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清明祭祀,佛弟子在家可以做的9件事

师父大讲坛

楝花风里过清明,

准备榆羹麦饭行。

水郭山村人拜扫,

纸灰蝴蝶舞纵横。

这是清代诗人冯家吉笔下的一首《锦城竹枝词》,说的是过去在风吹楝花的清明时节,成都百姓纷纷到郊外墓前祭拜祖先的场景。然而,今年的疫情来得突然,让很多人还没来得及告别,便匆匆离去,平添了无穷的哀思与伤痛。虽然榆羹麦饭不再流行,焚烧纸钱也应禁止,但中国人慎终思远的精神却心心相印,绵延至今。

佛法在人间,不离世间觉。佛弟子身处传统与现代、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之间,又该如何度过这个特殊的节日呢?虽然佛经里并没有提到过清明节,但佛教里的孝亲报恩、修善回向等思想,却与之深深契合,遥遥相应。无论是否为佛弟子,都可以从中收获一些慰藉、得到一些启发。

两种“孝”,皆是感恩

在佛教看来,孝分为两种。一种是世间孝,就是普通人所说的“孝顺”。在世俗生活中,没有几个人能像父母亲人那样,给予我们无私的关爱、祝福和牵挂。“百善孝为先”,生而为人,应当感念父母亲恩。前些年发布的新版“24孝”标准,便是世间孝的生动体现。

另一种是出世间孝。经中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所以,不仅要孝顺现世父母,而且还要惠及众生——我们累生累世的父母亲人。

清明节被称为中国人的感恩节,在这一天里,无论是佛教还是传统民间信仰,在知恩报恩这一点上,都是相通的。佛教提倡“上报四重恩”,四恩指的就是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和三宝恩。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佛门中的“孝”范围很广,凡以戒恶修善之心,行世间出世间之事,便是行孝。孝德不光是检验人品的标尺,更是觉悟成佛的根本。

历史上,曹洞宗开山祖师洞山禅师曾给母亲写过几封家书。信中提到“欲报罔极深恩,莫若出家功德。截生死之爱河,越烦恼之苦海。报千生之父母,答万劫之慈亲,三有四恩无不报矣。”读来感人至深。修行人往往通过劝喻修行、超度回向的方式,希望众生都能修行解脱,得生善趣,毕竟安乐。

在家祭祀,9种方式

清明是悼亡的节日,很多人会选这一天在亲人墓前烧纸钱,但这些做法并不是佛教所提倡的。况且,这些行为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山林火灾,对其他生命造成危害,疫情期间更会带来不少负面影响。

怎样才是佛弟子如理如法的祭祀方式呢?

修善:斋僧、食素、诵经

善恶无关外境,存乎自心。佛弟子应看护好自己的身、口、意,以戒为师,防恶止非。佛教的“十善业道”里讲了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这其中的每一条都蕴含着无量的功德。

尤其在清明节这一天,民间很多人会用荤腥、酒水祭祖。但若是正信的佛弟子,应使用素食祭祀,切勿随俗,使亡人受累,冥阳两损。

清明节时,还可以斋僧、食素、诵经、抄经、拜忏、供灯等。形式各别,重在心意。近年来流行的植树祭祀、鲜花祭祀都是很好的方式,疫情期间兴起的网络祭祀、“云”祭扫也不失为与时俱进的探索。

回向:历代宗亲、疫情早息

祖师曾说:“修行前导,莫尚乎发心,众善指归,莫要于回向。”什么是回向呢?通俗来讲,就是扩大心量,把自己的善行功德分享给其他众生,同时回事向理,自心同真谛相映生辉。

日常最简明的回向偈就是:“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回向中的人如点点星火灯烛,向众生传递着祝福与爱、慈悲与光明。佛法是心法,法不外求,只问自心。唯有从自心流露出的善念与善行,才能让亡人真实受益。

今年清明,虽然很多人不能出门扫墓,也无法到寺院祈福,但依然可以双手合十,心生恭敬与慈悲,将所有善法功德回向给宗亲,回向给疫情中受苦的众生。

其实,不仅是清明节这一天,在往后人生中的每一天里,我们也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忆念众生的恩情,善待身边的家人,行孝报恩,修善回向,在平凡的日子里惜福,惜缘,并将这种慎终追远、慈心向善的精神力量传递下去。

清明者,清除无明也

以灵台的几瓣心香、一点清明

来告慰远人

愿众生离苦得乐,自在吉祥

5
文章点评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