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生气是慢性病最主要的根源之一!​回归中华民族传统膳食,身心健康!

福慧润素食馆

生气是慢性病最主要的根源之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把发怒说成“生气”,从小到大一直用这个名词。学了中医之后才晓得原来人一发怒,真的会在体内产生“气”,严格说来“生气”根本就是一个中医的名词。

不单是人会生气,多数的动物都会生气,动物生气之后接下去就是打斗,因此,生气是打斗之前身体的准备动作。身体透过生气调整内分泌,使身体达到打斗时的最佳状态。

动物的生气有点像一个国家的备战一样,当一个国家面临战争威胁时,会立即进行备战,将大量的资源投入战争的准备中。一旦战争威胁消失,这些投入的资源多数成为废物。就像前苏联解体之后,必需花费很大力气销毁各种洲际飞弹和坦克一样。

动物的生气和国家的备战一样,身体将许多资源进行调整,让身体的配置进入战斗的预备状态,准备应付接下来的战斗。一旦状况消失,这些调整的资源就成了废物,必需排出体外。因此,生气就像国家的战争一样,会大量消耗资源,非常浪费身体的血气能量。

《黄帝内经·灵枢篇》中对疾病的原因有一段说明:“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起居”,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明白生气是最原始的疾病根源之一,不但浪费身体的血气能量,更是造成人体各种疾病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

和多数的疾病一样,长期生气会在人的身上留下痕迹。从外表看长期火暴脾气,经常处于发怒状态的人,多数会造成秃顶。严重的还会使头顶的形状改变,头顶中线拱起形成尖顶的头形。生气的程度轻一点的,则会在额头两侧形成双尖的M字形的微秃,这种人脾气一定急躁。

从中医角度来分析,发脾气时,气会往上冲,直冲头顶,所以会造成头顶发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秃顶。严重的暴怒,有时会造成肝内出血,更严重的还有可能会吐血,吐出来的是肝里的血,程度轻一点的,则出血留在肝内,一段时间就形成血瘤。这些听起来很可怕,可是却是真实的情形。

所谓的生气并不单指发出来的脾气,有些闷在心里的生气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生闷气会使得气在胸腹腔中形成中医所谓“横逆”的气滞。妇女的小叶增生和乳癌很可能都是生闷气的结果。

另外一种有气无处发的窝囊气,这种人外表修养很好,好象从来不发脾气,其实心里经常处于生气或着急的状态。这种人很容易形成横逆的气滞,造成十二指肠溃疡或胃溃疡,严重的会造成胃出血。这样的人,额头特别高,也就是额头上方呈半圆形的前秃,是最大的特征。

血气较差的人气会往下沉,形成腹部胀痛,经常以为是肠胃的问题,其实根本就是生气造成的。

从中医的五行理论,认为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肝气太盛时会使脾脏也跟着旺起来,如果血气很旺盛的年轻人,这时会产生许多白血球,去处理肠胃的问题,很可能一些年轻白血病患者的真正病因根本就是来自生气。

生气会造成肝热,相反的肝热也会让人很容易生气。从中医的观点,怒伤肝,肝伤了更容易发怒,两者会互为因果而形成恶性循环。

当人体长期透支体力,使血气下降到阴虚火重的水平,由于这时的人体使用的能量是透支的“火”,肝必定比较热,肝火也比较旺,人就很容易生气。因此,调养血气,使血气上升超越阴虚的水平,也会使人的脾气变得比较平和。

暴怒还会造成肝热,继而使肺也跟着热起来,就会造成严重的失眠,我们曾经遇到一个五天五夜无法成眠的人,就是生气造成的。

在医院中身体虚弱的病人,有时候一生气就会造成生命的危险。例如,痰比较多的病人,一旦生气,会使痰上涌,造成严重的气喘,一不小心就窒息死了。

由于生气会使身体造成许多问题,因此,日常保养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不生气”。所谓的不生气并不是把气闷住,而是修养身心,开阔心胸,或者学习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心量,使得面对人生不如意时,能有更宽广的心胸包容他人的过错,根本没有生气的念头。如果生活或工作的环境让人无法不生气,那只有转换环境一途。

生气是一个人内发的因素造成的,再好的医生也无法防止病人生气,因此这个问题只有病人自己修养才有机会克服。

医生只能在病人生气之后设法将生气造成的伤害减到最低。做法是按摩或用针灸肝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生了气后,立刻按摩脚背上的太冲穴(在足背第一、二跖趾关节后方凹陷中),可以让上升的肝气往下疏泄,这时这个穴位会很痛,必需反复按摩,直到这个穴位不再疼痛为止。也可以在生气的当天找一个针灸医生,在太冲穴扎针,并留针三十分钟,隔两天再扎一次,直到这个穴位按起来不再痛,头顶也不在发热为止。或者吃些可以疏泄肝气的食物,如陈皮、山药等,也很有帮助。最简单的消气办法则是用热水泡脚,水温控制在摄氏40-42度左右,泡的时间则因人而异,最好泡到肩背出汗(在室温摄氏25-28度),有的人需要半小时,血气低的人有时要泡两个小时。

如果由于生气而在肝里留下了血瘤,那就需要很长时间的保养,当血气能量很高时,身体才会开始处理这个问题。

我们的一些朋友明白了生气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就再也不敢生气了。生气的实质意义是“用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是人类最愚笨的一种行为。因为生气造成死亡的人,中国人称之为“气”死的人,其实也是真正“笨”死的人。

以目前医学的诊断方法,很难定义病人的疾病是由于生气造成的,也许将来有一天,可以做到这一点,人们将会发现,生气很可能是人类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许多养生专家、资深医务工作者都证实:均衡纯素食(包括无蛋无奶)对人的性格脾气(温厚)有莫大益处,建议每周吃一天,最好每三天吃一天纯素食对身体健康,尤其对生产/商务繁忙者,工作/学习压力大者,特别见效。

回归中华民族传统膳食

「平衡膳食,辩证用膳」是中国传统营养学理论的精髓,在膳食结构上强调平衡,提倡含不同营养成分食物间的互补,坚持「杂食者,美食也;广食者,营养也」这一食物来源多样性的原则,倡导和实践「食疗」。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是营养膳食学的丰厚财富。

一、平衡膳食与辩证用膳

1、平衡膳食

所谓平衡膳食,就是强调由多种天然食物组成的膳食,可提供人体基本的营养需要,在支持正常发育,保持合适体重,预防营养不良的同时,减少与营养过剩相关疾病的发生。

2、辩证用膳

所谓辩证用膳,即指膳食应结合四时气候、环境做出适当的调整。如在阳气生发的春季,特别是少雪、气候异常时,饮食应清淡,不宜过食油腻动火之物,应搭配梨、马蹄、橘子、甘蔗等果品,常食绿豆汤、绿豆芽等,取其清淡、甘凉,以免内热蓄积。

夏季暑热、暑湿,出汗较多,人易贪食生冷,易伤脾胃。因此暑季宜食甘寒、利湿、清暑、少油之品,如西瓜、冬瓜等瓜果。盛夏季节,平素常服参、附子等温补之品的人也应暂停。

秋季和冬季饮食也要适应季节的气候特征,患病时食物选择也须考虑四时气候。

二、食物的四性、五味和归经

1、食物有寒、热、温、凉四性

《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中医认为,能治疗热症的药物,大多性寒或性凉,能治疗寒症的药物则大多性温或性热。同样的道理,热性或温性食物,适宜患寒症或阳气不足之人;寒性或凉性食品,适宜有热症或阳气旺盛者。前者忌吃有寒凉性食品,后者忌吃温热性食物。温热性食物能够温补、散寒、壮阳,寒凉性食品则能够清热泻火、滋阴生津。不懂得食物之性,就很难明白饮食宜忌。

此外,食性还要与四时气候相适应,就是说,寒凉季节要少吃寒凉性食品,炎热季节要少吃温热性食物,饮食宜忌要随四季气温而变化。总之,食性如药性,饮食宜忌要根据食物的食性,结合身体素质、疾病性质、四时气温变化灵活掌握,合理选择。

2、食物的辛、甘、酸、苦、咸五味

辛味:宣散,能行气、通血脉,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提高淀粉酶的活性,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可祛风寒、通经络。外感风寒者宜食用辛辣的生姜、紫苏等;对因寒凝气滞而致的胃痛、腹痛、痛经,宜吃辣椒、茴香、砂仁、桂皮等行气、散寒、止痛等。

甘味:有补益强壮的作用,能消除肌肉紧张,但吃甜食过多易发胖,是心血管疾病和动脉硬化的诱因。

酸味:收敛、固涩,能增进食欲、健脾开胃、增强肝脏功能,提高钙、磷的吸收率。但过于嗜酸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苦味:清泄,如苦瓜味苦、性寒,佐餐可收到清热、明目、解毒、泻火之效,适宜中暑、目赤、疮疡、疖肿者食用。茶叶苦甘而凉,有清泄之功,清利头目、除烦止渴、消食化痰。

咸味:软坚散结、润下,如海带有软坚化痰的作用。

3.食物对机体功能的作用——归经理论

食物归经依据经络理论而来,即要针对性地选择食物,「五味入口,各有所归」,中医五行中的五色、五味与五脏六腑相对应:「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这也反映了五味学说与食物归经理论的联系。例如:

肺虚咳嗽:中医往往建议病人吃些百合、山药、白果、银耳等,因为皆入肺经,能养肺、补肺、润肺。

肾虚腰痛、腰酸:则常劝其食栗子、核桃、芝麻、山药、桑葚、枸杞子、杜仲,因为它们入肾经,可补肾壮腰,这就是食物归经理论的实际应用。

但因人体心、脾、肾各脏腑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上述不同食物也可以辩证使用。如寒性食物,虽同样有清热功能,但适应范围不同,或偏于清肝热,或偏于清肺热,各有所专。同为补益之物,也有补肺、补脾、补肾等不同。同为清热泻火的食物,有的清肺热、有的清心火、有的清肝热。如梨、香蕉、柿子、桑椹、芹菜、莲心、猕猴桃均为寒凉食物,而梨、柿子偏于清肺热;香蕉偏于清大肠热;桑椹偏于清肝虚之热;芹菜则偏于清肝火;莲心偏于清心热;猕猴桃偏于清肾虚膀胱热;原因就在于各种食物归经不同。

同为有补益功能的食物,如龙眼肉、柏子仁、小麦则入心经补心,养心安神,心悸失眠者宜之;山药、扁豆、糯米、粳米、大枣入脾胃经,健脾养胃,故脾虚便溏者宜之。食物同药物一样,也有一味食物可归两经或三经。如山药归肺、脾和肾经;桑椹归肝和肾经;莲子入心、脾、肾三经等。

综上所述,四气、五味、归经等理论是中医传统营养学突出的特点,也是饮食宜忌的依据。正是这种辩证科学的不同于近代营养学和现代医学理论的饮食宜忌观点,体现了中医传统营养学极强的实用性。

三、「凡膳皆药」——药补不如食补

食物与天然药物一样,来源于大自然,同时也能治疗疾病。很多食物被当作药物广泛使用,如大枣、莲子、芡实、山药、白扁豆、山楂、桑椹、梨、生姜、桂皮等。也有不少中药被用作食品,如枸杞子、首乌粉、薏苡仁、金银花、西洋参等。古代医家常把食物的功用与药物等同,古人还将食品的食疗功效比喻为中药名方。清代医家张璐在《本经逢原》一书中将西瓜比作清热名方。清代名医王孟英说:「甘蔗榨浆,名为天生复脉汤」,将甘蔗汁比做益气滋阴的「复脉汤」。梨甘寒生津,润燥止渴,《随息居饮食谱》称「绞汁服,名天生甘露饮」等。

1、「养生当论食补」

《儒门事亲》指出「养生当论食补」。「滋补养生膳」,就是根据人体健康状况,用蔬菜、谷物等各种食物补充和调节营养平衡,利用食物具有的药效调整人体健康状况。中国古代就提出了「以食代药」的主张,「药补不如食补」的名言。在运用「食补」的过程中,对「后天之本」的脾胃功能十分重视,尤重保养脾胃之气,如服桂枝汤后要喝热粥。

2、像形药食——「以形补形」的科学内涵

中医素有食物「以形补形」的理论。核桃仁形似脑,故补脑;豆类形似肾与睾丸,故补肾;中国杏仁形似心脏,故补心;百合形似肺,故补肺。芡实形似乳房,故对妇女有补益作用。中医认为核桃和芝麻有「补五脏,益气力,强筋骨,健脑髓」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这两种食物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如亚油酸、亚麻酸等,可提高脑功能。核桃含有的维生素、卵磷脂对治疗失眠,松弛脑神经紧张,消除大脑疲劳效果很好。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中医自古以来遵循的天然食物「以形补形」的理论有一定的道理。

☆☆☆☆☆ 一物一效☆☆☆☆☆

1、润肺霸主——罗汉果

2、健脾霸主——芡实

3、补脑霸主——黄花菜

4、清肝霸主——菊花

5、清心霸主——莲子

6、利咽霸主——薄荷

7、延年霸主——人参

8、黑发霸主——何首乌

9、养颜霸主——玫瑰花

10、护肤霸主——芦荟

11、舒肝霸主———郁金

12、行气霸主———枳实

13、养血霸主———当归

14、活血霸主———川芎

15、降气霸主———沉香

16、凉血霸主———犀角

17、止血霸主———三七

18、止痛霸主———元胡

19、止汗霸主———浮小麦

20、止咳霸主——桔梗

21、辛凉霸主———薄荷

22、解毒霸主——蒲公英

23、消炎霸主——鱼腥草

24、清热霸主———石膏

25、泻火霸主———黄连

26、发汗霸主——麻黄

27、攻下霸主———大黄

28、明目霸主——决明子

29、祛湿霸主——意苡仁

30、消食霸主———神曲

31、驱寒霸主——生姜

32、生津霸主———石斛

33、温痰霸主———半夏

34、清痰霸主———贝母

35、退黄霸主———茵陈

36、助眠霸主——酸枣仁

37、养肾霸主——枸杞子

38、养胃霸主——山药

39、祛风霸主———独活

40、安神霸主———枣仁

41、补阳霸主———鹿茸

42、补阴霸主———女贞子

43、补气霸主———黄芪

44、补血霸主——熟地

45、补脾霸主———白术

46、温中霸主———附子

4
文章点评
2020-10-31
人体疾病的真相,原来你一直在“提前透支生命”!
中医的养生之道,讲究一个天人合一。怎么合?人要顺天行道。“天”就是大自然,“道”就是规律。人要顺从大自然的规律行事养生。那么,天道是什么?中医文化,.. <详情>
2020-09-18
生气是慢性病最主要的根源之一!​回归中华民族传统膳食,身心健康!
生气是慢性病最主要的根源之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把发怒说成“生气”,从小到大一直用这个名词。学了中医之后才晓得原来人一发怒,真的会在体内产生.. <详情>
2020-05-07
堂食开启!天地之间的自然能量是大补!最补气血的纯素食物前八名,提升免疫力!
天地之间的自然能量是大补!现在的自然医学中心之自然疗法,其中有一种,他能通过测你手上的能量光,然后经过电脑的处理,绘出你的能量图。比如消化系统、视力.. <详情>
2020-04-01
新的一年,最健康的生活方式,为自己收藏!一个故事,教你一生不再生气!
2019年已结束,2020年又是一个新起点。一起来看看2020年健康的生活方式,收藏起来照着做吧!01 睡得早一点 晚上熬夜其实就是在折磨你的身体,会让你的血压和胆固..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