爱,就不可能幸福。通常 我们祈愿自己与所爱的人、家人以及所处的社会之间 相爱并和睦相处。我们能做什么或祈求什么来改善关 系吗?又该如何祈愿呢?
出家人的祈愿
即使你不常祈愿,也不大重视灵修,还是会祈求健康、成功、财富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出家人及 认真的灵修者来说,祈愿还有另一层目的。在《弟子恭敬礼》中是这么说的:
依靠佛恩
慈悲护持
身无疾病
心无烦恼
为什么要身无疾病、心无烦恼?以能每天平静喜悦地修习妙法,超越生死轮回,体证不生不灭。这 是出家人的祈愿。当然,出家人也会祈愿健康、成功 及和睦,但不是只有这些。出家人有更深刻的祈愿, 那就是要明白:我从哪里来?为何在此?又将去往何 处?我死后是否仍然存在?我和佛陀、神之间有什么 关系?我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这些是出家人最深刻的祈愿。
如果出家人只祈求健康、成功及良好关系,那 还不是名副其实的出家人。真正的出家人必须更深入 地祈愿。我们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洞见万事万物相 互依存的本质?我们要发现并体验事物的精髓。当这 个愿望满足时,无论健康好坏,我们仍然幸福。无论 所做成功与否,我们都不会痛苦。当我们幸福时,就 不会和人争论或令人痛苦。自然而然地,我们的人际 关系就会和谐。
如果是这样,这种祈愿有何不同?是在祈愿的 层次上不同。当我们接触到究竟的层次,接触到涅槃、 真如、如来藏,接触到神,我们就能接受当下所发生 的一切。我们已抵达平安喜乐的国度,无须再受苦。 无论可以再活 10 年还是 5 年,已无关紧要。在那一刻, 我们已经改变了看待世界的观点。
以前我们还没有如此的觉悟,得不到想要的东 西,我们就会深深地受苦。但当我们接触到一切事物的精髓,那么即使得不到所求,也无所谓了。以前当 我们得不到所求时,就觉得人生失败了。但当我们联 结到究竟的层次时,无论是寺院、禅修中心被焚毁了, 还是有人诽谤、冤枉我们,我们都能安详、喜悦如常。 我们不再需要世俗所谓的成功、快乐,因为我们的幸 福是在究竟的层次上,超越成败之上的。
当我们体会到自己与一切生命在本质上是同为 一体的,怎么可能还有隔阂?怎么可能不和谐?我们 和神、佛陀都是一体,所以怎么可能会有隔阂?出家 人最深切的愿望就是要一探究竟真理。一旦我们接触 到究竟层面,健康就会自然改善,在修行和帮助别人 方面也会成功,而且还能建立非常平安、喜乐的僧团, 大家幸福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即使达不到所预期的成 功,我们也不会难过痛苦。因此,我们看到出家人的 祈愿是很深刻的。对出家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够突 破世俗的障碍,进入究竟的层次,见到自己和周遭世 界一切现象的相依性。
当我们祈愿时,必须要有智慧。大多数人祈愿 是为了要菩萨为我们做些什么,要神为我们做些什么, 或为我们所爱的人应许这个或那个。我们认为如果佛菩 萨、神做了这件事,我们就能幸福。但我们又如何有这 样的智慧,想要开一张清单,要神、佛陀或菩萨照办?
对于生态环境,我们要如何祈愿呢?我们祈愿树木不会被采伐,生物不会被杀害,不会绝种。但我 们的视野,足以让我们开一张这样的清单给神照办吗?在神的清单中,有生起,有幻灭。如果有成百万 的蝗虫,只需几秒钟,整个山区的庄稼就会消失。有 些细菌能够消灭其他细菌,我们有足够的智慧设计一 个生态环境吗?每一件事都是由万千因缘形成的,只 要有生,必然有死。我们有智慧让一切平衡安稳吗? 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能力,而祈求一切事情都按照我 们的意愿而发生,这些祈求只是显示了自己的愚昧或 贪婪。所以我们必须深入觉察,祈愿必须要顾及整体 而非只是某一部分。因此,在祈愿时我们必须有智慧,不要祈求完全健康,这样的要求无理可言!
↓↓↓ 点击"阅读原文" 【与百万佛友共修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