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梁武帝是非常虔诚的一个佛教徒,他对佛教的支持非常非常大,他本身也持斋、受戒。达摩祖师刚刚来中国的时候,他跟达摩祖师汇报他的修行,他做了很多很多的善事,那这些有多大功德呢?达摩祖师一句话就否定了:没有功德。
达摩祖师为什么这么讲呢?达摩祖师当然不会否定因果的。他的意思就是说,从证悟的境界或者标准来看,持斋也好、干什么也好,全部都是世俗的福报,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功德。但达摩祖师说没有功德,不等于持斋、念经没有功德,当然不是这样的,是层次不一样、标准不一样。
这个地方达摩祖师讲持戒、诵经都没有功德。没有功德的意思就是刚才讲的这意思。这个也不能理解错了,因为站的高度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所以结论也不一样。达摩祖师从证悟的角度讲,持斋、念佛跟证悟的境界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他肯定会说这是没有功德的、没有用的。
为什么没有用呢?如果不是为了证悟,就为了世间的福报去持斋、受戒,那从证悟的角度来讲,就是没有功德的。从世间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善有善报。但是达摩祖师没有讲这些,达摩祖师讲的是心的本性,所以不能理解错了。
很多人还不懂得怎么区分胜义谛和世俗谛,很多时候是比较混乱的,所以胜义谛和世俗谛要分清,这个特别重要。胜义谛是什么呢?就是证悟的境界。从胜义谛或者是证悟的境界讲,这当中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所以会说没有任何的功德或者是没有益处。如果是从世俗谛的角度讲的话,那持斋有没有功德?当然有功德;诵经有没有功德?当然有功德。
有两种不同的胜义谛。一个是第二转法轮的胜义谛,就是般若空性。前两天学《坛经》的时候,讲过惠能大师非常著名的一句话“本来无一物”,这句话讲的就是第二转法轮的般若智慧。从本来无一物这个角度讲,持斋、念经当然没有功德,本来无一物有什么功德呢?本来无一物又怎么可能有因果关系呢?都是不存在的,这就是二转法轮的胜义谛。
另一个是第三转法轮的胜义谛,就是《坛经》敦煌版中的“佛性常清净”。这就是讲心的本性是光明,在光明的层面上没有因、没有果,没有善、没有恶。
无论是第二转法轮的胜义谛“本来无一物”,或者是第三转法轮的胜义谛“佛性常清净”, 从哪一个角度讲:因果不存在,善恶不存在,持斋、念经等等都是没有功德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这个层面上都是不存在。那什么时候存在呢?回到了世俗的层面时,有因有果、有善有恶。所以胜义谛、世俗谛这两个要分清楚,这就像一把钥匙一样,特别重要。
如果不懂得区分胜义谛、世俗谛的话,我们永远都没有办法了解佛经的这些内容,一会儿说因果永远都不变,因果不虚,一会儿又说这些都是不存在的。我想多数人应该知道;另一部分虽然是佛教徒,但没有系统学习的这种人,就不一定能够明白了。
所以,这个特别重要,一定要明白,这样以后我们看任何一本书,自己就能够解释佛的意思是什么了。说有功德,我们也知道佛的意思是什么;说没有功德,我们也知道佛是什么意思了;说有善恶因果存在,永远都不变,我们也知道佛是什么意思;说根本就不存在三世因果,然后也知道佛在说什么。否则的话,这些都会乱套的。
所以平时对佛法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之前也讲过了,现在人的文化水平、学历都挺不错,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去学佛是不难的。再早一百年,普通的老百姓去学佛,确实他们的知识储备、文化水平不够,有一定的难度,只有少部分专业的人可以学。那时,佛教很多的理论要普及化、大众化,不太容易。比较容易普及的,只有念佛、持斋、多做善事,因为这些本来就不需要太多的知识文化。其余的,比如说四谛、二谛、空性、光明这些就很难。
六祖惠能大师是文盲,但他也是开悟者,这两者在他身上完全不矛盾。但是连字都不识的普通人就根本没办法去理解佛的意思。一百年前普及难,但现在一点都不难,只是我们没有这个环境。
如果有环境,佛讲的这些理论,任何一个人只要自己有兴趣,稍微投入的话,很容易能够明白的,因为我们现在学习佛法比较容易。如果没有这样子的条件和环境的话,虽然自己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完全够用,但是因为没办法接触这些知识,所以很多很多人就不知道佛教是什么,还认为是封建迷信,对佛教的认识仍旧停留在这种程度上。
大家要一定要去学习,这非常重要。前几天也讲过,比如说你暂时不想成佛,也不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如果学到了佛的这些理论,你完全可以过一个非常幸福快乐而且又特别有意义的人生,没有人不想追求这种生活的。如果连这个都不追求了,那肯定是不想活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