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训练我们的心,打破所有的参考点

道了法师

    佛法的科学之处,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它都会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心灵枷锁的方法。因时因地使用不同的佛法方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训练乃至调伏我们的心。宗萨仁波切从调心的角度,给佛教下的定义是:“佛教是帮助我们修心的方法式的佛教,而不是宗教式的佛教。”

    在佛法的“体、相、用”范畴中,“训练我们的心”无疑是“受用佛法”的核心体现。宗萨仁波切解释说:“跟训练身体一样,如果我们训练我们的心灵,我们的心灵也会得到好处,实际上这样做的好处更大,它会变得更坚强、更健康,变得更有技巧、更能够忍耐、更慈悲、更有了解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你能够更去感谢、接受和享受一些对你好的情况,也更能忍受或接受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人的一切总是受心的支配。云丝飘过,天空无痕。这是描述修心到比较高的境界了。心念才动,修得有成效的心犹如云丝般轻盈,飘一瓢就过去了,无痕的天空说的正是清净的心境。一般来说,心灵没有训练之前,修心成效不显著时,那心里参杂着很多的粒尘,这些粒子尘,可以比方为“参考点”。宗萨仁波切阐述了“参考点”的弊病:只要有一个参考点,人们就会同它比较,与之竞争,就会希望达到它,或者避免它,而无论哪种情况,都是造作,任何的造作都是痛苦。所以,佛法的目的就是打破所有的参考点。

    打破参考点不是简单的事情。打破了所有的参考点,就成佛了。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打破了一个参考点——他已经成佛,正是因为这样,当佛陀大彻大悟的那一刻,他拆除了自己成佛这个参考点,在他的成佛概念里,是所有的众生都成佛了。

    修行需要积累功德,但为什么佛又说不能着功德的相呢?真正的功德是没有功利性的参考点的。在究竟的意义上说,功德都是幻相。既要用心做功德,又不着“有功德”的相,佛法教的方法是把“我”这个“参考点”打破。在《千手经》里,佛陀告诉我们:观音菩萨“以无所依”而得神通自在。无所依,也可以理解为打破了所有的参考点。

    参考点来源于人的参照习气,坚固的习气形成许许多多的概念。整个的世界,其实是人的一种概念,而所有的概念都是脆弱的。当一个修行者有了“我是慈悲的”时候,他已经提起或制造了一个参考点:我是慈悲的,你是接受慈悲的。因为有了这个参考点,所谓的慈悲者(自己)自然产生了高下的分别。宗萨仁波切指出:“这种慈悲是宗教式的慈悲,当然,它也是很有力量的,但是这种慈悲要让你成佛的话,恐怕不太容易,因为真正的慈悲是平等。” (2012/9/20)

1
文章点评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