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纪录片有涉猎的朋友们一定都知道BBC,最近看了他们的新作《荒野间谍》,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作品BBC曝光了自己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让人大开眼界,惊叹不已。原来纪录片还可以这么拍!
16年前,BBC就用伪装成石块的摄像机拍摄狮子家族的私密生活。16年的技术进步,让BBC纪录片团队不断改良伪装拍摄设备。
他们用间谍鳄鱼,探秘危机四伏的湖水;他们用间谍北极狼,照料一只与父母失散的狼崽;他们用间谍企鹅,窥探企鹅家族的鄙视链;他们用能潜水的间谍河马,发现河马治疗皮肤病的秘方;他们用间谍土拨鼠,搞懂了土拨鼠家族复杂的预警系统…
这部《荒野间谍》制作时间长达三年,动用了34种间谍动物。
没错,以下你看到的全部都是仿真动物!
各种惊人的BBC间谍|《卧底海豚帮》剧照
伟大的BBC纪录片团队,汇集了这个星球上最有趣的模型制作专家、手工艺师、机械专家、电子技术专家、摄影师…他们耗尽心力,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个闻所未闻的世界。
这些动物间谍不仅在外型上形象逼真,考虑到动物的习性,工作人员们还加了更多的“特效”。
比如,狐獴的猜忌心很强,不容易接纳陌生访客。BBC团队为了让间谍狐獴能混入其中,收集了大量附近狐獴粪便,涂抹在间谍狐獴身上。
BBC团队在非洲被花豹袭击,靠摄影师丢出帽子分散花豹的注意力,才侥幸脱身…
如果没有BBC团队,地球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无法看到:土拨鼠接吻;黑猩猩装逼;狐猴吸毒成瘾;军舰鸟的流氓行径;水獭“胸口碎大石”;北极狼妈妈在茫茫荒野中找孩子;一只印度猕猴被同伴从十多米高台上一脚踹下…
如果你说这些动物我们在动物园就可以看到,那你就错了,先不说捕猎这些动物会造成多少同类的伤亡,对于在动物园毫无自由和自尊的动物而言,早就已经没有了灵魂,又怎会有如此自然、灵动的瞬间。
碰瓷
如果没有BBC,我们恐怕还不知道,地球上有那么多可爱生命以自己的方式,精彩的活着。
看完这些,惊叹之余的小编想到了很久之前的一个新闻······
有一些人使用“旁门左道”,为获取精美的图片不惜伤害那些美丽精灵的生命,甚至危及其繁衍。
鸟类拍摄N种“黑镜头”
“黑镜头”一:破坏鸟巢
修整鸟巢是黑镜头的常用行径。鸟巢通常在比较隐蔽的地方,会有枝条影响画面构图。摄鸟者就把这些阻挡的枝条人为地剪掉,把鸟巢周围清理干净,甚至把树干砍倒,完全不顾雏鸟的死活。更有甚者居然在拍摄完后,毁坏鸟巢将鸟灭口,以达到所谓的“独一无二”的照片。
“黑镜头”二:“绑架”幼鸟
一些摄鸟者把巢中的雏鸟抓出,用细绳或者粘胶固定在一个适合拍摄的枝条上,等待亲鸟来喂食。躲在有利地形的摄鸟者趁机近距离抓拍各种“温馨”照片。
去年,同样在滨海湿地,有人将一只鸥类雏鸟的腿用细绳绑住,另一端绑上树枝,将树枝插入泥地。拍摄者就趴在不远处等待亲鸟来喂食。
有人为拍摄白胸翡翠育雏的画面,
蓄意将巢洞内的幼鸟抓出来,
并以细棉绳绑脚固定在树枝上
“黑镜头”三:驱赶
驱赶是获得飞版鸟类摄影作品的又一手段。有些鸟不善于飞行,这类鸟飞行的照片大多都是它们受到惊吓后被拍摄到的。
“黑镜头”四:堵巢
去年夏天,有人在一个池塘边的土洞里发现了一个鸟巢。有人马上忙开了:买来鱼虾养在池塘里,还在洞穴外竖上杆子,方便鸟来停歇。拍摄了一段时间发现,鸟停在杆子上的次数并不多,于是,有人又用泥土将洞穴封住,只留一个小孔。鸟儿无法喂食,站在杆子上不停地叫。约两个小时后,他们才将洞口打开。
“黑镜头”五:“缸拍”
去年,杭州植物园的鱼缸在网上走红。放置者正是一群摄鸟者。现场四五十个长焦镜头对准同一个目标:池塘水面一个装有几十条游鱼的玻璃鱼缸。鱼缸上方竖着一根树枝,它是为翠鸟准备的。翠鸟从天空飞落到池面那根孤独的树枝上,突然一个俯冲扎入鱼缸捕鱼。翠鸟入水捕鱼,在自然环境下,水下动作根本无法拍到,这种不停喂食的行为,很可能影响鸟类习性,危及鸟类生存。
“黑镜头”六:棚拍
在一个类似影棚内,有绿色的幕布做背景,还有假水塘、假莲蓬、假树枝、盆花等,经营者将虫子塞进花蕊、树尖、枝条上,鸟儿争相飞来去食。收费50~100元,拍摄者不少。
棚内散养着红耳鹎、朱雀、太平鸟雀等十余种鸟,均不在国家可人工繁殖驯养的鸟类种类中,其中红耳鹎甚至是在云南生存的鸟类,可见这些鸟儿的运输路程。很多拍摄者并不认识这些鸟,也不太关注鸟的生存状况,只关注照片拍出来的效果。
利用诱拍手段拍摄出来的作品已超出道德底线。
黑镜头的本质是不尊重自然,不尊重生命。
真正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这是最好的时代,因为有BBC这样的良心团队。
这又是最坏的时代,这些摄影界渣渣为了拍摄,无所不用其极, 一次次挑战着我们的承受极限。
我们要探索自然,探知其他生命,请选择尊重TA们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