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天下有五种不祥之事

西有道人


在《孔子家语》上也有这样一个典故。有一天,鲁国的国君向孔子请教,他说:“我听说向东扩展房屋是不吉祥的事情,有没有这回事?”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找人看看我们的风水,桌子往哪儿摆、床往哪儿放更合适。孔老夫子怎么回答的呢?他说:我听说天下有五种不祥的事,而向东扩展房屋并不包括在其中。

哪五种不祥的事呢?“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释贤而用不肖,国之不祥也;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也;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不祥也。”

“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就是损人利己,会给自身招致不吉祥。“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放弃了老年人不去赡养、不去关心、不去照顾,把所有的关爱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这个家庭就不吉祥了。这一句话给了我们很大的提醒。为什么不吉祥呢?有人把父母和儿女的关系用一棵大树来比喻,这棵树的果实是孩子,树的树干是孩子的父母,而树的树根是孩子的祖父母等等。如果我们希望这棵树长得硕果累累,很繁茂,应该把水、养分浇在哪里呢?我们应该把水和养分浇在根上。

可是现在,我们大部分家长所做的事是把这个水和养分直接浇在了果实上,结果这个果实接受不了这些营养,都腐烂了。这就是我们现在儿女教育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所以有人说:“所谓‘孝子’,在古代的时候孝顺父母叫‘孝子’。在现代这个词的含义都改变了。现在什么叫‘孝子’呢?孝顺儿子、孝顺孙子叫‘孝子’。”还有人说得更加可笑,他说:“现在有的人,他有了儿他就成了儿,有了孙儿他就成了孙儿。”这怎么能够把孩子给教育好呢?有了儿,你是父亲、是母亲;有了孙儿,你是爷爷、是奶奶。你没有走到爷爷奶奶、父母的道上,而走到了儿孙的道上,道都走错了、颠倒了,怎么能够把孩子教导好呢?父母的身教胜于言教,在家中你能够对父母说话和颜悦色,对父母很恭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你的儿女看了,不用你去说,他自然会做这些事。

有一个故事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说有一个父亲,年纪大了,也没有劳动能力了,儿子对他特别不好,不是打就是骂,经常地呵斥。但是儿女骂他的时候他也回骂,儿女打他的时候他也回打,整个家庭闹得不可开交。这样下去也解决不了问题。有一次,他就去拜访一位老人家,向他说:“我的儿女又是打我又是骂我,对我如此不孝,我生活得很痛苦,应该怎么办呢?”这个老人就对他说:“我问你一个问题,你必须如实回答我,我才能帮得上你的忙。”他说:“好,我答应你,我一定如实回答你。”老人家问他:“请问,你对你的父母是什么样的态度呢?”被他一问,这个人很惭愧,他说:“我对我的父母就和现在儿子对我一样,又打又骂。”原因找到了!于是老人说:“正是因为你对父母的不孝,才导致了今天儿子对你不孝敬。如是因,如是果,怨不得别人。

从今以后,回到家里,你的儿子再骂你,你也不要跟他对骂了,你要承受。他打你,你就让他打,也不要再还手了。”这个父亲很难得,他很听话。回到家的时候,他的儿子再骂他,他也老老实实地,不再和他的儿子对骂了。他的儿子再打他,他也心甘情愿地承受,而且脸上还有惭愧的容色。他的儿子看了觉得很奇怪,有一天就问他说:“我以前骂你、打你,你就跟我对骂,跟我对打,为什么现在我打你你不还手、我骂你你也不还口了?”

父亲说:“因为以前我对我的父母就是又打又骂,所以才招感了你这样的儿子,对我不孝,对我又打又骂,这是我应该承受的结果。我现在想开了,就不再和你对骂、对打了。”他的儿子也很有悟性,听了之后,马上跪在地上对他的父亲道歉说:“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这样对待你了!”你看,儿女怎么样对待我们,我们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就是这样对待父母的?比如说,我们看孩子对我们说话的口气,对我们的那个态度,是不是和我们对父母的态度一模一样,如出一辙?

第三个不祥就是“释贤而用不肖,国之不祥也”。把贤德的人都放任了,任用的全是不肖之徒,这是国家的不吉祥。

第四个不祥就是“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也”。老年人不愿意教年轻人了,幼年人也很傲慢,不愿意向老年人去请教,这是风俗的不吉祥。

第五个不祥就是“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不祥也”。圣贤的人,有智慧、有德行的人,都隐居起来了。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被重用,不被国家重视,他们的谏言也不被采用。这些人不图名、不图利,所以就隐居起来,不出来做事了。愚蠢的人却把权力给夺取了,居于领导位置,这是天下的不吉祥。所以,真正的不吉祥并不是说你家的风水不好。中国古人说:“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这个地方本来是风水很不好的地方,一个有福德的人去居住了一段时间,风水就变了,变得很吉祥了。假如这个地方本来风水很好,但是一个没有德行的人去居住了一段时间,也会把风水给变坏了。所以关键的不是去找人看一看风水,而是从我们的内心培养起对父母孝敬、感恩的这种品德。

2
文章点评
2025-01-25
对“持戒”心生畏惧?你大概误解了戒律的精神
■修行绕不开的基础在佛教的诸多行持当中,戒律是每个佛弟子都必须经历,但同时也让不了解的人心生畏惧的法门。虽然“持戒”是六度当中的第二度,但却不断有居士.. <详情>
2025-01-24
咒语的功德与加持不可思议
“MZ里面的咒多半是鬼神的名号,所以念密咒,常常把些鬼神都找来,我们中国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你把鬼神都招来了,你再没有本事把他送走,这以后就很麻烦,所以.. <详情>
2025-01-23
实修方向…见,修,行!
从佛法实修的角度来说,想得到成就都离不开(见,修,行)这三步。见,修,行,是重要的字词,我们必须要了解。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佛法的究竟见地,目的与目标.. <详情>
2025-01-23
常用佛语的背后的含义!你了解吗?
文:智藏法师你的业障重啊!常听佛教徒讲业障,听久了实在让人害怕,到底佛教讲的业障是什么?真的会为我们带来灾难吗?依照《涅槃经》第十一卷的解释是:“业障.. <详情>
2025-01-23
佛教如何看待“择吉日”?
缘 起“法师!在吗!”“帮算个吉日,在线等!急!”“???”许多人出门办事都讲究一个“良辰吉日”现在就为大家分享如何自行计算“吉日”佛教如何看待“择吉.. <详情>
2025-01-23
想得到25位大菩萨日夜保护?必须具备这两个条件
弥陀化身的善导和尚在其《观念法门》中对此有非常明确的开示:“又如十往生经说,佛告山海慧菩萨及以阿难,若有人,专念西方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我从今已去,常使.. <详情>
2025-01-23
千万不要说这种话,是影响修行的大忌
“修福修慧”《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我们在说话时,也要向佛学习,有些话可以说,有些话不要说。因为佛法认为,.. <详情>
2025-01-23
有些供品能吃,但有一类千万不要吃!
梦参老和尚:上供,供神的东西不要拿来吃。供佛菩萨东西你可以吃,供神的水果等,你都不要吃。懂得这个道理吧?问:那不是浪费了吗?梦参老和尚:你供了,怎么还浪.. <详情>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