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一人,欲得王意,问余人言:“云何得之?”有人语言:“若欲得王意者,王之形相,汝当效之。”此人即便往至王所,见王眼瞤,便效王瞤。王问之言:“汝为病耶,为着风耶?何以眼瞤?”其人答王:“我不病眼,亦不着风,欲得王意。见王眼瞤,故效王也。”王闻是语,即大嗔恚,即便使人种种加害,摈令出国。
译 文:
从前有一个人,要得到国王的欢心,就请问人家说∶“我怎样才能讨好国王呢?”那人对他说∶“如果要得到国王的欢心,就得处处学着国王的样子。”这人就跑到国王跟前去,看看国王的举动,一心要学国王的样子。那时国王正在不断地挟眼睛,这人也就不断地挟眼睛。国王见了,觉得很奇怪,问道∶“你的眼睛有毛病吗?还是给风吹痛了呢?”他回答说∶“我的眼睛没有毛病,也不曾给风吹痛,我是要得到国王的欢心,处处学着国王的样子,所以国王挟眼睛,我也就挟眼睛。”国王听了,就非常生气说∶“你真是一个大混蛋!”就叫人把他痛打一顿,并把他驱逐出境。
这故事比喻∶有些人既得听闻佛法,又欲亲近和修学,但不明白佛法的基本原理。如来法王为着渡众生,出现种种的方便办法,有时故意说些逗引众生的浅近道理,或示现凡夫的行相动作,或现受『金枪马麦』等果报,这等都是为众生作方便的示现。有些人竟专拿这些浅迹或示现的缺点也来东施效颦,或者讥讪毁谤,结果于佛法中永远失掉真的利益与悟证,反而堕入三恶道中受苦。
百喻经简介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古天竺高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说法,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侮颂共为百则。书中故事短小生动,设喻巧妙,文学性、可读性甚高,对佛教术语的解释细致富于哲理,不仅能帮助普通大众理解深奥的佛法义理 ,还能使人读后对人生有所感悟,心灵得到荡涤,“除去教诫,独留寓言”,也是一部既亲民又不失深刻的佛教文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