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
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到达彼岸。学佛的人,由生死轮回的此岸,渡过烦恼中流,到达涅槃寂静的彼岸。在这里,六波罗蜜就是舟筏,可渡菩萨行者到达彼岸。六波罗蜜的内容如下:
檀波罗蜜布施可度悭贪
尸罗波罗蜜持戒可度毁犯
提羼波罗蜜忍辱可度瞋恨
毘梨耶波罗蜜精进可度懈怠
禅那波罗蜜禅那可度散乱
般若波罗蜜智慧可度愚痴
六波罗蜜的内容再详述如下:
一、布施度:布施就是施舍,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之分。以己资财随方施与的,叫财施;以佛法化导众生,使其因而得度者,曰法施;求护众生苦难,予以精神慰藉,使其远离恐怖者,叫做无畏施。
二、持戒度:持戒梵语尸罗,有止恶修善的意义。但行大乘菩萨道,不仅是消极的止恶,更应积极地为善,以净化身、口、意诸业,因持戒而真如佛性逐渐显露,而不为妄想执著所缠缚。
持戒有在家与出家之分,在家学佛者持五戒,出家沙弥持十戒,比丘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持三百四十八戒。以其身份不同,所持戒相亦异。唯有行菩萨道者持十重四十八轻戒,不分出家在家。
三、忍辱度:忍辱所以度瞋恨,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之境。凡情最难忍受的,莫如侮辱,辱若可忍,其他诸境亦较易忍受。
忍辱,不但是忍别人所给予的辱,同时要忍自己所处的境。要於穷困病苦的逆境中,忍令颓丧鄙卑之念不生;要於富贵得意之顺境中,忍令骄矜沉迷之念不生;於不顺不逆、万法生灭之常境中,忍令迁随移易之心不生。
忍辱,不但是忍心理上侮辱戕害顺逆诸境,且要忍生理上饥渴寒热创痛诸境,忍辱是与内心的烦恼贼作战,烦恼时时在我人心头伺机蠢动,我人若一念不忍,烦恼即在我人心头占据一方位置了。
四、精进度:精进所以度懈怠。纯一无杂曰精,鼓勇直前曰进。精进者,即未生之善念令速生,已生之善念令增长;未生之恶念令不生,已生之恶念令速断。修菩萨乘,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当以纯一直进之心,断妄念、去执著,以求明心见性,自度度人,无有退堕。
五、禅定度:禅定梵语禅那,义为静虑,在於度散乱,略言之,是在於依心摄境,使心力集中,而后产生智慧的一种定力。修禅定,须自守护我人之六根上下功夫,儒家有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之语。
六、智慧度:智慧所以度愚痴,是由禅定所证得的,即所谓:“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但这种智慧,并不是世人博学多闻的有漏智,而是圆融无碍的正智。
修六度,必须相资相行,不可缺一。因为慧而不定,未能受用;定而不慧,未免沉迷;定慧双修,而不持戒,便碍於积习;三学俱足而不布施,便不能摄化众生;布施而不修三学,祗种下人天福报;持戒而不忍辱,难调瞋恚之心;有精进而无诸度,则徒劳无功;有诸度而无精进,则始勤终懈。所以要六度兼修,才能圆满大乘菩萨的二利之行,也就是万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