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有出家的想法,但是害怕父母家人不同意,这种心愿断断续续。弟子也在网上看过开示,在家也能修行,但是总有很多烦恼,影响自己修学佛法,没多久就堕落了。请问弟子该怎么办?
佛弟子有在家和出家两种,选择哪种形式,都是看个人因缘与信心信念了。在家修行,是以事业、家庭、生活为主,以修学为辅。出家则是以修行为主,一门心思,向终极目标奋进,度人度己。
为什么发心去寺院修行?因为寺院和社会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在寺院你可以静下心来修持自己,比在社会上障碍少很多。
那有的人会说:师父,你不是说过,在逆境中修行吗?
是的,是在逆境中修行,但是你现在还没有这个定力、智慧,你在逆境中,烦恼围绕,痛苦围绕,一切不良的磁场都在围绕,搞得自己心神不宁,还修什么?菩提心也许很快就退失了。
所以我建议,如果真正发心出家,就不要考虑那么多,可以直接到寺院剃度。等到机缘成熟,再告诉父母。那有人说,师父,你是不是让人说谎话骗父母。错,因为你出家,父母每障碍你一次,他们的罪业都要增加一次。坚定自己的信心信念,坚定自己的目标方向,不要犹豫,犹豫越多,障碍越多,问题也就越多,久而久之,初发心就丢掉了。
《景德传灯录》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王侯将相所能为也。你谈到害怕父母不同意。试问,从古至今,有哪个祖师大德出家,是父母欢喜同意的。释迦牟尼佛出家,也是晚上越城而走。《大方便佛报恩经》讲到:释迦牟尼逾出宫城。父王苦恼生狂痴心。迷闷躃地。以水洒面。七日方能醒悟。云何今日失我所生。举声大哭悲泪而言。国是汝有。吾唯有汝一子。云何舍我入于深山。说释迦牟尼佛出走后,父亲净饭王接受不了,气晕过去,后来别人把水洒在净饭王的脸上,过了七天才醒,醒来又大声痛哭
但是呢,这些都不能成为佛陀出家修道的阻碍,所以才有了后来佛祖夜睹明星而开悟以及四十九年讲法。而后来在父王临终前,佛陀为父亲开示法要,让净饭王安心离世。
临终时净饭王对佛说:我瞻如来,目睫不眴。视之无厌,我愿已满,心意踊跃,从是取别。如来至真,多所饶益,其有得见,闻所说者,此辈之等皆是有相,大功德人王于卧处,合掌心礼世尊足下,时佛手掌,故在王心,无常对至,命尽气绝,忽就后世(佛说净饭王般涅槃经)
大意是,净饭王临终的时候,对佛说:我怎么看佛也看不够,我的愿望已经满足,(对他的几个侄子孙子等)随佛出家你们都是大功德之人最后,净饭王向佛合掌,佛的手放在父亲的心上,就这样,净饭王安然离世,生于天上。
还有洞山良价禅师出家后与母亲的书信往来,禅师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良价舍今世之身命,誓不还家;将永劫之根尘,顿明般若。伏惟父母心开喜舍,意莫攀缘,学净饭之国王,效摩耶之圣后,他时异日,佛会相逢。此日今时,且相离别,良非遽违甘旨,盖时不待人。故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时度此身?伏冀尊怀,莫相寄忆!
后来母亲的回信:今既誓不还乡,即得从汝志,不敢望汝如王祥卧冰、丁兰刻木,但如目连尊者度我,下脱沉沦,上登佛果后来良价禅师成为禅宗曹洞宗开山鼻祖。
这就是佛门至情大孝,是世间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所无法比拟的。
所以,无论如何,还是要坚定自己的信心信念,向着目标,勇猛向前,把事情做好了,修行到一定程度了,定力够了,障碍自然就少了,或是修行有所成就,父母说不定也自然同意了。
希望你斟酌。
转自微信公众号:新郑观音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