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大乘佛法学习”
因为你忘失了觉体,所以才流转在妄想;
你忘失了镜体,所以才会流转在色觉的种种变化的这种混淆之中。
自然法师
视频文字稿:
你要告诉自己,我大觉心体,本来非一切法,我怎么还会流转在自己跟别人对待时,觉得心中是喜是怒,还甘心流转在这种卑劣的气氛上呢!
所以我心生惭愧。我当我心生惭愧之时,我当然就能和善对人,我和善对人时,是因为我绝对不允许我心中更落在根本卑劣的种种念头上,而忘掉了大觉的根本,性中的清明啊。
那这个人,不但能够修成对人的和善,他将来直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直接照见觉心。
所以佛门之中所说的善,怎么会是世间人所说的善?
世间人常说:佛门不过都是教人行善而已。老庄都讲,若是你还有觉得有善可以行,贼也。所以我们在哪里说修善?
我们在根本性中。因为你忘失了觉体,所以才流转在妄想;
你忘失了镜体,所以才会流转在色觉的种种变化的这种混淆之中。所以再大的混淆,再起成种种的我执,再在我执之中,起成彼此之间的相互的凌夺残害,都是因为忘记觉体。
所以根本罪中最重者,背离觉体故。所以将来要在任何恶念之中,念念要在觉体上忏,觉体上参。
这个觉中,你刚开始忏,刚开始参的时候,可能你会觉得非常茫然,所以古德才会有「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所以「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这是古德在找这念心的时候。你刚开始参一定的,你从生转熟之时,你一定找不到任何方向。
当然,虽然找不到任何方向,你已经肯于在念头的过去的造作上面,你已经不是追逐过去念头上面的世间的尘坌,再说什么忏悔、不忏悔时,你是直下在担当为什么我会背离觉体,所以才会轮转此处,才沦落到此中。
从此以后,你在忏时,虽然还不清楚那个觉体的作用,但是已然是什么?「但闻枫树晚蝉吟」。
枫树是在什么时候的?枫红是在秋天。秋天是什么?万物都要萧条凋零之时。虽然你还没找到,但是其事实上,在你心底深处的种种过去的恶念,都已经开始凋零。
你再看到的枫红,枫红这个也是色啊,枫红的色也是很艳丽的。可是你看到枫红这个色的艳丽处,他却是什么?却是其他一切万物鲜艷凋零处。
你可以看到这一念想要寻求,那一念觉心的这一念心中的,这一念色的清净庄严处,也是你过去堕在一切色心妄想之中,一切念头之中的凋零处,所以是「枫树」。
「晚蝉」呢?晚蝉的声音,虽然能够唱晚,唱晚之时,声音嘹亮,但是已然近黄昏,你要将也消歇。
所以你看古德写这个偈子,他是念念之间,在心性的作用上写的,没有一个字是随便找一个世间的意境上面不断的乱填,只直取意境,没有深意,不是如此啊!
这「但闻枫树晚蝉吟」,心中已然消歇。只要肯于回头去找,你会发现过去的业力已经跟你现在不一样了,已经消歇一半了,你只要动用那一念心,那一念心是跟你过去的方向是不同的,那个业力已然消歇一半了。
所以他第二段才会告诉你「水边林下迹遍多」。
你能再慢慢、慢慢去追寻时,慢慢去体会时,在这一念心中,在觉体当下,哪一个觉体当下起处,不是所有的一切起心动念的,那些起心动念都是什么?识阴流处,意识的识,识阴流处叫「水边」。
为什么叫水边?因为你都已经是枫树晚蝉吟了,识阴流处时,你还随流吗?你虽然看到识阴在流,看到念头在起,那似乎已经,彷然不是过去的我执了,所以如同古德讲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所以叫「水边」。
在「林下」呢?「林下」,就是你可以看到念头之中,都在你心体之中处处遍立,遍立都是林下。可是过去在这些识阴流处,念头林立之处,你都是寻求世间的知见,世间的业力。
当你现在已然都在觉心上参,因为你知道是觉心闇昧故,所以会堕在知见之中,妄立知觉。将来你在这个,过去妄立的知觉当体,你要都知道是觉时,你会发现,过去妄执的知觉的势力会消,觉明的心中,他一定能够清晰。
但是你不要误会,觉明就没有知了吗?觉明一定知嘛,觉明他一定知,但是你再立一个知就不是觉明了。
这个可能,大家可能会比较听不懂,我就拿镜子做比喻。镜子他一定能够知黑知白,这个大家一定听得懂吧?可是在知黑知白时,你马上变成黑知白知,那会一样吗?镜子一定知黑知白,知黑知白是「平等觉」,黑知白知就是「差别相」,但是没有知黑知白的「知」,哪来黑知白知的「流转」。
(问:法师请您解释黑知白知?答:黑知白知啊?就是在黑上立种种知,有黑的感觉,有白的感觉,其实你任何黑的感觉、白的感觉,是镜子知黑知白,镜子正在知黑知白时,众生就很容易就跑到这一面,变成黑知白知,黑知白知就是流转处,其实都是镜子知黑知白而已,不管你怎么变化,都是「镜知」,都是「觉知」。没有「觉知」,哪有「所知」,所以你只要「立知」就是「无明本」。)
所以有的人误会,到了觉体来,没有知了吗?到了觉体上,才能够知一切知,因为他能够知一切知,所以叫「大智」。
为什么叫大智?大智就是一个知见的知,他一定遍知,但是这个知,你要立在哪里?立在「日」上。日是什么?日是觉照,你永远要体会那个日中的作用,日是黑来照黑,白来照白,青来照青,黄来照黄。
你要是站在觉日的大照上面,你所立的一切知,都不会随知所轮转流浪,但你一定是遍知,那就是「智」。假如你忘记那个日呢?那知就一定不见得是智,但是在智,他一定能知,知不见得是智,听得懂吗?
所以现在用的,大家都是用知啊,你从来没有站在觉体上看,所有的一切感受,因为你不习惯。
将来习惯时,刚刚讲你已经到「枫树晚蝉吟」了,那种势力已经渐渐已经感觉,我就不是过去的流转,那么浓厚了,所以你才会在每一个觉心现前处,每一个识阴流露处,你都会感觉到有觉体的迹象,我好像都找到镜体了,我好像都找到觉体了,所以叫「水边林下迹遍多」。
碧海蓝天
但是在这个上面时候,还有很强的过去的那种业感,所以叫「芳草离披见也么?」。古德他是这样教你一步一步心中,这样子去深入的。
「纵是深山更深处」。纵然是他还是在你这边,你只是最初参得一点皮毛,已经体会到,已经跟过去的所有一切,心中的用度不同,已然还得在觉心中,慢慢体会在觉心中的作用了,那个叫做,虽然感受但是还不能证得他,所以那叫做「纵是深山更深处」。
但是因为你已经习惯,就像刚刚讲的,从生中慢慢转熟了,所以叫「撩天鼻孔怎藏他?」。「撩天鼻孔」,就是他怎样动,念头怎样起,你都会感觉到有觉心的气息在那里。
就好像牛的鼻孔,他是在那边呼吸的,你在每一个念头上面,你已经感觉到觉心的作用。因为你都能感觉到觉心的作用,所以你再也,觉心也藏不起来了,你慢慢就能发觉。
讲这个的目的是告诉你,千万不要认为,汉传佛教叫你当下照心,当下见到心体,念念归家。
《法华经》讲到「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说到的根本直接领,根本长者子的家财,这种根本你的,本来的财富,不要再去,只是寻求扫除粪秽。
这句话要讲清楚,有人说那不要扫除粪秽,有一些恶习、恶念,不要改了吗?改要在「毕竟处」改,不要在粪秽上说粪秽,扫粪秽,你要在毕竟上断掉,过去流浪在粪秽之中的所有一切业感,那就是你背离觉体,才有如是世间造作的粪秽。
你扫除世间造作的粪秽,你不认觉体,那还叫流浪啊。
一个被镜色所迷惑的人,他在镜体,在镜色之前,永远不认镜体,于是乎他守着镜色告诉自己,我再也不被镜色迷惑了,他守着镜色说不被迷惑,这种人,纵然他有办法真的不被迷惑,我也说他是痴人!
你只要知道是镜子,这个中间哪有迷惑、不迷惑,何况还有不被迷惑呢?这个应该听得懂。直接担当大觉心体,所以,才有成佛的法门,所以才有大方广圆觉,对不对?了义,才有圆觉了义。
-节录于上自下然法师《圆觉经》前引1(23:02-34:00)
完
借镜子的譬喻理解大小乘之差别
佛门中讲的安太岁(上集-引导发心)
你只要认他的觉体,烦恼自销
自然法师:什么叫夜睹明星?
佛为何不准食五辛?
真正的原始佛教(斥大乘非佛说)
佛门中讲的安太岁(下集-十大愿王)
为何阿难还未证摩登伽先证?
学佛该「静修」还是「入众」?
外道的可怕和僧团建立的必要
略解黄檗希运禅师度母公案
欢迎关注