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修行高僧讲到人生的几种人生状态

佛教故事

修行高僧讲到人生的几种人生状态

人生终究是怎样一回事?这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也是一个研讨不尽的问题;但不是研讨人生哲理的人,好像很少注意到这个问题。其实站在人道的本位,多研讨人生问题,添加自己对人生真理的了解与知道,是有含义的。

关于人生的调查或观念,名人皆有其不同的观念,约略能够分成四种:第一种是浑浑噩噩的人生,他们不注意人生,不了解人生,因而糊糊涂涂的生,,懵懵懂懂的死,例如愚夫愚妇之类;第二种是模棱两可的人生,对人生的道理知道不清,自己没有主见,这样不差,那样亦好,例如“五教同源,九流合一”之类;第三种是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的人生,对人生的道理,各持己见,如盲人摸象,不得其真,例如哲学家的唯心唯物,宗教家的崇梵崇帝等等;第四种是洞达实相的人生,因为修养而彻悟人生的本体,了知人生终究是什一回事,例如释教创始者释迦牟尼佛,自从菩提树下,夜观明星,朗然大觉,彻知国际原理是缘起无尽,人生真相是业力轮迥的顺生与还灭罢了。

现在再来阐明释教关于人生现象的剖析与原理的调查,大约能够分成四项:

一、短暂的人生

人生是短暂的、有限的,这句话是谁也知道。普通一般读书的学者,对人生短暂的见解,也有见之于文字的。如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就是阐明人生不是龟龄永生,而是短暂的有限公司。李太白有一首诗中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青丝,朝如青丝暮如雪”;这也是形容人生的短暂,早上是一个二八佳人,晚上就变成青丝皤皤的老太婆了。而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人生一人间,如白驹过隙”。白驹是代表日影,人生一世,如在壁隙中看日影似奔马地闪过,比李太白的朝丝暮雪跑得更快了。但比起佛家修道者关于人生体会的速度,则尚觉不如;怎样见得呢?在四十二章经中,佛问诸沙门曰:“人命几何?沙门答曰:数日之间。佛曰:子未知道。又一沙门答曰:饮食之间。佛曰:子未知道。又一沙门答曰:呼吸之间。佛曰:善哉!子知道矣”!修道者能够体恤到人的生命在呼吸之间,所谓“一口气不来,就是来生”,他为争取时刻刻苦,向道之心才会诚恳而勇猛精进,迅速地获得道业上的成就。

释教对人生根本的调查,如小乘释教的三法印,所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前二法印是阐明人间法的生灭无常,苦空无我,也是显出人生短暂的真理;了知人生短暂,争取时刻,勤求为道,断惑证真,就可达到“涅槃寂静”的出世的摆脱境地。因而释教体恤人生无常、无我、苦空的短暂,它的真理是要人进步警惕,赶快修善,不要把时刻虚弃,空过终身,并非说因时刻短暂,而叫你于此国际不感兴趣,生起消沉厌离的短见,走上逃避实际的行径。

二、多苦的人生

人类一起的心理,都是苟且偷生,爱乐厌苦的;但实际上,人类偏多苦楚,尽管亦有快乐,而那些快乐都是暂时性的,或乐极生悲的。人生到底有什苦楚呢?照佛陀的体会,有三苦和八苦,无量诸苦。三苦之一是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二是坏苦,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三是行苦,行是生灭迁流之义,由人间诸法的迁流无常,不能久留而生的苦恼。八苦,一是生苦,人生来就是遭受痛苦的,如小孩落地便哭,因风触身,犹如刀割。二是老苦,年纪渐老,鸡皮鹤发,行步龙锺,关于人生已无乐趣。三是病苦,病魔侵袭,辗转床第,痛楚嗟叹。四是死苦,死神莅临,人间万般,皆带不去,一身业障,随之受报。五是爱别离苦,自己所爱的人物和财物,生离死别,终归于空。六是怨憎会苦,可怨恨、可憎厌的人,不欲见到,偏偏会遇。七是求不得苦,物质的欠缺,精力的需求,都不如意,苦楚横生。八是五蕴炽盛苦,是肉体与精力都有缺点,使身心炽然,热恼煎逼。这八苦是从果报上说的,人生不论是谁,曩昔造了业因,今世是谁都难免要受此八苦的煎熬与磨折。

人生从所造的业因上说,还有五欲的苦楚。五欲分有内外两种:外五欲是眼贪好色,耳耽妙声,鼻爱名香,舌嗜上味,身触细滑,求之不得,烦恼既多,苦闷尤甚;内五欲是饥思食渴思饮的胃口,贪图金钱的财欲,企求美艳的色欲,爱好赞誉的名欲,贪图安逸的睡欲。人人都有这些不同的爱好,假如达不到愿望,自然会感到苦楚。这种种苦楚,都是人生避免不了的实际,所以释教说人生是苦多乐少。但若研讨人生的苦楚又是怎样来的呢?佛说得很浅白:是因为每人曩昔看了烦恼,造了恶业之因,现在才感触这身心上的苦报;若咱们要未来不遭受痛苦报,有必要现在修习善道,种了好因,将来就能离苦得乐,舍去劣报,转成胜身。因而释教阐明人生的多苦,是要人了知人生的缺点,进而改造身心,使之为圆满的,不光美化身心,还要净化国土;而不是教人因多苦而厌离人世,逃避实际,消沉自了。以释教多谈人生苦、空、无常、无我,而错认释教是厌世的宗教,那是极不正确的错觉。

三、还账的人生

还账的人生,是阐明实际的人生,是来偿还曩昔的业债,也能够叫做“受报的人生”,或“因果的人生”,因人生的受报,是必要从因果的理则,才能阐明;而且这因果不是只谈一世二世,须要广明曩昔,现在,未来的三世因果,透过生前和死后,依循着因果理则,不断不绝的继续产生善因善果、或恶因恶果。简明地说:就是前生的善恶业因,成为现在的善恶果报;而现在的善恶业因,又成为未来的善恶果报。所以因果经中说:“欲知前世因,此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此生作者是”。但在这些不断相续的业因业果上剖析,还有引业与满业,共业与不共业的不同。引业、是被曩昔已做的业因所牵引,你曩昔做了人道的业因,此生就被牵到人道的果报中来,做了其他天道或畜道等的业因,此生就被牵到天道或畜道的果报中来;可是尽管生到人道,相同的人而有智愚、强弱等不同,相同是天人,有胜劣、高下等不同,相同是畜类,有美丑、寿夭等差异,这便叫做满业,既填满这果报身体的内容,却跟着各人前世做的各异不同的业因,而受着不同各异的享受。说个譬喻,引业好似画师绘出一副模型的概括,满业就如画师在模型的概括中填上种种不同色彩的斑纹和修饰,技巧不同,胜劣判然。

至于共业、是因为前世各人所造的业因,有一起相似的地方,故今世各人感到依住的果报亦是相似相同的。如咱们住在一个地方,所感触到环境的好坏亦多是相似相同的,这叫做“共业共报”;尽管依报的住处相似相同,而各人的正报身体,贪富悬殊,苦乐迥别,这叫做“别业别报”,就是由各人曩昔所造的业因各异有自,故现生的受果亦判如天壤了。然而,或有人会置疑:因果之理如可信,为何人间有些做恶之人而不受罚,反而境遇甚好?而为善之人未见受赏,反而境遇坎坷、穷途潦倒呢?这在释教,已有“四时不同的业报”来说明:

1.现业现报:这是现在造下业因,现生即受果报,如人年青勤劳工作,年迈成为富豪。或去年杀害人,今年即被人所杀。此顺现报,简单信解。

2.现业生报:这是现在作业,来生受报,因缘未熟,不能即受。如现在做善遭受痛苦,因其曩昔所作业因之恶缘已熟,故先遭受痛苦报;而此生所修之善因,善缘未熟,故须待来生受报。如颜回仁德而不寿,盗跖凶残而长年,非如此不能解疑。反之,现在作恶而受好报,其理亦是如此,因他曩昔世曾修善行,此生始受好果,现在所作恶因,要在来生才受恶报。如瞽叟生舜,尧生丹朱,其中便含有杂乱的因缘果报的成分。

3.现业后报:这是现在作善作恶,因缘未熟,不光现在来生未见受报,可能过了许多生许多世之后才受报。因业种子藏在阿赖耶识中,缘缺未熟,久久始受,即所谓“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4.不定业报:这是三世受报。不定时期,且是否要受,尚未可定。如造了重业的人,应要受极重之恶报,但因他中间遇了极善之缘,悔过忏罪,多作好事,业报虽难抵销,而可不时减轻,再后会弄到“重业轻受”;或以法力加持转变定业,甚而不受。此非推翻因果之理,实亦因果理中特殊变化的情形。在阿含盐喻经中说:如人做了重业,假如他能悔过修善,又有长的时刻许可他改往修来,重业便能渐渐消去。如一大包盐放在少水中,其味咸苦,若许以时刻每天渗水一勺,渗得久了,已成多水,咸味彻底化淡,是不无可能的。

从三世受报的人生看来,咱们来作人,就是来还账的,所以人生父母,子女、配偶、戚眷的联系,亦是一种债务的联系。所谓“无缘不成配偶,无冤不成子女”。这缘是业缘,所以配偶亦叫“欢喜冤家”或“柴米夫妻”。子女则有些来还他欠你的债,所以他生下来就会使你工作顺遂成为富豪;有些是来讨回你欠他的债,所以他一出世,你就倒霉,好似“扫把星”降临,把你家上下三代所积的工业,扫得精光。自己眷属是直接的债务联系,其余的朋友或别人,种种盈亏消长,是间接的联系,也无非是在互相讨债还账吧了。

四、贡献的人生

贡献的人生,是一种有崇高含义、有杰出价值的人生。这种人生不是狭隘藐小的,该是斤斤计较的,他不为个人的利益计划,而是凡事都为国族、社会、群众设想,所以他能看得破,放得下,又提得起,为众人的利益,能够献身自己的利益。结壮做人,奉公守法,把自己的一切,都可贡献给别人,给他们信仰的宗教,或救济救苦。这种人生的做法,很挨近大乘释教的行者,因他的愿力,不光自度度人,还要普度全部有情,普救全部众生的苦难,因他发有“四宏誓愿”,目标是在“自未得度而先度人”,见义勇为,见义勇为,献身自我,为人类服务,“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是他最大的理想,最高的意图。

像这种能贡献的人生,一定是对人生的真相,有正确的、深入的知道,眼光远大,胸襟开阔,意志崇高的人物。在各种宗教或学说中,可能都有这种眉横大忧,怀有宏伟的不世才人,而释教徒中有学习大悲菩萨的行者,都是过着贡献人生的生活,比比皆是,并不希罕。

五、摆脱的人生

人生是短暂的、多苦的、又是受报还账的,这是“枷锁的人生”,“或系缚的人生”,是归于人间法的,所以不得摆脱。而咱们学佛所寻求的是佛法的人生,也是摆脱的人生。为了人生的缺点太多,使咱们肉体和精力上受了种种磨折,生出种种的苦恼困惑,不得自在,所以学佛是要求人生离苦得乐,达到摆脱的意图,可是人生缺点多苦,终究以什么东西为最苦呢?世人观念不同,各有各的说法。如法句经中说,有四个新学比丘,一次共坐树下,讨论到人生以什么为最苦?一个鹰转世的,说饥渴最苦;一个鸽转世的,说淫欲最苦;一个蛇转世的,说瞠恚最苦;一个兔转世的,说惊怖最苦。共相诤动,谈论不休。佛知其事,告知他们说:你们各据结习诤论,都未深究人生之苦的真义;须知人生最苦,莫过有身,一切饥渴、淫欲、瞠恚、恐惧,皆由身来。身为诸苦之本,众祸之源,须求寂灭之法,离去存亡的缠缚,体证真常的涅槃,人生才得摆脱,但这摆脱的境地,终究怎样才能达到呢?简单地说有三个条件:

A.通达无我

人生不得摆脱,为了有身有我,执我造业,自己束缚自己,故要解除束缚,先要了解无我,要了解无我,又要先知无身。咱们的生命身体的组成,照佛经说,是因为“名色”的和合,或“五蕴”的构造而来的。人生的虚妄生命,来自“十二因缘”,由无明而造职业,由职业而感妄识入胎,最初的结合,是精血和妄识混合的个别,叫做名色。名归于精力作用(妄识),色归于物质作用(精血)。这二种作用具体化,明朗化,就演变为色、受、想、行、识的“五蕴身”。色就是物质,受想行识就是精力。由这精力与物质的五种要素结合,就成了咱们的生命寄托的身体,迷之者执以为我;但善解佛法而得智慧的人,悟此身体乃由五蕴众缘所成,原无实质,其性本空,那么我在那里呢?为何要愚蠢假我而为我,为我造业而遭受痛苦呢?经此了解的醒悟,破除愚蠢的迷执,人生就会开始走上摆脱的大道。

B.舍离爱取

人能了解无我,就会拾离爱取。爱和取,是十二因缘中的两支,归于现在执着造业的两个成分。人生贪爱世法,执取境地,不出贪爱我的身体,和执取我的境地。前者叫做“自体爱”,就是执着有我;后者叫做“境地爱”,就是执取我的一切物,亦叫做“我所爱”。人生执有这我的自体爱,和我所的境地爱,是因不了五蕴诸法、缘起性空的原理,假如了知这由五蕴元素组成的身体,是众生倒置虚妄的结合,其性本空,原无实体,便知我不可得,法亦缘生性空。这样通达无我无法,心里不再爱着虚妄生命所托的自体,外面不再执取客观的虚妄境地,于是人生就离开爱取,不作业障,得大摆脱。

C.坚立正见

人生舍离爱取,因为体达无我,了知诸法缘起性空,无所依傍,才能自由自在;故佛说三解门,首先以空为大摆脱门,假如不能知空,永远是未入佛法,站在人生摆脱的法门之外,也不能出离存亡的苦海。故阿含经说:“空为大摆脱门……若诸法不空者,不动不出”。所以能于诸法了知性空,便可竖立正见;因为正见的知道不谬,才不会在我和我所的诸法上生起迷缪的执着,造业遭受痛苦。因而,咱们学佛的人,正见是很需求的。假如见地不正,思想偏差,则由思想所生的行为,也必定一错再错,弄到错误百出。故佛陀常说,咱们欲破魔军,离贪爱网,越存亡河,登涅槃岸,非用正见来做工夫不可。这涅槃,就是人生摆脱最高的境地。

人生由多苦而离苦,由离苦而摆脱,就是人生最高的归趣。一个有了解的人生,有思想的人生,应要向上寻求人生最高的归趣。做为终究的归宿;否则混混噩噩,醉生梦死,散漫无章地虚度年光光阴,空过终身,老之将至,即与荒烟蔓草同腐,什么人生的含义都谈不上了。

文章点评
2022-09-13
人与狼的恩恩怨怨
巍巍秦岭,婉蜒绵绵数百里,山势高低,苍莽葱郁,终年云雾旋绕。秦岭主峰池峰之下有个小村子,村以峰为名,就叫池峰村,七八十户人家均以耕种为业。峰上多飞禽走兽,特别.. <详情>
2022-09-13
为狗立碑的故事
2003年11月28日下午,刘师傅在菜市场买了一条现已死了的狗带回驾校,食堂的厨师炖了一锅狗肉,预备晚餐时给30多位员工改进日子。肉香四溢,把一群刚出生的小狗崽们引.. <详情>
2022-09-13
不知时的祸害
有一位长者名叫音悦,财富很多,到了晚年,却因为没有儿子继承他的家业而感到担忧。不过,因为他过去世拔擢的福德所感,在某一天,四种福报居然一同普集。一、夫.. <详情>
2022-09-13
为佛陀剃发的人
具有阿罗汉性格的人,十分重视外表的严肃,举动的慈祥,一举一动,考究中规中矩,不缓不急,有些更是表现出拘谨严峻的姿势。佛陀成道后,有一次回到祖国──迦毗.. <详情>
2022-09-13
牛鼓偿罪脱离轮回之苦
唐朝北台山后,有一座黑山寺。里边住着一位和尚,法名法爱,任当家师的职位。因为职务上的便利,他竟然将四方供养僧众的施物,占为己有。因为包含不少财物,就在.. <详情>
2022-09-13
地藏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
地藏菩萨,地是大地,藏是珍宝。大地能承载万物,含藏有丰盛的矿产资源,这是现代人所共知的实际,用来描绘我们的心肠也含藏无量的珍宝,要以孝道来开掘。在《地.. <详情>
2022-09-13
最初的信士
住在迦尸城的一位青年,名叫耶舍,深夜离家,归投佛陀落发。他的父亲俱梨迦长者来日清晨起来,听到家人的陈说,说耶舍夜半无故出走,下落不明,非常慌张,当下即.. <详情>
2022-09-13
如愿化去-祥云大师
高齐祥云大师,乃是并州姓周人家的后辈。在孩提时代就从本州和尚灵询法师寻问有关佛教教义,长大后跟随灵询法师落发。灵询法师想要查询他宿世根机,成心把藏经库.. <详情>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