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如何得到皈依?

入门首页

如何得到皈依?

通过四个途径就可以得到皈依:(一)知三宝功德。(二)知三宝差别。(三)自愿宣誓确认。(四)不说皈依别的对象。

(一)知三宝功德。对佛宝、法宝、僧宝的功德有所了解。

简单说,佛宝有身功德、语功德、意功德和事业功德。身功德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总之就是帅气到极点、庄严到极点,呼啦~像一阵风一样轻轻飘过,就能让人无比欢喜,就能让人生起崇敬和信心。语功德就是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类解。佛他老人家说的是同样一句话,北京人听到的是北京话,杭州人听到的是杭州话,广东人听到的是广东话,外国人听到的是外国话,文人墨客听着是阳春白雪,农民工兄弟听着是下里巴人而且谁听了都觉得很对胃口、很有帮助。意功德就是佛陀具有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慈悲。事业功德,就是佛能把一切众生安放到今生与来世的安乐、解脱生死轮回,乃至于成佛的彼岸,这样的事业无边无际,下至蛇虫百脚,上至人、天神乃至大菩萨,都可以依佛的力量而获得成就。

法宝具有让众生断除过失、生起功德的功德。

僧宝具有随念法宝和如理修行的功德。

如果按照经论,三宝功德可以展开说,几天几夜都说不完。但一个求皈依的人,起码对三宝功德得有一点了解,生起崇敬、信仰和依靠之心。

(二)知三宝差别。就是对佛宝是啥、法宝是啥、僧宝是啥,都有啥区别,得有所了解。不能什么都模里模糊的,就跑来皈依。比较广地说三宝差别,有六种。

①性质差别。佛是亲自证得圆满觉悟者。法是佛所亲自证得的东西,比如三法印、四圣谛、缘起性空之类。僧是正确修行佛法者。

②事业差别。佛主要的事业是讲经说法引导众生。法主要的事业是断除烦恼和痛苦。僧主要的事业是协助人积极修善,比如做榜样和楷模、鼓励劝勉等等。好比佛是医生,法是药等治疗方法,僧是经过积极治疗、基本康复的病友,以及家人朋友等。

③信解差别。说白了也就是态度上的差别。对佛宝是亲近、承事,对法宝是希求、修证,对僧宝是和合共住、如法同行等。好比对医生要信任、听医生的话,对治疗要积极参与配合,对病友要信任善处。

④修行差别。就是把上述三种态度转化成实际行动时的差别。

⑤随念差别。就是三宝的功德差别。三宝功德是佛教徒应当时常思念的内容,所以叫随念差别。

⑥生福差别。比如你供养佛,那依佛一位就能有福报;供养僧,是依僧众,也就是一群人,而有福报;供养法(比如印经书,如法修行等),那就依此法得福报。

(三)自愿宣誓确认。这是一个仪式,必须找一位受过具足戒而且戒行清净的男性出家人(佛在世的时候,当然找佛是最好),让他作轨范师(阿阇黎),在他的引导下,自愿地宣誓:

这个立誓过程中,心中要确认:佛是皈依的导师,法是正皈依处,僧是修行的助伴。这是共同皈依的誓言。

这样就是大乘皈依的誓言。其差别在于共同皈依只限于一辈子,大乘皈依则是生生世世、直到成佛为止。

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要成为密宗的修行者,或者这个皈依仪式是灌顶之前的皈依仪式,则必须把皈依和发菩提心联合起来宣誓。这个誓言取自一部叫做《金刚幂》的佛经:

我今皈依三宝尊 罪障各各皆忏悔

有情众善尽随喜 大觉菩提意能持

诸佛正法贤圣僧 直至菩提皈依竟

自他义利极成故 菩提心者令生起

菩提最胜心者生复生敬诸有情如我大恩亲

菩提大行意乐定修行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重复三遍)

汉传佛教目前通行的皈依和戒律是来自印度法藏部系统,藏传佛教的则是来自说一切有部系统。若按说一切有部的仪式,这样子宣誓以后,师父要说:此乃方便也。皈依者要回答:善哉!

(四)不说皈依别的对象。这个一般也要在仪式中立誓:

我某某,皈依佛竟,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我某某,皈依法竟,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我某某,皈依僧竟,永不皈依外道邪众。(重复三遍)

这样立誓后,在任何场合,对任何人,都不能说舍弃皈依或皈依别的对象的话。要是这边信佛,那边跑到道观里去念经,或者跑到教堂里去祈祷,那都会立即失去皈依。

另外,作为佛教徒,整天对民间的鬼狐仙怪顶礼膜拜,虔诚得不得了,这也是不对的。

还有些自称是佛教徒的人,张口闭口佛经、儒书、圣经等,不分高下,都是劝人向善的、殊途同归的,自作聪明,自以为境界很高深,其实早已将自己排除在佛门之外了。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说皈依别的对象,并不是说就不跟天魔外道来往了,也不是说从此以后不看别的宗教或思想流派的书了,更不是说从今以后就跟异教徒井水不犯河水了。佛教其实很开放,尤其作为大乘佛教徒,恰恰要多跟他们接触,互相了解、互相帮助,和谐共处;但不能有皈依的心和口头表示。比如说守护一方的狐仙之类的吧,可以给它安一个供台,点点香,时时供养一些东西,那没有问题;但不磕头祈求,不认为它可以使自己和他人真正断除痛苦得到解脱。

另外,平时生活中,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佛教徒在汉地,不要跑到一个庙里,还没搞清楚它供的是什么,就开始磕头祈祷。汉地很多庙是佛道神一起供的。你要是拜了一个什么太上老君啊,王母娘娘啊,何仙姑啊之类,就白白地失去皈依了。在藏地,不要见了塔、见了庙、见了僧人就生起无比的崇敬之心,就顶礼供养。有一些塔、庙、僧人是属于苯教的(尤其是在康藏地区),不仔细分辨还真看不出来和佛教有什么差别。其次,在某些单位里,皈依了的人确实有些难处。人家要问起来,怎么回答呢?有些人自作聪明,回答:我什么都不信,只相信自己。这是不对的。敏公上师教过一个聪明的方法,就是回答:我只相信真理。当然,这样的问题过去比较严重,现在的环境好多了。除非你是党员,偷着信佛的,或在某些特别的机关单位里;一般说自己是佛教徒,不会造成任何麻烦。

皈依有什么利益

皈依有八个利益:

①正式成为一名佛门中人。是不是佛教徒,不是看庙跑了多少,钞票捐了多少,菩萨拜了多少,而是看有没有皈依。

②奠定律仪的基础。律仪,最最通俗的讲,就是受戒。按戒律学原理,皈依是受戒的基础,没有皈依的人,是得不到任何戒体的。反过来说,一个人他哪怕受过具足戒、各种菩萨戒,乃至密乘戒和各种灌顶,假如他破坏了皈依,所有这些都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即便他再有名望,弟子再怎么众多,也得从法座上下来,从零开始。

③灭除业障。过去造了很多恶业,通过皈依,就可以减轻乃至消除。这就是上一个专题所说的依止力。

④广积福德。比起简单的烧香、磕头、供养,皈依的福德不知道有多少倍。佛经里说,皈依的功德,它假如有形象,用整个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来装,都装不下。

⑤人与非人不能害。一个佛教徒,只要他守皈依、修皈依做得好,是不会被人或鬼怪等陷害而死于非命的。有商人之类常经过鬼怪常出没的地方,通过念诵皈依,就会毫发无伤。这种故事在印度和西藏极其之多。一般佛教徒甚至在做恶梦的时候,要是记得念皈依,恶梦自然会退去。有些人,我们常说他威光不足,老沾染邪气,灾星扫把星,或者常有些撞科见鬼之类的事情发生这只要好好修皈依、念诵皈依,就自然会没事。

反过来说,作为佛教徒,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邪性的倒霉事,或者老见鬼、被陷害,结果只知道东求一个菩萨、西修一个密法,来祈求禳解灾难、逢凶化吉,钱花了一大堆,却不知道反省一下自己皈依修得怎么样,这就真的是舍本逐末。打个比方。一个老烟腔,嗓子也不好,眼睛也不好,鼻子也不好,脑袋也出问题,心血管疾病一大堆,肝肾功能也很差劲,他要只知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远远比不上戒烟来得强。

⑥不堕恶道。一个好好守皈依、修皈依的人,是绝对不会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为什么呢?因为首先三宝具有非常强大的加持力,比起任何世间鬼神都要强大得多;其次,由于皈依三宝,就会依佛所说、以僧为助伴和榜样,依法修行,这样子,最差最低,也不会堕恶道。以前有一个地位很高的天神,快要死了,他观察自己死后将堕落成一头猪(欲界天由于整天享乐无度,时常有死后堕落成畜生的)。于是他就急得团团转,问了好多人,连帝释天王(因陀罗)也没有办法。最后佛让他修皈依,他照做,生到了兜率天之中。

⑦诸事顺遂。好好守皈依、修皈依的人,他做事,什么考试啊,升迁啊,结婚生子啊,开公司啊,找工作啊只要不是坏事,都比较容易成功。

⑧速速成佛。常修皈依、忆念三宝功德,会加强信仰,从而更好地修行,这样子很快就能解脱乃至成佛。

皈依了要做什么?这个分为(一)对三宝总体要做什么,以及(二)对三宝分别要做什么。这些内容并不是说刚皈依就做得很好了,而是应该尽量做,一天比一天做得圆满。

(一)对三宝总体要做什么。有六点。

①时常思惟、忆念归依。忆念的内容就是前面说的三宝功德、三宝差别等等。这就像是说一个党员,要常常提醒自己乃是一个党员。

②忆念三宝之恩,吃喝东西之前、穿新衣服之前,真诚恭敬地合掌念供养三宝(或者念嗡啊吽),先供养三宝受用。

③随缘随力劝导别人来信佛和皈依。但这个要注意的是,佛教徒不倡导传销式的传教,只是随缘随力而行,不能跑到大街上去,抓住一个美女就喊:大姐!信佛可好了!你跟我来信佛吧!我请你吃DQ!大家可以翻翻佛经,佛他老人家引导别人来皈依,那可是相当相当的善巧。

④每天白天、晚上,对佛着前,或者要是没有佛像就观想三宝在面前,念三次: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共同皈依)

或者: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大乘皈依)

至少至少,一天得念那么一次。如果大家去过汉传佛教的寺院,就会知道,寺院有早晚课;而早晚课都有念诵皈依这一项。

⑤做事时,只要不是坏事,心中都要想着依靠三宝。可以先向三宝赞颂、祈祷、问询后进行。如果有比较确定的师父或上师,可以直接问他;但至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不要麻烦师父了。在《华严经》中有一部分叫做《净行品》,里头很详细地开示了生活中做各种事时应当怎样观想,用来修这条那是非常好。大家可以搜一搜。

⑥哪怕嬉笑、命难,都不舍弃三宝。

文章点评
2022-11-24
第二十一课圆满菩萨道
第二十一课圆满菩萨道《法华经.譬喻品》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法句经.世俗品》亦云:「世皆有死,三界无安,诸天虽乐,福尽亦丧。」众生流转于此生死炽然,苦恼无量的世间里,如何安住身心?金钱为五家共有,无法.. <详情>
2022-11-24
第二十课 佛教的第一
第二十课 佛教的第一有了第一次,才有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无数次;无量无限,就有无尽的希望。例如,佛教有了佛陀第一次转*轮,于是有今日无量的法宝,有正法住世。对于根源,不能忘本,因此,佛教徒对于佛教的许多「第一」,不能不知。兹分印度、.. <详情>
2022-11-24
第十九课 佛教的法数
第十九课 佛教的法数数字代表次第,并有计数的功能。在佛教经典中,有以法数为核心,再加以解说法数的意义者,例如《增一阿含经》、《本事经》、《法集名数经》等皆是。另外,明代一如、圆静等高僧先后将经典中有关法数的名相收录,归纳成书,而有.. <详情>
2022-11-24
第十八课 修持常识
第十八课 修持常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教的修持应不离生活,生活亦不离修持,所谓:「即生活即修持。」修持的类别除了行、立、坐、卧之外,并有止、观等,内容则不胜枚举,例如早晚课诵、禅七净七、般舟三昧、.. <详情>
2022-11-24
第十七课 生活法相
第十七课 生活法相人世间的生活有人事、感情、金钱等各方面的生活规范与法则,做一个佛教徒,也有一些在生活上应知应行的生活法相,今以数事略述如下:一、三业:身口意所造作的行为,称为三业。业是主宰轮回的主体,也是决定一个人智愚、美丑、贫.. <详情>
2022-11-24
第十六课 佛语典故
第十六课 佛语典故俗云:「世间好语佛说尽。」佛教不仅义理幽微深奥,佛经中的词语典故更是优美动人。根据统计,佛教传入中国后,共为中国增添了三万五千多个新词汇,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内涵,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许多用语也都是从佛教名相演变而来.. <详情>
2022-11-24
第十五课 民俗神只
第十五课 民俗神只佛教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有许多节日与当地的民情风俗融和在一起,例如泰国的泼水节、卫塞节,西藏的晒佛节,乃至在中国也有浴佛节、腊八节、春秋二祭等,都是深植人心的民间节庆。除了民俗节日以外,各种神只的礼拜也几乎包容在佛.. <详情>
2022-11-24
第十四课 佛教节日
第十四课 佛教节日每一个宗教为纪念其教主或信仰的对象,都订有特殊的节日。如耶稣教、天主教有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等;伊斯兰教有圣纪节、古尔邦节、开斋节等;道教有三元、三清、三会等节日;佛教也有许多特别的节日,其中以农历四月初八佛诞.. <详情>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