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拼命的刷信息,还不如干点什么。“刷信息”治不好病,更不防病,能防病的是洗手、带口罩、少出门,还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尽管目前情势依然严峻,但我们相信,来者必去!
接受自己的焦虑与恐惧
恐惧是动物最常见的身心反应,是生物进化的必然选择。因为适度的恐惧,恰恰是对生命的一种保护。遇见可能产生的危险,那种“油然而生”的恐惧会让我们的身体快速应激,从而躲避或逃离。
那些面对天敌还一脸呆萌的物种,在优胜劣汰中早就被进化史抛弃了吧。
本次疫情来势汹汹,事态发展快而严重,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家却有着太多的未知,产生恐惧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加之人们往往会担忧自己会不会感染?这病毒到底怎么回事?后续会不会有药物能治好?什么时候这波疫情能过去,恢复正常生活?
大量的未知,以及网络媒体各种信息的倾泄而来,会更加强化人们的焦虑。
但是正因为恐惧和焦虑,足见人们的重视和在意,这并不是坏事情。
充分的知道这样的情绪是如何而来,才能做好下一步的工作,告诉自己,接受恐惧与焦虑的存在,接受自己也可以恐惧,自己也可以焦虑,这些都是正常的,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如此,不要过度担忧。
适时放下手机
互联网时代,资讯爆炸,各种消息层出不穷。一般来说,互联网为我们打破“未知”获取“真知”,从而降低恐惧提供了空前便利的手段。
但是,在像本次疫情这样堪称“史无前例”的重大公共事件面前,任何一件哪怕再小的事,都会被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出现,所谓“刷屏”。而每一件坏事,每一次不幸,都会随着社交网络的运行机制被放大。
消息的流通,对社会是好的。但是,消息的爆炸式流通,特别是社交媒体上带有情绪的、个人化的消息,长期下来对人会产生相当大的心理负担;而什么都做不了的无力感,更是会放大这种焦虑。这种负担,对于天性敏感的人来说,则更加致命。
过多的消息,是在消耗人与生俱来的同理心。这种同理心,是用来处理和亲近的人之间的关系的,我们会为他人的不幸而不幸,所以才能体谅、合作、帮助他人。而到了技术时代,我们在演化中形成的天性,已经承受不了从远方传来的、成百上千倍的不幸。很多人会在信息的轰炸之后,选择关闭自己的感官,变得麻木,这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叫“同情疲劳”。
你需要保留同理心,不被“疲劳”所碾压。毕竟,你的同理心,应该留给你最亲近的、你身边最需要帮助的人。如果你觉得自己看不了那么多东西、处理不了那么多信息,但又不想什么都不做,那么你可以做的事就是:
第一,每天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尝试着远离手机;第二,即便上网浏览,也尽量固定只看几个你信任的信息源,用不着没日没夜去“刷”。
学会基本判断
互联网世界往往是泥沙俱下,各种消息铺天盖地,真假难辨。与其“听风就是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不如多花点时间,趁着难得的蛰居家中是春节假期,好好读几本书,给自己增加一点基本的自然科学常识、社会心理常识和逻辑常识。
这些知识不能直接帮你战胜病毒,却可以帮你在恐慌面前保持强大的判断能力和自信能力。
保持与家人亲友的联络
在今年春晚的朗诵节目中,白岩松说过,“隔离病毒,不能隔离爱”,眼前不管是与家人团员的,还是独自过年的,请与亲友家人保持联络,一声平安问候,就能让彼此都放心,也可以缓解彼此的焦虑。
转移注意力,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与其拼命的刷信息,还不如干点什么。“刷信息”治不好病,更不防病,能防病的是洗手、带口罩、少出门,还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所以转移下注意力干点别的,比如看电影,读小说都可以,避免灾难片、恐怖片,可以看一些搞笑片,至少可以增加必胜的信心。
另外,在家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运动,比如腰腹的核心训练,瑜伽,拉伸训练等,打开keep,随便找一节,每天跟着做15分钟也好。
听音乐也是很好的放松方式,选择一些轻音乐,或者找一些自己喜爱的演唱会实况,往往都能给自己力量。
如果这些都不想做,依旧沉浸在担忧里,那就看看我们还能做点什么能帮到大家的事吧,比如去捐几个口罩,捐一点钱,或者问候一下在武汉的亲朋好友们,鼓励一下他们。再比如,帮隔壁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买点菜,送几个口罩,冷静下来想想看,其实我们能做的很多。
不信谣,不传谣
谣言止于智者,我们无法决定每天扑头盖脸而来信息的真伪,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判断哪些读起来让人更加的紧张和焦虑,尽量不去把这样的内容转给其他人,毕竟这类帖子治不了病,救不了人,反倒让更多的人焦虑。
一位心理咨询说起过这样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我曾经历过极其黑暗的时光,身体忍受各种痛苦,却无法得到确诊,内心的焦虑与恐惧与日俱增。就在我近乎绝望的时候,一位医学院的朋友说了四个字,让我豁然开朗。他说:来者必去。一直到今天,这四个字都是我心里的“救命稻草”。
尽管目前情势依然严峻,但我们相信,来者必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