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哥窑创使者为浙江省处州的章氏兄弟,哥哥章生一所烧者为“哥窑”,弟弟章生二所烧者为“弟窑”,其中,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裂纹开片,由于这种裂痕是由于釉与胎的收缩率大小的不同有的称为鱼子纹蟹爪纹,也称之为百集碎。釉色有粉青、米色,釉中出现大小气泡,瓷胎呈黑褐色,口缘显出一道褐色边称为“紫口铁足”。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
“金丝铁线”独领风骚
哥窑、汝窑、官窑、钧窑和定窑是中国宋代的五大名窑,而其中的哥窑更是以其“金丝铁线”独领风骚。所谓“金丝铁线”,主要是指器身上分布着众多纹片,俗称“文武片”、“百圾碎”,其中纹片大小结合,大片纹线呈深黑色,小片纹线呈褐黄色。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哥窑产品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表示,官、哥釉气泡密集似“攒珠”,是指哥窑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表上。这类特征不易模仿。传世哥窑,制作极为规整,整体效果类似官窑。
哥窑的窑址仍仍未被发现
时至今日,宋代哥窑的窑址仍然没有被人们发现,这无疑使得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哥窑始终保持着一种神秘感。正是因为这种神秘感使得人们对于哥窑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1964年,故宫博物院为了进一步研究宫廷旧藏的宋代哥窑器,向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提供“哥窑”实物标本进行化验。当时的标本为1942年由古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购得收藏,1956年捐献给故宫。因其与故宫旧藏哥窑相近,故经院领导批准,将此碗底割裂一半,作为化验标本。而此次进行的则是无损分析测试,即不用破坏瓷器本身的结构而进行的实验,但可惜的是,受检瓷器还是遭到了损坏。
此次受到损坏的是一件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造型呈六瓣葵花式,做工非常难,腹壁向里凸出6道棱线,圈足亦随腹壁起伏变化(如图)。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圈足露胎处呈黑褐色。此盘造型优雅、大方,开片线条极富美感,又富于变化。清代干隆皇帝曾写下十首赞颂哥窑瓷器的诗篇,其中《粉青葵瓣口盘》一诗中曰:“色暗纹彰质未经,哥窑因此得称名。”说的应该就是这件瓷器。
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拍出1000多万港元
传世哥窑瓷器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国外一些大型博物馆及少数收藏家手中,总数也不过百件左右,以至哥窑破损残片也被视为珍稀之物,完整器更是寥寥无几。在拍卖市场上,只要有宋代哥窑精品出现,就一定能够受到市场的追捧,像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拍出1000多万港元,据业内人士介绍,如果不是因为当时收藏界有人持不同看法,这件瓷器的价格还要高。2004年,在纽约佳士得的拍卖会上,曾经出现过一件宋哥窑六瓣葵花式盘,其来自美国着名收藏家斯蒂芬·君尼库克三世的旧藏,最终被专门搜集宋代瓷器的日本收藏家富田雅孝以146.35万美元的高价购得。这两年在内地的拍卖市场上也有标明为“宋哥窑”的瓷器露面,但由于市场对拍品的争议,成交价格总是维持在1千万元人民币左右。
据统计,全世界哥窑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倍显珍贵。哥窑是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青睐,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然而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但相信通过考古的发现,哥窑神秘面纱会在大众面前掀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