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 起
““””
每遇水逆、难事、要事
我们都会下意识求神拜佛
或是希望从“护身符、祈福卡”等处
获得如愿的力量
却常因不知道可贵
而不去希求近在咫尺的福气
本期讲堂,就为大家分享这些
“护身福”
被遗忘的善福
““””
在《地藏经》中,佛陀告诉地藏菩萨:
外部的一点风吹草动都能扰动我们的心念,随之行善为恶,这就像我们时而告诉自己平常心,时而又为他人的言行升高血压。
修行也是这样, 我们是如此的“健忘易动”、刚强难化,即使一刹那的善念都难以稳固。
因此佛陀感叹:“如鱼游网,将是长流,脱入暂出,又复遭网。以是等辈,吾当忧念。”
而 要想让短暂的“善念”能够连绵相续,以此增加善缘、护身远祸,便需要从日常处入手,下面就为大家分享五个“护身福”,早领早享福!
“财富”是许多人认可的幸福标准之一,而佛教认为“财富”是从“布施”得来。
出于对财富的贪执,很多人一听到“布施”,第一反应是拒绝:“我都穷的吃土了,还让我布施!”;或是拖延、敷衍“等我有钱了,一定布施!”
但须知佛教讲因果业报,“吃土”的因,根植在过去生的“贪吝”中,而“吃土”的果则在当下显现。因此要想“未来得福”,必须在“当下种福”。
而布施的方式亦不止财物一种。对普通人来说,还可以是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
在疫情当下,则可以勤洗手、自觉戴口罩、积极配合检测,保护好自己,也令他人安心,还可以是在网络上以鼓励取代讥讽,予人无畏与温暖。
佛菩萨一向劝勉佛弟子消除执着与对立的心念。
然而,我们却经常不自觉的以“自我”为中心,将人事物予以分级,对自己喜欢的人关爱有加,对看不顺眼的人指责刁难;亦或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事物。
对此,可以试着转换视角,比如在排队检测核酸时,试着站在志愿者及检测人员的角度,理解对方的疲倦与不易,懂得相比发泄情绪,有序配合更能尽快解决问题。
“做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是不少人的理想状态,但生活的无常总是令我们不时破防,对此可以试试下面几种方法:
一是“缓一缓”。就像对于不会游泳的人来说,落水后拼命挣扎反而会加速溺水,面对汹涌的情绪,也是如此。
先别急着说话或处理问题,喝口水,深呼吸,甚至可以念两声佛号。
正如一行禅师所说: “情绪只是情绪,它来了,停留一会儿便走了,生命里还有其他值得珍惜的事物。”
二是不设双重标准;三是管理好期待值。愤怒/失望往往是因为事物未朝符合我们意愿的方向发展。
我们常说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不能言行无忌,因为语言充满了力量,可以把人推向深渊,也可以救人性命。
在日常的交谈中,要想用好语言的力量、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增添善缘就应该尽量说柔软语、诚实语、宽慰语,当然这里的柔软并非“阿谀奉承”,这里的诚实也并非是“有话直说”。
我们可以先从不说这些话开始:
一是以自我为中心、傲慢轻狂的话;二是怨天尤人、丧气抱怨的话;三是脱口而出、令人受伤的话;四是闲言碎语的八卦;五是刻薄讥讽的话。
生活中,因为被五欲六尘所惑,几乎每个人都会犯错。
佛菩萨们在过去无量劫中也会因为贪嗔痴而造作恶业,如普贤菩萨曾承认:“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但菩萨们通过常常自省、再不复犯,便能一点点改恶向善。
我们虽然无法像佛菩萨一样能再不复犯,但至少可以不去逃避、忽略错误,训练自己从自动无视地“不知不觉”到“后知后觉”,继而“当知当觉”,最后“先知先觉”地规避错误。
其实,能够“护身”的福气远不止上述五种,但总不出身、语、意这三个方面。
如能真心践行,让善念在一举一动间流淌不息,那么自然对外能够化解潜在的矛盾、消弭违缘,对内能增益身心,安乐欢喜,无边胜福自然来。
编辑 | 远山
图片 | 浩子、裴振宁
责编 | 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