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很少有一本书,可以像《红楼梦》这样,事无巨细、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生活的状态与幽微的心理。读懂了红楼,也可以说就读懂了人生。
佛门常说“情不重不生娑婆”,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红楼梦》这一书,无处不蕴涵着佛教“无常”与“出世”的思想。如:宝玉悟禅机、黛玉葬花魂、情悟梨香院、闷制风雨词、联诗悲寂寞、家破两空亡等章节,环环相扣,声气相通,为后世读者悟透人生如梦、世事无常,提供了耐心思索的材料。此次将为大家带来解读《红楼梦》的新视角。以其主线“宝黛”之恋,为大家揭示“深爱的尽头必是痛苦“,再美好的爱情,终究是留不住,带不走,世间再美丽的爱情,终究是一场空。读过《红楼梦》的大家都知道,宝黛二人的感情纠葛很深也很纯。很多人说黛玉爱哭,小肚鸡肠的厉害,希望贾宝玉心里只有她一人,倘若贾宝玉和别的姑娘玩的好,她就耍小性子,忍不住梨花带雨,这时候宝玉就会来找她,与她互诉衷肠,让她知道他的心意,如果林黛玉还是不听,他就说要“出家做和尚”,或者说关于“去死”之类的话。作者曹公为宝黛二人定下“木石前盟”。虽然黛玉父亲官至苏州织造,其家境十分殷实,但由于黛玉父母早亡,黛玉便早已把宝玉当成了人生中的挚爱依靠。俗话说爱一个人越深,反而有时这种爱也变成了束缚双方的枷锁。男女情爱总是很难做到没有嫉妒心、占有欲的大爱,爱一个人必定会想要索取与占有,不仅以爱之名束缚了对方,更是束缚了自己。有人说宝黛之间的爱情已经活成了很多人求之不得的模样,黛玉虽然最终没能与宝玉长相厮守,永偕白头,但她对宝玉一片真心,宝玉对她也是一片真意,很多后人对此真爱羡慕不已。但这恰恰是宝黛极度痛苦的根源,因“爱”便有了“痛”,因“深爱”催生出了无量无边的“苦楚”,这也间接导致了黛玉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含恨而亡。如果进一步从佛教的角度解读宝黛的爱情,深刻地体悟“爱”与“痛”是一体之两面,我们可以从解读上面的两首诗说起。上首首联“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是说今日的这块通灵玉,本是女娲炼石补天之时,剩下未用的一块顽石,被长期放置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它常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它超然于天地之外,没有一丝一毫凡人的七情六欲,世间的一切也引不起它任何的兴趣与烦恼。这两句里充满了癞头和尚对此玉的赞羡之情。上首尾联“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中的“锻炼”一词,指顽石下生人间,来体验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人我是非。而第二首中癞头和尚为通灵宝玉今日的处境和遭遇却感到深深的叹惋。下首首联“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是说,女孩子们用的胭脂粉黛的痕迹染污了通灵包玉的灵光,绫罗重彩装饰的房屋困住了通灵宝玉以往“天不拘地不羁”的自在自由,而被缠束上了醉心享乐人间的饮食与男女,从此丢掉了自己的自性光明与摩尼之宝,在情感的苦海挣扎徘徊,不得出离。尾联“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是说冤孽偿清,因缘尽了,再美好的相遇自然定会散场,没什么可执着留恋的,所以回首过往发生的一切,何必为其悲叹、悔恨?那多不过是贪、嗔、痴在作怪,是分别、妄想、执着在作怪罢了。宝玉享尽人世间富贵荣华,也得到了黛玉对她最诚挚的爱。但这一切的美好终究是留不住,在黛玉香消玉损,宁国二府被查,他家破人亡之后,他提着黛玉曾送给他的灯笼,也是他那时唯一拥有的一件物品。但当在流浪的途中,此灯笼也被摔破后,他终于明了,原来这世间一切的一切,到头来终究只是南柯一梦啊。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当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感恩!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