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 ] :
我们不能以俗情检道,见僧之过,则不信心生,生便障道,为什么呢?
[答]:
僧中亦不可识,事似俗阙,检意则殊。今以俗情检道,意诚非易。
以见僧之过,则不信心生,生便障道,终无出期。
另一个重点就是,僧中亦不可识,很多出家人的行为,往往不是凡夫的虚妄分别心,所能够理解的。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之前在解释偷盗戒时提到,寺院的东西不可以随便拿,若在寺院吃饭,要补贴等等。如果没有学习过戒律和因果,一位出家人提醒我们,吃了寺院的东西要补贴。
我们可能就会认为出家人不慈悲,吃一顿饭还要钱,好像比世俗人还要计较。但事实正好相反,他正是因为慈悲,才不让我们造盗十方僧物的重大恶业。所以如果用世俗的眼光来看,认为他是斤斤计较,那就错了。
所以事似俗阙,有些事从世俗的角度看来,像似有过失,但检意则殊,意就是动机,检视其行为的动机,则与世间人所理解的不同,所以不能完全以在家人的眼光,去判断出家人的是非。
有时出家人的行为看似不近人情,但他可能是为了护持戒律,也不让我们造恶业;或者有的修行人是以其独特的方式教导弟子,那就更不是我们以凡俗知见,所能妄加揣度的了。
所以今以俗情检道,意诚非易。我们想要以凡俗的情见,来检视修道人的行为,那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情。不要说大菩萨、阿罗汉种种游戏神通,不可思议的境界;即使是出家戒律的做法差异,也不是在家居士所能了解的。
以见僧之过,则不信心生,生便障道,终无出期。
我们因为见到僧众的过失,信以为真,结果对三宝不信任的心生起。甚至想,以后都不要再亲近三宝了。
如果这一念心生起,就在阿赖耶识里,种下了远离三宝的种子,那可能未来生生世世都遇不到三宝了。这样便障碍了自修出世之道,生起造恶业的因缘,终无出期,始终无法出离轮回。
所以当我们看到种种不如法的事情,不论真假,先不要马上下定论,认为它一定不如法。当然我们心中要有一把尺,以戒律为尺。对于不如法的人,我们可以迴避,可以离开,但是不要随便讥嫌,更不要到处宣传,否则罪业都很重。何况我们看到、所理解,不一定是真的,那罪就更重了,所以我们到寺院,要守护自已的六根,不要看别人的是非。
相反的,如《佛说因缘僧护经》所说:
世尊复告僧护:“ 我今语汝,是诸罪人,于过去世时,出家破戒,虽不精进,四辈檀越,见诸比丘,威仪似僧,恭敬僧宝,四事供养,犹故能令得大果报,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因此即使对方是个破戒僧,也不精进,居士供养都能得到大福报,不可思议;何况面对的不是破戒僧,功德岂非更大。
因此莫因个人虚妄分别心,而失去了培福的大好因缘。
出处:《南山律在家备览》别行篇:问答:
第三课:入寺法式(1)
问答所在页数:35页下数2行至38页上数5行(摘录)
弘一法师遗著
良因法师导读
[ 问 ] :
我们去寺院时,正确进、出入大殿的方法是什么?
[答]:
顺佛而行,不得逆行。设缘碍左绕,恒想佛在我右。
入出之时,悉转面向佛。
进入大殿,礼佛三拜之后,要顺佛而行,也就是顺时针右绕三圈,不可以逆绕。
假设有缘碍无法右绕,必须要左绕的时侯(这种情况非常少),要观想佛一直在我的右边,我是在顺绕。
同时,进入、离开大殿的时候,都转面向佛。进来的时候,面向佛问讯;出去的时候,拜三拜,退出去时也面向佛问讯,再离开。
这代表我们的身心归属于佛,而不背向佛的意思,假借这个事相,来表达我们的心。我们不要忽略事相,借着这个事相,同时也在帮助忆念皈依之心,理、事是同体的。
出处:《南山律在家备览》别行篇:问答:
第三课:入寺法式(1)
问答所在页数:38页下数1行至39页上数7行
弘一法师遗著
良因法师导读
恭请此法宝可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欢迎转载 自利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