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0日
农历二月初八
释迦牟尼佛出家纪念日
详细了解释迦牟尼佛为何出家
不少人都知道,两千五百多年前
悉达多太子出家求道
最后证悟成佛的典故
但若听到身边有人出家却总会“双标”
或猜测对方是一时想不开
或叹息年纪轻轻太可惜
又或是认为出家后什么事都不用干
是不是一种了此残生式的逃避
但,这种说法是真的吗?
误解一
父母白养 实属不孝?
孝心不逊世间人
出家是对父母不孝,这是绝大多数人的误解。首先,出家并不是与父母彻底断绝关系。
这世上,即使没有出家,身在他乡异国无法陪伴父母,或是选择独身,或是与父母不睦断绝往来的也不是个例。相比之下, 出家后虽不能日日侍奉在父母跟前,但完全可以通过电话问候父母,在父母生病时也可以向寺院告假离寺,侍奉在病床前。
再者,出家本身就有巨大的功德,对父母的福德有极大的助益。最后,佛法中讲求上报四重恩,其中之一就是父母恩,但是孝,也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表现的形式, 佛家之孝与儒家之孝有不同之处。
印光大师曾说过:“我释迦佛之弟子,以成就佛道利益众生,作为最上的报答父母恩德之事。而且不仅报答多生以来的父母,并且必当报答无量劫来在四生六道当中的一切父母。不仅是于父母在生之前应当孝顺恭敬,并且 应当度脱父母之灵觉神识,使其永远超出苦轮,恒常住于正觉之境界。是故说佛家的孝顺,隐晦而难以明了者也。”
误解二
年纪轻轻,一生浪费?
传承振兴急需僧才
还有人说,老了出家倒也算了,年纪轻轻就出家多可惜,尤其是学业优秀的年轻人,书不是白读了吗?这样的说法,显然是对佛教有很大的误解。
在历史上,尤其是佛教兴盛的唐朝,出家需要符合一定年龄和条件,还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拨,因为修学和传承佛法也都需要着书立作的。玄奘大师年少时,就因其才华而被破格允许参加考试,而出家者中不乏贵族世家和书香门第,例如苏轼就与不少僧人法师相交甚笃。
但是到了清朝,出家不再设置选拔机制,尤其是中后期社会动荡、民生凋敝、西方文化带来的冲击等因素,当时的寺院又兼具一部分慈善救助的功能,接纳了不少贫困孤苦者在寺院避难出家,整体文化水平的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时佛教的逐渐衰落。
当前,佛教的传承和佛教中国化,正是需要僧才的时候。 出家人的本分事是“内修外弘”,从佛教兴盛时期留下的大德论疏中去汲取真意,做好自身的修行,再以适合现代人的方式去弘扬正信的佛教文化,为现代人的心灵带去清凉。越是物质高度发达甚至过剩的时候,人们的心理需求越是紧迫,所以不仅仅是佛教的发展需要僧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也需要佛法,需要僧才。
误解三
生活失意 逃避现实?
探寻人生最大意义
在很多电视剧里,常有这一句台词——“大不了就去出家”,而且在遭遇感情挫折,他人背叛,或是事业崩盘后,编剧就会给这个人物安排一个落发出家的结局。不可否认,在现实中这样的例子的确存在,但也肯定不是全部。
想不开,就出家?实际上,有不少人正是因为想开了,才出家的!释迦牟尼佛当年是一位王子,地位、权力、财富、妻子、享乐,什么都有,但他对这些并不感兴趣,因为在生老病死面前,这些都是短暂的浮云。那么,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人的命运为什么天差地别?死亡了就什么都没了吗?
就像现在有不少人已经明白,结婚生子不是每个人的必选项,牺牲健康的996也不见得是值得的......每个人的志向不同、因缘不同。
有的人,并没有遭遇什么重大挫折,对世间吃喝玩乐的物质需求比较淡,但精神需求非常高。他们对佛法感到亲近,并愿意将所有的时间和这一世的生命,遵照祖师大德留下的方法,去看清自己内心的贪嗔痴,去学习和实践佛法。
“出家乃大丈夫事也,非王侯将相所能为也。”他们看破了世间的名利,有勇气选择这条不一样的路,值得随喜赞叹!
误解四
轻轻松松 彻底躺平?
内修外弘绝不轻松
“工作太辛苦,生活太难了,不如出家好”,有人认为出家人在寺院的生活很闲适,没有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这又是一个大大的误解!
寺院的出家人有早晚两堂功课,无论寒暑,天色未亮就要齐集殿堂做早课,历时约一个小时左右;日暮时分,还有一次晚课,反观自己当日言行,不足处真诚忏悔,所有功德回向给众生。
除了晨钟暮鼓的早晚课,出家人在寺院里还有不同的岗位职责。例如典座要负责全寺的饮食,往往凌晨三四点就需要开始准备;有的寺院农禅并重,法师还需要出坡劳作;客堂的法师要接待来寺的十方善信,帮助办理法事,解答各种问题;有的法师负责弘法,开办讲座,以各种善巧方式讲经说法;寺院还常常开设禅七等修行功课,法师们日日精进,克期求证;法师们为更好地投入慈善公益,服务社会、服务大众,还需要学习相关政策和专业知识;有的寺院建筑年久失修,为解除安全隐患,为寺院中兴发展,既要筹措资金维修殿堂和设施,不仅要学习了解各种建筑知识,在工地上尽心守职,甚至还需要亲自搬砖砌墙......此外,还要处理各种各样旁人意想不到的索琐而具体的事务。
出家后不只是诵经念佛,需要严持戒律,注意行住坐卧和自己的身语意。既然放弃了世俗享乐而出家,就必须精进修行,同时还要不知疲倦、巧妙地接引众生,这才不枉这来之不易的人身。如果想要轻轻松松地躺平,奉劝趁早打消这样的出家念头。
佛陀并不是要让所有人都出家
事实上也不可能人人都想出家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出家的真意
日后再次听闻有人发心出家
更不必慨叹可惜
而是发自内心地随喜赞叹!
编辑 | 慧丁
摄影 | 熙全 光耀
责编 | 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